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修心七要》耳传略释▪P22

  ..续本文上一页能具足三种主因。】

  这种发心非常伟大,对一般人来说,也是极其困难的。没有这种发心,即使你再有能力、再有势力、再有智慧,也没办法利益众生。人生极其短暂,希望大家以后不管遇到什么环境、处于什么场合,心里唯一意念的,就是利益众生。

  可是,只有一颗利益众生的心还远远不够,有些人成天坐在床榻上,翻着眼睛高唱:“我要利益众生!为了度化一切众生……”,但实际行动全部都在利益自己,这种发心就丧失了它原有的意义。所以,发了多大的心,就要在实际行动中去做多大的努力,哪怕是一点点的事情,我们也要尽量做到。

  在这种智慧的前提下,“我”在这个世界上就会变得非常渺小、不值一提。以前有个道友问我:“上师,以后学院万一没有了,我该怎么办?您老人家要是不在世了,我又该怎么办?……”我认为只要有了利益众生的心,学院没有也好、我不在了也罢,对自己都不会有太大的影响,相反,如果念头里全部都是“我”该怎么办,除了这个以外,怎样利益众生、怎样弘扬佛法,想都没有想过,就是最不好的心态了。

  你们有的人也许以后有弘法利生的因缘,有的人也许没有,但即使你只是一个小小的尼众,就算只能到自己的家乡利益三四个人,也应该尽心尽力地去做。只要有了这颗心,今后佛法就一定会在很多地方遍地开花的。可是,有些人利益众生的心根本没有,他们念念不忘的只是:“如果学院没有了,上师不在了,这个时候我的衣食问题怎么办呢?我生起烦恼的时候怎么办呢?我看不懂经文怎么办呢?……”一切的一切,都是围绕着“我”而进行。虽然作为一个凡夫人,有时也不得不考虑这些,但如果眼光仅仅盯在“我”的利益上,而没有拓展到一切众生,这就不是一个大乘修行人的风范。

  记得去年在讲第二世敦珠法王的《教言精髓》时有这么一句话:作为修行人,有眷属也好、没有眷属也好,有名声也好、没有名声也好,这一切都不重要,唯一重要的是,在没有获得佛果之前,千万不能舍弃利他的菩提心。这一点,相信学了半年《释迦牟尼佛广传》的人,应该都有深深的体会吧。

  大家住在学院的时间有多长,谁也无法确定,要想一辈子都像现在这样能够听经闻法,也是不现实的。每一个人都有他各自不同的业力,业力的风一吹起来,自己必定会随着它四处飘荡。在飘荡的过程中,如果你心中有一颗金子般珍贵的利他心,则无论飘到哪里,都会发出闪闪的金光;反之,如果没有这颗心,相续中只是遍满了自私自利的话,将会像《忠言心之明点》中所说的“自欲乐生三界苦”,永远都没有安乐、解脱的机会。

  【修三无失坏成就三无离】

  应该修持三种无失坏:对上师的恭敬心不能失坏,对修心教法的信心不能失坏,对所承诺的誓言不能失坏。“成就三无离”指身、口、意三门不能离开一切善行。

  【因为大乘的所有功德完全取决于对上师的虔诚与恭敬,所以,我们决不能让信仰恭敬上师的心念退失;又因为修心教法是大乘教法的心髓,所以,我们绝不能让欣然修习修心教法的欢喜心退失;对于大小乘包括极其细微的学处在内的所有学处,我们都要严加守护,不令退失。】

  第一、不失坏对上师的恭敬心:不仅在金刚密乘中需要视师如佛,大乘显宗在讲菩提心的教言时,实际上也承认一切功德、加持的来源就是上师。对于这个问题,格鲁派的格西用过一个很好的比喻:如果绒草和太阳之间没有了火镜,绒草便无法燃烧起来,同样的道理,我们与佛陀之间如果缺少了上师,就不可能得到佛陀的真实加持。因此,历代祖师的传承、一切佛陀的加持,无一不是来源于上师,没有上师的大恩加被,我们相续是不可能生起无伪的菩提心的。比方说,释迦牟尼佛已经为众生转了三次*轮,但若没有上师如意宝的摄持,没有上师给我们传讲大乘菩提心的要点,也许在座的各位就无缘皈依佛门,或者即使已经皈依了,也不一定有通达大乘菩提心窍诀的机会。因此,上师是一切功德的来源,我们对上师的恭敬心不能够退失。

  第二、不失坏对修心教法的欢喜心:所有的大乘佛法中,修菩提心是最重要的精髓,如果能专修此法,其余什么法都不修也是可以的。华智仁波切曾说:“修心修心自修心,若以菩提心修心,无有一分身语善,解脱道外别无处。”意思是,我们一定要好好修心,而修心的关键就是修菩提心,只要相续中有了菩提心,即使身口一点善法也没有做,这个人的结果除了解脱道外也没有别的去处了,所以,菩提心是一切大乘教法的精髓,是一切大乘教法的核心,倘若退失了对修菩提心的欢喜心和信心,那说明我们的修行肯定是有问题了。

  有些人认为,有没有菩提心并不重要,修扎龙、生起次第,或者敲锣打鼓地开个法会才比较重要。现在社会上的人特别喜欢一些热闹场面,但热闹不是真正的修行,噶当派的祖师们就不喜欢热闹。他们喜欢什么呢?喜欢观自己的心,默默无闻地让内心成熟起来,从加行到正行之间,一直静静地修行,而不愿意向外吹嘘任何功德。我们以后在修行过程中,也一定要这样随学,别人知道也好,不知道也好,关键是让自己的利他心慢慢在相续中培养起来。

  关于这一点,我还要提醒大家:在修菩提心之前,一定要修共同前行,比如人身难得、寿命无常、轮回过患、因果不虚等等,这几个必须要反反复复地修好。没有修好的话,表面上你可能会显现一些境界,但这是不稳固的,以后遇到一点点违缘,它就会像肥皂泡一样,终究必然破灭,一点实质也没有。相反,如果把加行的基础打好了,每个要点也观修得非常深入透彻,密法的一些境界就很容易在相续中生起来了。所以,在座的道友啊,我们现在传讲《大圆满前行》已经有半年多了,之所以讲得这么慢,就是想让大家慢慢地把加行的基础打好,这个基础打好了,其他的正行和理论方面的问题就很容易搞懂了。

  以前在“文革”期间,藏传佛教有相当一部分人不管遭到多大的摧残,他们的心也不会退转,原因是什么?就是以前的加行修得好。如果我们也能把加行修得特别稳固,那以后即使遇到了再大的违缘,自己的修行也不容易退失了。

  第三、不失坏所承诺的誓言:这里的誓言指的是戒律,包括别解脱戒、菩萨戒和密乘戒的所有学处。由于戒律是一切功德的基础,因此我们要严加守护,不令其退失。

  【我们还要分分秒秒不离开身、口、意三门的善业。】

  宗喀巴大师的一个弟子叫华吉沃西(大师的亲传弟子,如法依止了大师十二年),他所造的《修心七要·日光疏》中对这一句话是这样解释的:身体不离开磕头、转绕等一切善法;口中不离开持诵心咒、赞叹别人功德;心中发起无上的菩提心,如此身语意三门时时要与善业相应。

  【于境修无偏遍且深修习】

  对于任何对境,不管是有情、还是无情,都应该平等无偏地修大悲心。同时,这种大悲心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面,而应在内心深处真正地修持。

  【对于外境的众生以及非众生的器世间,我们都要毫无偏颇、一视同仁地以修心法门应对;】

  对于人和非人等一切众生,以及地水火风四大所组成的器世间,我们都要一视同仁地修菩提心。有人听了以后会问:“对于有情众生,我是可以修菩提心和大悲心的,但是对四大等无情物,我怎么修菩提心呢?”

  其实这里的“修菩提心”,指的是依靠修心法门来对待。比如说,当自然界四大不调,出现一些严重灾难时,没有修行过的人就会怨天忧人;前一段时间这里下暴雨,有些道友的房子出现裂缝,就骂老天爷不长眼;还有冬天的炉子生不着火时,修行不好的人也会大发雷霆,抱怨一气……对于这些情况,我们都要以修心法门来加以对治,这就是“于器世间修悲心”。

  【对于内心所出现的一切,都应当以修心来涵盖,并且不能仅仅将这些停留在口头上、言词中,而是要深入彻底地将其融入心坎深处。】

  对于内心所出现的一切念头,都应该做到以菩提心来摄持,不仅如此,还要将利他之心融入到心坎深处。

  以前恰卡瓦格西在接近圆寂时,突然说道:“有点不对了,我原来想的不是这样!”并吩咐旁边的色琼瓦:“你赶快帮我在佛像前做供养,我要重新发愿。”色琼瓦听后大惑不解,问及其中原因,恰卡瓦格西答道:“我本来想在临死的时候,将所有众生的痛苦变成一个黑团,融入自己的心间。可是刚才当我看到极乐世界时,竟然生起了想要往生的念头,这是完全不对的,所以我要重新发愿。”

  大家想一想,如果你们在临死的时候,往生极乐世界的征兆已经出现了,这时你们会怎么样?肯定会高兴得不得了,一心念佛求愿往生。可是恰卡瓦格西却没有这么做,因为他唯一的愿望就是利益众生,帮助众生摆脱痛苦。在他的发愿文中,可以看到:“凡是见到我、接触我、听到我声音的所有众生,但愿他们能够迅速圆满如来正等觉的佛果。”他时时刻刻都在为了众生而发愿,所以当见到极乐世界的瑞相时,能毅然决然地舍弃自己往生,而选择代一切众生受苦。这种至高无上的境界,就是这里所讲的“将利他之心彻底融入心坎深处”。

  【于厉境恒修】

  面对严厉的对境,也应恒时修持菩提心。那么,什么是严厉的对境呢?

  【对于自己的竞争对手、势均力敌的同伴、自己未曾加害对方,而对方却来伤害自己的以及因业力牵引而让自己打心眼里讨厌的众生等很难让自己生起慈悲心的对象,我们更应当特别地修习慈悲心。】

  对于自己的竞争对手,对于与自己等同的人,甚至对那些无端伤害自己的人,都应当专门修习慈悲心。

  有些道友可能是由于前世伤害过别人的原因,今世经常没有任何理由,就被一些人特别恨、特别讨厌,遇到这些严厉的对境时,我们更应该难行能行、难忍能忍,以慈悲菩提心来对待他们。

  【对于上师以及父母等严厉对境,我们更是要断绝那种伤害他…

《《修心七要》耳传略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