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給大家宣講的是“叁殊勝”。
叁殊勝是行持任何善法不可缺少的,如果不懂叁殊勝,善根不能以方便攝持,中間若以分別雜念散亂,最後沒有回向的話,善根是無法增長的。所以在藏傳佛教中,曆代高僧大德非常重視叁殊勝。
叁殊勝的簡略修行,在《大圓滿心性休息大車疏》、《大圓滿前行引導文》中都有提及,上師如意寶每次給大家開課,或者到一些地方講經說法時,也經常宣講叁殊勝的竅訣。作爲後學者,大家應盡量以叁殊勝來攝持一切善根,若沒有這樣的方便法,雖然在很長時間中行持善法,但有多少利益也很難說。
做任何一個善法,以方便攝持非常重要。世間上做一件事情,都離不開善巧方便,如果你有一套科學的管理方法、財物製度,經濟運作起來會非常方便,做什麼都不太花時間,最後的效果也不錯。同樣,我們行持善法也要一種方便法,這就是今天要講的“叁殊勝”。
所謂的叁殊勝,首先是加行發心殊勝,即以菩提心來攝持所修之善根;中間是正行無緣殊勝,指不被分別念所染,以無分別或專心志致的智慧來攝持;最後是後行回向殊勝,是指在結尾以回向來印持,令善根永不失毀,且蒸蒸日上。
無論學什麼佛法、做什麼善事,必須要具足叁殊勝。平時你念咒誦經、布施供養、放生、轉經輪等,開頭要有一個發心,中間不被分別念中斷,最後要作回向,這叁者是不可缺少的。希望行持善法的所有佛友們,把它牢牢地記在心間,並在日常生活中用上,只有這樣,你的善根功德才會無邊無際。否則,剛開始沒有發菩提心,中間沒有正行無緣,最後沒有回向攝持,善根不但不會增長,反而有失壞的可能,這是誰都不願意的。
下面具體解釋一下“叁殊勝”:
一、加行發心殊勝:
做什麼事情都有一種發心,發心可分爲不善、無記、善叁種。
1、不善的發心:有些人行持善法,是爲了獲得名聲財富地位等世間八法,表面上看來,這種發心並非不清淨,但實際上它不是解脫的根本因,故稱之爲不善。比如有些人爲了發財而聽經,有些人爲獲得名聲而聽經,有些人爲了治病而聽經,這些發心都被自私自利的毒染汙了,根本不牽涉解脫方面。就像現在的許多人,到寺院裏去拜佛燒香,完全是圍著自己轉,發願也是害怨恨的敵人,這些絕對不是善心。做善事首先要觀察自己的心,如果心清淨,則可繼續行持;如果心不清淨,那就不要做了,最好把這件事情放下。
2、無記的發心:去聽經或放生,既沒有想到衆生,也沒有想到佛法,只是隨波逐流,聽別人說放生很熱鬧,自己就跟著去,把放生當作一種活動而已,自始至終沒有善妙的發心,只是走路吃飯的那種無記心。這樣行持善法,完全是一種無記法,所造的善根功德不大,故也應舍棄。
3、善的發心:又分上士道的發心、中士道的發心、下士道的發心。1)下士道的發心:行善是爲了來世獲得天人的果位、人間的轉輪王,生到特別快樂的地方去,有吃有穿,過得幸福,這是爲了來世的人天福報而希求善法。
2)中士道的發心:修持善法只爲斷除自相續中的煩惱痛苦,得到聲聞緣覺的寂滅樂果,屬于小乘行人的發心。現在有些人聽經聞法,就是希望自己獲得圓滿的佛果,也接近于這種發心。因爲在求法的過程中,他根本沒有想過衆生,只想自己平息煩惱而得妙果,這種動機不太合理。
3)上士道的發心:這是最好的一種發心,也即所謂的菩提心。這種菩提心,我已經花很長時間給大家講了,它的利益功德、發心方式不用特別廣講,但此處還是給大家提一下。
爲什麼要發菩提心呢?因爲依此可獲得一切功德。佛陀在《王獅經》中說:“爲度諸衆生,發起菩提心,以此攝諸法,以此得喜樂。”意思是說,爲了度化天邊無際的一切衆生,我們應發起無上殊勝的菩提心,以此可攝持各種善法,無勤獲得暫時究竟的一切喜樂。因此,在所有的發心中,菩提心是最妙、最好的。
菩提心依靠什麼因而生起呢?《經莊嚴論》等中雖有不同說法,但最根本的就是大悲心。若對衆生沒有大悲心,菩提心根本無法生起,這是曆代傳承祖師公認的,佛陀在經中也說:“菩薩不用學多法,只學一法即可。何爲一法?此乃大悲心。”噶當派上師們看見可憐衆生時,是怎麼樣修大悲心的,在布朵瓦、金厄瓦的公案中均有記載。所以你什麼時候生起了無僞的大悲心,什麼時候菩提心就會依它而增長。以前無著菩薩顯現上也是長期閉關並沒有見到本尊,後來對可憐衆生産生悲心的一刹那,徹底淨除了罪業,見到了彌勒菩薩。
藏地還有一個公案:衛藏地方有位屠夫,生平殺生非常厲害,後來他看見個別衆生時,相續中生起了大悲心,放下屠刀,不願再殺。他回想自己以前造的罪業,覺得非常可怕,于是准備跳崖自殺。當他縱身跳下去時,結果沒有落到地上,反而直接前往清淨刹土。(真是很快樂啊!)
以前傳承上師們也經常講:衛藏拉薩那邊,有群人上了同一條船過河。船行到河中間,由于超重,慢慢地沈了下去。有個人的悲心相當強烈,他想:“與其所有的人死,還不如我一人死好。”隨後便縱身跳入河中。沒想到,他本來不會遊泳,卻飛快到達彼岸而安然無恙。
所以,如果真生起特別強烈的悲心,一方面自然圓滿所有的功德,同時菩提心也有了堅實的基礎。前兩天在辯論時,很多道友對菩提心的因做了很好的分析,但這只是理論上的,真正做起來時,有時候跟說的不一定相同。要知道,菩提心依悲心而生,如果沒有悲心,生起菩提心也很困難。即使依靠上師的威力或經論的加持偶爾會生起,但沒有大悲心的話,這樣菩提心也不穩固。因此,菩提心的來源是大悲心。
菩提心的所緣是什麼呢?就是天邊無際的一切衆生。蓮花生大師說過:“一切衆生,沒有不當過自己父母的。”所以,菩提心的對境就是一切衆生,若沒有這樣觀,離開了衆生這個所緣緣,菩提心就沒辦法生起。《普賢行願品》中也講:“如是虛空界盡、衆生界盡、衆生業盡、衆生煩惱盡,我此誓願無有窮盡。”
菩提心如何修持呢?若是上根者,日日夜夜的所作所爲,全部以利益衆生的心態來攝持,這是最起碼的標准。這種人爲衆生睡覺、爲衆生吃飯、爲衆生說話,一切都想著衆生,就像慈母時時關心獨子一樣,他也時時關心衆生。假如做不到這一點,早上起來時發菩提心,白天的所作所爲要利益衆生,晚上睡覺前也想到衆生,這就是修持菩提心。
至于菩提心的功德,《入行論》第一品中有詳細介紹,佛經中也說:“一人合掌哪怕生起一刹那的菩提心,也遠遠勝過用七寶供養恒河沙數十方如來的功德。”我們不要說用七寶供養恒河沙數的如來,就算在一位如來面前這樣供養,現在也沒有這種能力。因此菩提心的功德非常非常大,行持任何一個善法時,首先必須以菩提心來攝持,倘若是惡心或無記心,不可能有很大功德。
有些人經常花時間做很多善事,在此之前,先應該發一個菩提心。如果沒有行持善法的機會,那麼你在上班、走路、做事情,甚至旅遊觀光時,先發心:“我今天所做的一切,就是爲了利益衆生,願我能對衆生有利。”這種發心只是幾秒鍾的事,並不是特別困難,但功德卻不可估量。所以,第一個殊勝,就是以菩提心來攝持,對大乘佛教徒來講,千萬千萬不能忘記。如果有了這種觀念,做什麼善事都會先想起菩提心。
我們每次講經說法,都說“爲度化一切衆生而發菩提心”。你們平時念經、磕頭、修加行時,也要知道這並不是爲了健康無病,也不是爲了名聞利養,這些世間法,依靠叁寶的加持肯定會帶來的,但這並不是非常究竟,故不要被不善和無記的心態所蒙蔽,一定要以大乘的殊勝方便——菩提心來攝持。如果有了這樣的發心,誠如《入行論》第一品中所言,原來平凡庸俗的分別念,也會變成價值昂貴、如純金般的發心。
當然,只有發心還不行,《前行》中說:“發心不爲主,生心乃爲主。”真正要爲衆生做事,這樣的念頭才非常珍貴,這也是世俗菩提心,若具足緣衆生和緣佛果的兩個條件,我們凡夫人也可以生得起來。
總之,高僧大德們一再強調:最初的菩提心不可缺少。
二、正行無緣殊勝:
正行無緣,梵語叫“勒布嘎”,即無分別之意。真正的正行無緣,是聖者入根本慧定的一種智慧,凡夫人現在根本做不到。但要行持無漏的善法,獲得無漏的功德,這種定解也不能缺少。《阿難入胎經》中雲:“若無入定者,則無清淨慧,不能斷有漏,應當精進行。”意思是說,假如沒有入定,就不會獲得清淨智慧,無法斷除有漏,故一定要精進行持。這裏所講的就是真如智慧,如果沒有真如智慧,凡夫人心不在焉、向外散亂,所做的善法都是有漏的,功德也不是特別大。但真正要做到叁輪體空和正行無緣,對我們來講也有一定的困難。因此,很多上師認爲:心能專注的話,也是一種正行無緣。
比如我今天聽一堂課,開始時先發菩提心,爲了一切衆生而聽課,這是第一個條件。第二個條件,聽課的時候,倘若如如不動地安住在自己的境界中,也許一句法都聽不到,那不太合理。這裏所謂的無分別,指不夾雜亂七八糟的各種念頭。如果一邊聽課,一邊想“我要怎麼搞生意賺錢,如何解決家人的生活問題”,一直起心動念,産生種種惡念雜念,這不叫正行無緣。正行無緣的意思,就是有緣福德資糧與無緣智慧資糧融爲一體而行持的方便法,這是伏藏大師大樂洲所說的。
若沒有修持正行無緣,會有什麼過失呢?還是有很大的過失。《受持善根經》中講:“在數劫中持戒,長久修持安忍,但心未被真如攝持,則成爲外道。”表面上看來,持戒清淨長達數劫,修持安忍的時間也很漫長,但心沒有被真如智慧攝持的話,那跟外道沒有什麼差別。有些外道的持戒、安忍也相當不錯,守持禁戒、五火焚身,也是長期一直在修。但外在的形象並不重要,關鍵在于心要…
《叁殊勝》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