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山閉關的修行人,千萬別錯過這部論典!
山法寶鬘論
劄嘎仁波切 著
索達吉堪布 譯
劄嘎仁波切簡介
索達吉堪布 著
被公認爲觀世音菩薩化身的劄嘎仁波切,是藏地頗有名氣的一位大智者,也是格魯派近代史中著重提倡真修實證的一位傑出上師,尤其是他沖破了“女子出家是一大恥辱”的傳統陳見的束縛,以慈母更爲憐病兒的悲憫心攝受了數百尼衆,而被人們普遍傳爲佳話,在藏傳佛教的曆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其父薩旦才讓,智慧深邃,秉性正直;母親才讓瑪,種姓高貴,心地善良。十五勝生周火虎年(公元1866年)元月,在甘孜州甘孜縣境內的珠龍靜處伴隨著紛紛呈現的吉兆瑞相,劄嘎仁波切降生于人間,幼兒的他相貌端正,聰明可人,4歲時被當時一位著名的大德認定爲劄嘎向燦的轉世活佛,取名羅桑花丹。
到了5歲的時候,小活佛在多吉奔上師前學習藏文的讀寫,由于天生的聰睿,沒過多久他已將語言文字運用自如了。
在9歲那一年,他于羅丹秋佩上師前學習《正字法》、《叁十頌》以及詩學等共同文化知識。同時也恭聽了《大藏經》的傳承。此外還聞受了甯瑪派與格魯派的許多甚深修法教言。也就是在這一年裏,他對輪回的一切法無實壞滅的本性有了深刻的認識,並了知持戒是佛教的根本,于是舍離俗世,在丹增赤誠前出家受戒,從此踏上了求學修行的人生旅途。
仁波切從小就對聞思修行有著與衆不同的深厚興趣,而且對首先要博學多聞、以無偏聞思斷除懷疑這一點有著穩固的定解,因此四方參學,拜訪名師,聽受深如大海、廣如虛空的顯密經論。諸如于貢秋桑波上師前聽取了龍欽甯提法要,接著又在大尊者羅丹桑土嘉措瑪前聽聞了大威德十叁大灌頂、《教誨甘露融心寶瓶》等。
17歲離開康區到了拉薩哲貢寺,在那裏他追循前輩曆代祖師的足迹過著知足少欲的清貧生活,將全部精力都投放在聞思經論與實地修行上。先後依止在大堪布羅桑旺修爲主的數位知名上師座下,寒來暑往,始終如一地精進學修。他首先背誦了五部大論的頌詞,隨即深入專研每部大論的意義,並且一一銘記于心。因爲他因明極其精通,加之頗爲擅長辯論,在數百僧衆圍觀的辯經場中,他經常以精彩絕倫的辯才擊敗對手,以致于經年累月聞思廣博、經驗豐富的老格西們也不得不對他刮目相看,時時爲他灑下歎爲觀止的花雨。如此一來,他的名聲在拉薩一帶廣傳開來。此外,他還在達瑪桑給上師前聆聽了醫學、斷法、五世DL喇嘛的密印法部以及龍欽甯提的全套教授。于羅桑欽熱尊者前聞受了薩迦十叁法部以及一些悟道歌。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對全知無垢光尊者具有不共的信心,一直視其爲終生的怙主。
21歲那一年,他在嘎丹與意西秋阿阇黎等數量具全的比丘前受近圓比丘戒。
22歲時,他從拉薩返回故裏,在劄嘎菩提的地方建立道場,講經說法,傳教示道,廣轉*輪,饒益有情。與此同時,又在秋哲上師前聽聞了丹珠爾的傳承,在嘉揚旺修尊者前聽受《菩提道次第論》,于釀吉上師座下聞受了宗喀巴大師的論著等,除此之外,還聽受了《密集金剛》、《時輪金剛》等深法。暫時他持格魯與甯瑪派的見解,實際上已對顯密一切教法融會貫通,堪稱是將顯密圓融一體的高僧大德中的典範。就這樣,學識淵博、廣聞多學的劄嘎仁波切,在康區、安多一帶已是遠近聞名。
從此之後,他終生依止于寂靜的聖地,攝受衆多弟子,廣泛弘傳看破世間、實際修持的教法。
在27歲時,他在劄嘎地方吉它山溝靜處爲數不勝數的有緣弟衆深入淺出地廣講了慈氏五論、龍樹六論以及《贊法界論》等法要。
鑒于當時康區等許多地帶自古以來女衆出家有重重違緣這一事實,他生起強烈的悲心,以大無畏的魄力攝受了數百女尼弟子,開創了女衆出家的先河。據說他座下有爲數不少的尼僧精通因明、辯才無礙,竟然讓許多出家比丘也甘拜下風,對她們望而卻步,不敢從這些才女們的面前經過。這一史實也常爲後人贊爲美談。
劄嘎仁波切所攝受的弟子主要是來自甘孜、爐霍、道孚等地,經過他不遺余力的培養教化,一大批看破紅塵、舍棄今生、具有真知灼見及真修實證的僧才脫穎而出,遍于四方。
據記載,菩提金剛曾經授記過:一位觀世音菩薩化身的大德將來會遇到魔化現的一個女人而迫不得已去往多、子、羅叁地弘法利生。後來,果不其然,有一位女人對劄嘎活佛製造種種違緣。在生命遭到嚴重威脅的情況下,他不得不離開故土前往青海等地。最後在色達東嘎寺落腳。在此地他繼續尚未完成的弘法利衆事業,培育了東嘎活佛益修嘉措等數多了不起的大德。由于他有一目六行的超常禀賦,念誦傳承時語速如流。曾經通過他不可思議的加持力,有叁位弟子頓時獲得了如此的能力。
當時,他看到全知麥彭仁波切所著的《澄清寶珠論》後,立即寫了一篇辯論書,麥彭仁波切爲此回複了一部《日光論》,當他收到以後贊歎不已,又再次去信請教疑義,可惜那時麥彭仁波切已顯示圓寂,後來由他的首座弟子喇拉曲智仁波切予以作答。從此之後,劄嘎仁波切的事業越來越廣大,名聲越來越遠播……
總而言之,劄嘎仁波切畢生投身于佛教事業,兢兢業業地講經說法、培育僧才,而且他尤爲注重的是身體力行、實修實證。一生中共念誦一百零八函的《大藏經》甘珠爾十五遍,二百一十八函的丹珠爾五遍,二十六函的前譯論著五遍,無垢光尊者的七寶藏叁遍,宗喀巴大師的著作五遍,其余的經論不勝枚舉。寫到這裏,對于前輩高僧大德的傳法事業不能不咂舌叫絕。
順便提一句,劄嘎仁波切將所有的信財均用于弘法利衆的事業上,他曾用金子編寫了《大藏經》的索引。
土蛇年即公元1928年8月13日,劄嘎活佛圓滿了他這一生的事業,顯示圓寂,色身融入了法界。他給後人留下了《五部大論講義》、密集金剛、大圓滿方面的教言以及修法部《山法》等共十七部珍貴著作。
從有關曆史記實中來看,他還攝受過漢族等其他民族的弟子,將教法傳播到四面八方。經他一手培養出來的大成就者、大格西後來都成爲佛教中不可多得的人才,爲佛教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總 論
這部山法寶鬘論是居于靜處的所有修行者最爲需要的殊勝教言。
頂禮上師聖者觀世音菩薩!
身之每一毛孔圓滿無數佛刹土,
隨衆根基勝劣現示百萬之化身,
爾後刹那亦不懈怠精勤利有情,
敬禮大悲至尊觀音祈求慈攝受。
宛若螺山之身體,披黃袈裟著法衣,
蓮經寶劍莊嚴者,頂禮法王宗喀巴。
依大悲索緊系諸有情,依靠智慧無礙知叁世,
依靠威力摧毀衆生惑,恩師羅丹秋佩前頂禮。
叁界無余諸有情,遭受難忍苦刃逼,
救離折磨唯一法,即修殊勝菩提心。
彼之根本穩固出離心,彼依舍棄今生圓滿事,
如是抛棄今世實修法,當以竅訣方式而賜予。
莫想此爲我造而輕視,莫以邊執嫉妒魔擾心,
莫想無有必要而舍棄,視爲利益後世勝教言。
在此,爲依賴于我修持妙法的諸位弟子開示一些平時應當付諸于實際行動中的道理。
一、抛棄故鄉
大善知識博朵瓦在教言中曾經說過:“抛棄故鄉、遠離親友、斷除愦鬧、如理作意之人離解脫不遠了。”如果觀察這其中的含義,就會明白他的意思無非是說我們依止靜處的人,如果只是關注著家鄉的親友怨敵,心生貪嗔而虛度人生,那麼自己雖然形象上是出家人,實際上與那些在家男女無有任何差別。如今依靠上師善知識們的大恩大德,使我們有背井離鄉在這樣幽靜山中修行的機會,真是很有善緣,應當生起無比的歡喜心。
莫返家鄉
如是我們有幸獲得了居于靜處的好緣分,正像世尊所說的:“脫離家庭而出家。”說明自己已經從第一個故鄉的家庭中解脫出來了,從此以後父母親友也就再沒有機會對自己求法製造違緣了,所以說很有善緣。之後如果是住在衆人群集、過于稠密的寺院中,這裏也就成了第二個家,那也很難與家鄉徹底斷絕關系,因爲自己從無始以來對父母親友貪戀的習氣已是根深蒂固,鄉親們來到自己的跟前,于是愦鬧散亂以及貪欲嗔恨的大門便敞開,也就情不自禁地重視起父老鄉親們的苦樂來。以此外緣,自己便坐臥不甯,呆不下去,貿然回到故鄉,也就不得不挑起家鄉農牧工商以及伏怨護親的沈重擔子,如此一來便在自相續中積累下許多違背正法的罪業,結果必然導致後世墮入惡趣。因此,我們心裏應當這樣思量:我現在要離開寺廟這個小家,前去與家鄉無有任何來往更爲神聖的寂靜處,在那裏不需要背負家鄉的包袱,獨自一人專心致志地勤修正法,能夠有幸在這樣的靜處安住實在是很有善緣。
當今大多數住山的修行人煞有介事地說 “爲了便于化緣維生”,于是就住在靠近家鄉的一座山裏,竟然還大顔不慚地說我住在寂靜處,並心懷我慢,洋洋自得,這種現象極爲普遍。僅僅住在這樣的山間根本算不上是寂靜處。所謂的寂靜山必須遠離對家鄉親友的貪愛以及對敵人的嗔恨,才能稱得上是名副其實的寂靜。倘若住在自己家鄉的旁邊,就會常常耳聞目睹家鄉的苦樂,與此同時,自相續中貪嗔癡叁毒便會不由自主地增盛。由此你所住的地方怎麼算得上是寂靜處呢?自己能有機會住在全然聽不到家鄉甘苦好壞話的靜處,的確很有緣分,並且心裏應當立下這樣的堅定誓言:我住在此清幽靜谧之處,從今以後決不返回家鄉。如果鄉親們對自己有信心而提供衣食,則欣然接受;倘若不提供,則向素不相識的人們化緣維生,經曆些苦行也未嘗不可。
真正的孝順
不僅如此,就算是自己身在家鄉的父母雙親病危死亡,也不應回去探望。如果感情用事,斷然回去,以此爲緣,就必然會叁番五次地返回故鄉。因此,即便聽到別人說…
《山法寶鬘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