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修心七要》耳传略释▪P14

  ..续本文上一页情况以外,如果我们明明知道自己没有生存的希望,病痛折磨得也不是那么厉害,这时就应该依照这个教言中所讲的去行持。经常有道友问:“我活着的时候修什么法?死的时候又该怎么办?上师,您可不可以给我传一个颇瓦?”其实,如果你们临死时能在我今天讲的这种境界中安住,即使不修颇瓦,所有的临终修法也都圆满了。

  有些人临死时依靠净土宗的方法,有些人观修大圆满的窍诀,还有些人效仿禅宗的方式,但不管用什么方法,其关键都不能离开这里所讲的教言。这个教言不仅为大乘所公认,而且也是噶当派最具加持力的往生方法。

  【第二、要依靠发愿力来修持。即观想在上师三宝前行七支供,并至真至诚地一再祈求与发愿:“请上师三宝加持我,让我在中阴以及未来的生生世世中,都能够修习两种菩提心,并加持我能遇到传授大乘修心教法的上师!”】

  第二要依靠发愿力。如果我们死时病得不是很严重,就应该观想上师三宝在自己的头顶,并且在其前作七支供积累资粮;倘若觉得修七支供实在太长,那也可以念《普贤行愿品》中七支供的简颂:“所有礼赞供养福,请佛住世转*轮,随喜忏悔诸善根,回向众生及佛道”;如果连这个能力也没有,那么临死前只要有一口气,大家就千万不要忘了发愿。这时应该想:“死相已经现前了,我肯定会死的,但愿我在中阴时能够忆念起菩提心,生生世世不要离开菩提心,并能值遇传授大乘教法的殊胜上师。”

  这里的发愿一共有两个要点:一是愿我生生世世能修习两种菩提心,二是愿我生生世世不要离开大乘上师。我们每个人都可以看看,自己临死时有没有把握发这两种愿。以前曾得过《上师心滴》、《空行心滴》等大圆满法的人,死亡来时,也可以按照其中的窍诀进行观想。不管怎么样,一个人活的时间再长,百年之内也必定要离开人间,修行人与世间人的关键差别,就是看自己临死时能不能用上这些方法。

  在“面对死亡”这方面,世间人与修行人的确不同,大名鼎鼎的人也不例外。以前我在一些文章中,曾提过鲁迅先生、爱因斯坦有信仰佛教的倾向,但真正衡量,他们却只停留于理论上的研究,而从来没有深入修持过,至于“菩提心”、“大圆满”等字眼,也许一辈子也没有听说过。他们对佛教的景仰,仅源于释迦牟尼佛的智慧,除此以外,通过修行才能达到的佛法真谛,他们可谓一无所知。从一些传记中可以清楚地知道,他们在面临死亡时,表现得并不像生前那么精彩。然而,对于一名真正的修行人来说,即使是个目不识丁的老太太,面对这种难题往往也显得游刃有余、从容不迫,也许这正是修行人的超越之处吧!

  【第三、要依靠破斥力来修持。正是对自己的珍惜以及执着之念,才使我们在过去饱受了无量无边的痛苦。如果现在还不弃离这种心念,就不但不会有任何快乐,而且还会像这样因为珍爱自己的这副身体而继续受苦。

  其实,一旦我们进行观察就会发现,所谓的身心根本就没有任何可执为我的理由。既然我们已经通达了这一切,就应当抛弃我执,并安住于这一境界;】

  这里的破斥力与前面讲的意思基本相同,即是说,在临终时一定要断除对“我”的执著。

  每个人无始以来,都执著于有一个“我”,正是由于对它的贪执不舍、呵护备至,才让我们饱受了无量痛苦,一直沉溺在轮回当中无法解脱。如果临死时还执迷不悟,始终耽著于“我的安乐”、“我的解脱”、“我的成就”,不舍得扔掉这个“我”,这样快乐不仅会离我们越来越远,而且还将因此而遭受更大、更剧烈的痛苦。

  其实,每个人最关心、最在乎的“我”,如果以胜义理论观察,这个“我”究竟存在于何处呢?《入行论·智慧品》中曾用了很多方法来寻找“我”,结果都是无功而返、徒劳无获;《中观宝鬘论》在“五蕴”上锲而不舍地再三分析,最终也不得不承认:所谓的“我”,实在是一点一滴都不存在。既然清楚地了知了这点,我们就应该毅然决然地抛弃我执,安住于无我的境界中。当然,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明白道理后就想一下子把我执抛得无影无踪,这是不太现实的,但是,只要明白了这个道理,自私自利的心就能慢慢消退、减轻,利他的心也会逐渐生起、增长,如同前几天所说的那样,弯曲的木条是可以想办法绷直的。

  学院有些堪布、活佛以及修行人,现在每天除了利益众生、弘扬佛法以外,几乎看不到他们在为自己做些什么,然而想当年他们乍到学院时,我执也是非常深重,跟我们某些道友没什么差别,正是依靠大乘菩提心的论典,自我对治、自我调伏后,我执才慢慢减少,利他的念头才慢慢生起来的。既然菩提心有这么大的改造力,我们现在又听了这么好的菩提心修法,我想再过五、六年,大家自私自利的念头肯定会减少,那时将不会像现在一样,念念都是“我怎样才能发财”、“用什么方法才能让别人对我的印象很好”、“我怎样才能拥有权势,令他人对我不敢小觑”了。

  如今很多净土宗的修行人,我认为有偏于小乘的发展趋势,为什么呢?因为很多人念佛时想的都是:“我一定要好好念佛,这样等我死的时候,阿弥陀佛肯定会来接我到极乐世界”、“极乐世界一定很快乐,去了以后,我就不用天天受儿媳妇的气了!……”这种想法类似于世间学生用功苦读,就是为了到美国留学一样,很多人念佛的目的,仅仅为了自己的快乐,除了这个之外,众生的利益根本没有想过。

  其实,净土宗是大乘法门,既然是大乘,就必定要有菩提心,否则往生的资粮就不可能圆满。修密法也同样如此,倘若没有菩提心的摄持,即使发愿:“我一定要即身成就,到时生活美满、拥有神通,并且成为整个世界上唯一的国王”,那也只是痴人说梦而已,这种自私自利的大圆满、自私自利的净土宗,与大乘佛法是格格不入的。我们现在只有依靠菩提心的教言,才能将相续中的“弯木”绷直过来,真正地开启大乘解脱之门。

  【第四、要依靠引发力来修持。就是要再三地以猛烈的意愿提醒自己:即使我已经处于中阴状态,也必须修持世俗菩提心与胜义菩提心!】

  前面已经讲了,引发力就是指强烈的愿望。我们在临死时,应当猛厉地意念:“我肯定快要死了,既然如此,贪恋这个世间又有什么用呢?现在我别无所求,唯一只有一个愿望:当我在中阴界时,能够修持菩提心!当我转生来世时,能够忆念菩提心!生生世世,永远不离菩提心!”若能在这种心态下安详而逝,肯定是一个真正的修行人。

  【第五、要依靠串习力来修持。就是要回忆自己以往修持两种菩提心的方法,并按此进行修习。】

  这里讲的是串习力,也就是当我们临死时,应当尽量忆念起自己以前串习过菩提心(利益众生、令众生获得佛果),并依此再三修持。反过来说,假如自己身体强壮时,从来没有修过菩提心,临死前就算想临时抱佛脚,可能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

  【至于我们的行为,则应当是:在进入死亡之际,首先右侧而卧,然后用右手托着右脸颊,将小指塞住右鼻孔,让气息从左鼻孔进出。然后以前面所讲的修持慈悲心的方法,借助气息的呼出和吸进,来修持施与领受的自他相换之法。】

  以上讲的都是观修方法,此处开始讲具体行为。

  临死时的行为一般有两种:一、境界比较高的人,可以采用心性休息的手印,或是毗卢七法的坐势,如一些高僧大德站着或坐着圆寂一样,从古至今,这种现象比比皆是;

  二、倘若无法达到那么高的境界,我们也可以按照下面的方式来修持:

  身体右侧而卧(如同佛陀涅槃时的狮子卧),右手平托右脸颊,右小指塞住右鼻孔,让呼吸从左鼻孔进出。若能以这种姿势死亡,即使你造了再大的恶业,也绝对不会堕入恶趣。这一点非常非常关键!!

  假如我们看到有些道友接近临终,就应该尽量劝他们摆成这种姿势,倘若有能力观想,还应让他们观修慈悲心,通过呼吸修持自他交换;即使没有能力,以这种姿势迎接死亡,也会具有非常大的利益。莲花生大师曾说:“不仅仅是人,即便旁生以狮子卧的姿势死去,其功德也不可思议。”当然,让牦牛等旁生用小指塞住鼻孔,这可能会比较困难(众笑),但把它们的尸体摆成狮子卧的方向(头北面西),并在旁边助念一些释迦牟尼佛的名号,它们下一世就可以不堕恶趣了。

  现在有一种非常流行的说法——“闻解脱”,动不动就是闻解脱的灌顶、闻解脱的修法。实际上,释迦牟尼佛的名号就是闻解脱,我们今年传讲的《释迦牟尼佛广传》也是闻解脱,如果你们不信,可以翻阅一下这本书的内容,看看里面的“听闻功德”到底是怎么说的。当然,密法中确实也有专门的“闻解脱”修法,但这是从狭义角度来讲的,就广义而言,听了释迦牟尼佛的名号是闻解脱,听了观音菩萨的心咒也是闻解脱,这一点完全基于每个人不同的信心。

  【随后,在了知一切生死轮涅等等都是心之所现,而心的本性也是无论如何也无法成立的境界中,无有任何执着而安住。】

  前面的五种力修持,叫做世俗菩提心;而这里所讲的,则是胜义菩提心的修法。

  在临死时,若能真正认识到一切的显现都是心的本体,而心的本体也荡然无存的话,这就是比较相似的胜义菩提心。

  【就这样以轮番修持世俗与胜义两种菩提心而死去。】

  我们若能在不离世俗菩提心的同时,也不离开相似的胜义菩提心,如此在轮番修持的状态下死去,以大圆满的说法,这就是一种最高的“本来清净”的死亡方法,也是大悲与空性无二的修法,即所谓的“智悲双运”。

  今天,在释迦牟尼佛初转*轮的日子里,我们所讲的内容还是比较重要的,它不仅谈到了修行人活着时应怎样修行,而且也系统地告诉我们临死时应该如何面对。这些窍诀对每个人来说极为殊胜、难遭难遇,但修还是不修,那就是你们自己的事了。

  我们临死时,如果修不来颇瓦等其…

《《修心七要》耳传略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