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經》講解 上 (慧祥法師)▪P8

  ..續本文上一頁都有能力度化他們,因此,才能稱爲真正成就無上菩提的正等正覺-佛。例如:如果有某類衆生,我們不知如何度他們,則我們還可以說我們自己是佛嗎?如佛陀,連非想非非想天的衆生,都要去度化的。

  如《中陰經》:“佛在迦毗羅婆兜雙樹北四十九步耶維處。八日夜半明星出時,爾時,如來忽然離碎身舍利。……如來舍身壽命,現取滅度,入于中陰教化衆生。……,自此以還,釋迦牟尼名號已滅,妙覺如來出現于世。……爾時,世尊即以神力接中陰衆生,至非想非非想識天。”

  因此可知,佛陀入滅後,是換一個身份到中陰界去教化中陰衆生,以及其余平時不容易度化的衆生,例如非想非非想處天的衆生。

  因此可知,想要學習無上菩提,我們就要發願,不論哪一種類的衆生界,我們要有能力進入那個衆生界,去度化他們。又,在度化他們的過程中,是要教化他們,令他們有能力,以“無余涅槃”來取得滅度的。也就是要教導他們自己有能力入滅而舍棄其色身。因此,我們自己就要認真學習了。

  好了!今天就說明到此。

  (注:已經慧祥法師初次校正。)

  《金剛經》講解第八講

  主講:釋慧祥

  日期:2005年06月19日

  初校日:2008年06月19日

  講別:第八講

  請大家合掌。

  叁稱:“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並稱念:“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並發願:佛弟子(您們的名字)願以今天聽經功德,回向給法界一切衆生,願令一切衆生:未種善根者,得種善根;已種善根者,善根增長;善根增長者,發菩提心;已發菩提心者,于菩提心不退轉;菩提心不退轉者,速成佛道;成佛道者,廣度一切衆生無有障礙。

  並願以此誓願之福回向給佛弟子(自己的名字),願弟子業障消除,福慧增長,身體健康,家庭和樂,事業順利,生生世世不墮叁途八難,生生世世見佛聞法,隨佛修行,發菩提心,行菩薩道,成熟衆生,莊嚴淨土,早登正覺,廣度衆生。

  叁稱:“皈依十方叁世一切佛!”

  叁稱:“皈依十方叁世一切法!”

  叁稱:“皈依十方叁世一切僧!”

  好!請放掌。

  金剛經在說什麼呢?

  如是我聞,……信受奉行。

  佛在《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中說到:“須菩提!在在處處若有此經,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所應供養。當知此處則爲是塔,皆應恭敬,作禮圍繞,以諸華香而散其處。”(CBETA,T08,no.235,p.750,c20~23)。

  正所謂,佛法在恭敬中求。

  又如《六祖大師法寶壇經》載,六祖惠能大師說:“欲學無上菩提,不得輕于初學,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沒意智。若輕人,即有無量無邊罪。”(CBETA,T48,no.2008,p.349,a2~4)。

  惠能大師又說:“若修功德之人,心即不輕,常行普敬。”(CBETA,T48,no.2008,p.352,a6~7)。

  惠能大師又說:“善知識!自心歸依自性,是歸依真佛,自歸依者,除卻自性中不善心、嫉妒心、谄曲心、吾我心、诳妄心、輕人心、慢他心、邪見心、貢高心,及一切時中不善之行。常自見己過,不說他人好惡,是自歸依。常須下心,普行恭敬,即是見性通達,更無滯礙,是自歸依。”

  又《集一切福德叁昧經》載:“是以當知,若有菩薩恭敬求法,則于其人,佛不涅槃,法亦不滅。何以故?淨威!若有菩薩專志成就求正法者,雖在異土,常面睹佛,得聞正法。”(CBETA,T12,no.382,p.996,c15~18)。

  《出曜經》載:“如來至真等正覺,亦說此教,不得爲嗔恚者說法。”(CBETA,T04,no.212,p.708,a23~24)。

  《大寶積經》載:“汝豈不聞?……不得爲高床座人而說法耶?”(CBETA,T11,no.310,p.554,b18~19)。

  各位!您們的心,是以何心來聽法呢?

  下課!

  (注:已經慧祥法師初次校正。)

  《金剛經》講解第九講

  主講:釋慧祥

  日期:2005年09月04日

  講別:第九講

  請大家合掌。

  叁稱:“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並稱念:“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並發願:佛弟子(您們的名字)願以今天聽經功德,回向給法界一切衆生,願令一切衆生:未種善根者,得種善根;已種善根者,善根增長;善根增長者,發菩提心;已發菩提心者,于菩提心不退轉;菩提心不退轉者,速成佛道;成佛道者,廣度一切衆生無有障礙。

  並願以此誓願之福回向給佛弟子(自己的名字),願弟子業障消除,福慧增長,身體健康,家庭和樂,事業順利,生生世世不墮叁途八難,生生世世見佛聞法,隨佛修行,發菩提心,行菩薩道,成熟衆生,莊嚴淨土,早登正覺,廣度衆生。

  叁稱:“皈依十方叁世一切佛!”

  叁稱:“皈依十方叁世一切法!”

  叁稱:“皈依十方叁世一切僧!”

  好!請放掌。

  第八講時,因爲時間的關系,只提醒大家要于法起恭敬心,于說法者起如佛想。

  第七講時,說明了一點點有關“無余涅槃”及“有余涅槃”的簡單含義。

  今天,則要再深入說明“涅槃”的相關問題,我依經來說明。

  一、什麼是涅槃呢?

  答: (一)如《中阿含經》:“一切有結盡,無病爲涅槃。”

  什麼是“結”呢?如何“結盡”呢?

  答:我依“沙門四果”的次第來說明。

  1、斷叁結,得初果須陀洹。如《雜阿含經》:“聖弟子所有集法一切滅已,離諸塵垢,得法眼生,與無間等,俱叁結斷,所謂身見、戒取、疑,此叁結盡,名須陀洹,不墮惡趣法,必定正覺,趣七有天、人往生,作苦邊。”(CBETA,T02,no.99,p.106,c20~24)。

  意思是:學習聖道的佛弟子所修習累集的法,一切危險行、非法行、不清淨行都已滅了。這時已能遠離五欲、六塵所造成的障礙,而成就法眼清淨。並且,能對一切諸法實相,都能成就現觀智。這時,當此人能完全將身見結、戒禁取結、疑結叁結斷除,就叫須陀洹。意思是:預入聖流。這種境界的修行人,將不再造作墮叁惡道的法。將來必定能夠朝向無上正等正覺,最慢再七次在人生或天上投生而修行,就可以解脫而證阿羅漢,究竟度過生死輪回的苦河,到達解脫涅槃的岸邊。

  2、斷叁結,貪、恚、癡薄,得二果斯陀含。如《大般涅槃經》:“斷叁結縛,薄貪、恚、癡,得斯陀含果,名一往來,永斷諸苦,入于涅槃。”(CBETA,T12,no.374,p.431,c20~21)。

  說明:當一個修行人,能斷了身見結、戒禁取結、疑結,並且于貪、恚、癡的煩惱結薄少,則能成就斯陀含果。此種修行人,最慢先投生天界,再來人間一次,而修行成阿羅漢,所以又名:一往來,就能永遠將所有的苦止息下來,而入于涅槃。

  3、《大般涅槃經》:“斷五下結,得阿那含果,更不來此,永斷諸苦,入于涅槃。”(CBETA,T12,no.374,p.431,c24~25)。

  說明:斷身見,斷戒禁取見,斷疑,斷欲界貪,斷嗔恚,名爲斷五下分結。

  爲什麼叫五下分結呢?

  答:下分,是指欲界,上分,是指色界及無色界。因爲身見、戒禁取見、疑、欲界貪、嗔恚這五種結,會將衆生綁在欲界中輪回,所以稱爲五下分結。如果我們想要解脫欲界,則要斷五下分結。當一個修行人,如果斷了五下分結,則最慢,再投生到第四禅天中的五不還天,在那些天界中修行而成就阿羅漢。

  4、《摩诃般若波羅蜜經》:“斷五上分結,得阿羅漢。”(CBETA,T08,no.223,p.284,b20~21)。

  說明:斷色界貪,斷無色界貪,斷無明,斷慢,斷掉舉,名爲斷五上分結。

  爲什麼這五種叫上分結呢?

  因爲這五種結,會將衆生綁在色界或無色界中,而不能解脫,所以叫上分結。當一個修行人,斷了五下分結,同時也斷了五上分結,則名爲阿羅漢,也就是解脫叁界所有的系縛了。

  好了!有關沙門四果的修行次第及內容,已簡單介紹完畢。我們再回到《金剛經》的經文來。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诃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衆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CBETA,T08,no.235,p.749,a)。

  這段經文,也就是要教我們要有能力幫助任何一類的衆生,都能斷除五上分結,五下分結,而且能入無余涅槃。如此來說,我自己當然要更加努力修行,才能有能力教衆生斷五下分結和五上分結。

  又有關「涅槃」一詞,除了上次所說的那一種分類方式,即解脫之後,還有色身的苦與否,來分爲「有余涅槃」和「無余涅槃」,其實,也還有其它的分類方式。

  如《長阿含經》:“中般涅槃,生般涅槃,無行般涅槃,有行般涅槃,上流阿迦尼咤。”(CBETA,T01,no.01,p.51,c13~14)。

  這些各是什麼意思呢?我來一一貼經文給大家看。

  (一)中般涅槃:

  《中阿含經》:“比丘行當如是:我者無我,亦無我所,當來無我,亦無我所。已有便斷,已斷得舍,有樂不染,合會不著,行如是者,無上息迹,慧之所見,然未得證。比丘行如是,往至何所?譬若如鐵,洞燃俱熾,以椎打之,迸火飛空,從上來還,未至地滅。當知比丘亦複如是,少慢未盡,五下分結已斷,得中般涅槃。”

  (二)生般涅槃:

  《中阿含經》:“……譬若如鐵,洞然俱熾,以椎打之,迸火飛空,墮地而滅。當知比丘亦複如是,少慢未盡,五下分結已斷,得生般涅槃。”

  (叁)行般涅槃…

《《金剛經》講解 上 (慧祥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