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山法寶鬘論▪P3

  ..續本文上一頁特別是在自己患病時,如若親戚朋友、護理看望的人很多,那麼非但對病情沒有絲毫的好處,反而會因爲人聲嘈雜、喧鬧不休而在不知不覺中做出許多違背正法之事。當你處于彌留之際時,他們則在一旁要麼嚎啕大哭,要麼說一些貪戀話語,使得你平靜的心不由自主地被攪得一塌糊塗,甚至連皈依叁寶、修施受法的憶念觀想也無法做到。如果身邊沒有擾亂自心的親友等任何人,那麼心情會十分恬靜,神態怡然安甯,可以在如理修持上師所傳的施受法等教授中安詳死去。這樣說來,病也有病的快樂,死也有死的幸福。

  貪財無義

  在平日裏,我們對自己所擁有的微不足道的生活必需品應當看成是借用物而毫不貪執地使用,死後這所有的資具就全部歸于上師僧衆所有。

  然而,在當今的時代裏,有些名義上的住山隱士臨命終時還念念不忘他的那些物品,有氣無力地說“這個用來做什麼,那個不要用來做什麼”等等,留下諸如此類的遺言。這種做法已將此人沒有斷除對財物貪執的心理狀態全然昭示、暴露無遺。如若對財産無有貪執,那留下遺囑目的何在呢?假設你能夠將自己的所有財産都看作是石頭與牛糞那樣,那麼自己在臨終時留下“這些石頭牛糞用來做這個那個”的遺囑看來就無有任何實義了。

  自己在疾病纏身時,沒有親友的照顧,即使病痛難忍,受盡折磨,但自己如果能保持精神樂觀,無憂無愁,也不仰仗藥物與承侍,那就成了促進修行的助緣。未曾將任何財産視爲我所擁有而是全部看作如石頭牛糞一般的修行人,過世以後,他那無有主人的屍體理所當然會被同修道友們隨意抛到屍陀林。而在未死之前他已將死後的一切事宜安排得井井有條,臨終時也不需要像世間人那樣勞心費神地到處尋找超度的上師念破瓦以及作七七四十九天的法事。

  我們每個人在什麼時間死、以怎樣的方式死誰也不知道,能像野獸那樣悄無聲息地死去可謂是修行人的美妙莊嚴了。遺憾的是,真正能做到這一點的修行者卻寥寥無幾。因此,在臨終時照料服侍、忙前忙後等類任何事情也無需親友來做。修行者與親友完全斷絕牽連是徹底抛棄故鄉的一個先決條件。

  叁、消除散亂

  不僅如此,而且要想徹底抛棄故鄉,消除散亂也是必不可缺的。

  勿依邪命養活

  講到這裏,有人不免會私下暗想:住在寂靜的山裏,舍離了家鄉,又與親友一刀兩斷了,那麼現在生活來源已經無有著落,實在沒辦法修行了,因此只好通過給他人打打卦、替別人算算命、爲患者看看病以及幫消災祈福之人作作經忏等各種渠道,希望施主們能爲自己提供生活所需。如果誰有這種錯誤的想法,那說明他不了解如理如法維生的准則。如法的生活必須唯一靠化緣來維持。如果你想依靠打卦、算命、看病以及作經忏而得以生存,那無疑是一種邪命養活。修行人仰仗邪命苟活于世就如同吞服哈拉劇毒一般。身居格外幽靜的聖地,如果你做起打卦、算命、看病等這些事情,那麼最終的結果必然是世間上的男女老幼蜂擁而至會集在你的住處。他們一邊說著“我們去找那位住山隱士打卦算命,求神保佑”,一邊成群結隊地來到你的門前,到那時你的門口真已是門庭若市了。如果出現了這種盛況,那麼這種修行人熱衷于繁雜瑣事、無聊愦鬧的醜惡面目已被展現得淋漓盡致了。

  身爲一個修行人,就要像身負重傷的野獸那樣在無人察覺的隱蔽清靜之處修行,門前除了大大小小的飛禽走獸留下的足迹以外別無所有。例如,不幸身中箭傷的野獸,總是心有余悸,擔驚受怕,無論如何也不敢到會被人發現的地方徘徊,如若看見人來人往、川流不息,便會驚惶失措,立即逃到其他的地方。同樣,我們這些人以前正因爲害怕與故鄉親友世間人一道周旋在繁重的瑣事與喧囂不止的氛圍中造下無量無邊的罪業,才毅然決然地棄鄉離友;又惟恐被親友、施主俗人們看見而導致放縱散亂,于是過著隱居的生活,與任何人也不相接觸、互不往來。倘若再度出現衆人雲集的狀況,那此地也不可久留,必須奔赴異地他鄉。博朵瓦尊者曾經簡而言之地說:“享用化緣度人生,知足少欲常安樂,如同日月逍遙行,不住一境依靜處,友人施主不久交,不受他人所控製。”他這短小精辟的偈子恰恰正是我們平時行爲准則的總結。顯而易見,尊者提倡的無非是在清淨的聖地如理如法修行的人要享用化緣所得之物而維生,也就是應當唯獨依賴于化緣來度過人生。言外之意就是說,依靠打卦得來的打卦錢、算命掙來的算命錢、祈神求福得來的經忏錢、超度亡靈獲得的回向錢來過活都是不清淨的。因此萬萬不能以此苟且生存。之所以說這些維生途徑不清淨,因爲它最初發心不清淨、中間享用不清淨、最後感受之果不清淨。

  叁不清淨

  首先發心不清淨,因爲你本來已經發心居于寂靜處後與今生一切不清淨之事徹底絕緣,唯獨依賴化緣生存,如今卻背棄誓言,與追求今生利益的人們同流合汙,貪圖物質享受,在這種強烈貪欲而引發的惡劣之心的控製下,通過爲人打卦、算命、看病、作經忏等而獲得收入,對于由這種下劣的發心而得來的少量生活資具,你有什麼值得高興的呢?

  中間所享用之財物的本體不清淨:使用由這般卑劣的發心所得來的如毒般的生活用品,完完全全是以貪財之心引發的邪命養活。如是所享受的生活財物之本體當然是不清淨的了。

  以貪心引起的身語之五種邪命:其中身體的威儀不清淨是指用來欺騙施主的一種裝模作樣的行爲,也就是在施主能夠看見的地方,身體跏趺,閉目而坐,裝出一副靜靜修禅的假象,看上去俨然是一位生活簡樸、資具少乏、知足少欲的修行人,並且行走時也是步履緩慢,說話溫文爾雅,表面顯得對上師本尊恭敬有加、對苦難衆生悲心切切,諸如此類,以形形色色欺騙施主的手段來求得生活資具,此種道貌岸然的行爲稱爲“詐現威儀”。

  接下來語言的威儀也不清淨,當面贊不絕口地恭維奉承施主說:“你慷慨好施,給予我這般上等的生活用品,真是親如父母一般。”又滿懷感恩戴德之情說:“你真是積累了廣大的福德資糧,你的家庭必將一切順利,爲此我必將竭誠祈神求佛保佑,並且還將爲你家過世的那些亡人們誦經回向,使他們免得下墮惡趣。”諸如此類曲意逢迎的花言巧語稱爲“谄媚奉承”。又有些修行人口中煞有介事地說:“我一直堅持苦行的生活,由于過度清貧,以致于身體患有嚴重的風濕等多種疾病,屢受折磨,深感不適,當然如果有酥油、肉類等營養豐富的食品必定會大有幫助,只可惜未曾得到。加之衣物過于單薄,難擋嚴寒,長期受凍,積久成疾,可是卻也難以得到保溫衣物。”像這樣依靠轉彎抹角的語言影射而令施主慷慨解囊,贈送優質的衣食,即是“旁敲側擊”。如果施主沒有供養,或者即使供養了也只是少量劣等之物,于是這位修行人便會氣急敗壞地惡言相罵道:“供養如此劣物,你自己今生也將得個貧窮的下場,來世還會投生到惡趣。你不供養,還有許多能貴物相贈、恭敬愛戴我的其他施主。你的這些菲薄之物本人不需要。”這種爲得到供養巧立名目的做法即是“巧取訛索”,也是語言威儀不清淨的表現。還有的人明明是用自己的錢財做了一件高檔的法衣,卻向施主炫耀說“這是某某施主供養我的”以令那位施主供養同樣的法衣,如果這位施主也如法炮製供養了法衣卻沒有獻上美食,他又啓發說:“別的施主不僅供養了衣物,還贈送了食品。”這種爲得到衣食而使用的伎倆,稱爲“贈微博厚”。它是身體、語言均已包括的一種邪命。通過上述的五種途徑而獲得的財物純屬不清淨的邪命。

  總而言之,享用通過詐現威儀、谄媚奉承、旁敲側擊、巧取訛索、贈微博厚這五種邪命所得的不義之財實在是不清淨。

  最終所感受之果報也不清淨:享用由這樣不清淨的發心而得的生活物品,罪業十分嚴重,極難清淨。《俱舍論》雲:“貪心所生身語業,邪命難淨故另說,設若貪圖資具引,與經違故非如是。”(舊譯:食生身語業,邪命難除故,執命資貪生,違經故非理。)由于心貪戀欲妙,割舍不下,于是爲了追求名聞利養而通過身語的行爲謀求財産,心中向往獲得上好的豐富的財物,貪婪之心不禁油然而生;並由于只供給自己微乎其微、極爲下等之物而對施主等耿耿于懷,心生嗔恨;由于相續中對利養恭敬始終貪得無厭,不知滿足,對叁門不善惡業一竅不通,愚癡所蒙,不勤防護叁毒煩惱,行爲放逸無度,自相續的清淨戒律已被墮罪的垢染所玷汙。如此一來,後世必將墮入叁惡趣中感受劇烈難忍的苦果。因此說,最終所受之果報是不清淨的。

  享信財小心

  當今時代,有些人僅僅舍俗出家就覺得可以了,從未詳細考慮過有沒有資格享用信財,這實在是一種無知的表現。《戒律花鬘論》中雲:“無學道者主人享,有學道者授受享,具有禅定能力者,得到開許而享用。”這其中的含義即是說,已經摧毀了一切煩惱的諸阿羅漢衆以主人的方式享受信財,諸如預流果位的有學道者以接受信士供養的方式享受信財,具足清淨戒律並精進聞思修行的僧人們以世尊開許之方式享用信財。

  失毀戒律、不護叁門之人如果隨意享用信財則比吞食火焰熊熊的鐵球還嚴重。如《毗奈耶經》中雲:“甯可去食用,燃火之鐵球,不具戒律者,切莫食信齋。”《花鬘論》中也有同樣的闡述:“甯可去食用,燃火之鐵球,不具戒律者,切莫食信齋。”意思是說,失壞戒律、不護叁門行爲之人享受化緣齋飯還不如食用燃燒烈火的鐵球。爲什麼這麼說呢?因爲吞下烈火熾燃的燒鐵只能焚毀自己今世的這個肉身,葬送生命而已,但不致于在後世將自己抛入叁惡趣中,所以說食用熾鐵的危害不是很嚴重。可是毀壞戒律、不護根門的人如果享用信士所供的齋食,那麼來世必將墮落地獄、投生餓鬼、轉爲旁生等而感受不堪設想的劇苦,因此說享用信齋所帶來的後果是相當嚴重的。…

《山法寶鬘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