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行論》之修行次第
華智仁波切 造
索達吉堪布 譯
善逝法身佛子伴,及諸應敬我悉禮,
趨入佛子律儀法,今當依教略宣說。
此論分爲四個方面:一、入者所依之補特伽羅;二、能入之意樂;叁、如何趨入之行爲;四、所入之果。
一、入者所依的補特伽羅,是指擁有暇滿、具有信心、懷有悲心的人。
二、意樂發心分爲願菩提心與行菩提心兩種。
“發心爲利他,求正等菩提”說明願菩提心就是爲了利益他衆而渴求獲得佛果的意樂。
行菩提心:即立誓要學修菩薩的學處。想在自相續中受持如此菩薩戒的人,如果在上師面前得受,就要按照中觀、唯識其中之一的儀軌來受。
這裏講關于自己受戒的方法,包括加行、正行與後行。
第一、加行包括叁個方面:
其一、想對菩提心的利益功德産生興趣,要依據《入行論·第一品》。
其二、積累資糧作七支供,首先觀想在諸位真實安住的如來菩薩福田面前,我與其余一切有情一起隨念佛菩薩的功德來作七支供。
(一)供養:真實陳設花、薰香、塗香、燈、淨水和各種飲料、神馐等應有盡有的供品,心裏觀想取來珍寶山、悅意林、寂靜賞心的地方等十方世界所有的一切無主供品,念誦“爲持珍寶心……”來作(真實供品和無主供品)這兩種供養;念誦“願以吾身心,恒獻佛佛子,懇請哀納受,我願爲尊仆”,獻上叁門甘願爲仆的供養;念誦“馥郁一淨室……”作意幻供養;念誦“別此亦奉獻……”作發願力供養;念誦“猶如妙吉祥……”作無上供養;念誦“我以海潮音……”作贊音供養;念誦“化身微塵數,匍匐我頂禮,叁世一切佛……”作頂禮供養,隨著以上的詞句憶念意義而作這八種供養。這些也是在清淨刹土的叁寶面前,用不染有罪惡、不被吝啬所縛的清淨物品,懷著不求回報、果報的清淨意樂心來作供養。
(二)皈依:心裏想:殊勝的皈依對境——大乘的不共叁寶前,以爲利一切有情的殊勝意樂,在沒有獲得圓滿菩提之間的時間裏皈依。隨著這種觀想念誦叁遍“乃至菩提果,皈依諸佛陀,亦依正法寶,菩薩諸聖衆”。
(叁)忏罪:念誦“我于十方佛,及具菩提心……”,向忏悔的對境——佛菩薩祈禱垂念,生起四想。所謂的四想,即以往所造的罪業就像毒入腹內一樣、所依叁寶就像治愈毒病的名醫一樣、對治正法就像靈丹妙藥一樣、今後不再就犯的戒心就像恢複身體元氣的甘露醍醐一樣。“無始輪回起……”是講厭患對治力;“若懼尋常疾……”是講現行對治力;“此既非善行,立誓後不爲”這兩句是講返回對治力。要以這四種對治力發自內心進行忏罪。
(四)隨喜:誠心誠意欣悅隨喜世間出世間的一切善根及善果,頌文中說“欣樂而隨喜,一切衆有情……”
(五)請轉*輪;
(六)祈請不涅槃;
(七)回向。隨著“我于十方佛,合常誠祈請……”的文句憶念意義。
其叁、此後修煉自心,念誦“如是諸觀行,所積一切善……”,把自己的身體、受用及叁時積累的善根爲成辦衆生利益而毫不吝惜地作回向,真心真意祈願暫時究竟成爲一切有情至高無上的生存之因。
第二、正行:以祈禱佛菩薩垂念作爲前提,依靠念誦叁遍“如昔諸善逝,先發菩提心,複此循序住,菩薩諸學處。如是爲利生,我發菩提心,複于諸學處,次第勤修學”,同時得受願行菩薩戒。
第叁、後行:“今生吾獲福,善得此人身……”是令自己生起歡喜心;“今于怙主前,筵衆爲上賓,宴飨成佛樂,普願皆歡喜”,是讓他衆生起歡喜心。繼此之後,也要以“殊勝菩提心……”來發願。這以上講述了自相續要始終不渝地堅持意樂菩提心。
叁、如何趨入之行爲,包括在行持六度當中。六度的本體依次是具有四種特法的施舍心、斷除心、不惱心、歡喜心、不散心、辨別法。所謂的四種特法,如雲:“摧毀施違品,無念具智慧,圓滿諸所願,成熟衆有情。”六度的違品依次是悭吝、破戒、嗔恨、懈怠、散亂及邪慧。滿足有情願望的道理:依靠布施給予他們財産受用等;依靠持戒使他們內心純淨;依靠安忍承受損害;精進作爲必不可少的助伴;依靠靜慮使他們對神變神通有渴求心;依靠智慧能宣講取舍的道理。依靠這些滿足心願以後,直接或間接令他們獲得聲聞、緣覺、圓滿佛果叁菩提任意一種果位,這就是能成熟有情。
這些波羅蜜多均包含在修心行爲中的道理:
第一、布施度,想到對自己的身體、受用、叁時善根割舍不下的過患、慷慨施舍的功德、有必要施舍的原因等等以後發自內心發放布施,這就是修心。
第二、持戒度,包括護戒方便與守戒方式。
其一、護戒方便,有對取舍之處謹小慎微的不放逸、不忘失取舍的正念、觀察叁門狀態的正知叁種。
其二、守戒方式,首先依靠正念牢牢不忘取舍,接著再憑借正知來觀察自己身語意的狀態。此後,一旦萌生了不去奉行應行善法和想要著手去做應斷不善業的心態,必須要認清它,當時依靠不放逸來憶念善法的功德利益進而認真去奉行,想到不善惡行的過患後堅決屏棄。而這些的因也在于對業果誠信不疑。所以,作爲無誤如來教的追隨者一定要生起虔誠的堅信,從此以後要深刻地認識到:造了惡業必然要下墮惡趣,如果已經投生到惡趣當中,那麼只有受苦受難,不用說是利他,就連自利也無法辦到。對于輪回痛苦的正念一定要在相續中真正生起來。
菩薩學處的數目雖然有許許多多,但最主要的就是防護願心的違品——舍棄有情、發心得聲聞緣覺果位以及斷除四黑法。所謂的四黑法是指(《叁戒論》中)所說的“欺騙應供令生悔,誹謗聖者谄诳行。即四黑法當斷除,相反四白法皆行。”對于同品的果——圓滿菩提與它的因——菩提行要誠心信受,對于別人所作的任何善行要由衷隨喜,並將他們的善根爲利他而回向圓滿菩提。總之,對于大乘的這叁種修道,絕對要腳踏實地修行。
行菩提心戒的違品,一般來說就是斷除害他爲主的一切惡行。尤其是對過患最大的奪取僧財、誹謗菩薩、造舍法業等等,要不惜生命代價加以防護。對于同品包括微乎其微的善根在內也不能滿不在乎、藐藐視之,而要以叁殊勝攝持來身體力行。
第叁、安忍度:安忍的對境——包括對自己輕蔑、口出粗語、暗地惡語中傷以及造成痛苦四種;對自己的上師與親戚朋友等也做這四種事;相反,對自己的敵人和反方帶來快樂、恭敬供養、褒揚贊歎、說動聽話。總共有十二種不願意之事。對于與此相反的十二種渴求之事製造障礙者。總之,安忍的對境有二十四類。這二十四種每一種也包括叁個,即對于以種種理由造成的痛苦心不厭煩、承受痛苦;對于作害者不嗔不怒、堪忍加害;心接受空性深義。這樣一來,能安忍者的內部要修行安忍的數目就有七十二種。
其一、以叁種理由來承受痛苦:(一)依靠痛苦能盡除自己的罪業,認識到痛苦就是罪惡的掃帚以後甘心情願接受痛苦;(二)依靠痛苦能對輪回生起厭離心、對有情生起悲憫心、生起棄惡從善之心等等,認識到痛苦是行善的鞭策而甘心情願接受;(叁)依靠痛苦能壓製我慢、鏟除嫉妒、消滅貪欲、引生成就,因此了知痛苦是內心的妙力莊嚴而甘心情願接受。
其二、由叁種理由修行堪忍加害的安忍:(一)心裏想:一切有情愚昧無知被煩惱控製,甚至連自身也進行損害,更何況說對別人呢?想到這一點而把作害者看成悲憫的對象,忍耐承受。(二)自己的宿業與暫時的舉止不謹慎才招致別人加害于我,一切都歸咎于自己,並修安忍。(叁)想到依靠敵人能圓滿我的安忍資糧並且成爲菩提行的助伴,所以他們才是饒益我的親人,從而做到安忍。
其叁、以叁種理由決定性地思考深法而修安忍:(一)當思維勝義空性離戲時,想到所害能害無有自性而修安忍;(二)當思維世俗緣起如幻時,想到一切由緣激發,作害者身不由主、痛苦隨之而起,從而修安忍。(叁)當思維雙運自之心性時,想到嗔恨無基離根而清淨來修安忍。
第四、精進度,包括斷除叁種懶惰違品和發起同品六力。
其一、斷除叁種懶惰:即以無常鞭策來斷除無加行之懶惰;想到法喜而斷除同惡懶惰;以提高自己的心力來斷除懈怠懶惰。
其二、六力:
(一)思維善業的功德與罪惡的過患以後對正法産生興趣,這是加行勝解力;
(二)由具足心力的堅定誓言所從事的善根才會善始善終,這是正行穩固力。此力也分爲叁種,以世間升起太陽爲例,不隨其他違緣所轉,不被外緣所害;以太陽獨自爲因作比喻,自己孑然一身而不靠他人打敗魔軍,進而修行圓滿菩提;就像太陽普照一樣,依靠菩薩的智慧、悲心、宏願而加持自己成爲衆生的生存因,心甘情願利益天邊無際的一切有情。這叁種是業慢。將自己看得最爲殊勝,能夠做到不染大大小小的墮罪,這是力慢。將一切煩惱視爲低劣,輕視違品,這是煩惱慢。
(叁)對于自己所爲的善行善根,無比歡喜認爲最殊勝而不圖報應、欣然接受,這是歡喜力。
(四)如果自己失去力量,過于悲傷,就會暫時停止所爲的事,遣除這種障礙,就是舍棄力。
(五)積極投入以正念正知摧毀煩惱的事中來,摧毀所斷,這是承受力。
(六)任運駕馭自己的叁門,憶念不放逸的忠言,從而自由自在學修一切學處,這是駕馭力。
共有以上六力。
第五、靜慮度,包括斷除靜慮的違品、正行修禅兩個方面。
其一、斷除靜慮的違品也分爲舍離俗世與舍離妄念兩個方面。
(一)舍離俗世:如果對自己的父母雙親、親戚朋友、眷屬仆人等內有情貪戀,進而隨著他們轉,那麼自心就不可能一心一意入定。因此一定要遠離與他們牽連的一切繁雜事,獨自一人居于寂靜的地方。在寂靜的地方,如果貪執名聞利養、恭敬贊歎、暫時所需的資具等等,…
《《入行論》之修行次第》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