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于世间的五欲妙乐、声色犬马,倒是津津乐道,全部是行家,品尝生猛海鲜、欣赏流行歌曲、去舞厅跳舞……只要能刺激六根欲望的,都愿意百试不爽、全盘接受。这种宁舍佛法无漏妙味,不舍世间有漏妙欲的现象,就是此处所讲的“品味的颠倒”。
【第四、悲悯的颠倒。对造作恶业的人不生悲悯之情,却对为了修行而承受苦行的人生起悲心的颠倒;】
有些人对世间造恶的人不生悲悯,看到他们杀黄鳝、杀兔子,觉得习以为常,没什么大不了,相反,对于那些为求解脱而承受苦行的修行人,倒生起了极大的悲心,认为这些人在穷山沟里没日没夜地苦修,简直浪费了大好光阴,糟蹋了宝贵身体,这种如饿鬼般的生活,实在令闻者伤心、见者落泪。此类不分青红皂白的现象,就是“悲悯的颠倒”。
以前密勒日巴尊者在山中苦行时,遇到了贡塘地方的七位姑娘,当她们见到尊者枯瘦如柴的身体时,其中一个说:“这人真可怜,我们要发愿,来世不要得到这样一个人身!”另一个姑娘也附和:“是啊!这个样子,谁见了都会伤心的。”尊者听后心想:这些无知的众生才是可怜!于是,唱了一首道歌:“恶业所损诸众生,不见己过见人过……于诸真实修行人,弃置不顾如废石。”有些人就像这七位姑娘一样,认为出家人的生活没有乐趣,整天呆在穷山沟里,电视不能看,肉也不能吃,一辈子中什么享受也没有,这种单调乏味的生活,对他们来说简直生不如死;而修行人呢,看到世间人贪得无厌、欲壑难填,怎样蝇营狗苟,也无法满足心中的欲望时,同样也能生起悲悯心,正如密勒日巴尊者所唱:“尔怜我兮我悯汝,汝我皆执悲悯枪。”
今年我去成都时,也带了一个妹妹去看病,她以前除了在山里放牦牛以外,从没有见过外面的世界,到了成都,看到那里的生活以后非常羡慕,不禁感叹道:“汉族人穿得这么漂亮,长得也这么白,就像天子天女一样,这种生活真令人向往!”后来,我带她去一个叫“老渔翁”的饭店吃饭,她见到刚才的“天子天女”竟然在吃活鱼、海鲜,马上打消了原来的念头,赶紧发愿:“愿我生生世世不要变成这样的汉族人!”
有时想想也确实如此,现在汉地杀生的现象实在太普遍了,大多数饭店为了赚钱,一天当中要杀死无数的众生。一方面,这些被杀的鱼、泥鳅很可怜,它们一个个被开水活生生地烫死;另一方面,杀害它们、吃它们肉的人就更可怜了,因为因果毕竟不会空耗,来世他们一定会加倍偿还的。
释迦牟尼佛的传记中曾记载:佛陀在世时,帕吉波国王率五百将士,一天之内将释迦族的八万八千人全部赶尽杀绝(关于此数目,不同经典有不同说法),即使世尊亲自出来劝阻,也无济于事。为什么区区五百人就能杀死八万八千个人呢?究其原因,就是因为这八万八千人前世当渔夫时,曾经捕杀过五百条鱼(帕吉波国王等五百人之前世)。
经常杀生、吃肉的人,一看到出家人,就认为他们非常可怜,每天除了吃一点青菜萝卜外,什么营养也没有,简直跟牦牛没有差别,但就我们来看,那些人为了长养自己的肉身,一天当中要吃这么多生命,这种不惧因果的举动,才真是可怜。在座有些道友以前可能也造过类似的恶业,所以必须要在有生之年精进地忏悔,一方面戒杀放生,另一方面发愿不再吃肉,这样即生当中才有忏悔清净的机会。
总结以上所讲的内容,我们应分清悲悯的对境:对修行人来说,暂时的苦行能换取究竟的安乐,故没有必要滥生悲悯;对世间人来说,短暂的快乐换来了累劫的剧苦,这才是真正值得悲悯的对象。
【第五、营求的颠倒。不让依靠自己的人去追求正法,反而在如何营求今生圆满方面为他们出谋划策的颠倒;】
对于依靠自己的人,以财物地位等对其进行帮助是有必要的,但最主要的,是应以正法来饶益他们。我以前认识一位老板,他一方面给员工很多经济上的帮助,另一方面要求员工必须要信佛教,否则就不能在公司里任职,以此方便而使很多人都皈依了三宝。
相反,对如何营求今生的圆满,就没有必要去引导他们了。有些上师,为让弟子能够趋入正法,依靠了种种善巧和神通神变,而有些上师呢,不仅没有让弟子学修正法,反而让他们天天做饭打扫、处理琐事,如果这些上师像玛尔巴尊者一样是个大成就者,倒也还可以,但如果没有那种境界的话,这种误人子弟的行为就很不应理了。
对于“营求的颠倒”,《修心七要》其他讲义还有另一种解释:若有依靠自己的人,应引导他们为了众生的利益,获证圆满如来正等觉的佛果,而不应希求自私自利的小乘声缘果,或者资财受用等人天福报。
【第六、随喜的颠倒。对轮回涅槃的安乐以及善行不加以随喜,在看到自己的仇敌遭受痛苦时,反而心花怒放的颠倒。】
“随喜的颠倒”是指有些人对于轮回和涅槃的安乐,诸佛菩萨有漏无漏的善行,从来不生随喜之心,可一旦看到仇敌遭受了一些痛苦违缘,他就心花怒放、大肆随喜。
《大圆满前行》中就有这么一个公案:有位格西听说自己的竞争对手——另一位格西,因为女人而破了戒时,心中兴奋难挡,回家烧了一壶好茶大行庆祝,这种兴灾乐祸的行为,后来遭到了很多大德的严厉呵斥,所以,即使是与自己关系最不好的人,我们也不能希望他们遭遇到任何痛苦。
然而,现在的世间人就不是这样,他们如果知道自己的怨敌受到了挫折,便乐不可支地大筵宾客,恨不得对方在痛苦的深渊中永远都不要爬出来。实际上,发了大乘菩提心的人,是不应该这样颠倒随喜的,不管什么身份的人,哪怕与自己关系再不好,只要受到了灾难痛苦,我们都应一心一意观想由自己来代受这些痛苦,否则,颠倒的随喜必将摧毁自相续中的菩萨戒体。
【我们应当首先去除这六种颠倒,然后再依照六不颠倒的准则而修持。】
以上讲的六种颠倒,是平时生活中极易出现的,倘若不懂这些道理,我们就会忽略这些问题。
【不时停时修当坚定而修】
修心不应该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而应以坚定的信心,持之以恒地长期修持。
【我们应当舍弃那种因对正法没有生起定解,所以在修法上时而修持、时而停滞的作法,而应一心一意、恒常不断地修心。】
修菩提心时,如果心情好,即便是两、三个小时,也会非常精进;如果心情不好,那就干脆不修了,这种做法是不对的。就像有些道友,在这几天刚讲完《〈修心七要〉耳传略释》的时候,会认认真真地闭着眼睛修两三天,但到了下个月,这种热情就没有了,再过两三年,可能连法本也找不到了。
所谓的修行,噶当派大德说过,要像河流的相续一样从不间断,华智仁波切在《大圆满前行》中也说:“应当日日不断专注修法,活到老,修到老。”所以,从现在发下菩提心乃至没有断气之间,我们都应不断地修持,如果是在家人的话,不管是出差也好,做家务也好,只要有空闲,就一定要修持,这即是所谓的“精进”。
不过,现代人的“精进”经常是一曝十寒,两三天内依靠上师、道友的因缘,可以精进一会儿,但如果重新回到社会,不知不觉,又被金钱、欲望的巨浪冲得晕头转向了。学院开法会时经常有一些居士,每次下山时都信誓旦旦地保证:“上师,我知道修行就像吃饭一样,不能间断、不可缺少,所以我发誓回去后一定会不断地修持。今天在喇荣山沟里,以这么多的僧众为证,我一定不会欺骗您老人家的!”等过了两三个月,我打电话问他:“你修了没有?”回答是:“啊……我忘了,现在的事情太多,实在对不起……”
在家人面临的生活压力,也许是我们难以想象的,尤其在当今的金钱社会,人们的消费水平越来越高,如果没有奔波、没有竞争,就无法维持最基本的生计。但不管怎么说,修行也要始终摆在第一位,这在所有的事情当中是最重要的。心里若存有这样的观念,即使平时再怎么忙,早晚肯定也能各抽出一个小时,一年三百六十五天,还是有很多修行时间的。当然,住在山沟里的修行人,每天除了吃饭、睡觉以外,几乎什么琐事也没有,在这种条件下,作为出家人,如果不把精力放在修菩提心上,那还有什么事可做呢?
【在尽心竭力地修持修心法门的基础上,还要专心致志、坚持不懈地修持。】
打好基础非常重要,若没有基础,一味地好高骛远,就如同冰上建筑一样,终究会彻底坍塌的,所以,我们在正式修心之前,一定要修好共同加行和不共加行,在此基础上,才能一心一意、专心致志地修持。
尤其对于老年人,如果让他们闻思、背诵,精力和智慧等各方面恐怕都跟不上,因此现在唯一应该做的,就是专心念佛,而念佛倘若没有菩提心的摄持,虽然是有一点功德,但却不是往生的正因。所以,老年人每天除了将自己的精力放在修行上面以外,应多安排一些时间修菩提心,力争在临死前让这种心在相续中生起;而年轻人呢,就要利用大好时光多闻思经论,以期将来能肩负起弘法利生的重任。可是现在有些情况却不是这样:老年人不愿意好好修行,成天只想背因明、学中观,即使牙齿都没有,也要用牙龈把它啃下来;年轻人天天吵着要闭关,甚至有人27岁就想参加“老年班”……本来《〈修心七要〉耳传略释》只有六个颠倒,现在可能还要再加上一个——年龄的颠倒!
年轻人应该好好闻思,现在的汉传佛教、南传佛教在这方面非常欠缺,中国十三亿人口,完全精通五部大论(戒律、俱舍、因明、中观、般若)的,简直如凤毛麟角、少之又少。虽然法尊法师以前翻译过中观、因明、《现观庄严论》,但迄今为止,汉地培养出来的讲法僧才却并不多。纵览历史也可以看出,汉地以前几乎没有闻思的传统,多数人除了念佛、坐禅以外,佛法的精华教义基本没有系统研究过。尽管佛法是任何外道、科学、哲理所无法比拟的,但由于内道弟子不懂其理,当别人问及“前后世为什么存在”、“…
《《修心七要》耳传略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