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开启修心门扉—趋入菩提道次第论之修心篇▪P14

  ..续本文上一页得片刻之空闲。思维速疾将死亡,此为忠言当铭记。恍惚涣散耗此生,不念死被散乱牵,死时不定当深思。”

  羊衮巴也如此论述道:“应当对思维死亡无常、业因果以及轮回过患之修法生起强烈的信念;应当将妙欲视为过患,并以知足少欲之心而生起迫切感,从而令厌离心获得收效与进展;应当视上师之一切行为为功德,进而清净邪见之罪过,并潜心专注地祈祷,令敬信之心能更上一层楼。”帕莫哲巴也云:“恒时思死亡,掂量所积业。”

  Gmb若波多杰(为噶玛噶居派历代祖师中,以噶玛命名的八位祖师之一,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云:“死主驾到之时辰,难保内心之平稳,将往何处无定准,今当周密审慎思。总之若能善思量,且具信心诚稀罕,未具今当生毅力。”

  绰颇译师生动地比喻道:“为了所行皆趋法,念无常苦极重要,犹若骐骥以鞭策,贪嗔自灭甚奇妙。”

  加哲仁波切云:“无所伏敌亦无所护亲,承颜候色上司下属无,依止寂地若未调自心,汝尚有何可为玛呢瓦(此处指玛呢瓦地方的人)?秋贮春享尚且无把握,春粮秋令未积为愚人。定死弥留之际有益法,如今尚未修持太愚蠢。追寻向往此生圆满福,人天难得焉能求菩提?故当以弃贪恋此生心,精进忆念死亡而修习,若未忆念死期无定准,纵然勤苦闻思及修行,亦为谋取今生之圆满,若呕物毒杂于百味馐。”又云“今日不死尚且难确定,反作永驻打算极从容,临终手抓胸口错乱现,愿能随念死亡祈加持。”

  至尊达波仁波切弟子中逸然超群、名列前茅之瑜伽师秋雍,是一位大成就者。一位康巴的修行人(听闻其美名,特地前来拜见,)他向成就者供养了布匹后,便祈求传法。一开始,成就者什么也没有传。康巴人再次殷切地请求,成就者就拉着他的手诚恳地说道:“我也会死,你也会死!我也会死,你也会死!!我也会死,你也会死!!!”就这样重复了三遍,并进一步起誓:“上师的教言没有别的,我也没有修习除此之外的其他法门,你也应当好好修习此法,我发誓没有比这更殊胜的窍诀了。”据说,康巴人听完后,也开始精进地修持此法,终于获得成就。

  《入行论》云:“何时赴寒林,触景生此情:他骨及吾体,悉皆坏灭法。”

  因此,尽管一切经论,以及藏地各个法脉及宗派的见解各说不一,莫衷一是。但在必须观修死亡无常,猛厉发愿令此境界在相续中萌生并茁壮成长,并时常祈愿:“以此观修串习,何时就能让此境界在相续中萌生”的问题上,却不谋而合,观点一致。那么,又有谁能例外而不精勤修习远离一切怀疑的殊胜之道——随念死亡呢?

  因此,随念死亡是修行之初的必要途径。如同前面所阐述的,舍弃今生在修行之初必不可少一样,这一点务必了达。

  博多瓦云:“前提乃为观修无常法,并非梵文顶礼句等等。”又云,“如果能忆念死亡,则与香怎耶巴、宁敦释迦炯以及奔公甲等一样出色。”

  耶巴瓦时常提醒自己:死亡之劫,注定难逃!所以,平时偶感小恙,就会将自己的资具倾囊赠与他人,并超然地说道:“没有资具有什么不合理?直至死亡之前都可以借债度日。”据说,当他示现圆寂之时,天人奏响的美妙音乐响彻重重山峦,在场的人无不为之震撼。其所剩余的食物仅除六克(西藏的容量和重量单位名,前者名如克,即藏斗,分十二藏升,重约二十八市斤;后者名德克,即藏斤,分十二藏两,重约七市斤)之外,别无所有。普穹瓦建议:“应将这些粮食供养三宝。”博朵瓦却认为:“应当用于僧众的法会。”

  宁敦在一开始自恃博学多才,极其傲慢,不可一世。对于自己所掌握的秘诀也是保守吝惜,守口如瓶,决不轻易示人。后来因为他的一位胞弟的死亡,(才令他如梦方醒,)终于看破今生。以强烈的出离心专一修持无常,即使在闲散解闷之时,也惟独念诵道:“亲友长时相往来,死到临头各分开,巨大忧患相煎熬,此为世间之必然”等警句,以促进修行。

  绰普的上师旬呢策信口开河地讽刺道:“连宁敦大师也声言“要修无常”,这可能吗?”

  大瑜伽士却以赞赏的口吻回答说:“如果他真的在修的话,就必定有这个无常的境界。”

  一次,侍者向宁敦大师禀报准备夏用木柴事宜。(宁敦不屑一顾地)回答说:“夏天在不在都不能打包票,准备柴火有什么用处?如果真的活到夏天,再作商议吧!”根本没有将这些琐碎之事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博朵瓦赞叹道:“(由此可见,)宁敦无疑已经现见真谛了!”

  据说,博朵瓦自己也因为相续中生起了无常的缘故,所以,一旦遇到利养等纷至沓来的情况,反而会面呈怒容。在(他所著的)《自言长篇》中,也反复地自我告戒:“应当考虑如果我今晚死掉该怎么办,从而对明日之后的事情漠不关心。”

  一次,多吉法师献上了仅仅用于包裹《大方广华严经》的170函卷帙的包布。

  博朵瓦尊者说道:“应当催促倍敦法师尽快备妥他准备奉献的包布。”

  查噶格西解释并请求道:“绸缎和毛毡还没有备齐,可不可以暂缓几天?”

  博朵瓦回答说:“我已经没有工夫等待了,有一张包布就包一函,有两张包布就包两函吧!”

  (听了博朵瓦的话,大家都开始紧锣密鼓地加紧准备,)其后,又有300张包布备妥。三天后,尊者示现重疾,七天后圆寂。原来,他早已确知自己的去日。

  博朵瓦虽然一向都是放浪江湖、荡迹浮踪、居无定所的,但也因其功德而感召聚集了2000余名僧众。其中舍弃今生,通达并忆念无常的就有500名。

  加哲仁波切对此赞叹道:“实在令人叹为观止!在当今时代,即使一名这样的修行人都难得一觅,(更何况有500名?)”又进一步夸赞道,“象喀衮穹也堪为忆念无常的楷模。据说,他在喀黑山洞的岩穴修行时,洞口有一丛荆棘,常常挂到他的衣服。他本想将其砍除,但转念一想:砍了又有什么用呢?就这样无论进出洞口的时候,都会生起此念。直至最后圆寂(另一说法为已经获得成就),始终没有砍除荆棘丛。

  “另外,格西桑颇瓦(又名噢雷些,阿底峡尊者弟子,久负盛名的大成就者,创建了桑颇寺,平时一旦听到有人死亡的消息,他就会八方奔走相告:“有人死了啊!”当地人央求他帮忙保护桑颇森林,他严厉地驳斥道:“连内心的我执都没有扫除,又何必去照料外面物质方面的我所呢?”毫不容情地加以拒绝)与喜顿雍仲嘉措(阿底峡尊者弟子,以不可思议的方式弘扬佛法,调化了无以计数的门徒,每当喜顿大师听到有人去世的消息,就会感慨地说道:“这就是最高深的法啊!”又说,“于我而言,最深奥的引导就是看到以及听到死亡的消息。”若有人在背后对其进行诋毁,他也承认说:“我是这样的啊!”,以这些方式而忆念死亡)等人的事迹也是感人肺腑,值得我们效法的。”

  有人认为,既然观修具有如此重大的意义和功德,就分门别类地分成若干部分进行观修。但总的来说,噶当派的善知识们,并没有将观修程序详细的加以区分,而成为各个科判。但是,过去也有个别智者将其分成各个科判进行观修,众多的追随者也按此次第进行修习。两种修法之间无论在思维与观修的意义方面,都没有任何差别。

  往昔卓龙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中对此也有分类,如今的宗喀巴大师及其弟子们,是遵照“三根本”、“九缘由”的科判进行修习的。目前,这种观修方式是举世公认且享有盛名的。

  以前,源自恰索巴(与那措译师等同为阿底峡尊者弟子,自己又修习了众多法门,并获得殊胜成就。有夏德怎等众多大弟子)的传承大师们,将观修无常划分为三个部分:粗分无常、细分无常、暂时无常。

  粗分无常又可分为两个方面:一切有为法注定毁灭,自己必将不由自主地死亡。

  细分无常即为:思维每一刹那尽皆趋于无常,犹如陡坡之飞流般咆哮奔腾,以及牧人马不停蹄地驱赶牲畜等比喻。

  暂时无常可从四个方面而思维:四大错乱之无常;触怒天龙之无常;以上两种紊乱、冲突皆具之无常;因衣食住处等缘而导致的横死等等。

  他们就是按照以上方式进行观修的。

  还有很多其他的善知识,则是从外无常与内无常两方面进行思维的。

  外无常可分为两个部分:器世间无常;情世间无常。

  内无常可分为三个部分:刹那无常;连续无常;暂时无常。

  刹那无常:即每一刹那均处于毁灭状态的无常;

  连续无常:即使拥有生命,却比离弦之箭与狂泻之瀑更加迅猛地往(死亡)飞驰;

  暂时无常可分为四个部分:寿命穷尽无常、业穷尽无常、福报穷尽无常、于放逸之中暴死之无常。

  我的上师(即至尊克哲巴,法名格勒华桑波,拉多香部落之首领,学问深广,博闻强记,浩如烟海之经藏尽皆了然于心,可谓超凡绝伦,举世无双,为至尊宗喀巴法王之继承人,创建热沃当坚寺、娘多将寺以及吉祥甘丹寺,培养了一大批传人,57岁时于甘丹寺示现圆寂)说:“观修无常等法时,身体作毗卢七法,观修的本体、次第以及定数都应当确定。以强烈的意乐安住其中,而不散于外境。从一开始就要力争不放纵于恶念而如理修习。”并由此写道:“要观修死亡无常,就应当对观修量以及次第十分重视。”

  卓衮大师精辟地阐释道:“这些文字表明:不论以何种方式修习,应当按照次第不错乱而思维,以及跟随记忆而思维两种方式进行。”其中第一种,是指在尚未娴熟的时候,就不能让次第错乱;一旦到了观修娴熟,得心应手之际,就可随意而修,而不必依照一定的次第。根据观修量的多少,其效果也有着天壤之别,所以务必对此加以重视。

  针对这一点,无著菩萨在《五部地论》(《瑜伽师地论》别名,本书分本地分、摄抉择分、摄事分、摄异门分、摄释分)中也这样阐述道:如果对其内容,从多方面进行思维,就会具有所…

《开启修心门扉—趋入菩提道次第论之修心篇》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