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开启修心门扉—趋入菩提道次第论之修心篇▪P15

  ..续本文上一页向披靡的巨大力量。

  宗喀巴大师所说的一段话,在众多难得的言教中,也算得上是昆山片玉:“于此吾等亦晓知,倘若多观诸亲友,所作损害之缘由,则可轻易断亲贪;倘若多观诸仇敌,所作利益之缘由,即能息灭嗔敌念,迅速生起慈爱心;倘若多观诸仇敌,所作损害之缘由,则生强烈之嗔恨。”

  如果有人在心里嘀咕道:虽说要观修此法,但是,其观修的方式又是如何的呢?关于此理,智者们的方式就是不与外境混杂,分别从内心加以明观。一旦使其纯熟、习惯之后,心中就一定会清晰起来。并能驾轻就熟地进入清晰专注、清晰观修的状态。

  若能这样于内心明观、无有错谬、无有忘失中安住,就无须重复观修。而只须于此状态中趋于完整的一体。

  比如,如果有人对汉地皇上的庄严仪态赞口不绝,就会铭记于心而不会忘怀。此时,不必反复描述,就能于任何时候明清了然地现于心中。

  如果遗忘,就应当再次明观安住。其比喻与意义二者是相同的。

  色顿法师(噶当派善知识)云:“这些噶举派的智者、尊者们,都将传法等其他一切功德暂时弃于一旁、置之不理,而全力以赴地唯一思维无常。”

  卓衮大师也鞭辟入里地指出:“与专注而修相比,阿底峡尊者对于妙观察的褒扬更甚于前者。”

  一次,金厄瓦仁波切拉着云龙瓦格西的手,诚挚地说道:“在我死的时候,与因四大不调而生病致死相比,我宁可选择因非人作害而死。为什么呢?因为四大不调而生病致死仅仅能提供安受苦忍的对境,而不具备于他人损害而须行持的耐怨害忍的对境。而非人作害之死,就能二者兼具。尤其是如果自己没有一丝过错,却无辜地被人用刀砍杀,求生不得,求死不能,就这样死去活来地徘徊于生死之间,仍能真实不虚地生起感恩之心,则具备了谛察法忍。这样就可以同时兼备三种安忍。

  “对此,仅仅从词句上了解还远远不足,只有再三反复思维、权衡,并生起定解的修道,才是切实可行的方式。”

  柳吾色巴仁波切也切中要害,直截了当地告诫道:“仅仅思维“我要死了!我要死了!”并不够,还应依靠上师的窍诀,进行盘算、衡量与观修。”他所讲的这一切别处不可寻觅的说法,就是殊胜成就上师摄受熏染的标志。能如此通达的人实在是空前绝后、寥寥无几。柳吾色巴又云:“现在仅仅从词句上进行观修,就连来世的无常都好象可以现见了。阿底峡尊者的这个法,不但前所未有,如今也是难得一现的。”

  十七、不断修持

  作为修行人,还应当不间断地进行修持。

  夏瓦云:“即使(在短期内)屡次三番地思维三恶趣的过患,却没有持之以恒。则如同对于聋盲者,无论别人用何等动听的语言加以规劝,也是枉费心机。

  “刚趋入修行之道的人,即使有一些信心,但只要稍稍有所松懈,就会前功尽弃、功亏一篑。那些年轻的僧人们,个个都看起来兴致勃勃、趣味盎然、干劲十足,但他们的修行与对治,却如同海螺上的浮尘一般,稍经擦拭,就会荡然无存、原形毕露。”

  博朵瓦仁波切云:“因此,应当根据(暇满难得等法的)每一句言辞的支分,从各个不同的角度,细致周全地加以思维。而不是蜻蜓点水般地思维一次两次。如果能在此法义没有完全在相续中生起之前,都锲而不舍地思维,那么,其他所有的法都会自然而成。另外,在助伴、善知识、以及住处三种顺缘均具备的条件下,方能进行思维。否则,要想思维就会感到举步维艰。”

  宗喀巴大师也别开生面地寓教于喻:“对于手足断残的麻风病人,仅以一两个疗程的药物治疗,是不可能痊愈的。同样,对于我们从无始以来患染的,根深蒂固、极其沉重的烦恼病根,仅仅对教言之义进行一两次的修持也无异于杯水车薪,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应当以妙观察智对一切修法之支分,圆满地审慎抉择,并如同奔腾不息的江河一般持续不断地修持。

  “《忏悔礼赞》云:“心相续之愚痴惑,痼疾根源所依靠,断手足之麻风病,少许药物岂见效?”

  “赞扎果么云:“内心之树无始即具备,需要烦恼苦汁之滋润,无力变为美妙之甘饴,点滴功德之水有何益?”对于这些道理,我们若能持续不断地修持,内心就会随之而习以为常。在修行的开初会觉得艰难重重,以后就会自然而然地趋入门径了。”所以,现在就应当尽力修持无常等法。

  有些人在去年修习的时候,还会伤感怖厌、情不自禁地思维死亡。而现在却无论怎样观修,意识中都是懵懵懂懂、一片迷茫。就自暴自弃地说:“看来我是修行无望了!”其修行也随之而江河日下、一泻千里。但是,如果能遵循殊胜上师的言教观修,立刻就会接连不断地在相续中生起无常之心。若能生起无常之心,则空性等等的观修,也会立竿见影,圆满一切观修之道也就在朝夕之间了。

  诚如嘉尔瓦羊衮巴所说:“惯于恶念习气如卷纸,新生觉受依缘而毁灭,短暂修习不能破迷乱,诸位修士应当恒常修。”羊衮巴又说,“香上师说:“欲求立即生暖相,急转直下之前兆,务当持续尽力修,恒常修习勿急躁,如糌粑粉莫急吞。””这些说法实在是举足轻重的要领,希望我们大家能将此理稳妥实施并悉心体会。将无始以来的积习抛舍,让不习惯的无常之心等在相续中扎根,并以此而长时修习。

  十八、修持正因

  诸位修行人还应当修持在相续中生起无常之心等等的种种正因。

  诸大善知识们都众口一词地说:观修之时,对于无常而言,能专注到什么程度,内心就尽量配合进行思择;如果不能专注,就尽力陈设各种供品供养三宝并修习七支供;如果这些条件仍不具备,就不要勉为其难,只须将心思转到思维业因果方面;如果这一点还是力不从心,就尽力净除罪障;如果心力仍不够成熟,就顺其自然,心中能忆念到什么,就根据自己的情况随力而修。一种修法若能获得成功,其他的成就也会相应而至。所以,应当量力而行,尽力修持自己力所能及的修法。

  在修持无常之类的法门时,应当依止一位恒常修持无常的上师及道友。阅读的书籍也选择无常方面的经论,包括行持积资净障的一切善行,都应紧密围绕生起无常之心的主题。

  宗喀巴大师云:“首先依靠福田力,内心力量方生起,供养上师三宝业,应当连绵不间断。”因此,在对上师、本尊、护法供养供物及食子时,应当尽力祈祷以生起此念(以后的“此”,都是指正在修习的无常等念及法门)。并对修习此法的功德,不修此法的过患善加思维,而恒时对修行生起莫大的愿望。仅仅在座中修习还不够,在所有的座间,也应当反复忆念死期不定、一切无须的两种根本大义。念诵有关方面措辞尖锐、语言犀利、旗帜鲜明的词句,以增强意念。不要说造作恶业方面的世间事务,即使是佛法方面的其他无关紧要的事,也应当尽量削减。如果出现不虞而至的违缘障碍,也应当以自己正在观修的法门予以遣除。从根本上断除制造违缘的因素,聚集不可或缺的顺缘。决不染指一切与此法相违背的事情,厉力劝谏他人趋入此法的修习,并对此法极力赞叹。如果这一切都已经具足的话,那么,就在短暂的今生,此念也一定会在相续中生起。即使没有生起,那么在来世生起也就易如反掌了。

  从前有一个人,当他在偶然的机会看到一具女尸被开膛破肚的景象,(恐惧厌恶之余,)心中反反复复地思量:这个女尸如此令人恶心,那么,天下所有的女人也都应当如此,包括我自己的身体也不能例外啊!

  他死后转生于印度,成为福报可与多闻天子相抗衡的一位大国王的王子,取名为“扎巴”。

  扎巴成年以后,被许多美艳绝伦的后妃众星捧月般地围绕,集百般娇宠于一身。

  一次,当他尽情地与众妃享受完具备各种妙欲之游舞嬉戏后,众妃都进入了梦境。他环顾四周的后妃们,忽然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腐臭熏天的尸陀林一般,立刻生起肮脏与反胃作呕的感觉。他一下子惊恐不安起来,迅速仓皇出逃。最后来至佛陀身边,拜见了佛陀。以听闻佛法而现见四谛,成为一名名为“扎巴”的大阿罗汉。

  据说,佛陀在世间界初转*轮之时,紧随佛陀身边的五位比丘与扎巴等五近比丘中的扎巴,指的就是这位扎巴。他最终(因为观修无常的缘故,而)获得了阿罗汉果位。

  如果我们也能如此仿效他的行为,现在以真实的无常心进行修持,则即使有其他什么功德暂时没有生起,也必将会在往后的日子里纷纭而至。因忆念无常,则会对一切都无有贪求,就无须因此而造作非法之业。这样,即使是圣妙的佛地,也能毫无阻碍地趋往。所以,我们应当精勤地修持无常。

  十九、承前继后,于师生信

  修行人还应当学习前辈的修行之道,并对上师的窍诀深信不疑。如果在此基础上,修习其他的法门,就能使信心进一步增强。

  德热扎波兄弟俩曾到种敦巴格西前闻听佛法。敦巴仁波切殷切地说道:“据说,在印度圣地,佛法的入门方式唯有一种,而外道的入门方式则有七种。我们应当修持上师的窍诀。什么是窍诀呢?就是数数修习死亡无常与业因果,并持守清净戒律。坚定不移地修持慈悲菩提心,以及以其为前提而引发的各种行为,并积累资粮、净除罪障,这就是窍诀。”

  沃色加措法师向尊者祈求教言的时候,尊者的回答也如出一辙。

  另外,康巴华巴即将离开之际,曾向敦巴仁波切讨教,仁波切回答说:“行住坐卧之时,都应当趋向于禅定。在体力充沛的青年时代,就应抓紧时机,培养锻炼自己的身心,修习上师的窍诀。什么是窍诀呢?就是多多修习死亡无常与业因果,并持守清净戒律,修持慈悲菩提心,以及由其引发的积累种种资粮、净除种种罪障,这就是窍诀。”

  博多瓦尊者云:“如理思维佛功德,皈依三宝入佛道。暇满难得为先导,修习随念死无常,复次恒时思四谛,了知轮回诸过患,众生俱与我等同,于彼萌生慈悲意,温…

《开启修心门扉—趋入菩提道次第论之修心篇》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