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修心七要》耳傳略釋▪P25

  ..續本文上一頁業因果爲什麼合理”時,經常會啞口無言,而被世人嘲笑爲“盲目”、“迷信”,在他們面前也擡不起頭來。本來這些問題都是非常簡單的,但由于大多數佛教徒沒有聞思過佛法,所以尊貴無比的佛教,才變成.今天這種一蹶不振的局面。

  因此,我們不能再固步自封了,改變傳統勢在必行,雖然有些人死守老觀念不放(不願意聞思),但如果這些弊端不改掉的話,佛法不會有重興于世的一天。只把佛法停留在閉目坐禅,或是念阿彌陀佛的層面上,而將真正的教理束之高閣、無人問津的話,這是非常非常可惜的。所以,作爲年輕人,你們每個人都有很大的責任,“我已經27歲了,可以參加老年班了”,這種語言不值得接受!<, /p>

  【以二觀察解】

  通過兩種觀察,從而獲得解脫。

  什麼是兩種觀察?對此,不同論師有不同的解釋方法。宗喀巴大師的弟子在《日光疏》中,將其定義爲細觀察和粗觀察。貢智仁波切則認爲是觀察煩惱和觀察我執,即是說,一旦煩惱現形,就應以對治將其斷除,如果我執嚴重,就要以無我的修法把它看破。而此處,無著菩薩又有另一種解釋方法:

  【首先觀察自己的相續,看哪一種煩惱最大,並不遺余力地將其壓服。】

  找出自相續中最粗大的煩惱,然後想盡一切辦法將其壓服。

  【其後,再依靠産生這些煩惱的對境等等重新進行觀察,看還會不會産生這些煩惱。如果仍然會産生,就拼命地以對治法再次將其斷除,直到這些煩惱不再生起爲止。】

  通過觀察煩惱的本體,壓服了粗大的煩惱,之後還要依靠生煩惱的對境,再作進一步的觀察,看看這種煩惱到底存不存在了。

  有些人認爲自己修行不錯,已經斷除了相續中的貪心嗔心,可以到紅塵裏去度化衆生了,實際上,當真正面對一些引生貪心、嗔心的外境時,會發現他的貪嗔煩惱還是照生不誤,根本沒有斷除。這就如同以前的傲慢聲聞一樣,自以爲證得了阿羅漢果,所以離開寂靜處來到城市,但當後來遇到外境生煩惱時,才知自己其實並未證悟。

  因此,一方面要觀察煩惱的本體是否存在,另一方面還要觀察引生煩惱的外境現前時,煩惱會不會産生,這就是“以二觀察解”。

  【不好大喜功】

  不應好大喜功,自我吹噓,有點功勞就四處炫耀。

  當然,有些大德爲了利益衆生,勸勉別人行持善法,而宣揚自己的功德,這種情況另當別論,但一般來講,作爲發了菩提心的人,利益衆生理所當然,根本不值得到處張揚。

  【我們要戒除那些認爲自己于對方有恩,或認爲自己曆盡艱辛地修持了很長時間,或認爲自己學問淵博、戒律清淨等等的自矜邀功行爲。通過修習自輕他重,從而令自誇之心無地自容。】

  有些人偶爾幫別人一次,就認爲自己對人家的恩德相當大,如果那人對自己不小心有點冒犯,他就非常生氣,並抱怨道:“這個人太沒良心了!想當初他來的時候,沒有東西吃、沒有地方住,要不是我收留他,怎會有他的今天?可是現在他恩將仇報,不把我放在眼裏,還對我如何如何……”;有些人沒事就喜歡倚老賣老:“我在學院呆那麼多年了,什麼風風雨雨沒見過,想當初我怎樣怎樣……”一個人講得手舞足蹈、唾沫橫飛,聽得初學者口水直流、羨慕不已;有些人自恃廣聞博識、持戒清淨,常在人前顯露自己的功德,以博取衆人的喝彩;還有些人只要做了一點點善事,如組織幾個人放生、造了一座佛塔,就要上網宣傳,或製成光碟流通,生怕大家埋沒了他的壯舉,不知道他的業績……

  以上這些行爲,若對衆生有利,我們也不敢說什麼,畢竟佛菩薩的顯現,非一般凡夫所能窺探。但若自己的發心並非如此,只是爲了個人的名利,那這種舉動,就爲我們大乘行人所不恥了。爲什麼呢?因爲大乘主修“自輕他重”,在我們心中,衆生的份量遠遠超過自己,幫助他們、爲他們做一點事情,是理所應當的責任,這又有什麼可炫耀的?

  【熱振人的教言是:不要對他人寄予重望,而應祈請本尊。】

  “熱振人”指仲敦巴尊者,由于他是熱振寺的創始人,故以此得名。熱振寺是噶當派的祖寺,不僅噶當教法由那裏傳遍十方,叁同門(博朵瓦、金厄瓦、普瓊瓦)等高僧大德,也是由那裏培養出來的。據說現在的熱振寺,環境依然清幽,若有機會到那裏修菩提心,應該是非常殊勝的。

  此處尊者教導我們:不要對他人寄予厚望,而應一心一意地祈禱本尊。爲什麼呢?因爲世間人多爲出爾反爾、背信棄義之輩,就算曾給他們很大的幫助,他們也會因一點小事而翻臉不認人。所以,若將重望寄予他們身上,最終必定會大失所望:“他怎麼會這樣?我全心全意地幫他,他爲什麼要這樣對我……”因此,對世間人的希望越大,最終的失望也就越大。再加上,本來發了菩提心的人,幫助別人應不求回報,如果今天布施了一分錢,明天就想變成十元錢收回來,這種索取回報的心態,根本不算是大乘的發心。

  既然如此,應將重望寄托于誰呢?真正值得依賴的唯有本尊。因爲他是我們生生世世的依怙,一切功德的源泉,只有經常祈禱他的加持,我們才能迅速獲得世出世間的悉地,暫時與究竟的無上安樂。

  【不暴躁易怒】

  【即使他人在大庭廣衆之下作出了侮辱、毀謗自己等等的行爲,也絕不暴跳如雷,並繼而打擊報複。(針對這一情況,金厄瓦格西曾語重心長地)說道:“如今我們這些修行人的所謂修行並不能對治我執,忍耐力比新肌還弱,氣量狹小到比衛藏的厲鬼更加變本加厲,這就是沒有很好地運用正法的標志,我們必須要通過修法來對治我執。”】

  以前的修行人,修心完全能用來對治我執,可現在的人,不要說有人當衆毀謗自己、揭露自己的過失,就算說一句不太中聽的話,也會暴跳如雷,甚至拿石頭砸人家玻璃窗。針對這種情況,金厄瓦格西說:“假如忍耐力比新肌還脆弱,心胸比衛藏的厲鬼還狹窄,那麼這個人肯定不是真正的修行人。”大家都知道,傷口愈合後長出的新肌特別細嫩,一不小心碰到,也會疼痛半天,難以忍受;拉薩的衛藏有一個厲鬼,氣量比針眼還小,只要人家做事不稱它的意,如沒爲它熏煙、沒對它作供養,就會生起難忍的嗔心,對別人進行報複損害……

  所以,我們應具備寬宏大量的胸懷,千萬不能如此小肚雞腸、睚眦必報。可是有些道友,看到別人在自己門口倒垃圾,就火冒叁丈,爲了這麼一點小事,情願拿大石頭砸人,即使對方道歉、忏悔,也不願接受,反而認爲人家是虛情假意……實際上,這些行爲都是法沒有入心的表現。這種人無法給上師和道友帶來真正的損害,但他自己今生來世的善根卻都被葬送無余了。狹小的心量關鍵源于自私自利的我執,如果現在不用菩提心來對治的話,一切修行是不可能成功的!

  【不喜怒無常莫追求聲譽】

  【不要輕易地就表現出歡喜或者不悅的表情,以免傷害到自己的夥伴。】

  春天的天氣變化莫測,剛才還豔陽高照、晴空萬裏,轉眼間就烏雲密布、電閃雷鳴。同樣,有些人的性格也是如此,有時候無緣無故就高興得不得了,可不一會兒,沒有任何原因,又板著個臉,看誰都不順眼,讓你不知道哪裏又得罪他了,還要去琢磨半天。這種喜怒無常的人,常給周圍的朋友和關心自己的人帶來很多麻煩,和他在一起,時時刻刻都要提心吊膽、小心翼翼,生怕一不小心就惹來一場是非。因此,我們應盡量保持穩重的人格,不要動不動就表現出生氣或高興的樣子。

  【也不要因幫助他人或精進修行,而企盼得到別人的酬謝與贊歎。】

  真正的修行人,也不應希求世間的名聲。比如,暫時對別人做了一點幫助、做了一些功德,就想:“我的這個善舉會不會人盡皆知,甚至從新聞裏面報導出來呢?”還有些道友,如果一段時間內修行很精進,也會想:“我這麼精進,都背完一部大論了,上師怎麼不在課堂上表揚我?……”

  做了一點善事,就期盼得到別人的認可與贊歎,對修行人來說,也是沒有真正入道的表現。

  【我們就是應當像以上所說的那樣,將畢生的精力都投入到以入定與出定的方式勤懇修煉兩種菩提心的事業當中,使其能娴熟圓滿到胸有成竹的程度。】

  在全論結束之際,無著菩薩做了一個最殊勝的總結:作爲發了菩提心的修行人,一生都應投入到兩種菩提心的修持之中。

  當然,修菩提心分出定、入定兩種方式:入定時主修勝義菩提心,即抉擇一切萬法爲離戲大空性,這實際與大圓滿的“本來清淨”相同;出定時緣一切有情修自他交換,以此引生強烈的大悲心,這就是世俗菩提心。若能將此二者圓融一味地修持,即勝義中抉擇萬法爲本來清淨的大空性,世俗中對任何一個衆生不舍慈悲心,那就是諸佛菩薩共同修持的道——空性大悲藏,在此世界上,再沒有比這更殊勝的法了。

  各位道友,不知道你們能否在今天發下這個誓願:“從現在起,乃至生生世世,我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修持兩種菩提心當中!”如果能的話,以此爲基礎精進修持,相信再過五年、十年,大家的相續肯定會有很大變化,原來的自私自利,一定會變成無我利他的慈悲心的。華智仁波切說過:“世俗菩提心是有爲法,通過串習是可以逐漸生起的。”一旦菩提心在相續中生起,那時不管你是聞思修行、還是待人接物,在家閉關、還是出門辦事,無論走到哪裏、做什麼事情,都會把衆生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不會再有自私自利的念頭了。

  佛在經中曾說:“有四種功德不可思議,即修持空性、講經說法、發菩提心、修慈悲心。”在這四種功德中,修菩提心既包括了修持空性,也包括了修慈悲心,所以大家若想即生成就,菩提心是必不可少的津梁。

  【將此盛五濁,轉爲菩提道,竅訣甘露藏,乃傳自金洲。】

  當今時代,五濁猖獗、惡欲橫流,修行人若想將內外違緣全部轉爲菩提道用,必須依靠這些傳自金洲上師的竅訣甘露。

  【在時濁、衆生濁、命濁、煩惱濁與見濁等五濁十分熾…

《《修心七要》耳傳略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