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子行叁十七頌 講記7

  《佛子行叁十七頌》講記7

  爲修持成佛要發殊勝菩提心!

  爲度化一切父母衆生要發誓修持成佛!

  爲早日圓成佛道要精進認真聞思修行!

  今天在這裏繼續給大家講《佛子行叁十七頌》。

  恩將仇報轉爲道用:

  吾如自子愛護者,彼縱視我如怨敵。猶如慈母于病兒,尤爲憐愛佛子行。

  無論在什麼樣的情況下,作爲一個修行人,特別是作爲一個大乘修行人,不能生起嗔恨心,尤其不能傷害衆生。比如自己一直對他有幫助,像對待自己的兒女一樣對待他,他不但不報恩,反而還傷害自己,像對待敵人一樣地對待自己,這樣也不能生起嗔恨心,也不能傷害對方。有時候對方也不是素不相識的人,也不是和自己有沖突與有矛盾的人,而是得到過我們的恩情的、我們幫助過的衆生。他們對我們不僅不報恩,反而還傷害的時候,很多人心裏肯定不平衡,肯定想不通。但是作爲一個大乘修行人,這個時候也不能生起嗔恨心,也不能傷害對方,而且還要像對待自己的兒女一般對待他,甚至像對待自己有病的兒女一樣對待他。父母對自己的兒女非常疼愛,非常溺愛,一旦兒女身體不舒服了,身上有嚴重疾病的時候,父母對兒女會更加慈悲,會更加關懷。我們也要這樣對待衆生,不能因爲這個生起嗔恨心或是傷害對方。

  爲什麼要這樣做呢?第一個,首先要明白,這也是一種因果。恩將仇報、以怨報德,這也是一種緣分,夙世我們肯定傷害過對方,肯定是一個很大的冤家。所以這個時候我們更要善待對方。這樣才能了這個緣,才能還這個債。如果我們不善待他,反而生氣、記恨他、甚至去報複、去傷害他,還會繼續造業,還會繼續和他結仇,這樣將來還要感受同樣的果報,對現世問題的解決也不會有太大的好處,甚至將來還要感受同樣的果報,這樣做沒有絲毫意義,所以應該修忍辱。第二個:首先,我們要明白生起嗔恨心的過失。若是生起嗔恨心的話,我們的善根、福德都會毀壞。佛在經中講過,若是生起刹那的嗔恨心,都會毀壞在千劫當中積累的一切資糧,所以嗔恨心的罪業非常嚴重,過失也非常大,所以一定要修忍辱,不能對對方生起嗔恨心。我們在這樣的處境中,要觀察自己的心態,要考慮到生起嗔恨心的過患。然後,我們可以思維修忍辱的功德。能夠修刹那的忍辱,也會積累很多的資糧。作爲修行人,積累資糧非常重要。我們可以通過這種方式,通過這種機會,來積累自己的資糧,這也是一種方法。最後,我們還可以思維修自他交換,自輕他重菩提心的功德。如果他以怨報德,你還能像對待自己兒女一樣的對待他,甚至還能將功德回向給他,或者還能夠承擔他的一些痛苦、一些業果的話,這也是屬于修自輕他重、自他交換菩提心。這個功德也非常非常大。所以,我們要思維生起嗔恨心,傷害衆生的過患、罪過與過失,然後要修忍辱、修菩提心、修這些功德,修這些法。只有這樣才能做到,否則很難。

  像前幾天講的一樣,其實按道理來講,衆生都患有貪嗔癡慢疑等煩惱疾病。若不是這樣,他們也不可能這樣對待我們,他們也不可能這樣傷害我們。所以我們應該可憐、應該悲憫他們,應該對他們生慈悲心,不應該生嗔恨心,或者去傷害他們。所以,我們要這樣像對待自己有病的兒女一樣尤爲愛撫,猶爲善待。對他們更加慈愛、更加慈悲、更加關懷。這就是佛子行。

  淩辱轉爲道用:

  與我等同或下士,雖以傲慢而淩辱,然吾敬其如上師,恒時頂戴佛子行。

  “與我等同或下士。”就是和自己差不多或者比自己差一點的人,沒有別的理由與原因,就是因爲傲慢、看不起就來羞辱我們。比自己高一等的人若是說我們的一些過失,或者羞辱我們、批評我們,我們容易接受。但是和自己相等的,或者比自己還差的這些人來批評我們,或者羞辱我們,一般的人肯定接受不了。但是我們作爲一個修行人,作爲一個大乘修行人,在這樣的情況下也要修忍辱,不能以牙還牙,不能和他爭鬥,不能和他生氣或者傷害他。

  “然吾敬其如上師,恒時頂戴佛子行。”要把他跟自己的上師一樣看待。恒時,不是偶爾,而是任何時候都是這樣對待,這樣恭敬、頂禮。這個原因也跟我們剛才說的一樣。生起嗔恨心的過失特別大,所以我們不能對這些人生起嗔恨心,不能和這些人去爭鬥,去傷害他們。作爲一個修行人,作爲一個大乘修行者,任何時候都要善待衆生,不能傷害衆生。我們做叁皈依的時候就已經發誓了、發願了,皈依法以後,不傷害衆生。是沒有理由的,沒有原因的,在任何時候、在任何情況下,都不傷害衆生。這也是我們已經發過誓,發過願的。尤其是在大乘佛法裏,非常強調利益衆生。若是你傷害衆生的話,怎麼去利益衆生?所以這個在大乘修行裏要求的更嚴格。在這裏也是,在任何一種情況下都不能生起嗔恨心,不能傷害衆生,就是這個意思。

  不能惡意地、自私自利地傷害衆生。但是善意的,或者爲了一些方便,也有表面上看是傷害衆生的時候。但這是在特殊的情況。在一般的情況下,不能傷害任何一個衆生,這是最重要的一個,尤其是大乘論典裏,特別強調這些,因爲大乘修法主要是靠這些衆生。我們發心的時候經常說:爲度化一切父母衆生而學法修行。所以任何時候都不能傷害衆生,而要利益衆生。我們學佛的目的、成佛的目的都是爲了衆生,所以我們不能傷害這些衆生。若是傷害了這些衆生,發心不是清淨的,是假的,所以在一般的情況下不能傷害衆生。就是剛才說的,在沒有特殊意義的情況下,不能傷害衆生。那什麼叫特殊意義呢?以前我跟大家講過,第一個就是沒有絲毫的自私與自利,第二個就是對衆生利大弊小的情況下,可以做一些傷害衆生的事情。比如,若你不去傷害他,他就會傷害更多的人。在對衆生利大弊小的情況下,你可以用一些方便,或者一些善巧,然後解決這個問題,也是允許的。但是在一般的情況下是不允許的。一定要用這兩個標准來衡量、取舍。這是“恒時頂戴佛子行”。

  衰敗轉爲道用:

  貧窮恒常受人欺,且爲重疾惡魔逼,衆生罪苦自代受,無有怯懦佛子行。

  我們作爲修行人,任何時候都要堅強,不能灰心退步。再窮也不能放棄修行,經常受別人的欺侮也不能舍棄佛法。有重大疾病的時候,也不能舍棄佛法。魔力再大也不能舍棄修行。有病障、魔障,生活貧窮,經常受人欺侮,在這樣的情況下也不舍棄衆生。要堅強地代替衆生受苦,這個時候我們更不應該灰心退步,更應該堅強起來,更要發心,由自己來代替所有衆生的苦。

  在這個世界上,肯定有好多好多貧窮、痛苦的衆生,也肯定有很多遭受疾病,魔障侵擾的衆生,不是一兩個,肯定有無數這樣的衆生。要發這樣的心:這些痛苦全部由自己來承擔。這也屬于是自他交換菩提心。這裏主要強調的是作爲一個修行人,任何時候都不能怯懦,不能失去自己的決心,不能灰心退步,一定堅強,一定更加精進地學修。

  困難都是暫時的,不是恒常的,很快就會過去。我們經常這樣說,不經曆風雨不能見彩虹。在修行的過程中,不可能沒有困難,不可能沒有魔障,否則就不是真正的修行了。若是修行沒有違緣,沒有障礙,說明你所修的法不是正法了。若是修行沒有違緣、沒有障礙,那就不是末法時期了。在末法時期,修持正法不可能沒有障礙,不可能沒有違緣,但是不要害怕,一切都會過去。若是自己能像《佛子行叁十七頌 》裏講的這樣,能夠轉爲道用的話,那就不是違緣,不是障礙,都是修行的助緣。若是你實在不能轉爲道用,也沒關系,你一定要祈禱叁寶,然後一定要堅持。堅定自己的決心,這樣,違緣、障礙很快就會過去。

  我經常和大家講,沒有魔不成佛。有魔是好事。通過魔力才會啓發佛力。通過魔才能認識佛。因爲魔和佛是相對的,有佛才有魔,有魔才有佛,這是必須的。但是不要害怕,有魔是好事,有業障是好事,若是沒有業障的話,怎麼成佛啊?我們有業障,通過消業最後才能成佛。其實業障也是成佛的一個臺階,一種助緣,並不是什麼壞事,也不是什麼不好的東西。業障本身就是智慧,煩惱本身也是智慧。你能認識煩惱就是智慧,沒有認識就是煩惱。認識魔就是佛,沒有認識的時候就是魔。輪回和涅槃也是一樣的,你認識了諸法的本性,這個時候就是涅槃,若是沒有認識的時候就是輪回。輪回和涅槃,佛和凡夫,都是一瞬間、一轉念的事。一轉念就是佛,沒有轉過念就是凡夫。一轉念就是淨土,沒有轉過念就是娑婆世界,就是塵土。沒有別的。這些違緣、障礙,並不是壞事,都是好事。一定要把握好,一定要轉爲道用。這樣的話,就可以做到我們經常講的煩惱爲菩提,煩惱轉爲智慧了。這樣我們可以快速達到佛果!這個很重要。

  這幾天在《佛子行叁十七頌》裏講的這些道理,在表面上看都很簡單,實際上意義非常非常深,大家一定要反複思維,反複觀察,好好去體悟、去體會,逐漸用《佛子行叁十七頌》去糾正自己、衡量自己,這樣才能知道自己的修行如何,最後才能達到最終的目的。這都是非常重要的。大家一定不要輕視《佛子行叁十七頌》,一定要重視,好好地學修這些。你若是真正的掌握了《佛子行叁十七頌》,能夠把它融入到自己的相續中,可以說成佛不用別的了,這些就夠用了。所以大家一定要重視,好好的學習、研究,然後好好的修行。

  今天晚上就講到這裏!最後祝願大家吉祥圓滿,紮西德勒!

  功德回向: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過患敵。生老病死猶波濤,願度苦海諸有情!以佛所獲叁身之加持,法性不變真谛之加持,僧衆不退意樂之加持,如是回向發願悉成就!達雅塔,班贊哲雅阿瓦波達呢耶所哈!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