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開啓修心門扉—趨入菩提道次第論之修心篇▪P14

  ..續本文上一頁得片刻之空閑。思維速疾將死亡,此爲忠言當銘記。恍惚渙散耗此生,不念死被散亂牽,死時不定當深思。”

  羊衮巴也如此論述道:“應當對思維死亡無常、業因果以及輪回過患之修法生起強烈的信念;應當將妙欲視爲過患,並以知足少欲之心而生起迫切感,從而令厭離心獲得收效與進展;應當視上師之一切行爲爲功德,進而清淨邪見之罪過,並潛心專注地祈禱,令敬信之心能更上一層樓。”帕莫哲巴也雲:“恒時思死亡,掂量所積業。”

  Gmb若波多傑(爲噶瑪噶居派曆代祖師中,以噶瑪命名的八位祖師之一,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雲:“死主駕到之時辰,難保內心之平穩,將往何處無定准,今當周密審慎思。總之若能善思量,且具信心誠稀罕,未具今當生毅力。”

  綽頗譯師生動地比喻道:“爲了所行皆趨法,念無常苦極重要,猶若骐骥以鞭策,貪嗔自滅甚奇妙。”

  加哲仁波切雲:“無所伏敵亦無所護親,承顔候色上司下屬無,依止寂地若未調自心,汝尚有何可爲瑪呢瓦(此處指瑪呢瓦地方的人)?秋貯春享尚且無把握,春糧秋令未積爲愚人。定死彌留之際有益法,如今尚未修持太愚蠢。追尋向往此生圓滿福,人天難得焉能求菩提?故當以棄貪戀此生心,精進憶念死亡而修習,若未憶念死期無定准,縱然勤苦聞思及修行,亦爲謀取今生之圓滿,若嘔物毒雜于百味馐。”又雲“今日不死尚且難確定,反作永駐打算極從容,臨終手抓胸口錯亂現,願能隨念死亡祈加持。”

  至尊達波仁波切弟子中逸然超群、名列前茅之瑜伽師秋雍,是一位大成就者。一位康巴的修行人(聽聞其美名,特地前來拜見,)他向成就者供養了布匹後,便祈求傳法。一開始,成就者什麼也沒有傳。康巴人再次殷切地請求,成就者就拉著他的手誠懇地說道:“我也會死,你也會死!我也會死,你也會死!!我也會死,你也會死!!!”就這樣重複了叁遍,並進一步起誓:“上師的教言沒有別的,我也沒有修習除此之外的其他法門,你也應當好好修習此法,我發誓沒有比這更殊勝的竅訣了。”據說,康巴人聽完後,也開始精進地修持此法,終于獲得成就。

  《入行論》雲:“何時赴寒林,觸景生此情:他骨及吾體,悉皆壞滅法。”

  因此,盡管一切經論,以及藏地各個法脈及宗派的見解各說不一,莫衷一是。但在必須觀修死亡無常,猛厲發願令此境界在相續中萌生並茁壯成長,並時常祈願:“以此觀修串習,何時就能讓此境界在相續中萌生”的問題上,卻不謀而合,觀點一致。那麼,又有誰能例外而不精勤修習遠離一切懷疑的殊勝之道——隨念死亡呢?

  因此,隨念死亡是修行之初的必要途徑。如同前面所闡述的,舍棄今生在修行之初必不可少一樣,這一點務必了達。

  博多瓦雲:“前提乃爲觀修無常法,並非梵文頂禮句等等。”又雲,“如果能憶念死亡,則與香怎耶巴、甯敦釋迦炯以及奔公甲等一樣出色。”

  耶巴瓦時常提醒自己:死亡之劫,注定難逃!所以,平時偶感小恙,就會將自己的資具傾囊贈與他人,並超然地說道:“沒有資具有什麼不合理?直至死亡之前都可以借債度日。”據說,當他示現圓寂之時,天人奏響的美妙音樂響徹重重山巒,在場的人無不爲之震撼。其所剩余的食物僅除六克(西藏的容量和重量單位名,前者名如克,即藏鬥,分十二藏升,重約二十八市斤;後者名德克,即藏斤,分十二藏兩,重約七市斤)之外,別無所有。普穹瓦建議:“應將這些糧食供養叁寶。”博朵瓦卻認爲:“應當用于僧衆的法會。”

  甯敦在一開始自恃博學多才,極其傲慢,不可一世。對于自己所掌握的秘訣也是保守吝惜,守口如瓶,決不輕易示人。後來因爲他的一位胞弟的死亡,(才令他如夢方醒,)終于看破今生。以強烈的出離心專一修持無常,即使在閑散解悶之時,也惟獨念誦道:“親友長時相往來,死到臨頭各分開,巨大憂患相煎熬,此爲世間之必然”等警句,以促進修行。

  綽普的上師旬呢策信口開河地諷刺道:“連甯敦大師也聲言“要修無常”,這可能嗎?”

  大瑜伽士卻以贊賞的口吻回答說:“如果他真的在修的話,就必定有這個無常的境界。”

  一次,侍者向甯敦大師禀報准備夏用木柴事宜。(甯敦不屑一顧地)回答說:“夏天在不在都不能打包票,准備柴火有什麼用處?如果真的活到夏天,再作商議吧!”根本沒有將這些瑣碎之事提到議事日程上來。

  博朵瓦贊歎道:“(由此可見,)甯敦無疑已經現見真谛了!”

  據說,博朵瓦自己也因爲相續中生起了無常的緣故,所以,一旦遇到利養等紛至沓來的情況,反而會面呈怒容。在(他所著的)《自言長篇》中,也反複地自我告戒:“應當考慮如果我今晚死掉該怎麼辦,從而對明日之後的事情漠不關心。”

  一次,多吉法師獻上了僅僅用于包裹《大方廣華嚴經》的170函卷帙的包布。

  博朵瓦尊者說道:“應當催促倍敦法師盡快備妥他准備奉獻的包布。”

  查噶格西解釋並請求道:“綢緞和毛氈還沒有備齊,可不可以暫緩幾天?”

  博朵瓦回答說:“我已經沒有工夫等待了,有一張包布就包一函,有兩張包布就包兩函吧!”

  (聽了博朵瓦的話,大家都開始緊鑼密鼓地加緊准備,)其後,又有300張包布備妥。叁天後,尊者示現重疾,七天後圓寂。原來,他早已確知自己的去日。

  博朵瓦雖然一向都是放浪江湖、蕩迹浮蹤、居無定所的,但也因其功德而感召聚集了2000余名僧衆。其中舍棄今生,通達並憶念無常的就有500名。

  加哲仁波切對此贊歎道:“實在令人歎爲觀止!在當今時代,即使一名這樣的修行人都難得一覓,(更何況有500名?)”又進一步誇贊道,“象喀衮穹也堪爲憶念無常的楷模。據說,他在喀黑山洞的岩穴修行時,洞口有一叢荊棘,常常挂到他的衣服。他本想將其砍除,但轉念一想:砍了又有什麼用呢?就這樣無論進出洞口的時候,都會生起此念。直至最後圓寂(另一說法爲已經獲得成就),始終沒有砍除荊棘叢。

  “另外,格西桑頗瓦(又名噢雷些,阿底峽尊者弟子,久負盛名的大成就者,創建了桑頗寺,平時一旦聽到有人死亡的消息,他就會八方奔走相告:“有人死了啊!”當地人央求他幫忙保護桑頗森林,他嚴厲地駁斥道:“連內心的我執都沒有掃除,又何必去照料外面物質方面的我所呢?”毫不容情地加以拒絕)與喜頓雍仲嘉措(阿底峽尊者弟子,以不可思議的方式弘揚佛法,調化了無以計數的門徒,每當喜頓大師聽到有人去世的消息,就會感慨地說道:“這就是最高深的法啊!”又說,“于我而言,最深奧的引導就是看到以及聽到死亡的消息。”若有人在背後對其進行诋毀,他也承認說:“我是這樣的啊!”,以這些方式而憶念死亡)等人的事迹也是感人肺腑,值得我們效法的。”

  有人認爲,既然觀修具有如此重大的意義和功德,就分門別類地分成若幹部分進行觀修。但總的來說,噶當派的善知識們,並沒有將觀修程序詳細的加以區分,而成爲各個科判。但是,過去也有個別智者將其分成各個科判進行觀修,衆多的追隨者也按此次第進行修習。兩種修法之間無論在思維與觀修的意義方面,都沒有任何差別。

  往昔卓龍巴大師的《菩提道次第》中對此也有分類,如今的宗喀巴大師及其弟子們,是遵照“叁根本”、“九緣由”的科判進行修習的。目前,這種觀修方式是舉世公認且享有盛名的。

  以前,源自恰索巴(與那措譯師等同爲阿底峽尊者弟子,自己又修習了衆多法門,並獲得殊勝成就。有夏德怎等衆多大弟子)的傳承大師們,將觀修無常劃分爲叁個部分:粗分無常、細分無常、暫時無常。

  粗分無常又可分爲兩個方面:一切有爲法注定毀滅,自己必將不由自主地死亡。

  細分無常即爲:思維每一刹那盡皆趨于無常,猶如陡坡之飛流般咆哮奔騰,以及牧人馬不停蹄地驅趕牲畜等比喻。

  暫時無常可從四個方面而思維:四大錯亂之無常;觸怒天龍之無常;以上兩種紊亂、沖突皆具之無常;因衣食住處等緣而導致的橫死等等。

  他們就是按照以上方式進行觀修的。

  還有很多其他的善知識,則是從外無常與內無常兩方面進行思維的。

  外無常可分爲兩個部分:器世間無常;情世間無常。

  內無常可分爲叁個部分:刹那無常;連續無常;暫時無常。

  刹那無常:即每一刹那均處于毀滅狀態的無常;

  連續無常:即使擁有生命,卻比離弦之箭與狂瀉之瀑更加迅猛地往(死亡)飛馳;

  暫時無常可分爲四個部分:壽命窮盡無常、業窮盡無常、福報窮盡無常、于放逸之中暴死之無常。

  我的上師(即至尊克哲巴,法名格勒華桑波,拉多香部落之首領,學問深廣,博聞強記,浩如煙海之經藏盡皆了然于心,可謂超凡絕倫,舉世無雙,爲至尊宗喀巴法王之繼承人,創建熱沃當堅寺、娘多將寺以及吉祥甘丹寺,培養了一大批傳人,57歲時于甘丹寺示現圓寂)說:“觀修無常等法時,身體作毗盧七法,觀修的本體、次第以及定數都應當確定。以強烈的意樂安住其中,而不散于外境。從一開始就要力爭不放縱于惡念而如理修習。”並由此寫道:“要觀修死亡無常,就應當對觀修量以及次第十分重視。”

  卓衮大師精辟地闡釋道:“這些文字表明:不論以何種方式修習,應當按照次第不錯亂而思維,以及跟隨記憶而思維兩種方式進行。”其中第一種,是指在尚未娴熟的時候,就不能讓次第錯亂;一旦到了觀修娴熟,得心應手之際,就可隨意而修,而不必依照一定的次第。根據觀修量的多少,其效果也有著天壤之別,所以務必對此加以重視。

  針對這一點,無著菩薩在《五部地論》(《瑜伽師地論》別名,本書分本地分、攝抉擇分、攝事分、攝異門分、攝釋分)中也這樣闡述道:如果對其內容,從多方面進行思維,就會具有所…

《開啓修心門扉—趨入菩提道次第論之修心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