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的另一個女兒希克瑪特·葛露莎琳、兒子撒基從此相依爲命地生活在一起。
不久,當地一名爲梅菲默特的人便擁有了一個兒子,其後爲其取名叫伊士邁。伊士邁長到一歲半時,有天和父親躺在床上,他突然對父親說:“我不願呆在這個家中,我要去自己家裏和自己的孩子們住在一起。”父親聽後極爲震驚,他糾正小孩的說法道:“這裏才是你的家。”但孩子卻堅持說:“我前世的名字叫阿比,我是被別人殺死的。50歲那年,有人打碎了我的腦袋殺害了我。”梅菲默特急忙將兒子的話告訴給妻子迺媲哈,迺媲哈滿心疑惑地說:“伊士邁生下來時頭上確實有一塊黑疤,難道這個就是他所說事情的證據?”不過因夫妻二人原本就不承認信奉前後世的宗教,故暫時來說,他倆既不相信兒子所說的話,也不願別人知道這件事。但伊士邁卻再叁請求父母道:“我要到我孩子那裏去。”父親認爲兒子的精神可能出了問題,便命令他不得如此胡言亂語。不過當梅菲默特再喊伊士邁時,孩子卻不予應答;而當叫他阿比時,他卻高興地馬上就回應。有時在伊士邁晚上睡著後,夢中他都在叫女兒的名字:“葛露莎琳,不要哭。”簡直就像是一個父親在安慰自己的女兒。
某次,梅菲默特買了一些西瓜,結果伊士邁發現後就拿走了一個個頭最大的。父親很奇怪地問他何以如此,孩子口氣堅定地回答說:“這個西瓜我要送給我的女兒吃,誰也別想碰它。”父親自然不允許他這麼做,因伊士邁有九個兄弟,誰料他竟爲此痛哭了起來。因前世習氣所感,小小伊士邁竟也酷愛喝酒,他常常偷出父母的酒悄悄喝下。他的伯父馬哈默特有次發現他在偷酒後,非常不滿意,但他卻振振有詞地對伯父說:“不要如此責怪我!當初你在我的果園裏幹活時,也曾偷喝過我的酒,但我卻未曾懲罰過你。難道你現在想恩將仇報嗎?太沒良心了,你這樣做與忘恩負義的畜生又有什麼兩樣?!”
伊士邁的父親是個賣肉的,有天當他切肉時,伊士邁又開腔說道:“等肉烤好後,我要把它拿到我的孩子那兒去。”父親此回則略帶惱怒地教訓他說:“別說夢話了!記著,你是賣肉的梅菲默特的兒子,根本不是什麼阿比!從今往後,再要這麼胡說八道,我絕不會饒恕你!”聽了父親的話,伊士邁竟難過地哭了好幾個小時。
有一天,伊士邁碰到了一個賣冰淇淋的,盡管兩人從未見過面,但伊士邁卻對那人說:“賣冰淇淋的,你還認識我嗎?”那人詫異答道:“不認識。”“你忘了,我叫阿比。你以前是賣西瓜蔬菜的,什麼時候改賣冰淇淋了?還記得嗎,你小時候,還是我替你割禮的。”當伊士邁把這些陳年往事一股腦地都向此人倒出來後,賣冰淇淋的不得不承認眼前這個人所說的一切。從此之後,伊士邁能回憶前生經曆的事情就到處傳開了,他父母想把此事隱瞞下來的願望也不得不破産。
伊士邁3歲時,父母終于答應帶他一起去阿比家看看。阿比家距離此處約一公裏以上,但道路卻非常難走,都是些小巷弄。伊士邁雖說從未走過這條道,但他對路況卻十分熟悉,還給父母帶路。父母有時故意繞個彎子,但他卻不會上當跟隨,一直堅持把他們按正確方向帶到自己前世的家中。
剛進家門,迎面就碰到一個中年婦人,結果小伊士邁一邊上前擁抱她,一邊就呼喚她的名字:“夏蒂絲!”見到前世的孩子後,他更是以無限的愛意安撫、親近他們。接下來,伊士邁又主動把親人帶到馬廄中,並指給他們說:“我就是在這裏被凶手拉洛桑殺害的。”然後他又帶著衆人前往埋葬阿比的地方。阿比的墳地本來並沒有什麼特殊標志,但這一切對伊士邁來說都構不成任何困難,他很快就把大家帶到了自己的墳墓邊,並指著墓堆告訴他們說:“這裏就是我前世的最後歸宿。”
當年的阿比曾與一些人有過借貸關系,這些事只有他和當事人才知曉,外人根本不知道他們之間曾經有過的金錢往來。而今的伊士邁卻把這些借貸的帳目、數量以及年限記得一清二楚,並不差分毫地將之統統報了上來。不僅如此,他還能說出在自己前世所管轄的果園中工作過的那些人的姓名、原籍,若核諸事實,則每一個都正確無誤。這一下,伊士邁當然就獲得了人們的信任,衆人一致承認他就是阿比轉世再生,這個消息從此就傳開了。
阿比的兒子撒基以前從未見過伊士邁,這次當兩人相見時,伊士邁很傷感地對他說:“撒基,你原本有兩個弟弟,一個叫伊士馬特,一個叫祖英富,可惜他倆還有前世的我以及你母親一起都被凶手殺害了。”
當此事在全世界範圍內逐漸傳揚開後,1962年,也就是在伊士邁剛滿6歲時,我們上文曾提到過的印度拉加斯薩大學的超心理學專家班勒吉,專程趕赴亞達那對此事展開調查,並最終確證了此一事件的真實性。當班勒吉見到伊士邁時,他只能以“阿比”的稱呼招呼他,因若叫他“伊士邁”,他根本就不會開口應答、講話。
伊士邁的家境並不富裕,甚至稱得上是貧寒,伊士邁因此不可能經常得到好吃的東西。但每當父母把一些平常難得一飽口福的好東西,諸如從未品嘗過的糖果等物留給伊士邁時,他卻總要把它們珍藏起來,自己舍不得享用,有機會就會跑回前世的家中,並把它們分給自己的妻兒。而當他一見到夏蒂絲時,總忍不住要流出難過、哀傷的眼淚,同時輕聲哀歎道:“可憐的女人。”一旦他外出時,衆人就會發現,他老愛在脖子上圍條圍巾,而這並不是當地的風俗習慣。很顯然,此乃阿比生前的不共愛好,是由他的串習所致的一種特殊行爲。
在中國,有關這方面的事例同樣讓人對前後世不得不生起信解。比如在陝西彬縣,就流傳有一個家喻戶曉的關于前世與轉生再來的事例。故事的主人公叫張生有,他就能回憶自己的前生,而且他的經曆不僅在彬縣人人皆知,就連鄰近的永壽縣百姓對之也耳熟能詳。後來,與張生有熟知的永壽縣縣長韋勉齋(後調任彬縣縣長)將這件事整理成文字,因此說此事從頭到尾都有可靠的目擊證人及證明材料。
張生有的前生叫田叁牛,家住彬縣西南、離縣城叁十裏許的一個小鎮子。當地人大多住在窯洞中,而此種以土爲居的建築很難抵擋得了狂風暴雨。有一次,在連續下了很長時間的大雨後,整個地區都開始泛濫成災,田叁牛的窯洞大門下面也堆積起不少的濕土。正當他奮力將濕土刨開時,土石塌方,驟如山崩,以噸計的濕土立刻將他活埋,很快他就窒息而死了。但田叁牛並不知道自己已經死亡,他當時只是感覺整個身體都被埋在土裏面,而自己正拼命往外掙紮。還好,最後總算爬了出來,身體也並未遭受重創,他很高興自己能再次回到家中與家人團聚。
當他高高興興地帶著撿回來的一條命去見妻子時,剛見面就迫不及待地向她表白說:“今天咱家的窯洞下面塌方,我差點丟了小命,不過真是不幸中的萬幸,好歹我又掙紮著爬出來了。”但讓他大惑不解並生起極大嗔恨心的卻是:妻子根本就不搭理他,而且連正眼也不瞧他一眼。他又轉向兒子訴說道:“你知道剛剛都發生了什麼事嗎?咱家的窯洞下方塌了,剛好把我埋在地下,差點就被壓死了。不過算我命大,大難不死,這不又回來了嘛!”但兒子的表現卻與妻子一模一樣,他就像沒看見自己父親似的轉身就離開了。田叁牛這回真的有些怒火萬丈,他氣憤地想到:我好不容易才從生死危險中逃脫出來,真可謂九死一生。但妻子、兒子卻這樣待我,他們根本就不理不睬我,對我就像陌生人一樣,這樣的生活還有什麼意義?田叁牛一邊憤懑不平地暗自唠叨,一邊就不知不覺地離開家來到了彬縣縣城。
上文所描述的情況,其實與佛教經典中講到的人死之後的中陰境界無有任何些微差別。當我們接著敘述田叁牛與張生有之間的因緣瓜葛時,這一點就會表現得更爲明顯。言歸正傳,田叁牛不久就來到了彬縣東邊一個名爲鳴玉池的名勝之地,此處景色宜人,田叁牛一見就想進去看看。可是眼看將到,偏偏又多出一道小門,使他無法通過。當時他使出全身力氣拼命往門外擠,也不知擠了多久,猛然間就擠身而出,他頓覺頭暈目眩,茫然不知所以。但是在這一時刻,真實的境況卻是:他剛剛從母胎中呱呱墜地。這裏講述的情形,與《阿難入胎經》中闡明的出生境況的的確確一模一樣。
此時,新生命誕生的産床邊有幾個女人正急急忙忙地翻撿著什麼,她們高聲叫喊道:“剪刀在哪裏?找不到剪刀怎麼辦?”剛剛落地的田叁牛此刻剛好看到剪刀就挂在牆上,于是他便用手一指剪刀並說道:“那邊牆上挂著的不就是嘛!”結果他剛伸出手就注意到自己的手不知何時已變得和嬰兒的手一般大小,他不禁萬分驚奇地說:“咦,我的手怎麼變得這麼小?”結果,大吃一驚的不僅是田叁牛本人,圍在他身邊的大人們各個都驚恐萬分,他們感受到的震驚遠遠大過田叁牛對自己的手忽然變小的感歎。衆人一致驚叫道:“見鬼了!這個娃娃一定是妖魔鬼怪轉生,得趕緊把他扔在糞坑裏。”田叁牛聽後異常恐懼,但以他現在的嬰兒之身,他又實在無能爲力。危難之時,躺在床上的母親聽到衆人的議論後,根本不顧大家的反對,毅然決然地說一定要把孩子留下來。衆人聽後覺得也沒有什麼理由可以勸阻,最後也就沒把田叁牛扔進糞坑。這時,人群中的一個女人才像想起了什麼似的突然大叫道:“趕快剪斷臍帶!”爲了驅魔,她順手就把産婦的汙血塗在田叁牛的臉上。
從此以後,田叁牛算是懂得了一點言多必失的道理,他也就不再開口講話了,因他害怕別人會因此而迫害他,于是他學會了裝聾作啞。幾個月後的一天,家人有次下地幹活時,就把他用一床棉被包著放在床上。此時,家門前的院子裏還晾曬著一些糧食,太陽正當頭的時候,忽然來了一群雞競相啄食。小小叁牛見狀急忙用手驅趕它們,還照著大人趕雞的方式吆喝、搗鼓個不停。這一幕恰好又被家人撞見了,他們紛紛說道:“這個娃子肯定會給全家帶來厄運,他幹的這些事全都…
《前世今生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