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菩薩行論略釋
寂天菩薩 造頌
如石法師 譯頌
索達吉堪布 著
入菩薩行論
科判
總論
第一品 菩提心利益
第二品 忏悔罪業
第叁品 受持菩提心
第四品 不放逸
第五品 正知正念
第六品 安忍
第七品 精進
第八品 靜慮
第九品 智慧
第十品 回向
寂天菩薩之《入菩薩行》所述者,乃一切諸佛菩薩之同行道,修持一切安樂之因,一切有情善聚之源。爲利初學者趨入如是甚深廣博之浩瀚法義,今依諸大疏,略釋本論文句。
論名譯禮
全論分二:一、初義;二、正釋論義。
甲一分二:一、真實論名;二、旁述譯禮。
乙一、真實論名:菩提薩埵渣呀阿巴打那
梵語之“菩提”譯漢文義爲“淨覺”,“薩埵”義爲“勇識”,“渣呀”即“行爲”,“阿巴打那”即“趨入”,如是全名直譯爲:趨入淨覺勇識行爲。而依漢文傳統翻譯風格即爲:入菩薩行。
乙二、旁述譯禮:敬禮一切佛菩薩!
此譯禮句,是本論由梵文譯成藏文時,寶賢譯師依藏傳佛教的傳統及多種必要而加的敬語。
著論之因
甲二(正釋論義)分叁:一、著論之因;二、真實論體;叁、圓滿結尾。
乙一分四:一、禮供;二、誓願;叁、謙虛;四、使生歡喜。
丙一、禮供:
法身善逝佛子伴,及諸應敬我悉禮,
圓滿的佛陀、法寶和所有的僧寶,及一切應禮之處,我在此悉皆恭敬頂禮。法身有種種法身及甚深法身二種,而種種法身即廣大如海的教理佛法,故此處以“法身”稱爲法寶。
丙二、誓願:
今當依教略宣說,佛子律儀趨行方。
現在我要依廣博的大乘經教,簡略地宣說信受奉行菩薩律儀的方法。佛子律儀即菩薩戒,包括攝律儀戒(禁惡行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
丙叁、謙虛:
此論未宣昔所無,詩韻吾亦不善巧,
是故未敢言利他,爲修自心撰此論。
這部論沒有宣說昔日未有的獨特創見,詩文聲韻我亦不很精通,因此不敢存有利他的念頭,只是爲了修煉自心才撰寫此論。
丙四、使生歡喜:
循此修習善法故,吾信亦得暫增長,
善緣等我諸學人,若得見此容獲益。
由于依循此論修習善法的緣故,我對佛法的信心也得到了暫時增長,像我一樣善緣具足想修學大乘佛法的人,如果有緣見到此論,也許能夠獲得法益。
第一品 菩提心利益
乙二(真實論體)分四:一、未生者令生;二、已生者不退;叁、不退而增上;四、如是善果利他回向。
丙一分叁:一、說利益而生歡喜之菩提心利益品;二、于菩提心之相違者忏悔品;叁、菩提心相順之受持品。
丁一分二:一、品名;二、正論。
戊一、品名:菩提心利益。
戊二分二:一、說其菩提心所依;二、真實菩提心利益。
己一分二:一、說身依;二、說心依。
庚一、說身依:
暇滿人生極難得,既得能辦人生利,
倘若今生利未辦,後世怎得此圓滿。
遠離八無暇具足十圓滿的人身極難得到,如今既然已獲得了這成辦人生利樂的機會,倘若今生未利用它來成辦自他的究竟利益,來生怎能再獲得暇滿人身呢?(故當珍惜難得的人身。)
庚二、說心依:
猶于烏雲暗夜中,刹那閃電極明亮,
如是因佛威德力,世人暫萌修福意。
就像那烏雲密布的黑夜中,刹那的閃電顯得非常明亮,同樣,因佛陀的巨大威德力感召,許多世人善心顯現暫時萌生了修善集福的心意。(所以應把握當下的修善之心!)
己二(真實菩提心利益)分叁:一、總說發心之利益;二、分說願行各別利益;叁、具發心之功德。
庚一分叁:一、勝于余善之利益;二、名義轉變之利益;叁、比喻說明利益。
辛一、勝于余善之利益:
以是善行恒微弱,罪惡力大極難擋,
舍此圓滿菩提心,何有余善能勝彼。
因爲叁界凡夫通常的善行非常微弱、短暫,而惡業習氣勢力很大,極難以抵擋,除了圓滿的菩提心,還有什麼其他善行能勝過這些惡業習氣呢?
佛于多劫深思維,見此覺心最饒益,
無量衆生依于此,順利能獲最勝樂。
欲滅叁有百般苦,及除有情衆不安,
欲享百種快樂者,恒常莫舍菩提心。
諸佛在多劫中思索、觀察,發現了菩提心的利益最爲廣大,無量無邊的衆生依止菩提心,必定會順利獲得最勝妙的安樂。如有人想滅盡叁界諸般痛苦,要除掉諸有情的衆多不安,以及期望享受無量快樂者,應該恒常不舍棄無上菩提心。
辛二、名義轉變之利益:
生死獄系苦有情,若生刹那菩提心,
即刻得名諸佛子,世間人天應禮敬。
系縛在生死牢獄中的苦難有情,只要生起刹那世俗菩提心,立刻可以尊稱爲如來之子,世間的人天都應該向他禮敬。
辛叁(比喻說明利益)分六:一、冶金喻說明能得佛果;二、珍寶喻說明意義之大;叁、具果樹喻說明善根不滅而增上;四、勇士護送喻說明勝伏決定罪;五、劫末火喻說明消盡不定罪;六、此未說者余經細釋。
壬一、冶金喻說明能得佛果:
猶如最勝冶金料,垢身得此將轉成,
無價之寶佛陀身,故應堅持菩提心。
如同少許點金劑能將衆多鐵塊變成黃金,以刹那的殊勝菩提心爲因緣,能將凡夫身體轉變成無價之寶的清淨佛身,所以應該發起並堅持菩提心。
壬二、珍寶喻說明意義之大:
衆生導師以慧觀,徹見彼心極珍貴,
諸欲出離叁界者,宜善堅持菩提心。
衆生唯一導師以現見一切的智慧觀察,發現菩提心最爲珍貴,如佛在《華嚴經》中雲:“善男子,如有寶珠,名自在王,日月光明所照之處,一切財寶衣服等物所有價值悉不能及;菩薩摩诃薩發菩提心自在王寶,亦複如是,一切智光所照之處,叁世所有天人二乘漏無漏善一切功德,皆不能及。”故諸希求脫離叁界輪回的衆生,都應該堅定持守珍貴菩提心。
壬叁、具果樹喻說明善根不滅而增上:
其余善行如芭蕉,果實生已終枯槁,
菩提心樹恒生果,非僅不盡反增茂。
其余善行如同芭蕉樹一般,長一次果實後就枯萎了,菩提心如意樹卻能恒久生出善果,不但不枯萎,反而能越來越增上(感召更多的異熟果)。
壬四、勇士護送喻說明勝伏決定罪:
如人雖犯極重罪,然依勇士得除畏,
若有速令解脫者,畏罪之人何不依。
如同有人雖犯下了極重罪行,然而他投靠勇士,便能得以解除被人追捕的恐懼。同樣,菩提心能令人迅速解脫惡趣怖畏,那麼害怕無始罪惡業報者爲何不依止呢?
壬五、劫末火喻說明消盡不定罪:
菩提心如劫末火,刹那能毀諸重罪。
菩提心如同劫末猛火一樣,能在刹那燒毀殺生、偷盜等各種重罪。
壬六、此未說者余經細釋:
智者彌勒谕善財,彼心利益無限量。
智者彌勒菩薩曾曉谕善財童子:菩提心的利益無有限量!(詳見《華嚴經》第78卷)
庚二(分說願行個別利益)分叁:一、分類;二、利益差別;叁、教理成立。
辛一、分類:
略攝菩提心,當知有二種,
願求菩提心,趣行菩提心。
如人盡了知,欲行正行別,
如是智者知:二心次第別。
簡略地歸納,應知菩提心有兩種:願求菩提之願心與行向菩提之行心。好比一般人都知道,心中想去某處與正在動身去某處的差別,同樣有智慧的人也能了知,願行二種菩提心的次第差別。
辛二、利益差別:
願心于生死,雖生廣大果,
猶不如行心,相續增福德。
何時爲度盡,無邊衆有情,
立志不退轉,受持此行心。
即自彼時起,縱眠或放逸,
福德相續生,量多等虛空。
願菩提心在尚未解脫的生死輪回間,雖可出生極大果報,但不能像行菩提心一樣,相續不斷地增長廣大福德。何時爲度盡無邊的輪回有情,立下永不退轉之誓願受持行菩提心,即自此時起,這個人縱然在昏睡或放逸中,他的福德也會相續不斷地滋長,廣大得就如同無邊虛空。
辛叁(教理成立)分二:一、以教成立;二、以理成立。
壬一、以教成立:
爲信小乘者,妙臂問經中,
如來自宣說,其益極應理。
爲了讓小乘行者對大乘法門生起信心,在《妙臂請問經》中,如來親口宣說:“大乘菩薩爲饒益無量衆生,披上發心铠甲饒益有情,于短時間中即可積聚無可計量之福德資糧,以發心之方便,即使于睡眠放逸時,功德也能相續增長。故依菩提心功德,得佛果也非爲難。”所以,菩提心之利益無有限量,是極爲應理、無誤的。
壬二(以理成立)分二:一、願心利益以理成立;二、行心利益以理成立。
癸一、願心利益以理成立:
若僅思療愈,有情諸頭疾,
具此饒益心,獲福無窮盡。
況欲除有情,無量不安樂,
乃至欲成就,有情無量德。
就像過去世尊轉生爲商主匝哦之女時,僅僅想到:我要療愈一切衆生的頭疾。因具此饒益衆生之區區善心,他得到的福德便無窮無盡,更何況菩薩一心想解除一切有情的無量不安樂,而且進一步去成就其無量功德呢?
是父抑或母,誰具此心耶?
是仙或欲天,梵天有此耶?
彼等爲自利,尚且未夢及,
況爲他有情,生此饒益心?
誰具有這樣的菩提心呢?父親有嗎?或是母親有嗎?仙人或欲界天人有嗎?難道梵天有嗎?他們即使是爲求得自我解脫等利益,尚且未曾在夢中想過發起菩提心願,更何況是爲利益他人,生起饒益願心呢?
他人爲自利,尚且未能發,
珍貴此願心,能生誠稀有!
珍貴菩提心,衆生安樂因,
除苦妙甘霖,其福何能量?
一般人哪怕是追求個人利益,尚且發不起這種饒益心,如果有人能爲利益一切有情而生起珍貴的願菩提心,那真是稀有啊!珍貴菩提心,是一切衆生安樂之源,滌除痛苦的勝妙甘露,它的廣大福德怎能度量呢?
癸二、行心利益以理成立:
僅思利衆…
《入菩薩行論略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