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修心七要》耳傳略釋▪P24

  ..續本文上一頁于世間的五欲妙樂、聲色犬馬,倒是津津樂道,全部是行家,品嘗生猛海鮮、欣賞流行歌曲、去舞廳跳舞……只要能刺激六根欲望的,都願意百試不爽、全盤接受。這種甯舍佛法無漏妙味,不舍世間有漏妙欲的現象,就是此處所講的“品味的顛倒”。

  【第四、悲憫的顛倒。對造作惡業的人不生悲憫之情,卻對爲了修行而承受苦行的人生起悲心的顛倒;】

  有些人對世間造惡的人不生悲憫,看到他們殺黃鳝、殺兔子,覺得習以爲常,沒什麼大不了,相反,對于那些爲求解脫而承受苦行的修行人,倒生起了極大的悲心,認爲這些人在窮山溝裏沒日沒夜地苦修,簡直浪費了大好光陰,糟蹋了寶貴身體,這種如餓鬼般的生活,實在令聞者傷心、見者落淚。此類不分青紅皂白的現象,就是“悲憫的顛倒”。

  以前密勒日巴尊者在山中苦行時,遇到了貢塘地方的七位姑娘,當她們見到尊者枯瘦如柴的身體時,其中一個說:“這人真可憐,我們要發願,來世不要得到這樣一個人身!”另一個姑娘也附和:“是啊!這個樣子,誰見了都會傷心的。”尊者聽後心想:這些無知的衆生才是可憐!于是,唱了一首道歌:“惡業所損諸衆生,不見己過見人過……于諸真實修行人,棄置不顧如廢石。”有些人就像這七位姑娘一樣,認爲出家人的生活沒有樂趣,整天呆在窮山溝裏,電視不能看,肉也不能吃,一輩子中什麼享受也沒有,這種單調乏味的生活,對他們來說簡直生不如死;而修行人呢,看到世間人貪得無厭、欲壑難填,怎樣蠅營狗苟,也無法滿足心中的欲望時,同樣也能生起悲憫心,正如密勒日巴尊者所唱:“爾憐我兮我憫汝,汝我皆執悲憫槍。”

  今年我去成都時,也帶了一個妹妹去看病,她以前除了在山裏放牦牛以外,從沒有見過外面的世界,到了成都,看到那裏的生活以後非常羨慕,不禁感歎道:“漢族人穿得這麼漂亮,長得也這麼白,就像天子天女一樣,這種生活真令人向往!”後來,我帶她去一個叫“老漁翁”的飯店吃飯,她見到剛才的“天子天女”竟然在吃活魚、海鮮,馬上打消了原來的念頭,趕緊發願:“願我生生世世不要變成這樣的漢族人!”

  有時想想也確實如此,現在漢地殺生的現象實在太普遍了,大多數飯店爲了賺錢,一天當中要殺死無數的衆生。一方面,這些被殺的魚、泥鳅很可憐,它們一個個被開水活生生地燙死;另一方面,殺害它們、吃它們肉的人就更可憐了,因爲因果畢竟不會空耗,來世他們一定會加倍償還的。

  釋迦牟尼佛的傳記中曾記載:佛陀在世時,帕吉波國王率五百將士,一天之內將釋迦族的八萬八千人全部趕盡殺絕(關于此數目,不同經典有不同說法),即使世尊親自出來勸阻,也無濟于事。爲什麼區區五百人就能殺死八萬八千個人呢?究其原因,就是因爲這八萬八千人前世當漁夫時,曾經捕殺過五百條魚(帕吉波國王等五百人之前世)。

  經常殺生、吃肉的人,一看到出家人,就認爲他們非常可憐,每天除了吃一點青菜蘿蔔外,什麼營養也沒有,簡直跟牦牛沒有差別,但就我們來看,那些人爲了長養自己的肉身,一天當中要吃這麼多生命,這種不懼因果的舉動,才真是可憐。在座有些道友以前可能也造過類似的惡業,所以必須要在有生之年精進地忏悔,一方面戒殺放生,另一方面發願不再吃肉,這樣即生當中才有忏悔清淨的機會。

  總結以上所講的內容,我們應分清悲憫的對境:對修行人來說,暫時的苦行能換取究竟的安樂,故沒有必要濫生悲憫;對世間人來說,短暫的快樂換來了累劫的劇苦,這才是真正值得悲憫的對象。

  【第五、營求的顛倒。不讓依靠自己的人去追求正法,反而在如何營求今生圓滿方面爲他們出謀劃策的顛倒;】

  對于依靠自己的人,以財物地位等對其進行幫助是有必要的,但最主要的,是應以正法來饒益他們。我以前認識一位老板,他一方面給員工很多經濟上的幫助,另一方面要求員工必須要信佛教,否則就不能在公司裏任職,以此方便而使很多人都皈依了叁寶。

  相反,對如何營求今生的圓滿,就沒有必要去引導他們了。有些上師,爲讓弟子能夠趨入正法,依靠了種種善巧和神通神變,而有些上師呢,不僅沒有讓弟子學修正法,反而讓他們天天做飯打掃、處理瑣事,如果這些上師像瑪爾巴尊者一樣是個大成就者,倒也還可以,但如果沒有那種境界的話,這種誤人子弟的行爲就很不應理了。

  對于“營求的顛倒”,《修心七要》其他講義還有另一種解釋:若有依靠自己的人,應引導他們爲了衆生的利益,獲證圓滿如來正等覺的佛果,而不應希求自私自利的小乘聲緣果,或者資財受用等人天福報。

  【第六、隨喜的顛倒。對輪回涅槃的安樂以及善行不加以隨喜,在看到自己的仇敵遭受痛苦時,反而心花怒放的顛倒。】

  “隨喜的顛倒”是指有些人對于輪回和涅槃的安樂,諸佛菩薩有漏無漏的善行,從來不生隨喜之心,可一旦看到仇敵遭受了一些痛苦違緣,他就心花怒放、大肆隨喜。

  《大圓滿前行》中就有這麼一個公案:有位格西聽說自己的競爭對手——另一位格西,因爲女人而破了戒時,心中興奮難擋,回家燒了一壺好茶大行慶祝,這種興災樂禍的行爲,後來遭到了很多大德的嚴厲呵斥,所以,即使是與自己關系最不好的人,我們也不能希望他們遭遇到任何痛苦。

  然而,現在的世間人就不是這樣,他們如果知道自己的怨敵受到了挫折,便樂不可支地大筵賓客,恨不得對方在痛苦的深淵中永遠都不要爬出來。實際上,發了大乘菩提心的人,是不應該這樣顛倒隨喜的,不管什麼身份的人,哪怕與自己關系再不好,只要受到了災難痛苦,我們都應一心一意觀想由自己來代受這些痛苦,否則,顛倒的隨喜必將摧毀自相續中的菩薩戒體。

  【我們應當首先去除這六種顛倒,然後再依照六不顛倒的准則而修持。】

  以上講的六種顛倒,是平時生活中極易出現的,倘若不懂這些道理,我們就會忽略這些問題。

  【不時停時修當堅定而修】

  修心不應該叁天打魚、兩天曬網,而應以堅定的信心,持之以恒地長期修持。

  【我們應當舍棄那種因對正法沒有生起定解,所以在修法上時而修持、時而停滯的作法,而應一心一意、恒常不斷地修心。】

  修菩提心時,如果心情好,即便是兩、叁個小時,也會非常精進;如果心情不好,那就幹脆不修了,這種做法是不對的。就像有些道友,在這幾天剛講完《〈修心七要〉耳傳略釋》的時候,會認認真真地閉著眼睛修兩叁天,但到了下個月,這種熱情就沒有了,再過兩叁年,可能連法本也找不到了。

  所謂的修行,噶當派大德說過,要像河流的相續一樣從不間斷,華智仁波切在《大圓滿前行》中也說:“應當日日不斷專注修法,活到老,修到老。”所以,從現在發下菩提心乃至沒有斷氣之間,我們都應不斷地修持,如果是在家人的話,不管是出差也好,做家務也好,只要有空閑,就一定要修持,這即是所謂的“精進”。

  不過,現代人的“精進”經常是一曝十寒,兩叁天內依靠上師、道友的因緣,可以精進一會兒,但如果重新回到社會,不知不覺,又被金錢、欲望的巨浪沖得暈頭轉向了。學院開法會時經常有一些居士,每次下山時都信誓旦旦地保證:“上師,我知道修行就像吃飯一樣,不能間斷、不可缺少,所以我發誓回去後一定會不斷地修持。今天在喇榮山溝裏,以這麼多的僧衆爲證,我一定不會欺騙您老人家的!”等過了兩叁個月,我打電話問他:“你修了沒有?”回答是:“啊……我忘了,現在的事情太多,實在對不起……”

  在家人面臨的生活壓力,也許是我們難以想象的,尤其在當今的金錢社會,人們的消費水平越來越高,如果沒有奔波、沒有競爭,就無法維持最基本的生計。但不管怎麼說,修行也要始終擺在第一位,這在所有的事情當中是最重要的。心裏若存有這樣的觀念,即使平時再怎麼忙,早晚肯定也能各抽出一個小時,一年叁百六十五天,還是有很多修行時間的。當然,住在山溝裏的修行人,每天除了吃飯、睡覺以外,幾乎什麼瑣事也沒有,在這種條件下,作爲出家人,如果不把精力放在修菩提心上,那還有什麼事可做呢?

  【在盡心竭力地修持修心法門的基礎上,還要專心致志、堅持不懈地修持。】

  打好基礎非常重要,若沒有基礎,一味地好高骛遠,就如同冰上建築一樣,終究會徹底坍塌的,所以,我們在正式修心之前,一定要修好共同加行和不共加行,在此基礎上,才能一心一意、專心致志地修持。

  尤其對于老年人,如果讓他們聞思、背誦,精力和智慧等各方面恐怕都跟不上,因此現在唯一應該做的,就是專心念佛,而念佛倘若沒有菩提心的攝持,雖然是有一點功德,但卻不是往生的正因。所以,老年人每天除了將自己的精力放在修行上面以外,應多安排一些時間修菩提心,力爭在臨死前讓這種心在相續中生起;而年輕人呢,就要利用大好時光多聞思經論,以期將來能肩負起弘法利生的重任。可是現在有些情況卻不是這樣:老年人不願意好好修行,成天只想背因明、學中觀,即使牙齒都沒有,也要用牙龈把它啃下來;年輕人天天吵著要閉關,甚至有人27歲就想參加“老年班”……本來《〈修心七要〉耳傳略釋》只有六個顛倒,現在可能還要再加上一個——年齡的顛倒!

  年輕人應該好好聞思,現在的漢傳佛教、南傳佛教在這方面非常欠缺,中國十叁億人口,完全精通五部大論(戒律、俱舍、因明、中觀、般若)的,簡直如鳳毛麟角、少之又少。雖然法尊法師以前翻譯過中觀、因明、《現觀莊嚴論》,但迄今爲止,漢地培養出來的講法僧才卻並不多。縱覽曆史也可以看出,漢地以前幾乎沒有聞思的傳統,多數人除了念佛、坐禅以外,佛法的精華教義基本沒有系統研究過。盡管佛法是任何外道、科學、哲理所無法比擬的,但由于內道弟子不懂其理,當別人問及“前後世爲什麼存在”、“…

《《修心七要》耳傳略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