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课
(2005年7月6日晚上9时)
顶礼吾等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士!
顶礼大恩传承诸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这次,我利用开“普贤云供法会”的八天时间,为大家宣讲《〈修心七要〉耳传略释》。
一般来说,在藏传佛教历史上,众多寺院的高僧大德经常开演此法门,甚至西方、东南亚等很多国家,也将本论翻译成英文,经由很多上师传讲。台湾等地虽有不同的汉文版本,但在中国,迄今为止,以汉语传讲的人却少之又少。
《修心七要》对发大乘菩提心的修行人来说非常重要,藏传佛教的噶当派对此尤为重视,视其为修行的核心。作为我们宁玛巴,以前也有很多高僧大德,包括法王如意宝等大恩上师,都对这个法门非常看重。本来我这里有很多大德的注疏可作参考,广泛宣讲没有多大问题,但这一次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传讲得不会太广,只是简单从字面上给大家作个介绍:
【《〈修心七要〉耳传略释》】
《〈修心七要〉耳传略释》是噶当派恰卡瓦格西所造的一部比较简略的论典。以前,噶当派的大德为了注释《修心七要》,会专门著一些内容广泛的耳传教言书,如夏东格西所造的五部论著,其中一本就是《修心七要》的广释。另外,宁玛巴有贡智仁波切的讲义,格鲁派有《修心七要注疏·日藏论》,在印度,以观音菩萨为主的上师们,也经常传讲本论内容。
【加哲无著尊者著】
我们现在讲的注释,是尊者加哲无著作的耳传略释。“加哲”是菩萨之意,这位无著菩萨并不是印度的那位无著菩萨,他是《佛子行》、《入行论·善说海》的作者。《入行论·善说海》前附有无著菩萨的略传,在这里,就不作详细的介绍了。
但不管怎么说,法王如意宝以前曾再三讲过:“无著菩萨是藏地无与伦比的大德,他已真正修成了世俗和胜义菩提心,以菩提心的感召力,他可使身边的天敌,如山羊与豺狼等和睦相处、互不损害,并且都具有慈悲心。无论什么人,只要看过、接触过、忆念过这位大菩萨金刚语所造的论典,其相续中一定会生起菩提心。”鉴于此,法王如意宝还没圆寂时,就非常想讲《入行论·善说海》这部讲义,但由于众生的福报浅薄,这个愿望始终没有实现。尽管如此,我们从《佛子行》短短的37个颂词中,也可了知无著菩萨以大悲心的感召,能令菩提心在每个众生相续中生起来的事实。
【顶礼大悲尊者(观世音菩萨)!】
这是总顶礼句。《佛子行》中也是顶礼观世音菩萨,尊者一生对观世音菩萨具有不共的信心,有些史书中记载,尊者无著就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
大家应该清楚,在广大悲心方面,没有一个补特伽罗能比得上我等本师释迦牟尼佛,而以释迦牟尼佛为代表的诸佛的大悲心,又是以观世音菩萨的形象来显现的。所以,要想我们相续中生起大悲心,首先必须依靠观世音菩萨的加持,有了大悲心以后,相续中的菩提心才能产生。因此在这里,作者先顶礼观世音菩萨。
【三学清净圆二菩提心,彰显善逝圣教于十方,持教法者顶部之严饰,顶礼无等师尊之莲足!】
接着是对自己上师的顶礼。在我的记忆中,传记里说作者一生依止了很多上师,如恩重如山的十大上师、广闻博学的十大上师、无与伦比的两大上师……然而,使他相续中真正生起菩提心的上师是索南扎巴和仁钦西日,这里顶礼的对象就是以索南扎巴为主的上师。
这些上师们戒定慧三学清净,世俗与胜义菩提心究竟圆满,依靠他们的悲心,释迦牟尼佛的圣教得以弘扬于十方三世,不仅如此,他们的地位也是尊贵无比,所有持教大德都把其当作自己头顶上的严饰。在如此无与伦比的上师清净莲足下,作者无著菩萨毕恭毕敬地作顶礼。
【三世佛子唯一之路径,一切利乐源泉大宝藏,具缘弟子再再劝请故,遵照上师教言而阐释。】
这个颂词一方面宣说了这部论典的特点,另一方面也作了简单的立宗。
本论有什么特点呢?它是十方三世诸佛唯一的成佛之道。因为《〈修心七要〉耳传略释》主要讲了世俗菩提心和胜义菩提心,这两种菩提心是过去、现在、未来诸佛修行的必经之路,若想避开此路而成就佛果,自古以来闻所未闻、见所未见。同时,它还是一切利乐的源泉,修学本论,不仅可以获得暂时的人天安乐,而且也能得到声闻、缘觉、菩萨三解脱道的究竟利益。它就像如意宝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能满众生一切所愿一样,三世诸佛也是依此菩提心而得以成就。《入行论》第一品中讲,菩提心是一切利乐的源泉,这种源泉对于世间人来说,不管是父母还是仙人,即使在梦中也从来没有梦到过;不要说是为众生,就算为自己,也没有生过这样的菩提心。因此,对大家来说,这部能引生菩提心的大乘论典极为殊胜。
本论是在什么情况下造的呢?“具缘弟子再再劝请故,遵照上师教言而阐释。”后面的结文中也讲了,本论是在具大乘因缘的弟子——扎巴江村的再三劝请下,遵照历代传承上师的教言而做的简单阐述。
以上讲的是顶礼句和立宗句。
大家应该清楚,《〈修心七要〉耳传略释》文字虽然好懂,但在这八天之内,圆满传承是非常重要的。噶当派的大德在修行时,按照的都是传承上师的教言,在观修菩提心时,也经常会念传承上师的祈祷文。以前,贡智仁波切曾作过《修心七要》的传承祈祷文,此传承是从释迦牟尼佛、弥勒菩萨、无著菩萨、世亲菩萨,一直传到金洲论师、阿底峡尊者、仲敦巴、博多瓦、恰卡瓦,现在又传至我们的根本上师法王如意宝。如此清净的传承,经常祈祷是很有必要的。
学习本论,并不像学中观、因明那样,要依靠各种各样的逻辑推理,而是应在实际中去真正修持。这部论典从头到尾,只讲了一个问题——修菩提心,其中胜义菩提心讲得不广,关键讲的是世俗菩提心,这对大家来说,修起来就比较容易,也很有必要。否则,没有实修,只是在口头上讲得天花乱坠,那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比如,我们现在学的《大圆满前行引导文》,就意义而言,世界上再也没有比这更深的佛法了,但是若没有修持,只是耽著于词句表面,那么就算将整本书倒背如流,实际上对相续也起不到什么作用。因此,在佛法中,一方面讲经说法非常重要,如果不讲,很多人就不会明白其中的道理,另一方面,只有讲经说法也是不够的,我们还要将所知内容在自相续中反复串修,要不然,听闻到的佛法就像在石头上倒水一会儿就干了一样,对自己的解脱不会产生多大影响。
所以,我希望大家能在这八天的时间里,将心专注于实修方面,即使平时闻思比较忙的人,每天也应抽出15至30分钟来观修。倘若菩提心在相续中能够生起,那大圆满、大手印的境界就很容易出现了。
现在经常有人传言:不用修加行,也不用观菩提心,只要在某位上师面前灌个顶,得一个直指心性的教言,马上就能开悟,而且弟子也真以为自己已经开悟了。其实这种开悟到底有没有,是很难说的。依菩提道次第的真正修法,不经过任何前行,也没有修过菩提心,想直接获得开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即使有开悟,也只不过是依靠上师的加持,刹那认识了心的本性而已,可是不用一会儿,烦恼乌云就会将这种悟境完全覆盖,自己与普通人又没什么两样了。所以,这种开悟不稳固,充其量也只能说是“开悟过”,而不能说是“开悟了”。
因此,大家应当按照噶当派的传统,在理解文字的基础上,经常于心中反复观修。我们这里有很多道友,多年来下了很大的功夫,一直在观心的本性,但就你们的修行内容,我想提一个建议:正行之前,最好先修菩提心。当年阿底峡尊者进藏时,着重弘扬的就是菩提心,后来他有些弟子不愿去听法,原因是尊者每天只重复两句话:“看破世间!修菩提心!”除此之外,什么也没有。后来这些话传到了尊者耳中,尊者非常高兴地说:“看样子,我已经抓到了佛法的重点:看破世间是出离心,修菩提心是大乘的根本。有了这两点,就已经非常不错了。此人的评价,实是对我无上的赞叹!”
的确如此,在修行过程中,首先应对今生的事务看破、放下,去年讲《开启修心门扉》时,我相信大家在出离心这方面,已经有了坚固的信解。在此基础上,再通过学习本论,进一步修菩提心,必能令自己的修行境界越来越稳固、越来越增上。
【诸位补特伽罗如果想获得无上圆满正等觉的果位,就必须在发菩提心之后,精进修持世俗菩提心和胜义菩提心。】
在座诸位,如果你们想获得圆满的佛果,一定要先发无上的菩提心。那么,只要发心就可以了吗?并非如此,还要精进地修持菩提心——世俗菩提心和胜义菩提心。如前所说,这一点才是诸佛菩萨的正因。
【正如圣者龙树菩萨所云:“自与此世间,欲得大菩提。本谓菩提心,坚固如山王,大悲遍十方,不依二边智。”】
在《中观宝鬘论》中,龙树菩萨谆谆告诫:我们自己以及这个世间的所有众生,要想获得登地以上的大菩提,其根本必须具备三个正因:菩提心、大悲心、无二慧。具体而言:
①“菩提心坚固如山王”:须弥山王巍然耸立,世间任何风也无法将其吹动,同样的道理,菩提心也应如山王般稳固,始终不为外境的违缘、魔障所牵动。
②“大悲遍十方”:“大悲”并不是只对父母、亲友存在悲心,而对怨敌和其他可怜众生一点悲心也没有,因为这种相似的大悲没有平等,所以根本无法周遍。就像如今有些宗教,只对人类有悲心,而其它众生的痛苦,他们却视而不见、充耳不闻一样。
佛教与之完全相反,释迦牟尼佛最大的特点就是悲心,佛陀成道摧毁十万魔众时,并没有使用各种武器,也没有依靠种种神变,唯一就是以大悲心,将魔的嗔心化为了朵朵莲花。作为修…
《《修心七要》耳传略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