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情況以外,如果我們明明知道自己沒有生存的希望,病痛折磨得也不是那麼厲害,這時就應該依照這個教言中所講的去行持。經常有道友問:“我活著的時候修什麼法?死的時候又該怎麼辦?上師,您可不可以給我傳一個頗瓦?”其實,如果你們臨死時能在我今天講的這種境界中安住,即使不修頗瓦,所有的臨終修法也都圓滿了。
有些人臨死時依靠淨土宗的方法,有些人觀修大圓滿的竅訣,還有些人效仿禅宗的方式,但不管用什麼方法,其關鍵都不能離開這裏所講的教言。這個教言不僅爲大乘所公認,而且也是噶當派最具加持力的往生方法。
【第二、要依靠發願力來修持。即觀想在上師叁寶前行七支供,並至真至誠地一再祈求與發願:“請上師叁寶加持我,讓我在中陰以及未來的生生世世中,都能夠修習兩種菩提心,並加持我能遇到傳授大乘修心教法的上師!”】
第二要依靠發願力。如果我們死時病得不是很嚴重,就應該觀想上師叁寶在自己的頭頂,並且在其前作七支供積累資糧;倘若覺得修七支供實在太長,那也可以念《普賢行願品》中七支供的簡頌:“所有禮贊供養福,請佛住世轉*輪,隨喜忏悔諸善根,回向衆生及佛道”;如果連這個能力也沒有,那麼臨死前只要有一口氣,大家就千萬不要忘了發願。這時應該想:“死相已經現前了,我肯定會死的,但願我在中陰時能夠憶念起菩提心,生生世世不要離開菩提心,並能值遇傳授大乘教法的殊勝上師。”
這裏的發願一共有兩個要點:一是願我生生世世能修習兩種菩提心,二是願我生生世世不要離開大乘上師。我們每個人都可以看看,自己臨死時有沒有把握發這兩種願。以前曾得過《上師心滴》、《空行心滴》等大圓滿法的人,死亡來時,也可以按照其中的竅訣進行觀想。不管怎麼樣,一個人活的時間再長,百年之內也必定要離開人間,修行人與世間人的關鍵差別,就是看自己臨死時能不能用上這些方法。
在“面對死亡”這方面,世間人與修行人的確不同,大名鼎鼎的人也不例外。以前我在一些文章中,曾提過魯迅先生、愛因斯坦有信仰佛教的傾向,但真正衡量,他們卻只停留于理論上的研究,而從來沒有深入修持過,至于“菩提心”、“大圓滿”等字眼,也許一輩子也沒有聽說過。他們對佛教的景仰,僅源于釋迦牟尼佛的智慧,除此以外,通過修行才能達到的佛法真谛,他們可謂一無所知。從一些傳記中可以清楚地知道,他們在面臨死亡時,表現得並不像生前那麼精彩。然而,對于一名真正的修行人來說,即使是個目不識丁的老太太,面對這種難題往往也顯得遊刃有余、從容不迫,也許這正是修行人的超越之處吧!
【第叁、要依靠破斥力來修持。正是對自己的珍惜以及執著之念,才使我們在過去飽受了無量無邊的痛苦。如果現在還不棄離這種心念,就不但不會有任何快樂,而且還會像這樣因爲珍愛自己的這副身體而繼續受苦。
其實,一旦我們進行觀察就會發現,所謂的身心根本就沒有任何可執爲我的理由。既然我們已經通達了這一切,就應當抛棄我執,並安住于這一境界;】
這裏的破斥力與前面講的意思基本相同,即是說,在臨終時一定要斷除對“我”的執著。
每個人無始以來,都執著于有一個“我”,正是由于對它的貪執不舍、呵護備至,才讓我們飽受了無量痛苦,一直沈溺在輪回當中無法解脫。如果臨死時還執迷不悟,始終耽著于“我的安樂”、“我的解脫”、“我的成就”,不舍得扔掉這個“我”,這樣快樂不僅會離我們越來越遠,而且還將因此而遭受更大、更劇烈的痛苦。
其實,每個人最關心、最在乎的“我”,如果以勝義理論觀察,這個“我”究竟存在于何處呢?《入行論·智慧品》中曾用了很多方法來尋找“我”,結果都是無功而返、徒勞無獲;《中觀寶鬘論》在“五蘊”上锲而不舍地再叁分析,最終也不得不承認:所謂的“我”,實在是一點一滴都不存在。既然清楚地了知了這點,我們就應該毅然決然地抛棄我執,安住于無我的境界中。當然,對于現在的我們來說,明白道理後就想一下子把我執抛得無影無蹤,這是不太現實的,但是,只要明白了這個道理,自私自利的心就能慢慢消退、減輕,利他的心也會逐漸生起、增長,如同前幾天所說的那樣,彎曲的木條是可以想辦法繃直的。
學院有些堪布、活佛以及修行人,現在每天除了利益衆生、弘揚佛法以外,幾乎看不到他們在爲自己做些什麼,然而想當年他們乍到學院時,我執也是非常深重,跟我們某些道友沒什麼差別,正是依靠大乘菩提心的論典,自我對治、自我調伏後,我執才慢慢減少,利他的念頭才慢慢生起來的。既然菩提心有這麼大的改造力,我們現在又聽了這麼好的菩提心修法,我想再過五、六年,大家自私自利的念頭肯定會減少,那時將不會像現在一樣,念念都是“我怎樣才能發財”、“用什麼方法才能讓別人對我的印象很好”、“我怎樣才能擁有權勢,令他人對我不敢小觑”了。
如今很多淨土宗的修行人,我認爲有偏于小乘的發展趨勢,爲什麼呢?因爲很多人念佛時想的都是:“我一定要好好念佛,這樣等我死的時候,阿彌陀佛肯定會來接我到極樂世界”、“極樂世界一定很快樂,去了以後,我就不用天天受兒媳婦的氣了!……”這種想法類似于世間學生用功苦讀,就是爲了到美國留學一樣,很多人念佛的目的,僅僅爲了自己的快樂,除了這個之外,衆生的利益根本沒有想過。
其實,淨土宗是大乘法門,既然是大乘,就必定要有菩提心,否則往生的資糧就不可能圓滿。修密法也同樣如此,倘若沒有菩提心的攝持,即使發願:“我一定要即身成就,到時生活美滿、擁有神通,並且成爲整個世界上唯一的國王”,那也只是癡人說夢而已,這種自私自利的大圓滿、自私自利的淨土宗,與大乘佛法是格格不入的。我們現在只有依靠菩提心的教言,才能將相續中的“彎木”繃直過來,真正地開啓大乘解脫之門。
【第四、要依靠引發力來修持。就是要再叁地以猛烈的意願提醒自己:即使我已經處于中陰狀態,也必須修持世俗菩提心與勝義菩提心!】
前面已經講了,引發力就是指強烈的願望。我們在臨死時,應當猛厲地意念:“我肯定快要死了,既然如此,貪戀這個世間又有什麼用呢?現在我別無所求,唯一只有一個願望:當我在中陰界時,能夠修持菩提心!當我轉生來世時,能夠憶念菩提心!生生世世,永遠不離菩提心!”若能在這種心態下安詳而逝,肯定是一個真正的修行人。
【第五、要依靠串習力來修持。就是要回憶自己以往修持兩種菩提心的方法,並按此進行修習。】
這裏講的是串習力,也就是當我們臨死時,應當盡量憶念起自己以前串習過菩提心(利益衆生、令衆生獲得佛果),並依此再叁修持。反過來說,假如自己身體強壯時,從來沒有修過菩提心,臨死前就算想臨時抱佛腳,可能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
【至于我們的行爲,則應當是:在進入死亡之際,首先右側而臥,然後用右手托著右臉頰,將小指塞住右鼻孔,讓氣息從左鼻孔進出。然後以前面所講的修持慈悲心的方法,借助氣息的呼出和吸進,來修持施與領受的自他相換之法。】
以上講的都是觀修方法,此處開始講具體行爲。
臨死時的行爲一般有兩種:一、境界比較高的人,可以采用心性休息的手印,或是毗盧七法的坐勢,如一些高僧大德站著或坐著圓寂一樣,從古至今,這種現象比比皆是;
二、倘若無法達到那麼高的境界,我們也可以按照下面的方式來修持:
身體右側而臥(如同佛陀涅槃時的獅子臥),右手平托右臉頰,右小指塞住右鼻孔,讓呼吸從左鼻孔進出。若能以這種姿勢死亡,即使你造了再大的惡業,也絕對不會墮入惡趣。這一點非常非常關鍵!!
假如我們看到有些道友接近臨終,就應該盡量勸他們擺成這種姿勢,倘若有能力觀想,還應讓他們觀修慈悲心,通過呼吸修持自他交換;即使沒有能力,以這種姿勢迎接死亡,也會具有非常大的利益。蓮花生大師曾說:“不僅僅是人,即便旁生以獅子臥的姿勢死去,其功德也不可思議。”當然,讓牦牛等旁生用小指塞住鼻孔,這可能會比較困難(衆笑),但把它們的屍體擺成獅子臥的方向(頭北面西),並在旁邊助念一些釋迦牟尼佛的名號,它們下一世就可以不墮惡趣了。
現在有一種非常流行的說法——“聞解脫”,動不動就是聞解脫的灌頂、聞解脫的修法。實際上,釋迦牟尼佛的名號就是聞解脫,我們今年傳講的《釋迦牟尼佛廣傳》也是聞解脫,如果你們不信,可以翻閱一下這本書的內容,看看裏面的“聽聞功德”到底是怎麼說的。當然,密法中確實也有專門的“聞解脫”修法,但這是從狹義角度來講的,就廣義而言,聽了釋迦牟尼佛的名號是聞解脫,聽了觀音菩薩的心咒也是聞解脫,這一點完全基于每個人不同的信心。
【隨後,在了知一切生死輪涅等等都是心之所現,而心的本性也是無論如何也無法成立的境界中,無有任何執著而安住。】
前面的五種力修持,叫做世俗菩提心;而這裏所講的,則是勝義菩提心的修法。
在臨死時,若能真正認識到一切的顯現都是心的本體,而心的本體也蕩然無存的話,這就是比較相似的勝義菩提心。
【就這樣以輪番修持世俗與勝義兩種菩提心而死去。】
我們若能在不離世俗菩提心的同時,也不離開相似的勝義菩提心,如此在輪番修持的狀態下死去,以大圓滿的說法,這就是一種最高的“本來清淨”的死亡方法,也是大悲與空性無二的修法,即所謂的“智悲雙運”。
今天,在釋迦牟尼佛初轉*輪的日子裏,我們所講的內容還是比較重要的,它不僅談到了修行人活著時應怎樣修行,而且也系統地告訴我們臨死時應該如何面對。這些竅訣對每個人來說極爲殊勝、難遭難遇,但修還是不修,那就是你們自己的事了。
我們臨死時,如果修不來頗瓦等其…
《《修心七要》耳傳略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