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持淨戒 拓心量 現菩提▪P2

  ..續本文上一頁,穿上挂在脖子這裏當念珠,算殺了多少人,他師父讓他殺一千人。到後來人們離好遠看到他,就報警說那個魔王來了趕快跑,跑得十裏、八裏都沒人。

   有一次別人告訴他媽媽,他媽媽就來批評教育他兒子,他遠遠的看到他媽媽來了,不錯,我這一千正少一個,媽媽湊我這個數啊!

   佛陀在入定的時候,他知道這一切,不忍心,佛陀以神通力就遮在他和他媽媽之間。他一看這不是佛嘛,這更厲害了,我要殺掉他,我功德更大了。他師父說如果你能殺掉像佛那樣的人,比殺一千個還厲害!他高興死了,直奔著佛就去了。

   佛看著走得很慢,他一直就追不到,看著佛慢慢地在走,他走得很快的,但追也追不到,累的直喘氣,大汗淋漓說:“你有膽子,給我站下來。”佛陀說:“我早站下來了,你是不停啊,你沒有停啊,我早就已經停了。”

   講這句話意思是什麼?我已經停止了,貪嗔癡都停掉了,你沒停啊,在這裏呼哧呼哧的。他一聽到佛的音聲,心馬上就清涼下來,心平靜下來了。

   這個時候再看著佛,以一種驚異的、詫異的心看著佛的時候,心更定了。然後再升華成恭敬的心看佛的時候,佛放出月亮般的光芒,他清淨下來了,跪倒在佛陀面前,血淋淋的刀扔下來,聽佛的開示,當下證法眼淨,痛哭流涕地說:“我造下如此惡業,現在才遇到您啊!”

   他修道是很精進很精進的,他修的是外道,師兄弟裏面沒有人比他厲害,而且師兄弟很嫉妒他。有一次他師父不在,師兄弟就出主意要陷害他,等他師父回來了這些師兄弟都聯名告狀說:“你走了,你最喜歡的徒弟對我們師母不恭啊!”

   師父很生氣,然後就給他出了個主意,說你要殺死一千個人,你馬上成道。他很恭敬師父的,師父講殺一千個人能成道,他就殺人去了,這樣被害了。

   遇到佛陀的時候才反省過來了,自己造了極重的惡業,拿起刀就要自殺。佛陀以神通力止住他的刀,跟他說這樣自殺不行啊!要斷自己的無明,你的刀可以供養給我,央掘摩羅的這把刀就供養給佛陀了。

   佛陀用它造了一個寶塔。這個寶塔,你們平時常常看到火供的時候啊,法會啊,都放我面前的,去國內國外都帶著那尊塔,那尊塔是最殊勝的塔。在印度金剛菩提座的塔頂上供的就是那個塔,那是我們佛教裏最殊勝的,是佛陀親自設計的,當初第一座塔就是央掘摩羅那把殺人的刀做的,他後來也證得阿羅漢果。

   有一天他出去在街上化緣的時候,正好碰到一個女人難産大出血,急的趕快跑回來:“世尊怎麼辦?那個女的生孩子大出血,怎麼救他?”世尊說:“你就說以我不殺生的功德回向給你。”他說我怎麼不殺生?我已經殺了九百九十九個人了。世尊說那是你以前的惡業,現在你已經出家,你已經忏悔,你現在已經證得阿羅漢果了,你以一個聖者不殺生的承諾,這個戒律回向給她就可以了。他去了之後就合掌:“以我不殺生的功德回向給你”,這個女人馬上血止住,小孩子很順利地生出來,這是經典裏的記載。你看,就一個不殺生,功德多大!所以我這裏贊歎一些持戒的功德。

   持戒是一種別解脫,它是一種特殊的。爲什麼呢?戒是釋迦佛陀的身體,跟戒在一起,就是跟釋迦牟尼佛在一起。所以我們出家人的形象,就代表了佛的形象。你們受了戒的就是好的佛弟子,爲什麼?依教奉行,成爲修行者了,可以披袈裟了,袈裟的名字叫禮忏衣,缦衣。

  

  虛空爲量 法界爲性

   “不違安養”是什麼意思?“安養”就是極樂世界,就是不違背極樂世界,意思是我既安住在極樂世界,同時又回到娑婆世界來度衆生。

   “大智故不住生死,大悲故不住涅槃。”大智的原因他即生就在極樂世界的清淨刹土,但是由于悲心熾盛的緣故,他同時又在衆生界裏廣度衆生。不違安養,還入娑婆,就是悲智雙運的意思。

   文殊菩薩就是這個境界,哪怕這個世界再濁亂,再惡劣,他住在裏面像極樂世界一樣,凡是和他結緣的衆生都被他超度到這裏去。

   我剛才看到了,後面佛特意還說像舍利佛尊者他們這樣子的,由于智有限,心量也有限,所以他們要經過無量阿僧祇劫的修行,叁大阿僧祇劫才能夠具足六波羅蜜,才能夠成就佛道。但是要按照文殊菩薩這樣子的話,以虛空爲量,以法界爲性,入這樣子地修行的話,那可以迅速的圓滿菩提。

   我剛才讀經就讀到這個部分,有十六仁者菩薩,只有他們十六仁者菩薩,文殊、普賢這樣的大菩薩在這個世間廣轉這樣的法 輪。這樣子入金剛叁摩地,轉衆生無明爲法界的體性,爲大圓鏡,大圓鏡裏面空空無染的。這爲平等性,以如如的性而成妙觀察,如金剛性而成就成所作。

   所以無量的法門都有無量的含義,無量方便度衆生。我們讀《阿含經》,《增一阿含》、《雜阿含》,讀這些你能夠觀六根當中無我,四大中無我。你看火、地、水,哪個裏面是我呢?如果無我,那貪嗔癡不就沒力量了。貪嗔癡從我執裏來的,我執抽掉了,釜底抽薪抽掉了,那貪嗔癡就沒力量了。

   所以聲聞乘他的別解脫戒主要是止惡,主要是在身上。那菩提心的戒呢?主要是止心。金剛乘的叁昧耶戒止什麼?它戒分別,真正的入不二門,它是大平等境,大淨觀,大清淨觀。這種貪、嗔、癡,本身就無性,它是這樣的觀。貪有沒有性?貪沒有性,當下貪就離開了,貪的本性就變成一種功德。

   觀音菩薩大憤怒、大嗔心現出,觀音菩薩的那個瑪哈嘎拉的相,那不得了!那要被觀音菩薩大嗔恨的火燒過的,全部解脫,那還了得啊!菩薩的那個大貪,一切衆生皆被我囊獲,全部被我解脫。這個是什麼?度盡一切衆生,這也是大貪心呐!但是這個貪功德大不大?無量的大!它這個貪不會染汙自己,也不會染汙他人,它變成佛菩薩無邊的事業的功德力,這個金剛叁昧耶的威德力。

   但作爲聲聞他要戒,堅決地全部要戒,貪、嗔、癡都不能有。但是對于菩薩就不一樣,他六度波羅密,菩薩就可以修貪,爲什麼?廣集資糧爲布施之因。

   但是菩薩不能修嗔,要修嗔了斷一切衆生善根,嗔念起滅功德林。但是作爲金剛部的叁昧耶的,嗔也可以修的,它嗔一起來的時候,衆生的業障當下被它淨化掉了。所以看那個護法神個個都是頭發倒豎,怒發沖冠,燃燒的火蛇盤到發髻上,他的摧伏力不得了!這就是大方便,度衆生的大方便。

   但是我們現在沒有,我們基本上要守持聲聞戒,別解脫。但是從這個聲聞戒中,我們也能進一步發菩提心,把心量擴大。心量擴大的同時,慢慢積累資糧,能夠水到渠成,在善知識的加持下,然後能夠再淨化。

   誰都想即身成就,誰都想越快成就越好。快成就,無邊的苦難衆生我們可以有點能力幫他們。所以這要有個淨化,沒有一個徹底的淨化,太執著于衆生相反而不行。

   所以要從破我,要無我相。我相沒有了,那衆生相也是空的,“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

   在這個裏面叫“無而起現”,那才叫稀奇。在性空裏自在緣起,一切動機都爲了利益衆生而生起緣起,所以菩薩可以以種種的無量的方便來度化衆生。

  

  經典 一切諸佛之母

   我們作爲凡夫要腳踏實地,不能好高骛遠,但是要法門無量誓願學。

   所以在經典的供奉上也有規矩的,小乘經不能供在大乘經之上。經典叁藏十二部,它也分有高下,大乘經典功德大,大乘經典要放在小乘經典之上。金剛乘經典功德更大,直接出生佛的,要放在大乘經典之上。

   由于經典是一切諸佛之母,聖賢之母,從生死到涅槃的方法,所以經典又不能放在佛像的下面。佛跟經典比起來,還是經典大,經典應該供在佛像的頭上,佛像不能供在經典之上,這也是如實的一種功德差別。所以“深入經藏,智慧如海。”深入經藏能夠有次第地建立起來。

   所以我們這幾天誦大藏經,這裏面八萬四千教法都有了。法如藥,是對治我們生死病的,對治我們的貪、嗔、癡,對治我們的身口意,總共八萬四千的這些病。

  

《持淨戒 拓心量 現菩提》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佛光照叁界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