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開啓修心門扉—趨入菩提道次第論之修心篇▪P16

  ..續本文上一頁和且具菩提心。諸法彼中鹹包涵,此即野風傳遺囑(西藏民間傳說,昔有一盜,劫殺一富人,富人面對風向而呼“殺人者此人也”,多年以後,此盜偶對人談及這一往事,被殺者親屬即據此線索複殺此盜,此喻業果絲毫不爽,終將有報)。”

  卓衮大師也單刀直入地指出:“我等出家人,所修之白法,叁藏四續外,別無諸修士,無常至實相,當修此漸道。”

  柳吾色巴仁波切曾坦率地說道:“我常爲農區某些密咒師以酒獻新的方式感到害臊,拉美白咒師飲酒前獻新時,口中總是念念有詞:“請叁寶享用、請護法享用、請叁世父母享用、請六道衆生享用,其他再沒有剩下的吧!”同樣,具德上師阿底峽尊者的菩提道次第之此法(指《菩提道炬論》)中,才真正是將四續叁藏的所有法義無不涵蓋,(除此之外,其他再沒有剩余的法。)因此,尊者爲我們調配好的這劑靈丹妙藥,諸位至少應當享用少許。服用之後也切忌嘔吐,如果有要吐的征兆,就通過對其吐口水、吹氣,用冰冷潮濕的石頭熨貼身體,以及拔頭發的方法想方設法地平息嘔吐症狀。如果現在還未曾服用,也要爲了方便以後隨時享用,而時刻揣于左懷。如果擔心其失落,就最好置于懷底。”

  夏沃瓦雲:“對于上中下叁種士夫而言,這種修心既是傳戒,也是求學。若能這樣使自心谙熟以後,就不會生起追尋物質財富的念頭,就能以此而獲得衆人的擁戴。所以,也就是最上乘的積累資糧,也就是最上乘的遷就他人。”

  宗喀巴大師的這段教言更是傳誦千古、蕩氣回腸:“暇滿義大極難得,亦如水泡速滅盡,何者悉皆不跟隨,黑白業果毫不欺。長久思此緣起法,此四法(指《菩提道炬論》)根若穩固,其余善法容易生。”“彼等未執利樂根,自诩智者與禅師,若賈金洲空手歸。”

  “南洲聰睿頂中嚴,名稱幡幢照諸趣,龍猛無著漸傳來,謂此菩提道次第。盡滿衆生希願義,故是教授大寶王,攝納經論千流故,亦名吉祥善說海。證一切法互不違,經論悉皆成教言,易證佛陀之密意,重罪險隘亦能救。是故印藏諸智者,具緣衆依之勝言,以叁士道之次第,智者何不生歡喜?攝集善說諸精華,每每講聞此妙理,則具講聞勝法德。須思廣集此妙義。”“爲根穩固而精勤,諸佛勝法善說中,部分當下即施行,其余作爲發願境,無一舍棄均佛道,如此能將諸佛法,知轉道用勝智者。”

  因此,如果發自內心地追求勝法妙義,首先放棄此生的黑白花叁種瑣事極爲關要。一般來說,除了那些最爲卑鄙下劣、罪大惡極的無恥之流以外,稍有良知的人們都容易了知,諸如殺生、偷盜等黑事于理不容,而與這類惡行徹底告別的人也比比皆是。

  但對于所謂的白事、花事,諸如傳授灌頂、講經說法、塑造佛像、發放布施、經忏佛事、作泥塔像、繕寫護輪、降伏鬼神、念誦密咒、聞法諷誦等形象上的法事活動,能斬斷未斷除今生貪執的這些忙碌瑣事的人實在是稀有罕見。經中不是說:自心沒有遠離對今生的貪著,則一切所作都毫無必要嗎?再說善不善業均是由心所造。所以,必須令自心作到不被人天鬼神所冷齒嘲笑。

  《智成論》雲:“無論何種業,身語意所作,第四者不存,于此當明辨。無意僅身語,所作不成業,無彼以言辭,始終亦不成。故身語之業,皆由意業成。衆生以自心,所作諸善惡,一切有利業,皆當善察析。佛雲以邪心,所作不成福。衆生導師雲:故諸善不善,皆由心所爲,心亦壞滅法。”

  《迦葉品》雲:“譬如海水沖擊之某人,反爲幹渴煎熬趨死城。如是貪婪諸法卻放逸,身居佛海反奔諸惡趣。又如郎中置于囊袋藥,縱然雲遊浪迹遍世間,若未能阻疾病之糾纏,彼良藥之功效則休談。如是比丘具備戒功德,亦具聽聞若未能清除,非理煩惱繁衍之疾患,彼等聽聞縱勤亦無義。”我們應當審慎思維,此經所表達的宗旨究竟何在?

  有人認爲,只要能傾其一生用于修行,就堪稱名副其實的修行人。如果他們的這種定義能夠成立的話,那麼,經中所說的那些在大海中焦渴難耐,死後尚須奔赴惡趣的情況又是針對何人而言的呢?

  如果希望此生與痛苦毫不沾邊,與快樂相偎相伴,樂不可言、喜不自勝,名利兼收、萬事暢順。即使進行傳授灌頂、講經說法、聽聞諷誦,也都是被追求此生福報之念所支配,那麼,將來于此輪回中所承受的痛苦,也必將由這些世間八法而導致。如果仍放任自流、執迷不悟,讓黑白花叁種世間八法越發增上,變本加厲,實在是毫無價值。與肩負對疾病毫無療效的藥囊八方奔走的說法別無二致。

  因此,事到如今,難道你還不明白必須從心底裏徹底抛棄今生快樂幸福的原因嗎?如果有人發問,由世間八法或者煩惱所引發的一切,都是造作惡業而趨往惡趣的因嗎?可以這樣回答:一般來說,除了以殊勝出離心所攝持的以外,凡是由世間八法引發而作的所有黑白花叁事,都只能成爲感受輪回痛苦的因。因此,以煩惱所牽引的一切佛事活動,都沒有絲毫價值。這就是此經的用意所在。

  另外,判定是否爲惡趣之因以及罪業的界限,可以從兩方面加以陳述:

  在上中下叁士道中,小士道所積累的一切善根,因爲僅僅是爲了獲得輪回安樂而作,所以也就屬于以世間八法或煩惱而造作或積累的。雖然這部分善根屬于以貪欲心所積累的善根,但仍屬于善業而並非惡業。

  小士道的修行人爲了獲得人天的圓滿,而去積累布施以及持戒等福報資糧;爲了獲得色界與無色界的圓滿,而修持寂止、勝觀以及止觀雙運的禅定等等。這些以煩惱及世間八法所作的不是罪業而是善業。在諸大論典中,都將這些善業稱爲“隨福德分善”。

  同理,上界所屬的一切煩惱,以及由其所積累的業,都不屬于不善業的範疇。同樣,以救畏與善願所持守的戒律,以及因善願所作的布施等也屬于善業。因此,以世間八法與貪欲等煩惱所造作或積累,不屬于罪業或不善業的情況也是屢見不鮮的。

  無著菩薩雲:“上界的煩惱谄诳等等,全部都是寂止的緊密所依,是以衆多善法所攝持的,故不會成爲不善業。”

  如果刨根問底,想弄清哪些屬于善業,哪些屬于不善業的話,可以這樣回答:凡是被諸佛菩薩所呵斥,並從未贊歎過的業,及其所引發的煩惱就屬于不善業;與這些相對立的業及其所引發的一切就屬于善業;此二者均未包含的身口意叁業,就被稱爲無記之業。

  因此,雖然以煩惱所引發而並非罪業的情況很多,但爲了此生的名聞利養、快樂幸福而作的灌頂、傳法、誦經、念咒等等,都屬于惡業與罪障的範圍。因爲,在這些行爲中,出賣甚深妙法、貪圖之心、損害之心、狡詐谄诳、詐現威儀、谄媚奉承、旁敲側擊、巧取訛索、贈微博厚、廢言绮語等惡業與罪障大行其道,如同滂沱大雨般接連不斷地傾盆而下的緣故。

  考慮到這些問題,前輩上師們曾用千言萬語發人深省地指出:“如果沒有遠離對今生的貪執,則一切所作都是惡業。”又進一步說道,“以貪執此生而作的一切,都是毫無意義的惡業?只要貪執此生,就逃不出惡業的園囿。”大家應對此妥爲斟酌啊!

  若將舍棄今生而修行的要點,提綱挈領地加以歸納,則可得出結論:輪回所攝的現世快樂及快樂之因,痛苦及痛苦之因。也就是除了屬于毫不利己地饒益他衆,即修持菩提勝果所必不可少的因素以外的,那些取舍之念極其熾烈的煩惱,包括附首帖耳地歸順服從于貪欲、愛染、世間八法以及貪執今世所涉及的一切,都應以對治心徹底斬斷。

  對于日常生活不可缺乏的衣食等等,佛陀也強調:不可爲貪愛心所主宰,爲了使福報進一步圓滿殊勝,長盛不衰,就應當多多修持。其他方面也應該依此理推知,一切行爲則不會爲愛欲所轉。

  總之,一切行事都以出離心及菩提心所攝持,就是不爲貪嗔所轉,淩駕于一切的方便之王。我們應當時刻憶念此理。

  若能對任何苦樂都無有取舍地行持,對必需品所持的態度都能以出離心及菩提心攝持,則能迅速圓證遠離一切叁界取舍貪念之阿羅漢果位或者圓滿正等覺之勝妙果位。

  以此善說所獲致,一切善根願衆生,

  遠離叁界之貪欲,迅速獲得遍知果。

  誰以供養承侍諸佛願,清淨供養菩薩摩诃薩,

  令諸佛陀悉皆生歡喜,十方衆生解脫于囹圄,

  獲得輪王果位之福德。若見菩薩生信且贊歎,

  佛說後者福德與前者,相比超勝無量之倍數。

  吾以廣聞如海之善說,于此宣揚諸大勝士行,

  闡演智慧結晶勝深法,令諸暇滿具備廣大義。

  願于生生世世諸勝士,永不厭離歡喜而攝受,

  依教奉行修持精華義,迅速獲得無上菩提果。

  此《開啓修心門扉——趨入菩提道次第論之修心篇》由至尊仁波切宗喀巴大師師徒之高足——法師羅珠加參吉祥賢于嘉麻仁欽崗寺圓滿撰著完畢。祈願以此而令正法長盛不衰,衆生普獲廣大利益。願吉祥!

  

《開啓修心門扉—趨入菩提道次第論之修心篇》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