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前世今生論▪P4

  ..續本文上一頁心靈是整體的,獨立的,所以也是不滅的。”德國著名哲學家叔本華則認爲:“死爲物質生命的最後,而不是自己存在的最後。”

  上文所列舉之觀點,皆是被世人公認的智慧超常之科學家、學者,借助先進理論、思想、科學儀器認真觀察、思考後得出的結論。他們一致認爲所謂意識從屬于大腦的說法,無論如何都站不住腳。因此這些人才沒有跟隨此種說法而輕易交出自己的思考權,他們另辟蹊徑、殊途同歸地建立起嶄新的觀點。這就好比以前的科學家都非常推崇牛頓,而當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出現以後,人們又進而擁護起這種更爲先進、合理、深刻的學說,死守牛頓觀點的人自然而然就日漸稀少。科學發展史上,這種一代更比一代強的事例確乃無法勝數。同樣,現在依然固守意識是大腦的産物這種看法的人,就像滅盡之灰燼,再無燃起沖天大火之可能,他們的思想也如日薄西山,江河日下了。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洛佩·杜魯門說:“現代心理學的發展已走到了盡頭,只得踯躅不前、猶疑逡巡。”他的這種分析確實可謂一針見血。

  總之,有些人打著所謂新科學的招牌在不懂科學原理的人面前,以所謂科技權威的口吻向他們宣說科學“證明”前後世不存在的道理,如果對之進行詳細觀察,我們就會發現,真正的新科學從未證明過前後世不存在的說法。一般而言,科學的創新之源大多來自西方國家,如今具有正知正見的西方科技界人士到底都是如何看待這一問題的,這是大家首先應該徹底、深入了解的。我們只有隨順由理性推導而出的真理才能具有莊嚴的智者形象,一味固執己見的行爲,不論給它披上多麼賞心悅目的外衣,也掩蓋不了其本質上的貧乏與了無實義。

  下面接著論述第4部分:因舊有的所謂心識科學之說法理由不完整而破。

  以大腦、意識之間存在所謂的能依所依之關系爲理由,從而認爲心識皆從大腦中産生,這種觀點得以成立的根據從根本上來說就是不完整的。此部分之內容又可分成四點:

  (1)人體方面而言的不完整:

  如果人的伺察意識産生于大腦的運動過程之中,那麼沒有大腦的人就決定不會有伺察意識的産生,因大腦若不存在,大腦的運動又從何而來?若真是這樣的話,則所有無腦者都應成爲無有意識活動的人,但事實卻並非如此。從上文所舉事例來看,某些無腦之人依然能夠進行種種意識活動,他們都具有相當的聰明才智。

  (2)時分方面而言的不完整:

  一個人的心相續中,個別心識有可能是依大腦産生的,但若就此認爲所有心識皆是大腦的産物,這種觀點則明顯與事實相違。比如肉體死亡之後有中陰意識存在;有些人的心識則可以脫離肉體飛升,而他的血肉之軀還留在原處,大腦並未隨著心識一起離開。此時,能觀察的心識(離開肉體之後)反倒比以前更爲敏感、聰慧。因此,心識有時候根本不需要依賴大腦就可以存在,這種認識現已在全世界範圍內被普遍接受。

  (3)從粗細方面而言的不完整:

  一個人的眼睛如果出了致命的問題,眼識即會隨之滅盡。同樣,對大腦的損害也會使相應的一些心識發生某種程度的變異,這是因爲大腦對粗大的意識起了助緣的作用,才導致了相應變化的發生。但像阿賴耶識那樣細微、穩固的意識,即便對大腦施以損害或利益,我們都舉不出也找不到它亦會隨之而發生相應變化的理由與證據。上述道理以喻明之,就像鍋中的一粒米熟了並不能代表一鍋米全熟了一樣,因此而稱這些以偏概全的論證爲理由不完整的相似說法。

  (4)從不成立新生方面而言的不完整:

  僅僅依靠大腦和個別心識之間存在某些聯系這一理由,就認爲所有心識都要依賴大腦才能得以産生,這種認爲心識以前沒有,現在才依大腦而産生的觀點肯定不能成立。我們都應懂得因果規律,首先要了解的一點便是,所謂的果是從因緣當中産生的,果絕對不可能存在于因緣之前,否則我們根本就不可能知道果到底是從何而來。而意識不可能存在于大腦之前的理由並不存在,無論我們如何尋找也找不到這種論點的立足點。一般而言,眼根等物質是無法執著別人的意識的,當心識離開肉體後,心識完全可以看見別人,但別人卻看不見自己。因此只抓住大腦和意識之間的某些片面關聯,然後就依照這樣的並非准確、可信的理由,判定獨立自主之意識及前後世都不可能存在,這實實在在是一個很大的誤解;而不經過自己的觀察就隨隨便便跟著別人的說法跑,這才是極其愚癡的迷信行爲。誠如法稱論師所言:“隨順此宗者,心爲癡暗蔽。”

  像這樣的一些守舊的科學工作者們認爲前後世並不存在,此種說法有與新科學理論相違、論據及論證不完整等諸多過失,他們依據的也全都是一些相似理由。在當今這個科技昌明的時代,世人不僅無法找到前生後世不存在的任何確切證據,相反,越來越多的人依靠推理及正確道理開始對前後世生起合理之懷疑,死守生死斷滅觀的人們日益被發現其理論的缺乏可靠依據之處。

  美國弗吉尼亞大學教授史蒂文森(IanSteven-son,M.D.)經過長期觀察後得出結論說:“我們絕對無法證明沒有轉世這回事”,“這些案例只是顯示很多迹象,而且在質量和數量上似乎越來越多,讓人想到也許有轉世這種可能而已。”臺灣的陳勝英先生也說道:“現今,僅僅依靠已有的科技力量根本無法阻止生命終結之後,心識的延續存在。”臺灣的王溢嘉先生對前後世是否真實存在盡管抱有很大的疑惑,但他也不得不如此承認道:“除非能對這些現象(指心識脫離開肉體而存在)提出合理的解釋,否則我們似乎無法排除靈魂存在的可能。”所以說,通過推理,前後世持續延續的觀點應能被大衆普遍接受。再者說來,普通科學的研究對境是外在世界的物質天地,心的奧秘、前後世的真實景觀並非傳統科學的研究領地,因任何現代化的科技儀器都無法窺探、衡量心靈世界的風景。但守舊、保守的科學研究人員卻依據上文列舉的一些不准確的理由,用了科學的名義在全球範圍內大肆宣揚前後世並不存在的理論,以致衆多智慧低下的跟隨者競相沈迷于其中,我個人認爲,他們的這種行爲完全是對整個人類的未來、前途毫不負責、漠不關心的一種做法。另外我想說,真正的迷信是指在任何一個領域內由于本身的迷惑而陷于盲從的境地,那麼對于那些所謂科技界“權威”的說法,當它們無有任何清淨的正理得以支持自身的成立,而我們還要不經觀察就盲目相信時,這就表明我們確確實實已陷入迷信的泥潭中了。

  以上已將破斥前後世不存在這種理論的理由宣說完畢。

  二、建立自宗

  關于“二、建立自宗”則可分成叁個方面加以闡述:(一)心識的産生;(二)身體的形成;(叁)身心關系。

  其中第一個方面又可分成兩點進行闡釋:1、心識的産生;2、對之生起信解。首先論述心識産生之過程及真相。

  在此世界範圍內,一切細微衆生以上之生命形態都擁有我們通常所謂的“心”。在心的力量未充分發展、強大、增上、圓滿之前,它連細微的苦樂感受都一概接納,此種心我們就稱之爲渺小之心;當心力日漸強大,已能控製身心內外的一切物質時,此種心就名之爲勇武之心;心還經常隱藏在秘密之處,此時它就成爲了從暗處操縱言行舉止的主犯;另外,從古到今,成千上萬的尋伺者相繼被迷惑的原因,就在于心成爲了狡詐者;如果善加利用,心又會成爲一切功德之所依,此時它則如如意寶藏一般可源源不斷地生出功德利益。東方世界之中,千百年來,無等大師大慈大悲的釋迦牟尼佛、色迦仙人、印度瑜伽士、藏地之虹身成就者以及漢地的禅宗祖師等人,諸如此類的聖者各自都以自己的方式方法而開啓了心識奧秘之門。在他們當中,有些已圓滿了自他二利,獲得了最究竟的果位;有些則現前了世間的各種功德;還有一些則獲得了治病救人的能力……,總之,各人的收益都不盡相同。不過,依然有許多人對這種心識到底存在與否滿懷疑惑,盡管同處一個藍天之下,都屬于“人類”這個大的物種範疇,但先進思想與落後認識之間卻存在著泾渭分明的巨大差異,這真令人倍感遺憾。

  如果有人要問:這樣的心識是從何而來,又去向何方?對此,不論智者還是愚者在千年、萬年甚至十萬年之中都試圖予以解答。面對這一共同難題,不同的人分別作出了不同的回答,但在這些千姿百態的答案中,能真正站住腳的可靠結論數量卻微乎其微。如果在這裏以密宗續部的理論分析心的奧秘,這一問題即可被闡述得異常清晰、明了、細致,人們亦容易對之生起信解。但考慮到此時此處宣說甚深密法的機緣尚不成熟,故只能暫時收起這一打算,只以顯宗的說法來解釋心的本質。

  按共同說法而言,所謂的心無有開始、終結之邊際,因從無始以來,心識始終處在連續不斷的遷流之中,故我們也一直在輪回大海中隨著生、老、病、死的洶湧波濤而頭出頭沒。所有衆生都逐漸從青春年少一步步走向衰老,最終則通過死亡而再生于來世;新的生命體又開始新的一輪成長、壯大、衰朽、死亡的過程,如此往複,循環不已。一切衆生就像是在參加比賽一樣,爭先恐後地投入到從今生到來世的運轉之中,其間,沒有一個衆生的心識在這一過程中斷滅過。正如《百論》所雲:“輪回此苦海,恒時無有盡,凡愚陷其中,何不生畏懼?韶華逝去矣,複又現于前,此世已過盡,來生競相現。”此中所講的道理,我們理應了知。

  下面闡述“2、對之生起信解”。這一部分的內容又可分成五個方面:(1)依靠回憶前世之實例而生信;(2)依靠催眠、夢之要訣回溯前世之試驗而生信;(3)依靠一身擁有多心識及一心遷往另一身體之理而生信;(4)依靠心識可脫離肉體進行自主活動之事實而生信;(5)依靠中陰聞解脫法所描述之境界真實現前而生信。先論述第(1)點:依靠回憶前世之實例而生信。

  有那麼…

《前世今生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