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然返回,歸家後果見其妻正與那浪子共榻而眠。主人不覺心頭火起,旋即將此人殺死。因此人對主人之妻頗有貪戀之意,彼死後即轉生于主人妻子之腹中,遂成爲其家之子。是故童子應知,子吃父肉,並將魚骨擲于母前;以嗔恨心殺害之人,現正被自己抱在懷中。眼觀此等景象,理應對輪回過患生起強烈厭離心,若仍一意希求輪回,則此方爲真正稀有之事!”爲令未來衆生皆于輪回生厭,尊者彼時又宣說偈言道:“食父之身肉,並棄置母前,育妻之奸夫,貪愚所遮故。””
又舍衛城有一貧者,在他死後,一牛背上忽然生出一個大瘡,此貧者因過分貪執家與家財,結果死後竟轉生爲瘡中的一只蒼蠅。蒼蠅被烏鴉吞掉後再次投生爲蒼蠅,一日中即如是七次投生爲蠅。
另在噶瑪雅那城中,有一阿羅漢比丘一日端坐在一戶人家門前,此家對面恰有一條道路延伸向遠方。不大工夫,就見一人牽著一頭不斷叫喚的牲口遠遠地向比丘這個方向行進過來。比丘見狀便高聲感歎道:“嗚呼!奇哉!何以至此?”旁邊人聽到後便滿心疑惑地詢問他:“尊者,爲何一見此牲口您就感歎“嗚呼!奇哉!何以至此?””阿羅漢比丘聞言回答道:“我不願對那些沒有信心者詳說此中道理,有信心者面前我才肯宣說這其中的因緣。”言罷即對衆有緣者宣說道:“這頭名爲帕維的牲口前生曾是一名享有榮華富貴的商人,他發心造了一尊聖尊像,並年年對之廣行供養。在供施過程中,商人殺害了衆多牲畜以行血肉供,當其即將離開人世之際,商人又把這一供施及殺生的任務交給了兒子:“兒啊,若你慈愛老父的話,就當把以牲畜供養聖尊的慣例延續下去,使其永不中斷。即便我死了,也要繼續供養,萬不可將之輕易廢棄。”兒子答應了父親的請求,從此以後即按照父親留下的傳統亦步亦趨地認真供養聖尊。商人死後,因其以愚癡心廣造殺業,故立即就轉生爲牲口,且多生都投胎在畜生道,並屢屢遭殺,至今已是第六次投生爲畜生了,今天又被人牽了過來。”比丘此時對這頭牲口生起了無比的大悲心,滿懷濃郁之悲情,他對帕維說道:“聖尊像是你造的,供施之傳統也由你所立,牲口亦同樣是被你殺害,既然這一切都由你自己自行選擇,那麼現在爲何還要發出這種無意義的叫喚呢?”
正如這位比丘所言,我們大家都應對輪回徹底生起厭離心。但西方有些學者卻片面依靠瀕死體驗得到的材料輕下斷言道:“死亡是一件快樂的事,無需恐懼。”他們即以如是之論調安慰絕大多數面對死亡往往一籌莫展的現代人。不過這種觀點根本就未觸及到死亡的真實內涵與奧義,而且就普遍狀況來說,死亡體驗因人而異,有些人經曆的是一種快樂的死亡,而有些人的死亡過程則痛苦不堪,籠統地說死亡是一件快樂的事其實沒有任何理由與實義。《中觀四百論》中早就說過:“汝于叁有中,非能隨願往,隨他轉無畏,豈成有慧者。”“由于諸人類,多持不善品,以是諸異生,多墮于惡趣。地上惡異熟,唯見爲煩惱,聖者觀叁有,等同備宰處。”此處所宣說的道理實際上與上舉事例不謀而合,對此我們理應了知。
以上已將心從何處來、又往何處去的道理宣說完畢。
下面闡述第(二)部分的內容:身體的形成。
人們常常都有這一疑惑,即身體到底是如何産生的,現在即對此問題稍加宣說。
衆生的身體大約有四種形成方式:卵、濕、胎、化,人與旁生均需依賴這四種方式才能得以誕生。《涅槃經》雲:“凡夫衆生有四種生處,卵、濕、胎、化是也。此四生處人亦具足,如比丘香薩拉、比丘俄巴西巴拉等人就乃卵生;施主呢嘎拉之母親、施主呢嘎德之母親、施主潘夏樂之母親等人,各個均育有五百兒子,此五百子皆從蛋中破殼而出。諸位母親先各自産下一蛋,不久,衆兒子即紛紛從蛋中孵化而出。由此可見,人中亦有卵生者。所謂濕生,恰如佛陀所言:“我行菩薩道時,曾轉生爲頂生國王、手生國王。而今世上亦有芒果樹女人、嘎西達樹女人,故謂人中亦不乏濕生者。””而《俱舍論》中也曾說過:“于彼卵生等,衆生有四生,人及旁生同。”
說到化生,除了古代文獻中留存有相關記載外,今天我們已基本上看不到此種生育方式了。至于卵生,除去上舉事例外,還有如下公案可供大家研習、探討。
久遠之前,有一些商人途經大海中時,船只不幸毀壞。其後,幸存者便與長頸鶴發生不淨行。不久,長老紮、長老涅瓦紮便從卵中孕育而生,類似的事例還有許多。
再看現代人中的卵生例證:西德人類學家勞·沃費茲博士等十人爲研究原始部落的生活形態,曾特意前往印度尼西亞婆羅洲的熱帶雨林中進行調查,在那裏,他們就遇到了很多卵生人。當地的女人們在生育期間都會坐在形體很大的白色“人蛋”上,用自己的體溫去孵化、保護這些未來的生命體。經詢問後得知,這些女人在懷孕後六個月即會産下蛋體,然後就開始進行爲期叁個月的孵化,最後蛋殼破裂,孩子們就從中一個個鑽了出來,整個生産的全過程就是這樣。
現代人可能會認爲卵生人十分稀有罕見,其實,在誕生于兩千多年前的佛教經典中,對此種現象的認知就已達到了令人咋舌稱歎的地步,稍有佛教常識的人都對之耳熟能詳,並早已成老生常談。
再來談談濕生。無等大師釋迦牟尼佛住世期間,濕生的例子就經常可聞。《涅槃經》中曾提到過的芒果樹女之公案,在《毗奈耶經》中是如是被描述的:“一時,廣嚴城中勒匝波芒欽之花園裏一株芒果樹忽而生出芭蕉樹根,此事爲守園人親見。不久此樹即花開滿株,守園人深覺稀有,旋即將之告知主人。勒匝波芒欽急喚相士探問究竟,相士曰:“七日過後,芭蕉樹即會裂開,一女人定從中産出。”勒匝波芒欽遂派守園人精心看護此樹,並逐日等待時日。第七日,花開樹裂,內裏果然有一相貌端莊之女人。勒匝波芒欽將其交與妻子,並名之曰“護芒果女”。”這位護芒果女長大後做了妓女,有一次偶遇波斯匿王,隨後便産下一名爲無畏童子之兒子。這位無畏童子不是別人,正是耆婆醫師的護養者,同時也是耆婆醫師的兄長。不過濕生之人如今早已無從聽聞,倒是旁生中有多得無法計數的大批濕生旁生。
下面講胎生所成之軀體。人們通常所說的胎生,其具體形成經過可大略描述爲:在父親的精子與母親的卵子于母胎中混合之時,中陰身之心識即進入這團液體之中。剛一入胎,中陰身即刻便昏厥過去,借助于父精母卵,新生命的軀體遂逐漸在母胎中孕育而成。佛教將胎兒生命軀體的成長過程大致劃分爲這幾個階段——最初的身軀稱之爲凝酪,在外面一層薄膜的包裹下,內裏則十分濕潤;身軀再往下發育即成爲膜疱,此時的軀體就像酸奶一樣,並未發育成真正結實有力的肌肉;第叁階段的肉身被稱之爲血肉,此時,身肉已具有了肉性;第四階段的身體則叫做堅肉,顧名思義,也即此階段的身肉已比較堅硬,如果按壓其上,就會感覺到這種富有彈性的硬度;第五階段的軀體被叫做支節,在這一階段中,手腳等基本骨架、關節、部位都開始初具雛形;接下來,整個身軀便漸趨完整、壯大,此種日益完滿、成熟的胎兒成長過程,伴隨著新生兒的降臨人間才劃上圓滿的休止符。關于胎兒的生長、發育之詳細經過,《阿難入胎經》及相關密宗續部典籍中均有廣說。
而有關胎兒在母胎中的具體成熟時間及住胎之時日長短,卻不可一概而論。上文在講述衆生住胎的情景時曾大概提到過佛教對此問題的看法,下面再舉世間社會出現的事例以爲佐證。
布嘎日亞(音譯)地方一個名爲蒂梅特勒的女人,懷孕叁十六天以後即産下一成熟嬰兒。而在英國,赫德克女士懷孕十叁個月後方生下一名孩童。另在漢地的河北安國縣,有一老婦整整將肚中的胎兒孕育了叁十年,而後才將之順利生産了出來。從曆史記載來看,亦有住胎四十年然後才行生産的公案。
總體來看,我們的人身恰如上面所講述的那樣,是通過父精母卵以及前來住胎之神識合和而成的。至于一個新生命的具體身形與身色,則與精卵等存在一定的關聯。如果人之精卵與非人之精卵發生碰撞、邂逅乃至混合,則可誕生出既不是人類又非非人類的衆生。假若人及旁生之精卵互相混雜,非人非旁生之衆生就有可能出現于人世間。《毗奈耶經》中就這麼記載道:“一時,衆多信衆紛紛前往舍衛城,並以各自所擁有之財富廣行上供下施,多有衆生因之而得以圓滿所願。個別非人眼見此等人財富豐饒,遂對之生起歡喜心,貪愛之心亦隨即增上。彼時,舍衛城中一些女人之丈夫因故外出,非人見狀乃化爲外出之衆丈夫形象,並與諸女人行不淨行。其後,此類女人以同等因等因緣各自産下衆多兒女,其手、腳、眼、身皆具足醜相。有孩童身呈黑色,雙目赤紅;有者則頭大身小;有些頭顯黃色;亦有人發絲皆爲綠色。諸位母親見之不由萬分恐懼,彼等立即將之棄于屋外或曠野森林中。非人旋即以自身所具能量護養衆棄兒,棄兒中漸有稍具人形者。奈何諸兒女長大成人後身形再度發生變異,彼又重新具足種種醜相。各人之母再次將自己子女棄于路口,非人只得以自身能量繼續撫育彼等。”
《毗奈耶經》中又雲:“一具五神通之仙人,其尿液中帶精。一日來一母獸,口幹舌燥之際,遂將仙人尿液一飲而盡。盡飲之後,此母獸又舔舐自己陰部,結果不久即産下一子。母獸仔細聞嗅後,即斷定此子非自己同類,于是便將之丟棄不顧。仙人知其乃自己骨肉,就負擔起撫養兒子之重任。此子頭如野獸,故名之曰獸頭。”這個獸頭後來在佛陀的教法下出家爲僧,並嚴守比丘戒律,且精進修持佛法,最後終于證得了阿羅漢果。
如今,把不同種類的衆生之精卵進行配種後,具有各種醜相的所謂“新衆生”便會誕生。現代人往往將這種“新産品”當成了不起的一個新發現、一種新物種,其實佛教經論中早就對之進行過論述。關于從屬于某一物種的某個雄性動物體內取…
《前世今生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