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種忏悔心】
忏悔的時候,有所謂的七種忏悔心,借由這七種心,一方面對自己産生深刻而強烈的提醒作用,一方面也能喚起利他的慈悲與智慧的空觀。
首先是“大慚愧心”,世間上的人,一天到晚關心的是什麼?關心的都是生命以外的東西,那就是怎麼樣追名逐利,改善吃的、穿的、住的、用的。眼睛不停地追逐色相,耳根不停地追逐音樂,鼻子不停地追逐香味,舌頭不停地追逐美味,身體不停地追逐妙觸。人們很少能夠去考察生命的內在,只知道隨著欲望而忙碌。由于一味地執著外境,結果迷失了自己,這就是《法華經》上所說的“迷己逐物”。因此現代人盡管生活在豐富多彩的物質環境中,依然感到空虛、失落、無聊、孤獨,這都是因爲迷失了自己的緣故。唯有對自己的言行生慚愧心,才能進一步有忏悔的意願。
其次爲“恐怖心”,知道自己所造的罪業深重,知道業果的報應不爽,而生起擔心命終墮入惡道的恐怖心,這種怖畏心,能提醒自己隨時隨地注意身口意叁業。佛經說:“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說明我們今生所受的善惡果報,都是自己所種的業因,是自種因,自受果。而現前身口意叁業時時造作的業因,又正是自己未來應受的果報,前因後果,循環不斷,也沒有絲毫差錯,即經中所說:“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
在喪失了因果正見的現代社會,科技的發展並沒有爲世界帶來真正的幸福,反而導致人心迷失、道德淪喪、社會動蕩、家庭破裂。嗔心的放縱,使得世界戰火紛飛、生靈塗炭、暴力槍殺頻頻發生,人們居無甯日食無安日;貪心的放縱,使得上行下效,人們沈溺于花天酒地之中,不顧一切地來滿足自己的欲望;縱情于五欲之中的人們開始飽嘗難以盡述的苦難:風雨不調、汙染嚴重、災難頻仍,天下之大已經難以找到一方純潔的淨土;沒有了親情的撫愛和傳統美德的熏陶,現代孩子只能任隨社會的汙流毒蝕幼小的心靈;殺業的泛濫、性欲的放縱,帶來了癌症、愛滋病等可怕的絕症,人們的身心健康普遍受到了威脅;吸毒的瘾君子們被毒品摧殘得成了人間活生生的餓鬼。有了恐怖心,也就能産生“出離心”,知道生死流轉的恐怖與無奈,並能因此對這種流轉之苦産生出離心。
但是只知道自己出離是不夠,還要能希望衆生也遠離這種流轉之苦,這就是“菩提心”。發起無上菩提心,慈悲對待一切衆生,不分親、疏、厚、薄,也不論對方是否對自己有害或有益,都平等沒有差別,這就是“冤親平等心”。
而我們之所以能從叁界火宅中得救度,最要感恩的是佛菩薩的慈悲智慧以及諸大善知識的指引,因此在忏悔業障的同時,也應生起“感恩心”。
最後,則應以佛法的究竟義來看忏悔,知道罪性本空,一切都是因緣而生、顛倒妄執而起,“罪從心起將心忏,心若亡時罪亦空,心亡罪滅兩俱空,是則名爲真忏悔”。所以一方面仍能積極忏悔罪業,一方面在忏悔之後,放下心中的挂礙,以清淨心繼續精進修行。
【七種忏悔心】 [出慈悲水忏] 。梵語具雲忏摩。華言悔過。華梵兼舉。故雲忏悔。忏名修來。悔名改往。若欲忏悔者。先當起七種心也。一生大慚愧心慚即慚天。愧即愧人。謂自惟我與釋迦如來同爲凡夫。而今世尊成道以來。已經劫數。而我等輪轉生死。未有出期。此實可慚可愧。當以此心而行忏悔也。(梵語釋迦。華言能仁。劫。梵語具雲劫波。華言分別時節。)二恐怖心謂我等既是凡夫。身口意業常與罪相應。以是因緣。命終之後。應墮地獄畜生餓鬼。受無量苦。如此實爲可驚可恐可怖可懼。當以此心而行忏悔也。叁厭離心謂我等漢觀生死之中。虛假不實。如水上泡。速起速滅。往來流轉。猶如車輪。此身衆苦所集。一切皆是不淨。甚可厭離。當以此心而行忏悔也。四發菩提心梵語菩提。華言道。謂欲得如來身者。當發菩提心救度衆生。于身命財無所吝惜。當以此心而行忏悔也。五冤親平等心謂于一切衆生無冤無親。起慈悲心。無彼我相。平等救度。當以此心普爲忏悔也。六念報佛恩心謂如來往昔無量劫中。爲我等故。修諸苦行。舍頭目髓腦等。如此恩德。實難酬報。我等欲報如來恩者。須于此世勇猛精進。不惜身命。廣度衆生。同入正覺。當以此心而行忏悔也。七觀罪性空心謂我罪性本空。無有實體。但從因緣顛倒而生。當知罪性不在內外。不在中間。本來是空。罪亦何有。若能運此心觀。即是真忏悔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