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那完全不一樣了。這個裏面很複雜,所以我也在研究,看不見,摸不著,但是很奇怪。
信衆2:那這樣說,是不是占很大的比例?很多人他都有附體的。
師父:對,具體形式也不一樣,所以要修嘛,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信衆2:真是的,要是有哪一點疏忽,有哪一件事做錯了就會有附體。爲什麼不敢呢?你起一個念,可能就招,你一件事做得不好,就招。招了以後,過個十天八天你慢慢就黑了,本來很光彩卻變成黑臉了,所以說很害怕。
師父:對,所以我們佛教就說這個念嘛,只要你念頭一起來,必然要落入一個格,像我們講人格一樣的,它肯定要落入一個格。我們說十法界,佛、菩薩、聲聞、緣覺,然後下面是六凡的,天、人、阿修羅、畜牲、餓鬼、地獄,你一個念頭必然落這十法界裏的一個。我們人往高處走,總想落高級一點的法界,你要學會就有一個理論,起什麼樣的心,它才會落入那樣的法界。
信衆2:所以學佛了之後,真的這個起心動念要把握好。
師父:對,修行人就是主動的決定我們人生方向嘛。那不學佛的人,他也要落一界的。
信衆2:但是爲什麼有的學佛人比一般人還執著?
師父:沒學通嘛。
信衆2:不學佛他還不執著,沒覺得有沒什麼了不起,但是很多學佛人念了很多的經咒後,覺得我了不起了,我念了很多的經咒了,然後就會去做一些事情,越做越執著。
師父:那是一樣的,就像世間讀書人,你是博士後了,你肯定要覺得我比博士了不起,對不對?我是研究生了,那我就覺得,哎呀,你剛一年級啊,我肯定比你厲害。一模一樣的,學佛了,但他還是凡夫這個概念,我學十年了,比你八年的厲害,他還會有這個的。
信衆2:其實不是時間的問題,是品格的問題。
師父:這也不是品格的問題,這是他通達的程度,所以說叫“求學不叫一疑存”,一個疑問都沒有。我們現在很難,修行一定要達到成佛,極果爲究竟。
信衆2:我自己體會到有的人他雖然有頭發,但是他是出家人,從本相來看他沒有頭發。所以看人,我有時候說你不要看他表面,他本身已經出家人。所以爲什麼要恭敬一切,爲什麼我說佛教太精確了,說的太有道理,他告訴你恭敬每一個人,人家萬一是出家人,是開悟的人,你把人家給得罪了,那不完了,又下地獄了,不知不覺就下地獄了。
師父:真正達到高境界了是這樣的,好像大學裏那些專家學者出來,也可能在一個工廠裏他是一個工程師,對不對?他已經在實踐了,已經在製造産品了,但是製造這個還要從學校裏,從理論裏培養出來。所以學校裏的那些有權威,社會上也有權威的,甚至還說實踐出真知呢,這個也是這樣的。你學的所有的佛法最後還是要用在生命上,不管是用在自己身上還是他人身上,肯定要去實踐它。所以有的人還在學,還在了解階段,但是有的人已經在實踐了。
信衆2:有時我覺得人的呈現不是外在的表相,真的是看人要看本質,內在的一種……
師父:靈性資本。
信衆2:每個人都有這樣的靈性資本。
師父:對,有的豐厚一點,有的薄一點,有的是負數。負數就是叁惡道的。但是並不是叁惡道都這樣,有的也成正增長,有的做牛做馬,那些動物有的有好的本性。
信衆2:我坐在那打坐境界就特別好,不是一個境界,但是總是能看到佛菩薩。
師父:看境界也不能相信境界,因爲你想要什麼境界,它就會呈現什麼境界,那個是你心裏造的,你如果認那個的話也會成爲一個陷阱。所以說不能以相見,不能以音聲見,要有般若空性的智慧。
像你們有知識真的要好好學般若,《大般若經》、《心經》、《金剛經》。《心經》把它背會了之後要去思維,無色受想行識,真的是要無色受想行識,色是什麼?受是什麼?行是什麼?識什麼?要去分析,“無色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 這個無是什麼?就是你要去超越、超越……,你不超越就被埋死在裏面,葬生于其中。
不能帶著我們這一生的思維習慣,我們人生的經驗,這樣子你會自己給自己製造幻影,懂嗎?不要說自己製造的幻影我們不能夠取受,乃至山精鬼怪給我們製造幻影,我們都要如如不動,不能夠當真的,否則都會迷失掉。
修行是很細致的,所以自然的就會體現出一種淡然,超然物外的一種品行,心胸越來越博大,靈性價值越來越豐富。其實就是福慧,福報和智慧,智慧是一種空性的光,福是一種快樂的受用。福體現在生命當中就是快樂,福顯現在外在就是物質豐富。但內在來說,什麼都沒有,我也很快樂,這就叫有福的人。沒有福的人,擁有了很多很多也不快樂,反而要了他的命。
信衆3:師父,我回家要怎麼做,或者念什麼佛號才能幫我爸爸?
師父:哦,你爸爸因爲做過那個職業,他一輩子都做那個職業,對吧?
信衆3:可能是在四十多歲的時候。上次跟他接觸了一下,他還執著他的相機,問我的相機在哪裏,就是這樣子。師父,他是不是還有什麼執著挂礙,因爲他很敬業,他很執著他的相機。
師父:是的,他壯年的時候這些工作的影子業力是最強的嘛,會形成他很大的一種習氣,這個習氣會幻現成他的世界,好在現在因爲你的功德嘛,他會這樣。
這個可以參考XX她爸爸。她爸爸因爲生前也做過官,一做官了之後就開始變壞了,吃喝嫖賭,人性就被腐蝕掉,一直到他被車撞了,還在床上躺了叁年,他們家人那時對他的這種恨才消除掉。家裏長期的不合,都恨他。他賭錢,一賭輸掉了,就家裏人給他還賬嘛。他這個業力也很強,他死了之後一直就想你們爲什麼恨我?那種吵架啊,不合的業力很強。但是好在他女兒出家修行的這個福報還托著他,他不會沈下去。但是他自己好像心理還不平,因爲過去吵架不和的業還是深深地影響著他。
後來還是XX信衆跟他溝通,跟他說:“你應該看看喏,你應該去的世界在下面。”他一看,看到地獄了,他看到地獄馬上回過頭就跪下來忏悔了。本來他還是我啊我的,不知道他應該去的,按照他以前造的惡業,應該到地獄去受苦的。現在他一家叁個人都學佛回向他,一家人都學佛,就是他不學佛,想學佛了,積重難返啊!有的人想學佛不能回頭的。他剛跟著家人上山去拜佛,下來沒兩天,早上有個人喝醉酒了駕車,開到人行道上把他撞倒了,這個業力很重很重的,倒下去就是叁年。
信衆3:所以說溝通很重要,要叫他忏悔!
師父:對啊,你回去繼續要跟他說法。
信衆3:但是我來到這邊,心就放下了,這兩天都沒有去想他。很奇怪,在家裏我就一直放不下,一直跟他說。
師父:來了嘛,你肯定也會把他帶到廟裏來,應該說這兩天對他幫助會很大,他主要還是得利于你現在的學佛。他人還是比較好的,就是過去的這種業力。所以說一個人你一生中你造了什麼業,平時你的一個心理活動,或者你的一個行爲,到時候這些全部會總結,作爲你自己的禮物,打包給你自己。
所以一個乞丐,不管他是真的假的,當你布施的時候,你以一種憐憫心給他,你這種慈悲心恰恰是給你自己人生最大的禮物,從這個角度你要謝謝那個乞丐,他成就了你的善心。你要把你的善心弄得純純的,毫無疑惑的。不要很狡猾的,想著這個真的還是假的,是不是靠賺錢的,有時候你傻一點反而有傻福。就當真的,很悲憫他,肯定家裏很窮,否則怎麼會在街上自尊心也沒有的這樣問別人要呢!
所以維塔斯還唱這個“那個可憐老太太,請你不要在乎你,其實她需要你的幫助。她伸著手向你要了,你還不好意思,還不給她。”所以維塔斯這個小夥子,他自己作詞作曲的這首《布施》,非常有菩薩的情懷。
信衆3:那我在家裏還是繼續跟他講?
師父:繼續給他講,他去極樂世界都可以給他講法嘛。
信衆3:師父我要念什麼經,還是佛號或者就是《往生咒》?
師父:其實還是給他開顯,你說寺院你也見過了,很多衆生都可以解脫的,你爲什麼還要執著自己呢?你執著自己就障礙自己解脫,你以爲自己還是人,其實不是,是你以前做人的投影,你現在是活在那個投影裏。你念《心經》給他聽,無色、聲、香、味、觸、法,這些都是幻象。
信衆3:《心經》、《金剛經》,這些空性的?
師父:對,要解釋給他聽,什麼是無色受想行識,“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五蘊這個牢籠還是自己造的,自己是導演,然後自己在裏面迷盲的扮一個角色。要知道這原來都是我的業力,我的習氣所映現出來的,實際上沒有。就像《黑客帝國》裏一樣的,你不要意圖彎動那個勺子,其實沒有這個勺子,這個才行。你要看清它的本質,它只是一個假相,起一個名字叫勺子而已,勺子非勺子,是名勺子,那才行,那才能透過,我們平時要鍛練這個。
我們是人嘛,人是什麼?是無量劫來自己習氣的投影,成爲我現在的人。我們現在也是一個投影,真正的我完全是無量光無量壽的,無量光無量壽才是我。我們現在這個是有量的,有生死的,所以佛說是痛苦的。爲什麼是痛苦的?你是虛幻的,你自己陷在了自己的陷阱裏,在這個裏面是啊非啊,不管你怎麼認爲對,這都是錯的。因爲以你的經驗的那種判定不是整體的。愛因斯坦他摸到這個了,說佛教是宇宙整體的經驗。
信衆2:這樣的大科學家都有悟性。
師父:愛因斯坦他不是佛教徒,但是對佛教的贊歎無以複加,從科學的角度來贊歎佛教,贊美佛教,這真是偉大,科學之父!
《般若智慧 超越自我》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