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他法,也不要紧,只要能在观修空性大悲藏(两种菩提心)的境界中离开人世,就必定不会堕入恶趣。将来再转为人身,值遇到大乘佛法,就比较有把握断绝整个轮回的相续了。因此,今天能够听闻到这部法,对我们来说,并不是一件赚了几千元、几万元的小事,它对大家今生来世的利益是不可估量的!
【古德云:虽然被吹捧得天花乱坠的临终教法多如牛毛,但却没有一个教法能比这个教法更为神奇。】
无论在汉传佛教,还是在藏传佛教,临终的教法都多如牛毛、不胜枚举,尽管如此,也没有一个法门能比这个依靠菩提心而死的教法更殊胜的了。实际上,这是释迦牟尼佛所有法门中最精粹的教言。
【诸法摄一要】
这是本论的第五个窍诀——修心圆满之标准。
修心圆满时,应该有什么样的标准呢?
第一个标准,所有的法都归摄于一个要诀——断除我执当中。
此处侧重于讲我执断除后所应达到的标准,与前面讲的如何修持菩提心的角度略微不同。
甲五、(修心圆满之标准):
【无论所修持的是小乘还是大乘教法,统摄其最根本的目的,都是要对治我执。如果不能对治我执,则一切所修都是没有意义的;反之,如果一切所为都能够对治内心的我执,则是修心教法在心相续中已经扎根的征兆。】
小乘是断除人我执,大乘是断除法我执,二者的根本目的都只有一个——断除我执。如果我们越闻思、越修行,我执不但没有减少,反而越来越增强的话,这说明自己的修法根本没有成功。反之,刚修的时候,自私自利的心特别重,到了现在,这种心逐渐减弱,利益众生的心越来越增强,这表明自己的对治已经得力了。
【因为这二者当中存在着所修之法是否行于正法轨道的差别,所以这也是衡量修行者的一杆秤。】
“我执”与“对治”,就像衡量修行人是否已经入正道的一杆称。“我执”的砝码比较重,这说明自己的修心不成功;如果“对治”的砝码比较重,则说明自己的修心值得嘉许。
从平时的行为也可以看得出来,有些道友整天为了自己的一点小事,动不动就对人恶言相向、甚至大打出手,以致别人一见到他就避之唯恐不及,这种人一看就知道修心没有成功;而有些道友只要能对别人有利,自己无论付出怎样的代价,都心甘情愿、毫无怨言,这种人不用多说,其修心境界一目了然。尽管有些古大德说:“一个人内在的境界很难用外表来衡量”,但是有时候从一些细节中,还是可以窥其一斑,感觉出一个人的品质到底如何。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在刚开始修心的时候,虽然应该断我执,但也并不是要断除所有的我执。比如,有些人说:“经论中说要断除我,那我发菩提心、我帮助他人、我利益众生、我要成佛……不都是有个“我”的执著吗?这是不是也要一并断除呢?”其实,这种执著“我”的念头,属于细微的所知障,在我们未登八地之前,根本不会障碍修行,反而会成为助道的顺缘。所以,对于一个初学者来说,现在还不能舍弃这个帮我们渡越轮回的大船,不能舍弃这个执著善法的“我”。
【二证取上首】
颂词意思是,有两种见证(他人见证、自己见证)可衡量修心是否达到标准,而在这两种之中,又以自己的见证为首要。
本来,无论他人或是自己,谁都可以作为自己修心的见证,但在这二者中,最好的见证人就是自己。为什么呢?因为自己对自己的心最了解、最清楚,让别人来作见证,也许人家会认为你是个非常了不起的大修行人、大成就者,但实际上,你的相续中连出离心也没有。现在社会就有很多这种情况,有些人连自己都不知是不是活佛,还要去认定别人是活佛;自己都不知道是不是大乘修行人,还要去认定别人是几地菩萨……以此类推,这种“鉴定仪器”的准确率肯定有问题,因此,只有自己,才是最好的鉴定者。
【如果他人以赞叹的口吻评说道:“这位尊者的所有行为都表明,佛法已经融入了他的相续,他真是一位了不起的大圣贤、大修行者啊!”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也要知道,虽然没有受到他人的指指点点、拥有良好的口碑,也是鉴别修行的一种见证,然而却不能将其作为最主要的见证。】
有些世间人看到别人夜不倒单、日中一食,或者衣不解带、经常止语,就认为这个人肯定是大修行者、菩萨再来,进而歌功颂德、顶礼膜拜。其实,以这种标准来衡量一个人修行的好坏,简直是离题千里、荒谬绝伦。正确判断一个人修心是否成功,关键不是看外在的形式,而是看他相续中有没有菩提心,如果没有的话,不吃饭、不松腰带又有什么了不起!
【因为,一般的世间俗人并不能通晓自己的心理状态,所以就会仅仅根据自己所看见的外在个别贤善行为从而予以褒嘉。由此可见,最主要的一种见证,是要无愧于自己的内心。】
世间人由于没有他心通,所以只能以他们所见的表面行为,作为衡量别人修行好坏的尺度。尤其在佛法不太兴盛的地方,有些人见到别人很会唱歌,或者跳舞不错,就觉得那人一定是个大菩萨。更有甚者,有人看到出家人的相貌端严,也认为这个人的修行非常了得。乍听之下,这种标准简直令人捧腹不已、啼笑皆非,由此可见,以世间人作为自己修心的见证,简直太不保险了。
最好的见证是谁呢?就是要无愧于自己的内心。如果发现自己的相续中真实具有一颗出离心,一颗利益众生的菩提心,或者对无上大圆满等密法具足了不共的信心,那自己就应该不是最差的修行人。如此以自己作为自己修行的见证,是最好不过的了。
【如果在客观公正地观察评价自己的时候,自己也能真正做到问心无愧,就是修心圆满的标志。所以,作为修行者应当厉行对治,并尽己所能地做到无愧于自己。】
修心是否圆满应由自己来裁定,如果真能做到自己问心无愧,那就说明修心已经圆满了。作为修行人,我们应当想方设法达到这一点。
以上是修心圆满的第一个标准。
【恒当依欢喜】
第二个标准:修心到了一定境界时,会恒时欢喜面对一切违缘,如同阿底峡尊者在《菩萨宝鬘论》中所描述的一样。
【当自己从今以后能够凭借修心的力量,哪怕在碰到任何违缘障碍时,都有十足的把握能依靠修心教法而将恶缘转为道用,则可以说是修心圆满的标记。】
从今以后,凭借修心的力量,别人打我也好、杀我也好,我生病也好、死亡也好,不管出现任何违缘,都可以把握住自己,一方面不失毁道心,另一方面也不扰乱别人的心,这就是修心圆满的标记。
【因此,无论遇到任何恶缘,我们都应当努力地去尝试对这些恶缘生起欣悦之情,并在此基础上毫无怯懦地领受他人的一切违缘。】
所以,无论遭遇何种违缘,我们都应尝试训练自己的心,以欢喜欣悦之心来面对它,以此心态为基础,才能无惧于他人所造的一切违缘。
大乘佛法最殊胜的特点,就是令自己的心不被违缘所转,并在遇到违缘时能马上将其转为道用。而在其他的教法中,违缘就是违缘,顺缘就是顺缘,二者的性质永远不可能改变,修行人在这种情况下,要想修行成功是非常困难的。
【能散即圆满】
这是第三个标准——心即使处于散乱之中,也能把握正知正念。
我们在刚开始修心的时候,先要离群索居,摈除一切外缘的干扰,过了一段时间,当认为相续中已经生起菩提心了,这时就可以到外面散乱的地方去检测一下。有些人自己单独修行时,似乎可以将众生的痛苦观得非常真切,菩提心也修得不错,但让他去一些大的城市,看一些令心散乱的电视,用不了多久,原来的道心就退了,这说明什么?说明他的修心还不圆满,经不起考验。反之,身处散乱,心中仍能守持正知正念,时时不忘菩提心,这才是修心圆满的标志。
【犹如一个精通马术的人,即使心不在焉地骑着马,也不会从马上摔落一样,当损伤、陷害等恶缘,在措手不及的情况下突然降临,如果我们能自然而然地不生瞋恨之心,并将这些恶缘转为修心的助伴,就可以算得上是修心圆满的标志。】
修菩提心就像学骑马,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有些道友刚开始学骑马的时候,全身肌肉僵硬,双手死拽着缰绳不放,口里还一边大叫:“不要……不要,别……别把我摔下去!”而过了一段时间,马术娴熟了以后,那时无论在马上怎样折腾,都不会摔下来了。同样,我们一开始修菩提心时,也是非常害怕违缘,经常时不时地祈祷:“上师三宝!空行本尊!各路护法!请一定要加持我、保佑我,千万不要出现违缘!一旦出现的话,我的菩提心可能就保不住了!”但是,若能数十年如一日地串习,菩提心就会在我们相续中成为一种自然,到了那时,根本不用天天想“我是发了菩提心的人”、“我不能舍弃众生”,自然会视一切众生为自己的大恩父母,即便出现了再难忍的磨难,也能不起丝毫嗔恨,而以悲悯心将这些违缘转为修心的助伴了。达到了这种程度,说明我们的菩提心已经修圆满了。
【我们应当废寝忘食地努力修持,力争达到以上标准。
这些修心圆满的标准,只不过是修心法门在相续中刚刚生起的征兆而已,所谓的“圆满”并不表示从今往后可以不再修持此法。因此,即使出现以上这些修心圆满的迹象,我们仍然还是要持续不断地修持。】
虽然我们应当努力修持,尽量使自己具足以上标准,但是大家不要以为,圆满这些标准就代表自己以后可以高枕无忧,再也不用修菩提心了。实际上,这些圆满的标准只不过是修心法门在相续中刚刚生起的征兆而已。就像有的人修颇瓦时,头顶出了一点黄水、可以插进一根吉祥草,就认为自己肯定能够往生,今后再也不用修颇瓦了。其实这种迹象只说明他现在的修行有了一点境界,至于是否能够往生,关键还要看今后的修持如何。因此,在修心的过程中,如果暂时出现了一点验相,也不能沾沾自喜、得少为足,而应以此为起点,继续不断地精进修持!
第…
《《修心七要》耳传略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