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他法,也不要緊,只要能在觀修空性大悲藏(兩種菩提心)的境界中離開人世,就必定不會墮入惡趣。將來再轉爲人身,值遇到大乘佛法,就比較有把握斷絕整個輪回的相續了。因此,今天能夠聽聞到這部法,對我們來說,並不是一件賺了幾千元、幾萬元的小事,它對大家今生來世的利益是不可估量的!
【古德雲:雖然被吹捧得天花亂墜的臨終教法多如牛毛,但卻沒有一個教法能比這個教法更爲神奇。】
無論在漢傳佛教,還是在藏傳佛教,臨終的教法都多如牛毛、不勝枚舉,盡管如此,也沒有一個法門能比這個依靠菩提心而死的教法更殊勝的了。實際上,這是釋迦牟尼佛所有法門中最精粹的教言。
【諸法攝一要】
這是本論的第五個竅訣——修心圓滿之標准。
修心圓滿時,應該有什麼樣的標准呢?
第一個標准,所有的法都歸攝于一個要訣——斷除我執當中。
此處側重于講我執斷除後所應達到的標准,與前面講的如何修持菩提心的角度略微不同。
甲五、(修心圓滿之標准):
【無論所修持的是小乘還是大乘教法,統攝其最根本的目的,都是要對治我執。如果不能對治我執,則一切所修都是沒有意義的;反之,如果一切所爲都能夠對治內心的我執,則是修心教法在心相續中已經紮根的征兆。】
小乘是斷除人我執,大乘是斷除法我執,二者的根本目的都只有一個——斷除我執。如果我們越聞思、越修行,我執不但沒有減少,反而越來越增強的話,這說明自己的修法根本沒有成功。反之,剛修的時候,自私自利的心特別重,到了現在,這種心逐漸減弱,利益衆生的心越來越增強,這表明自己的對治已經得力了。
【因爲這二者當中存在著所修之法是否行于正法軌道的差別,所以這也是衡量修行者的一杆秤。】
“我執”與“對治”,就像衡量修行人是否已經入正道的一杆稱。“我執”的砝碼比較重,這說明自己的修心不成功;如果“對治”的砝碼比較重,則說明自己的修心值得嘉許。
從平時的行爲也可以看得出來,有些道友整天爲了自己的一點小事,動不動就對人惡言相向、甚至大打出手,以致別人一見到他就避之唯恐不及,這種人一看就知道修心沒有成功;而有些道友只要能對別人有利,自己無論付出怎樣的代價,都心甘情願、毫無怨言,這種人不用多說,其修心境界一目了然。盡管有些古大德說:“一個人內在的境界很難用外表來衡量”,但是有時候從一些細節中,還是可以窺其一斑,感覺出一個人的品質到底如何。
值得注意的是,我們在剛開始修心的時候,雖然應該斷我執,但也並不是要斷除所有的我執。比如,有些人說:“經論中說要斷除我,那我發菩提心、我幫助他人、我利益衆生、我要成佛……不都是有個“我”的執著嗎?這是不是也要一並斷除呢?”其實,這種執著“我”的念頭,屬于細微的所知障,在我們未登八地之前,根本不會障礙修行,反而會成爲助道的順緣。所以,對于一個初學者來說,現在還不能舍棄這個幫我們渡越輪回的大船,不能舍棄這個執著善法的“我”。
【二證取上首】
頌詞意思是,有兩種見證(他人見證、自己見證)可衡量修心是否達到標准,而在這兩種之中,又以自己的見證爲首要。
本來,無論他人或是自己,誰都可以作爲自己修心的見證,但在這二者中,最好的見證人就是自己。爲什麼呢?因爲自己對自己的心最了解、最清楚,讓別人來作見證,也許人家會認爲你是個非常了不起的大修行人、大成就者,但實際上,你的相續中連出離心也沒有。現在社會就有很多這種情況,有些人連自己都不知是不是活佛,還要去認定別人是活佛;自己都不知道是不是大乘修行人,還要去認定別人是幾地菩薩……以此類推,這種“鑒定儀器”的准確率肯定有問題,因此,只有自己,才是最好的鑒定者。
【如果他人以贊歎的口吻評說道:“這位尊者的所有行爲都表明,佛法已經融入了他的相續,他真是一位了不起的大聖賢、大修行者啊!”即使在這種情況下也要知道,雖然沒有受到他人的指指點點、擁有良好的口碑,也是鑒別修行的一種見證,然而卻不能將其作爲最主要的見證。】
有些世間人看到別人夜不倒單、日中一食,或者衣不解帶、經常止語,就認爲這個人肯定是大修行者、菩薩再來,進而歌功頌德、頂禮膜拜。其實,以這種標准來衡量一個人修行的好壞,簡直是離題千裏、荒謬絕倫。正確判斷一個人修心是否成功,關鍵不是看外在的形式,而是看他相續中有沒有菩提心,如果沒有的話,不吃飯、不松腰帶又有什麼了不起!
【因爲,一般的世間俗人並不能通曉自己的心理狀態,所以就會僅僅根據自己所看見的外在個別賢善行爲從而予以褒嘉。由此可見,最主要的一種見證,是要無愧于自己的內心。】
世間人由于沒有他心通,所以只能以他們所見的表面行爲,作爲衡量別人修行好壞的尺度。尤其在佛法不太興盛的地方,有些人見到別人很會唱歌,或者跳舞不錯,就覺得那人一定是個大菩薩。更有甚者,有人看到出家人的相貌端嚴,也認爲這個人的修行非常了得。乍聽之下,這種標准簡直令人捧腹不已、啼笑皆非,由此可見,以世間人作爲自己修心的見證,簡直太不保險了。
最好的見證是誰呢?就是要無愧于自己的內心。如果發現自己的相續中真實具有一顆出離心,一顆利益衆生的菩提心,或者對無上大圓滿等密法具足了不共的信心,那自己就應該不是最差的修行人。如此以自己作爲自己修行的見證,是最好不過的了。
【如果在客觀公正地觀察評價自己的時候,自己也能真正做到問心無愧,就是修心圓滿的標志。所以,作爲修行者應當厲行對治,並盡己所能地做到無愧于自己。】
修心是否圓滿應由自己來裁定,如果真能做到自己問心無愧,那就說明修心已經圓滿了。作爲修行人,我們應當想方設法達到這一點。
以上是修心圓滿的第一個標准。
【恒當依歡喜】
第二個標准:修心到了一定境界時,會恒時歡喜面對一切違緣,如同阿底峽尊者在《菩薩寶鬘論》中所描述的一樣。
【當自己從今以後能夠憑借修心的力量,哪怕在碰到任何違緣障礙時,都有十足的把握能依靠修心教法而將惡緣轉爲道用,則可以說是修心圓滿的標記。】
從今以後,憑借修心的力量,別人打我也好、殺我也好,我生病也好、死亡也好,不管出現任何違緣,都可以把握住自己,一方面不失毀道心,另一方面也不擾亂別人的心,這就是修心圓滿的標記。
【因此,無論遇到任何惡緣,我們都應當努力地去嘗試對這些惡緣生起欣悅之情,並在此基礎上毫無怯懦地領受他人的一切違緣。】
所以,無論遭遇何種違緣,我們都應嘗試訓練自己的心,以歡喜欣悅之心來面對它,以此心態爲基礎,才能無懼于他人所造的一切違緣。
大乘佛法最殊勝的特點,就是令自己的心不被違緣所轉,並在遇到違緣時能馬上將其轉爲道用。而在其他的教法中,違緣就是違緣,順緣就是順緣,二者的性質永遠不可能改變,修行人在這種情況下,要想修行成功是非常困難的。
【能散即圓滿】
這是第叁個標准——心即使處于散亂之中,也能把握正知正念。
我們在剛開始修心的時候,先要離群索居,擯除一切外緣的幹擾,過了一段時間,當認爲相續中已經生起菩提心了,這時就可以到外面散亂的地方去檢測一下。有些人自己單獨修行時,似乎可以將衆生的痛苦觀得非常真切,菩提心也修得不錯,但讓他去一些大的城市,看一些令心散亂的電視,用不了多久,原來的道心就退了,這說明什麼?說明他的修心還不圓滿,經不起考驗。反之,身處散亂,心中仍能守持正知正念,時時不忘菩提心,這才是修心圓滿的標志。
【猶如一個精通馬術的人,即使心不在焉地騎著馬,也不會從馬上摔落一樣,當損傷、陷害等惡緣,在措手不及的情況下突然降臨,如果我們能自然而然地不生瞋恨之心,並將這些惡緣轉爲修心的助伴,就可以算得上是修心圓滿的標志。】
修菩提心就像學騎馬,是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有些道友剛開始學騎馬的時候,全身肌肉僵硬,雙手死拽著缰繩不放,口裏還一邊大叫:“不要……不要,別……別把我摔下去!”而過了一段時間,馬術娴熟了以後,那時無論在馬上怎樣折騰,都不會摔下來了。同樣,我們一開始修菩提心時,也是非常害怕違緣,經常時不時地祈禱:“上師叁寶!空行本尊!各路護法!請一定要加持我、保佑我,千萬不要出現違緣!一旦出現的話,我的菩提心可能就保不住了!”但是,若能數十年如一日地串習,菩提心就會在我們相續中成爲一種自然,到了那時,根本不用天天想“我是發了菩提心的人”、“我不能舍棄衆生”,自然會視一切衆生爲自己的大恩父母,即便出現了再難忍的磨難,也能不起絲毫嗔恨,而以悲憫心將這些違緣轉爲修心的助伴了。達到了這種程度,說明我們的菩提心已經修圓滿了。
【我們應當廢寢忘食地努力修持,力爭達到以上標准。
這些修心圓滿的標准,只不過是修心法門在相續中剛剛生起的征兆而已,所謂的“圓滿”並不表示從今往後可以不再修持此法。因此,即使出現以上這些修心圓滿的迹象,我們仍然還是要持續不斷地修持。】
雖然我們應當努力修持,盡量使自己具足以上標准,但是大家不要以爲,圓滿這些標准就代表自己以後可以高枕無憂,再也不用修菩提心了。實際上,這些圓滿的標准只不過是修心法門在相續中剛剛生起的征兆而已。就像有的人修頗瓦時,頭頂出了一點黃水、可以插進一根吉祥草,就認爲自己肯定能夠往生,今後再也不用修頗瓦了。其實這種迹象只說明他現在的修行有了一點境界,至于是否能夠往生,關鍵還要看今後的修持如何。因此,在修心的過程中,如果暫時出現了一點驗相,也不能沾沾自喜、得少爲足,而應以此爲起點,繼續不斷地精進修持!
第…
《《修心七要》耳傳略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