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向披靡的巨大力量。
宗喀巴大師所說的一段話,在衆多難得的言教中,也算得上是昆山片玉:“于此吾等亦曉知,倘若多觀諸親友,所作損害之緣由,則可輕易斷親貪;倘若多觀諸仇敵,所作利益之緣由,即能息滅嗔敵念,迅速生起慈愛心;倘若多觀諸仇敵,所作損害之緣由,則生強烈之嗔恨。”
如果有人在心裏嘀咕道:雖說要觀修此法,但是,其觀修的方式又是如何的呢?關于此理,智者們的方式就是不與外境混雜,分別從內心加以明觀。一旦使其純熟、習慣之後,心中就一定會清晰起來。並能駕輕就熟地進入清晰專注、清晰觀修的狀態。
若能這樣于內心明觀、無有錯謬、無有忘失中安住,就無須重複觀修。而只須于此狀態中趨于完整的一體。
比如,如果有人對漢地皇上的莊嚴儀態贊口不絕,就會銘記于心而不會忘懷。此時,不必反複描述,就能于任何時候明清了然地現于心中。
如果遺忘,就應當再次明觀安住。其比喻與意義二者是相同的。
色頓法師(噶當派善知識)雲:“這些噶舉派的智者、尊者們,都將傳法等其他一切功德暫時棄于一旁、置之不理,而全力以赴地唯一思維無常。”
卓衮大師也鞭辟入裏地指出:“與專注而修相比,阿底峽尊者對于妙觀察的褒揚更甚于前者。”
一次,金厄瓦仁波切拉著雲龍瓦格西的手,誠摯地說道:“在我死的時候,與因四大不調而生病致死相比,我甯可選擇因非人作害而死。爲什麼呢?因爲四大不調而生病致死僅僅能提供安受苦忍的對境,而不具備于他人損害而須行持的耐怨害忍的對境。而非人作害之死,就能二者兼具。尤其是如果自己沒有一絲過錯,卻無辜地被人用刀砍殺,求生不得,求死不能,就這樣死去活來地徘徊于生死之間,仍能真實不虛地生起感恩之心,則具備了谛察法忍。這樣就可以同時兼備叁種安忍。
“對此,僅僅從詞句上了解還遠遠不足,只有再叁反複思維、權衡,並生起定解的修道,才是切實可行的方式。”
柳吾色巴仁波切也切中要害,直截了當地告誡道:“僅僅思維“我要死了!我要死了!”並不夠,還應依靠上師的竅訣,進行盤算、衡量與觀修。”他所講的這一切別處不可尋覓的說法,就是殊勝成就上師攝受熏染的標志。能如此通達的人實在是空前絕後、寥寥無幾。柳吾色巴又雲:“現在僅僅從詞句上進行觀修,就連來世的無常都好象可以現見了。阿底峽尊者的這個法,不但前所未有,如今也是難得一現的。”
十七、不斷修持
作爲修行人,還應當不間斷地進行修持。
夏瓦雲:“即使(在短期內)屢次叁番地思維叁惡趣的過患,卻沒有持之以恒。則如同對于聾盲者,無論別人用何等動聽的語言加以規勸,也是枉費心機。
“剛趨入修行之道的人,即使有一些信心,但只要稍稍有所松懈,就會前功盡棄、功虧一篑。那些年輕的僧人們,個個都看起來興致勃勃、趣味盎然、幹勁十足,但他們的修行與對治,卻如同海螺上的浮塵一般,稍經擦拭,就會蕩然無存、原形畢露。”
博朵瓦仁波切雲:“因此,應當根據(暇滿難得等法的)每一句言辭的支分,從各個不同的角度,細致周全地加以思維。而不是蜻蜓點水般地思維一次兩次。如果能在此法義沒有完全在相續中生起之前,都锲而不舍地思維,那麼,其他所有的法都會自然而成。另外,在助伴、善知識、以及住處叁種順緣均具備的條件下,方能進行思維。否則,要想思維就會感到舉步維艱。”
宗喀巴大師也別開生面地寓教于喻:“對于手足斷殘的麻風病人,僅以一兩個療程的藥物治療,是不可能痊愈的。同樣,對于我們從無始以來患染的,根深蒂固、極其沈重的煩惱病根,僅僅對教言之義進行一兩次的修持也無異于杯水車薪,是遠遠不夠的。所以,應當以妙觀察智對一切修法之支分,圓滿地審慎抉擇,並如同奔騰不息的江河一般持續不斷地修持。
“《忏悔禮贊》雲:“心相續之愚癡惑,痼疾根源所依靠,斷手足之麻風病,少許藥物豈見效?”
“贊紮果麼雲:“內心之樹無始即具備,需要煩惱苦汁之滋潤,無力變爲美妙之甘饴,點滴功德之水有何益?”對于這些道理,我們若能持續不斷地修持,內心就會隨之而習以爲常。在修行的開初會覺得艱難重重,以後就會自然而然地趨入門徑了。”所以,現在就應當盡力修持無常等法。
有些人在去年修習的時候,還會傷感怖厭、情不自禁地思維死亡。而現在卻無論怎樣觀修,意識中都是懵懵懂懂、一片迷茫。就自暴自棄地說:“看來我是修行無望了!”其修行也隨之而江河日下、一瀉千裏。但是,如果能遵循殊勝上師的言教觀修,立刻就會接連不斷地在相續中生起無常之心。若能生起無常之心,則空性等等的觀修,也會立竿見影,圓滿一切觀修之道也就在朝夕之間了。
誠如嘉爾瓦羊衮巴所說:“慣于惡念習氣如卷紙,新生覺受依緣而毀滅,短暫修習不能破迷亂,諸位修士應當恒常修。”羊衮巴又說,“香上師說:“欲求立即生暖相,急轉直下之前兆,務當持續盡力修,恒常修習勿急躁,如糌粑粉莫急吞。””這些說法實在是舉足輕重的要領,希望我們大家能將此理穩妥實施並悉心體會。將無始以來的積習抛舍,讓不習慣的無常之心等在相續中紮根,並以此而長時修習。
十八、修持正因
諸位修行人還應當修持在相續中生起無常之心等等的種種正因。
諸大善知識們都衆口一詞地說:觀修之時,對于無常而言,能專注到什麼程度,內心就盡量配合進行思擇;如果不能專注,就盡力陳設各種供品供養叁寶並修習七支供;如果這些條件仍不具備,就不要勉爲其難,只須將心思轉到思維業因果方面;如果這一點還是力不從心,就盡力淨除罪障;如果心力仍不夠成熟,就順其自然,心中能憶念到什麼,就根據自己的情況隨力而修。一種修法若能獲得成功,其他的成就也會相應而至。所以,應當量力而行,盡力修持自己力所能及的修法。
在修持無常之類的法門時,應當依止一位恒常修持無常的上師及道友。閱讀的書籍也選擇無常方面的經論,包括行持積資淨障的一切善行,都應緊密圍繞生起無常之心的主題。
宗喀巴大師雲:“首先依靠福田力,內心力量方生起,供養上師叁寶業,應當連綿不間斷。”因此,在對上師、本尊、護法供養供物及食子時,應當盡力祈禱以生起此念(以後的“此”,都是指正在修習的無常等念及法門)。並對修習此法的功德,不修此法的過患善加思維,而恒時對修行生起莫大的願望。僅僅在座中修習還不夠,在所有的座間,也應當反複憶念死期不定、一切無須的兩種根本大義。念誦有關方面措辭尖銳、語言犀利、旗幟鮮明的詞句,以增強意念。不要說造作惡業方面的世間事務,即使是佛法方面的其他無關緊要的事,也應當盡量削減。如果出現不虞而至的違緣障礙,也應當以自己正在觀修的法門予以遣除。從根本上斷除製造違緣的因素,聚集不可或缺的順緣。決不染指一切與此法相違背的事情,厲力勸谏他人趨入此法的修習,並對此法極力贊歎。如果這一切都已經具足的話,那麼,就在短暫的今生,此念也一定會在相續中生起。即使沒有生起,那麼在來世生起也就易如反掌了。
從前有一個人,當他在偶然的機會看到一具女屍被開膛破肚的景象,(恐懼厭惡之余,)心中反反複複地思量:這個女屍如此令人惡心,那麼,天下所有的女人也都應當如此,包括我自己的身體也不能例外啊!
他死後轉生于印度,成爲福報可與多聞天子相抗衡的一位大國王的王子,取名爲“紮巴”。
紮巴成年以後,被許多美豔絕倫的後妃衆星捧月般地圍繞,集百般嬌寵于一身。
一次,當他盡情地與衆妃享受完具備各種妙欲之遊舞嬉戲後,衆妃都進入了夢境。他環顧四周的後妃們,忽然感覺自己仿佛置身于腐臭熏天的屍陀林一般,立刻生起肮髒與反胃作嘔的感覺。他一下子驚恐不安起來,迅速倉皇出逃。最後來至佛陀身邊,拜見了佛陀。以聽聞佛法而現見四谛,成爲一名名爲“紮巴”的大阿羅漢。
據說,佛陀在世間界初轉*輪之時,緊隨佛陀身邊的五位比丘與紮巴等五近比丘中的紮巴,指的就是這位紮巴。他最終(因爲觀修無常的緣故,而)獲得了阿羅漢果位。
如果我們也能如此仿效他的行爲,現在以真實的無常心進行修持,則即使有其他什麼功德暫時沒有生起,也必將會在往後的日子裏紛纭而至。因憶念無常,則會對一切都無有貪求,就無須因此而造作非法之業。這樣,即使是聖妙的佛地,也能毫無阻礙地趨往。所以,我們應當精勤地修持無常。
十九、承前繼後,于師生信
修行人還應當學習前輩的修行之道,並對上師的竅訣深信不疑。如果在此基礎上,修習其他的法門,就能使信心進一步增強。
德熱紮波兄弟倆曾到種敦巴格西前聞聽佛法。敦巴仁波切殷切地說道:“據說,在印度聖地,佛法的入門方式唯有一種,而外道的入門方式則有七種。我們應當修持上師的竅訣。什麼是竅訣呢?就是數數修習死亡無常與業因果,並持守清淨戒律。堅定不移地修持慈悲菩提心,以及以其爲前提而引發的各種行爲,並積累資糧、淨除罪障,這就是竅訣。”
沃色加措法師向尊者祈求教言的時候,尊者的回答也如出一轍。
另外,康巴華巴即將離開之際,曾向敦巴仁波切討教,仁波切回答說:“行住坐臥之時,都應當趨向于禅定。在體力充沛的青年時代,就應抓緊時機,培養鍛煉自己的身心,修習上師的竅訣。什麼是竅訣呢?就是多多修習死亡無常與業因果,並持守清淨戒律,修持慈悲菩提心,以及由其引發的積累種種資糧、淨除種種罪障,這就是竅訣。”
博多瓦尊者雲:“如理思維佛功德,皈依叁寶入佛道。暇滿難得爲先導,修習隨念死無常,複次恒時思四谛,了知輪回諸過患,衆生俱與我等同,于彼萌生慈悲意,溫…
《開啓修心門扉—趨入菩提道次第論之修心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