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子行叁十七頌》講記6
爲修持成佛要發殊勝菩提心!
爲度化一切父母衆生要發誓修持成佛!
爲早日圓成佛道要精進認真聞思修行!
今天講《佛子行叁十七頌》第四課。
痛苦轉爲道用:
我雖無有些微錯,何人若斷吾頭顱,然以悲心將彼罪,自身代受佛子行。
“我雖無有些微錯”,自己雖然沒有絲毫的錯誤,始終沒有傷害過對方,但是對方來加害自己。而且還不是一般的加害,不是說一些壞話,而是拿各種兵器來砍斷我們的手腳,甚至來砍斷頭顱。在這樣的情況下也要忍辱,也不能生起嗔恨心,不能記恨、更不能以牙還牙,報仇、報複,這就是佛子行。從世間的角度來看,這是一種非常無理的、非常大的傷害。若是自己有錯誤,應該承受。若是自己曾經傷害過對方或者曾經與對方有過沖突,他們這樣對待自己,也能想通、想開一點。但是我們對對方沒有絲毫的傷害,對方就是這樣無理地,甚至是非常殘忍地加害于我們。在這樣的情況下,一般人不可能忍受,一定會記恨,也一定會報複對方,一定會生起嗔恨心,也一定會覺得委屈或者受到傷害。但是作爲一個修行人不能這樣。
佛法的理念,尤其是大乘修行的理念,出世間的思想、行爲與世間的思想、行爲是完全不同的。所以,我們作爲一個大乘修行人,在這樣的情況下,不能生起嗔恨心,也不能傷害衆生,而且不但不記恨,不但不報複,不但不生嗔恨心,反而還對對方生起無僞的慈悲心,去代受對方的罪業。發心發願,將來對方不要感受這種惡業的果報,這種果報由我自己來承擔。就是要發這樣的慈悲心,要發這樣的菩提心,這才是菩薩行,佛子行。這是爲什麼呢?我們這樣大概地了解,大概地講,很多人肯定心裏有一些疑惑。對方這樣對自己,怎麼不能報複,還要這樣善待對方呢?跟前幾天講的一樣,這不是平白無故的,這是自己前世造的業,所以今生今世才要感受這樣的果報。若是自己曾經沒有做過同樣的罪業,今生也不可能要感受這樣的果報。所以,對于一個修行人來說,這是一個非常好的消業機會。在這樣的情況下,自己若是能修忍辱,能夠出離的話,才能了緣了債,最後才能了脫生死,對一個渴望解脫的人來說,對于一個真正的修行人來說,這是頭等大事,這是唯一的一個最終的目的。
通過這種方式,通過這樣良好的機會,自己能夠快速地達到最終的目的。所以沒有什麼可記恨的,也不是非要報複。若是你以牙還牙,或者再去記恨、再去報複的話,又造業了,又要繼續感受同樣的果報,這個緣了不了,這個債也還不了。所以,這是很好的一個機會,通過此機會能了緣,能了債。若是你懂得道理,若你是個真正的修行人,這沒有什麼。這是第一方面。
第二方面,對方是我們夙世的父母,也是我們夙世的兒女。無始劫以來到現在,在輪回的苦海中,他們也在感受著輪回的痛苦。在輪回的牢獄中,他們也被這些貪嗔癡等煩惱的鐐铐緊緊地控製著、束縛著。他也沒有自由。他這樣加害我們,傷害我們也是因爲他們被貪嗔癡這些煩惱病牽引的!他也不是自願的。如果他是正常人,他真有智慧、真懂道理的話,他也不可能這樣做,就是因爲他不懂道理,就是因爲愚癡,不知取舍。他也沒辦法。多可憐啊!應該慈悲他,不應該嗔恨他!他也是我們夙世的父母啊,他也是我們夙世的兒女呀。如果你現在的兒女,突然有病了、發瘋了,罵你、打你,甚至傷害你,要殺你,你心裏會怎麼想?你不可能嗔恨他,也不可能記恨他,更不可能報複他。你一定會更加可憐、慈悲他。你一定會想盡辦法讓他擺脫痛苦,解決他的問題。同樣,他也是我們夙世的父母,他也是我們夙世的兒女,他現在有貪嗔癡慢疑這些煩惱的疾病,他現在不正常,就像個瘋子一樣。真的,在佛菩薩面前,在這些大德高僧面前,我們這些凡夫都像個瘋子一樣!就是一群瘋子麼!若是明白這些道理的話,不會嗔恨,也不會想報複或是想加害他們的。 第叁,惡名轉爲道用:
有者百般中傷吾,惡名縱遍叁千界,然我深懷慈愛心,贊其功德佛子行。
有者百般中傷吾,惡名縱遍叁千界:有人在大衆面前揭露你,說你的各種壞話,說你所有的過失,所有的錯誤,所有的不足,然後傳遍叁千大千世界,在這樣的情況下也不能生起嗔恨心,也不能說對方的過失。“然我深懷慈愛心,贊其功德佛子行”,依然對他生起慈愛心,還去贊歎他,這就是佛子行。別人說我們的過失、誹謗我們、羞辱我們的時候,我們不但不能生起嗔恨心,不能說對方的過失,不能誹謗對方,反而要贊歎對方。這是爲什麼呢?因爲別人說我們的過失是個好事!幫我們消業,提醒我們改錯、改過,並不是什麼壞事!我們能夠修忍辱,沒有生起嗔恨心,還能贊歎對方。贊歎敵人、贊歎仇人的功德非常大,是積累資糧最最殊勝的一種方法。若是能這樣反省,能這樣轉變,能這樣修行的話,第一能消業,第二能積福。能消除夙世的好多好多罪業,能積累很多很多資糧。這是第一個。
第二個,對方說我們的過失,或者惡口罵我們,若是我們能夠把握好的話,這是最好的去魔障的一個方法,磨練我執的一種方法。別人在罵我,別人在羞辱我,別人在誹謗我的時候,我執自然就會顯露出來。這個時候若是能夠降伏,斷我執也不難。這是磨練心的一種最最殊勝的方法。是降伏我執,斷除我執一種最最殊勝的方法。對方羞辱我們的時候,我們爲什麼接受不了呢?對方誹謗我們的時候,我們爲什麼接受不了呢?對方用各種惡語辱罵我們的時候,我們爲什麼接受不了呢?就是因爲有“我”。把我看得太重了,把我觀得太好了、太美了!就是我執、我愛!若是在這樣的對境當中能夠訓練自己的話,能很快速地斷除我執。
另外,我曾經也跟大家講過,誹謗、侮辱若是能轉爲道用,就是一種成就,一種最最殊勝的悉地啊!真的,曾經上師如意寶在世的時候,我們在喇榮也修過這個法。當時喇榮在藏區以及整個世界開始出名的時候,有各種的誹謗,也有各種的羞辱。雖然我們也有驅除這些侮辱、羞辱、誹謗的一些修法,但上師說了,我們不修這個,我們一定要把這些都轉爲道用。于是我們就修了將羞辱、誹謗轉爲悉地的一種修法。結果你看,現在喇榮的盛名傳遍了整個世界!若是自己能夠把握好,能夠轉爲道用的話,是一種悉地,是一種成就啊!還有,各種惡語來辱罵我們的時候,這是驅除磨難、魔力最最殊勝的一種方法。
青海果洛那邊有一個大成就者,他周圍有很多人嫉妒他,給他施咒術。但是他說了,他可以轉爲道用,這些對他來說是一種保佑,根本不是什麼傷害。對一個真正有修行的人來說,這都是好事,不是什麼壞事。他們通過這些方法、通過這些竅訣,能迅速地成就,能迅速地成功,能迅速地圓滿。我經常跟大家講,主要看自己。如果自己有修行、有智慧的話都是助緣,若是沒有修行沒有智慧的話都是違緣!只是你沒有發現而已!你覺得這太好了、太順利了;有人贊美,有人幫助,高興得不得了。其實這都是違緣,都在障礙你。真的,你們到這裏也是,有人幫助了,有人贊歎了,然後高興了,其實這是違緣障礙。有人說你了、罵你了,或者說點什麼,就開始不高興了、開始心裏受委屈了,或者心裏受到傷害了,這就是沒有智慧。這才是真正讓你成就的最最殊勝的竅訣,你沒有認識到。 誹謗轉爲道用:
何人大庭廣衆中,揭露吾過出惡語,于彼亦作上師想,恭敬頂禮佛子行。
大庭廣衆中,不是在一兩個人面前,不是在叁四個人面前,而是在大衆,在很多人面前,揭露了、傳遍了你所有的過失、不足,以及你做過的所有的壞事,及各種的錯誤。用這些來羞辱你,誹謗你的時候,不但不生氣,反而把他當做上師,然後恭敬頂禮。爲什麼?我經常跟大家講,這才是真正的上師,才是真正的善知識啊!我們這些凡夫非常愚癡、顛倒,我們特別的喜愛我們的親朋好友。因爲他們對我們好,幫助我們,贊歎我們,總是護著我們。我們非常非常的不喜歡我們的敵人和仇人。因爲他們總是在傷害我們、誹謗我們、欺騙我們。這就是顛倒!爲什麼說要把自己的敵人、仇人當做上師,然後去恭敬供養呢?我在這裏給大家解釋。比如說這有兩邊,這邊是我們的親朋好友,那邊是我們的怨敵仇人,都在看著我們。這些怨敵仇人看我們什麼呢?看我們的過失,找我們的不足。這邊是親朋好友,他們也在看我們,但是他們在看我們的優點、功德,他們很難看出來我們的缺點和不足。就是看出來了,他們也不敢說,不舍得說,怕惹我們生氣,怕破壞彼此的關系!但是我們的仇人、敵人不是這樣。他們第一個能看出來,第二個他們敢說。
其實這些親朋好友正在唬弄我們,正在欺騙我們,而這些怨敵仇人正在幫助我們。他們說的才是實話。我們在接觸他們的時候,若是自己能夠把握好的話,我們能認識錯誤,能認識到自己的缺點和不足,然後可以去改正。作爲修行人,我們不是要忏悔嗎?我經常跟大家講,什麼叫忏悔?認錯改錯叫忏悔。我們的這些怨敵仇人,正在讓我們忏悔,幫我們消業。什麼叫開悟?什麼叫成就?發現自己的錯誤叫開悟,改正自己的錯誤叫成就!我們這些怨敵仇人,他們正在指出我們毛病、缺點讓我們開悟,讓我們成就、成長啊!其實真正的恩人是他們,真正的善知識是他們。我不是跟大家講過嗎,誰能指你的毛病,這才是真正的善知識;誰能改正你的毛病,這才是真正的竅訣。我們的怨敵仇人才是真正的善知識。這裏說的不是沒有道理。佛講的,尤其是在《佛子行叁十七頌》裏講的,每一句、每個字,講的都是事實、真理、真相,都是千真萬確的,都是非常有道理的,不是隨便講的。我現在給大家這樣解釋都明白了吧?
我前幾天跟大家講,我們肯定有很多做不到的地方,但是我們一定要明白,要把這些作爲目標,作爲方向,最後才能達到圓滿。這非常非常的重要!雖然我們是凡夫,現在有很多肯定做不到,很多地方都很難做到,但是我們要明白。既然我們皈依叁寶了,既然我們發菩提心了,我們是佛門弟子,我們是大乘修行者,每一個人都一定要反省,每一個人都一定要知道自己的身份啊!佛子行真的是我們的標准。拿這些來衡量自己,最後才能知道自己如何。若不是這樣,就是自己在唬弄自己。認爲自己是個修行人,認爲自己是個大乘修行者,認爲自己很了不起。現在我們可以把《佛子行叁十七頌》作爲標准,來衡量自己,看看自己是否能談得上是佛門弟子,自己是否能談得上是大乘修行人,才會知道、明白。
今天晚上就講到這。最後祝願大家吉祥圓滿,紮西德勒!
功德回向: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過患敵。生老病死猶波濤,願度苦海諸有情!以佛所獲叁身之加持,法性不變真谛之加持,僧衆不退意樂之加持,如是回向發願悉成就!達雅塔,班贊哲雅阿瓦波達呢耶所哈!
《佛子行叁十七頌 講記6》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