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你的父母现在危在旦夕,按情理你应当回去”,自己也要暗自思忖:我不能回去,即使回去也无济于事,我又没有能使他们不死的办法,为他们念经回向在这里也可以做,一定要安心住下来。
父母生病,自己未能精心护理照料,也许会受到世人的讥笑,但是我们应当明白,仅仅供给父母衣食、照顾护理无法报答大恩父母的深恩厚德。如果真想回报父母恩德,那么为了父母修持正法,以求成就佛果,并且使父母也为了成佛而修法,才是真正的报恩。所以说,诸如供给父母衣食,对他们进行照料,这些只是暂时的利益,从长远来看,则毫无益处。
再说,无论如何尽心孝养父母,既不能使他们现在就摆脱老病死的束缚,也无法令他们后世脱离恶趣,又不能将他们安置在解脱与佛地。只是装模作样地孝顺父母,借此机会自己呆在家乡,结果自相续中的烦恼一天比一天多,一天比一天强,以致于积累下深重的罪业,最后必将落得个自己与父母投生到难以忍受的恶趣的下场。因此,绝对不能迎合世人而毁坏自他。自己能在寂静处安心勤修,就是在报父母恩,即便家乡的父母患病、去世,也坚决不能回去探望。这么一来,其他亲友出现疾病、遭遇不幸,不用说自然也就不必回去探望了。
做名副其实的行者
如果没有这样做,而是家乡出现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就立即赶回去,与乡亲们一样屡屡累积贪亲嗔怨的恶业。此后,在家乡没有什么事情的时候才偶尔在山里装腔作势地小住一段时间,这是当代所有修行人普遍存在的一种通病。这样的修行人只是徒有虚名而已,实际上与家乡的那些在家人有什么两样呢?还是应当好好想想。身为一名修行人,如果心里装满贪恋、嗔恨,背着家乡的沉重包袱,怎么能算是修行人?那些俗世的人们除了这些也再没有什么别的羁绊了。与同乡们一样经常忙碌于大大小小的琐事,居然还坐在修行人的行列中,当然应该深感惭愧,并且也要自我谴责:现在如果想住在山里,那就要做一个名不虚传的修行人,否则,在世间人的眼里,他也是个恬不知耻之徒;在上师道友们的心目中,他也必然是一个亵渎佛教的败类。因此要意志坚定地立下这样的誓愿:自己的寿命能持续多久,在这期间,应当像久居山林的野兽那样住在人不知鬼不觉的幽静圣地,最好能葬身于此。诚如法王无著菩萨所说:“贪恋亲方如沸水,嗔恨敌方如烈火,遗忘取舍愚暗者,抛弃故乡佛子行。”珠滚仁波切也曾经说过:“抛弃故乡就是修法成功的缘起。”我们应当将这些道理付诸实践,身体力行。
自己已经在寂静圣地安住下来,就绝对不能再回家乡。打个比方来说,自己是一个受了沙弥戒或比丘戒的僧人,那么你还能恣意残杀生灵吗?你还能干偷窃盗取的勾当吗?你还能胆大妄为地寻欢行淫吗?毋庸置疑,这是根本不行的。同样的道理,作为住山的修行人应不应该动辄就返乡探亲?当然不应该,这是毫无疑问的。如果自己能够完完全全地做到不与家人往来,那么家人们逐渐也就打消了叫你回来的念头。自己坚定不移安住在寂静神山这是所有誓言的根本。如果毫不违越誓言,那么你的修法一定能够成就,也必然会活到老修到老,相续中必定会生起殊胜的五道十地功德。对于不恪守誓言的修行人,想要得到这一切那是根本不可能的。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
二、远离亲友
即便自己已经做到与家人不见面,安住静处,但是也免不了会出现重重违缘障碍。自己虽然不返故土,可是亲戚朋友们来到这里滔滔不绝地讲起家乡的喜忧,怨敌、亲人的繁杂琐事,由此因缘,自相续中三毒烦恼自然而然就会增长,于是乎便指手划脚地说出“这应当做,这不应当做”的话来,从而积累了许多罪业。所以必须要远离这些是非来源的亲友们。
一般来说,亲戚们首先是奉送一点食品、衣物。那位修行人依照情理便和他闲谈起来,于是这位亲戚满面愁容地说:“现在咱们家乡出现了这桩不幸之事,你说该怎么办呢?”完全是一副诚心诚意讨教的口吻。修行人本来是因为他供养衣食才如此客气相让,经他这般诚意讨教,便飘飘然生起慢心,也就不可能对亲友们的甘苦袖手旁观了。渐渐地,那些亲戚们进一步地诱惑说:“你这次必须回家一趟,当下有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需要你帮助。”修行人经不住再三的引诱而回到家乡,就这样,一而再、再而三地返乡,从而行为与自己背井离乡的承诺已南辕北辙了。理应居住的神山静处呆不下去,理应抛弃的故乡亲友却经常光顾,结果静处与上师成了他所抛弃的对象,返回故乡的次数越来越频繁,住在静处的时间越来越短暂,久而久之,最后竟然惨死在城市里,这实在是一个大噩兆。
修行人莫入城市
人们常说:狮子死在城中以及修行人死在城里是最不吉祥的噩兆。不仅死在城里是噩兆,而且游逛于城乡中也是一种不好的兆头。例如,獐子、鹿子以及羚羊等野生动物在城里奔跑,世人看起来这就是一种灾难的征兆。于是他们立即请人打卦、占卜,再诵经等做一系列的佛事活动予以遣除。同样的道理,本来住在神山静处的所有修行者都是像野兽一样过着隐居生活的山中修行人,人们也尊称他们为“修行隐士”。如果有一天他出人意料地突然跑到城里,大家都会颇感意外地说“修行隐士来了”。即使他只是出现在城中一次,但当时所有的居民全都目不转睛地盯着他,尽管谁也没有直截了当地说这是凶兆,可实际上他们的神态目光中显露出与众不同的一种怪异的表情,其实这已表明修行隐士的到来是一大恶相的特征。
而且,如果我们细究其本质,也会知道修行人出现在城里的确是一个非同寻常的噩兆。住山修行人舍弃寂静的圣处与上师,跑到喧嚣散乱的城市里,这种行为已经与正法完全背离,此乃今生之噩兆;以此不祥之兆将造下众多罪业,也就是在为自己打开恶趣的门,所以是来世的噩兆,这两大噩兆是无法避免的。
斩断牵连
遣除这些噩兆,不入城市。平日里,如果亲友奉送给自己衣食,接受就是。除此之外,他们如果说许多世间上庸俗不堪的胡言乱语,自己不妨装疯卖傻,显出痴相。如果被逼无奈,非语不可,那就对他们说:“你们现在不要把我当正常人来看待,我心里感觉好象心脏病正在发作,简直成了疯子,没有一点值得信赖的。”这么一说,就可制止他们没完没了的纠缠。此后,与亲友的关系也会越来越淡漠,他们除了以虔诚的信心供给自己衣食之外,平时与自己不会有什么来往交流。这样行持善法就不会掺杂贪嗔的成分,所作所为完全是清清净净的。
如果与亲友们的关系日渐淡化,就是在实地行持阿底峡尊者的教言。尊者是这样说的:“居于静处的目的就是要与俗世断绝关系,断除对亲友的贪执,断除了这些,就不再有任何贪恋感情等纷纷妄念与散乱的外缘,此后经常内观自己是否具有一颗真正的珍宝菩提心,刹那也不跟随担忧世间琐事遭致衰败的分别念。”
顾虑多余、病转道用
若有人想:如果彻底与亲友断绝联系,在自己身体健康、安然无恙并且也能前去化缘的情况下住在静处生活也能够自理,不需要劳烦他人照顾,当然是可以的,但自己老态龙钟力不从心,不能出去化缘,或者患上极为严重的疾病,倍受折磨,到那时连一个给自己拿药侍候的人也没有,所以还是需要亲友。这纯粹是不明事理的无稽之谈,自己老了以后不能去化缘,重病缠身,无人侍奉,那亲友又能起到什么作用呢?说什么“年老以后不能化缘时如何如何”,你能确定在年迈之前自己就不离开人世吗?假使说你到了老朽不堪真的不能去化缘的时候仍然在世,但如果你从小到老所作所为完全符合正法,那么年老以后的生活也绝不可能落到穷困潦倒的地步。
一般而言,行持正法的人抛弃故乡,依于静处时最初的一两年中可能会出现缺衣少食生活窘迫的现象,但是如果真正做到如法而行,所需生活资具也就不会拮据贫乏,这是一种普通的规律。大格西博朵瓦曾深有感触地说:“修行人在今生中也与其他世间人截然不同。我作在家人时,曾三次去挖金,结果一无所得,现在每一天都有许多两黄金;在庸巴地方卡隆巴要算是最为快乐、最有名气的人了;龙秀地方现鄂瓦也是最安乐的。这都是来自于修持佛法。”难道你将这些言教忘得一干二净了吗?如果你的举止言行与正法不相违背,长期坚定不移地在静处安住,那么你必定会处于财源滚滚而来、众人倍加恭敬的境地,这些不成为修法的违缘已经是值得满足的了,这是一条约定俗成的法则。
另外,那些世间人也会为了万事遂意、人畜兴旺而满怀信心地来到旷日弥久一直安住在静处的修行人那里,献上丰厚的供品,祈求加持。为了超度亡人也不能不供养一定数量的回向财物,这种风俗人情也是当下我们有目共睹的。因此,根本没有必要担心年老体衰之时不能外出化缘而致生活贫困。
即便是得了病入膏肓的重症,上师与同参道友也会悉心竭力护理你的,而且出现其他暂时性的一点儿小小的违缘,他们也会千方百计依靠各种仪轨祈祷三宝予以遣除。而若让亲友来护理你,那他们只会造下违逆正法的罪业而已,除此之外,上师与僧众们所不清楚的有利于你的病情的行之有效的方法,难道他们会知道吗?其实,就连你的那些亲友他们自己出现头痛脑热等病患时,也完全要指望上师与僧众。这是眼前明摆着的事实。
进一步地说,我们自己罹患疾病时,如果想方设法依靠种种药物治疗以及别人的精心侍候来康复,这也实在不是修行人应有的风范。倘若身染重病,那作为真正的修行人就应当生起无比的欢喜心。因为通过生病可以净除前世所积累的深重恶业,并且还可以凭借着疾病而修自乐施他、代受他苦的施受法,从而生病便对修行起到了推波助澜的助缘作用。因此心里应当这样想:此次患病实在是由上师的恩德而来。如此的不胜喜悦。
…
《山法宝鬘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