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茶入口法入心(開示篇)
——傳喜法師于雲南大理開示
2009-04-14
獻身佛教諸佛加持
茶泡起來,色、香、味都可以供佛。這也是修行,就這一個足以成功,慢慢你的資糧越來越厚,然後就知道什麼是空性。在這個世間裏面,所有對立的、有漏的、緣起合成的,然後你在這裏面可以證悟一個不生不滅的。出去弘法那種屬于結緣性的,天天那麼忙碌,連喝茶的機會都沒有,要保持氣就不能喝茶,要喝白開水。
我們生活的質量都很差,每天要面對不同的人,還要做法會。一天一個地方,一場法會有上千個人、幾千個人,你要全身心投入地去做。到時候想想:昨天在幹嗎?根本想不起來昨天在幹嗎。你忙過了馬上要蓄起體力,然後第二天又要拼命的,所有的身口意都要投入,就像一個很忙碌的人一樣。對于其他的衆生或許很有利益,法師來對他們講啊講,但是對我來說,這個生命就幾乎不知道自己在幹什麼。
慢一點質量高,慢工出細活。包括超度也是,不是超度一下,馬上就超度掉的。到那個地方超度,比方說百分之九十超度好了,那百分之十的怎麼辦?我以前放一次蒙山超度一次,至少休息一個星期,後來至少休息叁天。保持良好的體力,會處理得比較良好,因爲佛法它又不是走過場。
如果我們現場在一起,那要好不少。比如說八關齋戒,海濤法師先去授戒,然後回來休息。我去上供,吃中飯。吃完飯之後,給大家開示到一點半,兩點,海濤法師休息完了,他再上。一想快頻率的,我有點怕,但一跟上他,也就無所謂了,也就進入那個狀態了。所以我就贊歎他了不起!真的不得了!勇猛精進。
下面的我每個都佩服得不得了!每次出去行李就是一百多件,阿義的智商就跟素波差不多,戴個眼鏡推一下,一件一件計,他最老實,老老實實的,飛機到哪,行李都他盤。然後湛定師就是總的調度。走路都是帶飛的,他們就是城市化、模式化了,行程表都安排好的。一到他們就先過去,有時候海濤法師不是跟他們一起,他們就先去法會現場,安排燈光、音響,提前一兩個小時安排好了,法師一到馬上開始。結束了,法師一走,他們再清理打包回賓館吃便當,清理好了將近要到十二點。回到賓館還要把磁帶拿出來再理一理,都排好,弄到一兩點才吃個泡面。所以海濤法師就不忍心一早叫他們起來,早上的法會基本上都排得比較晚,但是也都是稀裏糊塗的,眼睛一個一個都是紅的。攝像,拍著拍著,站在那就睡著了。最恐怖的就是開車,回到臺灣了之後,他們每個人都駕一部車,行李放在後面。海濤法師那部車有點像商務車一樣的,阿義開車,他眼近視還開車,開開開睡著了,海濤法師眼睛瞪得大大的,提醒他。
所以我打內心裏就是喜歡他們、敬佩他們,不僅我喜歡,十方一切諸佛都喜歡他們。這時候你就能看出來什麼叫修法了,修法不一定就傳你什麼法在修。你真正地跟著師父,獻身給佛教事業,十方諸佛都加持啊!我最喜歡他們了,正因爲我喜歡他們,所以他們看到我也恭敬,看到我,他們都很開心的。所有法師他那個體系的都這樣,我經常贊歎他們,做菩薩真的是不容易!
你說聲聞苦?還是菩薩苦?其實是菩薩苦,所以菩薩功德大。經典裏說,叁千大千世界的所有衆生都證阿羅漢果,不如一個菩薩的功德大。因爲作爲一個聲聞羅漢,他是自己的快樂,自己已經證入寂滅了,但是作爲一個菩薩是爲了衆生。
自心具備方可傳人
我們在座的修到一定程度就想受菩薩戒了,像我們在座的江老師、吳老師,他們學佛比較早,陳老師也算資格比較老的,其他的都不算很早,受菩薩戒的這種欲望都沒有吧!有一些學得久的他就願意:“什麼時候受菩薩戒?”
真得到菩薩戒體就是菩提心。什麼菩提心?願菩提心。願菩提心很難生起來的,那靠什麼生起來?就是靠善知識加持的。你參加過海濤法師的法會,一下就會澎湃,就願意發菩提心。你要不是善知識帶,一輩子都不想發菩提心,聽到都怕。做菩薩?嚇都嚇死了,我不要做,我自己解脫就可以了!但是你真正跟過菩薩,被菩提心感染過,菩提心的火就會被點燃。所以有菩提心的人才能傳別人菩提心,他自己沒有菩提心怎麼傳別人?這個東西點不起來的。
出離心也是這樣,一個有出離心的人,才能把你的出離的心給帶起來。所以講佛法難就難在這裏。爲什麼?因爲講到最基礎的,文殊菩薩說沒有出離心不是佛弟子。那你講佛法,你自己最低要求就是要有出離心,沒有出離心講給誰聽啊?講給別人聽,別人出離心也生不起。你不是佛弟子,我也不是佛弟子,都是理論上的。
如果自己有了菩提心,那才有資格把別人的菩提心引發起來,那才能受菩薩戒。叁昧耶就更是了,自己都沒有叁昧耶,你講空性,空什麼?一空也不空的,講來講去都不是。
與師相應增智慧
沒有顯密之區別,只是修行的階次,顯的真實性就是密,密的道理就是顯。
今天講了很多實話就不好,所以我心裏就不安,我都想哭。爲什麼呢?這就是不好,叁昧耶就破掉了。修行的人要點到爲止,要有悟性。講大白話就沒有意思,很悲哀的事情。
佛度衆生就是這樣子的,要緣。這個緣就有一點像談戀愛一樣的,你這時候皮夾子拿出來,跟她說我有這麼多錢,你嫁給我。那就沒意思了,只能意會的,很珍貴的,講明了不好。
我跟師父這麼多年,從來沒有一句完整的。你跟師父相應,自然會智慧增加,智慧增加,師父看著你就認可。師父入定,你也跟著入定,師父眼睜開,你也眼睜開看看。雖然看,眼睛卻好像穿透一樣,我從師父的眼光裏看到穿透力,師父也從我這邊看到了不著一切的。師父也不當我面說怎麼樣,只不過對別人說,你們好到他那裏去請法的,跟別人說以後淨慶是傳佛法的。
佛法是一種心,心是有質量的。所以當我們心觀想水的時候,餓鬼馬上就會飽滿,餓鬼就會喝到水,你給它物質的水,它是喝不到的。
所以一般修行的人不提這些的,參禅的人不講禅,念佛的人不講佛,修大圓滿的人不講大圓滿。
我也想過很多,爲什麼我講?好像是諸佛菩薩加持的一樣,要是真是靠這一世慢慢積攢起來一點,那就好像賺錢一樣,這一世你很艱苦地賺了一點錢,肯定就會很珍惜,不會亂花錢。但是靠你的福報自然而然來的,你就會覺得這個錢就是要布施。所以叫小人賺錢如賣命,他肯定不會亂花的,他就不理解別人做慈善家,爲什麼一拿拿個一百萬、一千萬、一個億,就想不通,我賺錢這麼不容易,他怎麼這麼大手大腳?
不是一個法就可以度衆生的,不是那麼簡單。這在叁種發心裏說,國王發心,舟子發心,牧羊女發心,你有沒有深入思考這叁種發心?
法無定法
現在好好學《普賢上師言教》,整個佛法一個完整體系的先把它學好,把這個學一學就知道不是那麼簡單。這種啰嗦好像沒有用,但就要靠這種啰嗦。
我給你一個法,這叫舟子的發心。我給你一個船,這個船就能度衆生嗎?衆生是很難度、很難度的,那個煩惱是稀奇古怪的,不是說一帖藥百病總治,哪裏那麼簡單!菩薩初地、二地、叁地還不是不退轉呢!直到第七地才叫不退轉菩薩。一地、二地菩薩還要退轉呢,哪那麼簡單!
我師父他能不能活到一百歲?他也可以活到一百歲。我師父有一句話叫:“一年學醫,百病能治,十年學醫,寸步難行。”不是說一個法就能夠度衆生,一句阿彌陀佛就可以度衆生的,哪裏那麼簡單!
阿彌陀佛對不對?對的。對明白人是對的,對糊塗的人,阿彌陀佛是什麼?根本不知道的。對明白人阿彌陀佛是無量光無量壽,對糊塗人阿彌陀佛是無明,他不知道阿彌陀佛是什麼意思。
不是那麼簡單的,要掰開了、嚼碎了,還要拉著手,一點一點帶著往上走。爲什麼善知識他的恩德要超過佛?因爲佛只是一個偶像、象征,是一種理論的、福慧圓滿的。善知識顯現的是一個凡夫在你面前,但是他對你的恩德要超過佛,拉著你一點一點,陪著你,做衆生不請之友,一點一點地破迷開悟,不停地破迷開悟。
你有一份的成功,就有一份的業障跟上,沒有那麼容易的。所以《金剛經》裏講,法是不定法。爲什麼不定法?衆生的習氣業障它是不定的。法如藥,對病而治。藥因治病出精品,這是對法的贊美。
修行要水到渠成
佛說八萬四千法,因爲衆生有八萬四千個煩惱,哪裏有一個定的法?但是有沒有一個總持的呢?有,這只有入上師心了,然後慢慢帶著、攝受著。你已經入上師心了,師父也攝受你,把你心調整、調整、調整,調整到真的已經純了,我們說如乳中取酪,酪中取酥,最後就變醍醐,純然醍醐,這時候就開始進入總持狀態。
進入總持狀態的時候,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念一句阿彌陀佛也好,念一個《六字大明咒》也好,念一個《准提咒》也好,念個什麼都可以,什麼都不念也好,都行,念什麼都是空性的狀態。有爲的也如空性,無爲的也如空性,就進入總持了。
這不是想求就可以求得的,不要說無爲的了,就有爲的好了,弟子來說:“師父,你帶我去朝一下聖。”也不是那麼簡單的,這也要水到渠成。在我心目當中也是這樣,不是說幾千弟子都來朝聖,也不可能,也有一個條件的,不要說無爲的了。
無爲也是要水到渠成,瓜熟蒂落,所以在修法裏面叫只問耕耘,不問收獲,方向是這個方向,然後努力吧。結果什麼時候,只有師父會知道,什麼時候結果,自己哪裏知道。
所以《金剛經》裏佛說“阿羅漢能說自己是阿羅漢嗎?”“不也,世尊。如果有阿羅漢相,那就有人、我、衆生、壽者相。”還是…
《香茶入口法入心(開示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