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修心七要》耳传略释▪P25

  ..续本文上一页业因果为什么合理”时,经常会哑口无言,而被世人嘲笑为“盲目”、“迷信”,在他们面前也抬不起头来。本来这些问题都是非常简单的,但由于大多数佛教徒没有闻思过佛法,所以尊贵无比的佛教,才变成.今天这种一蹶不振的局面。

  因此,我们不能再固步自封了,改变传统势在必行,虽然有些人死守老观念不放(不愿意闻思),但如果这些弊端不改掉的话,佛法不会有重兴于世的一天。只把佛法停留在闭目坐禅,或是念阿弥陀佛的层面上,而将真正的教理束之高阁、无人问津的话,这是非常非常可惜的。所以,作为年轻人,你们每个人都有很大的责任,“我已经27岁了,可以参加老年班了”,这种语言不值得接受!<, /p>

  【以二观察解】

  通过两种观察,从而获得解脱。

  什么是两种观察?对此,不同论师有不同的解释方法。宗喀巴大师的弟子在《日光疏》中,将其定义为细观察和粗观察。贡智仁波切则认为是观察烦恼和观察我执,即是说,一旦烦恼现形,就应以对治将其断除,如果我执严重,就要以无我的修法把它看破。而此处,无著菩萨又有另一种解释方法:

  【首先观察自己的相续,看哪一种烦恼最大,并不遗余力地将其压服。】

  找出自相续中最粗大的烦恼,然后想尽一切办法将其压服。

  【其后,再依靠产生这些烦恼的对境等等重新进行观察,看还会不会产生这些烦恼。如果仍然会产生,就拼命地以对治法再次将其断除,直到这些烦恼不再生起为止。】

  通过观察烦恼的本体,压服了粗大的烦恼,之后还要依靠生烦恼的对境,再作进一步的观察,看看这种烦恼到底存不存在了。

  有些人认为自己修行不错,已经断除了相续中的贪心嗔心,可以到红尘里去度化众生了,实际上,当真正面对一些引生贪心、嗔心的外境时,会发现他的贪嗔烦恼还是照生不误,根本没有断除。这就如同以前的傲慢声闻一样,自以为证得了阿罗汉果,所以离开寂静处来到城市,但当后来遇到外境生烦恼时,才知自己其实并未证悟。

  因此,一方面要观察烦恼的本体是否存在,另一方面还要观察引生烦恼的外境现前时,烦恼会不会产生,这就是“以二观察解”。

  【不好大喜功】

  不应好大喜功,自我吹嘘,有点功劳就四处炫耀。

  当然,有些大德为了利益众生,劝勉别人行持善法,而宣扬自己的功德,这种情况另当别论,但一般来讲,作为发了菩提心的人,利益众生理所当然,根本不值得到处张扬。

  【我们要戒除那些认为自己于对方有恩,或认为自己历尽艰辛地修持了很长时间,或认为自己学问渊博、戒律清净等等的自矜邀功行为。通过修习自轻他重,从而令自夸之心无地自容。】

  有些人偶尔帮别人一次,就认为自己对人家的恩德相当大,如果那人对自己不小心有点冒犯,他就非常生气,并抱怨道:“这个人太没良心了!想当初他来的时候,没有东西吃、没有地方住,要不是我收留他,怎会有他的今天?可是现在他恩将仇报,不把我放在眼里,还对我如何如何……”;有些人没事就喜欢倚老卖老:“我在学院呆那么多年了,什么风风雨雨没见过,想当初我怎样怎样……”一个人讲得手舞足蹈、唾沫横飞,听得初学者口水直流、羡慕不已;有些人自恃广闻博识、持戒清净,常在人前显露自己的功德,以博取众人的喝彩;还有些人只要做了一点点善事,如组织几个人放生、造了一座佛塔,就要上网宣传,或制成光碟流通,生怕大家埋没了他的壮举,不知道他的业绩……

  以上这些行为,若对众生有利,我们也不敢说什么,毕竟佛菩萨的显现,非一般凡夫所能窥探。但若自己的发心并非如此,只是为了个人的名利,那这种举动,就为我们大乘行人所不耻了。为什么呢?因为大乘主修“自轻他重”,在我们心中,众生的份量远远超过自己,帮助他们、为他们做一点事情,是理所应当的责任,这又有什么可炫耀的?

  【热振人的教言是:不要对他人寄予重望,而应祈请本尊。】

  “热振人”指仲敦巴尊者,由于他是热振寺的创始人,故以此得名。热振寺是噶当派的祖寺,不仅噶当教法由那里传遍十方,三同门(博朵瓦、金厄瓦、普琼瓦)等高僧大德,也是由那里培养出来的。据说现在的热振寺,环境依然清幽,若有机会到那里修菩提心,应该是非常殊胜的。

  此处尊者教导我们:不要对他人寄予厚望,而应一心一意地祈祷本尊。为什么呢?因为世间人多为出尔反尔、背信弃义之辈,就算曾给他们很大的帮助,他们也会因一点小事而翻脸不认人。所以,若将重望寄予他们身上,最终必定会大失所望:“他怎么会这样?我全心全意地帮他,他为什么要这样对我……”因此,对世间人的希望越大,最终的失望也就越大。再加上,本来发了菩提心的人,帮助别人应不求回报,如果今天布施了一分钱,明天就想变成十元钱收回来,这种索取回报的心态,根本不算是大乘的发心。

  既然如此,应将重望寄托于谁呢?真正值得依赖的唯有本尊。因为他是我们生生世世的依怙,一切功德的源泉,只有经常祈祷他的加持,我们才能迅速获得世出世间的悉地,暂时与究竟的无上安乐。

  【不暴躁易怒】

  【即使他人在大庭广众之下作出了侮辱、毁谤自己等等的行为,也绝不暴跳如雷,并继而打击报复。(针对这一情况,金厄瓦格西曾语重心长地)说道:“如今我们这些修行人的所谓修行并不能对治我执,忍耐力比新肌还弱,气量狭小到比卫藏的厉鬼更加变本加厉,这就是没有很好地运用正法的标志,我们必须要通过修法来对治我执。”】

  以前的修行人,修心完全能用来对治我执,可现在的人,不要说有人当众毁谤自己、揭露自己的过失,就算说一句不太中听的话,也会暴跳如雷,甚至拿石头砸人家玻璃窗。针对这种情况,金厄瓦格西说:“假如忍耐力比新肌还脆弱,心胸比卫藏的厉鬼还狭窄,那么这个人肯定不是真正的修行人。”大家都知道,伤口愈合后长出的新肌特别细嫩,一不小心碰到,也会疼痛半天,难以忍受;拉萨的卫藏有一个厉鬼,气量比针眼还小,只要人家做事不称它的意,如没为它熏烟、没对它作供养,就会生起难忍的嗔心,对别人进行报复损害……

  所以,我们应具备宽宏大量的胸怀,千万不能如此小肚鸡肠、睚眦必报。可是有些道友,看到别人在自己门口倒垃圾,就火冒三丈,为了这么一点小事,情愿拿大石头砸人,即使对方道歉、忏悔,也不愿接受,反而认为人家是虚情假意……实际上,这些行为都是法没有入心的表现。这种人无法给上师和道友带来真正的损害,但他自己今生来世的善根却都被葬送无余了。狭小的心量关键源于自私自利的我执,如果现在不用菩提心来对治的话,一切修行是不可能成功的!

  【不喜怒无常莫追求声誉】

  【不要轻易地就表现出欢喜或者不悦的表情,以免伤害到自己的伙伴。】

  春天的天气变化莫测,刚才还艳阳高照、晴空万里,转眼间就乌云密布、电闪雷鸣。同样,有些人的性格也是如此,有时候无缘无故就高兴得不得了,可不一会儿,没有任何原因,又板着个脸,看谁都不顺眼,让你不知道哪里又得罪他了,还要去琢磨半天。这种喜怒无常的人,常给周围的朋友和关心自己的人带来很多麻烦,和他在一起,时时刻刻都要提心吊胆、小心翼翼,生怕一不小心就惹来一场是非。因此,我们应尽量保持稳重的人格,不要动不动就表现出生气或高兴的样子。

  【也不要因帮助他人或精进修行,而企盼得到别人的酬谢与赞叹。】

  真正的修行人,也不应希求世间的名声。比如,暂时对别人做了一点帮助、做了一些功德,就想:“我的这个善举会不会人尽皆知,甚至从新闻里面报导出来呢?”还有些道友,如果一段时间内修行很精进,也会想:“我这么精进,都背完一部大论了,上师怎么不在课堂上表扬我?……”

  做了一点善事,就期盼得到别人的认可与赞叹,对修行人来说,也是没有真正入道的表现。

  【我们就是应当像以上所说的那样,将毕生的精力都投入到以入定与出定的方式勤恳修炼两种菩提心的事业当中,使其能娴熟圆满到胸有成竹的程度。】

  在全论结束之际,无著菩萨做了一个最殊胜的总结:作为发了菩提心的修行人,一生都应投入到两种菩提心的修持之中。

  当然,修菩提心分出定、入定两种方式:入定时主修胜义菩提心,即抉择一切万法为离戏大空性,这实际与大圆满的“本来清净”相同;出定时缘一切有情修自他交换,以此引生强烈的大悲心,这就是世俗菩提心。若能将此二者圆融一味地修持,即胜义中抉择万法为本来清净的大空性,世俗中对任何一个众生不舍慈悲心,那就是诸佛菩萨共同修持的道——空性大悲藏,在此世界上,再没有比这更殊胜的法了。

  各位道友,不知道你们能否在今天发下这个誓愿:“从现在起,乃至生生世世,我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修持两种菩提心当中!”如果能的话,以此为基础精进修持,相信再过五年、十年,大家的相续肯定会有很大变化,原来的自私自利,一定会变成无我利他的慈悲心的。华智仁波切说过:“世俗菩提心是有为法,通过串习是可以逐渐生起的。”一旦菩提心在相续中生起,那时不管你是闻思修行、还是待人接物,在家闭关、还是出门办事,无论走到哪里、做什么事情,都会把众生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不会再有自私自利的念头了。

  佛在经中曾说:“有四种功德不可思议,即修持空性、讲经说法、发菩提心、修慈悲心。”在这四种功德中,修菩提心既包括了修持空性,也包括了修慈悲心,所以大家若想即生成就,菩提心是必不可少的津梁。

  【将此盛五浊,转为菩提道,窍诀甘露藏,乃传自金洲。】

  当今时代,五浊猖獗、恶欲横流,修行人若想将内外违缘全部转为菩提道用,必须依靠这些传自金洲上师的窍诀甘露。

  【在时浊、众生浊、命浊、烦恼浊与见浊等五浊十分炽…

《《修心七要》耳传略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