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能具足叁種主因。】
這種發心非常偉大,對一般人來說,也是極其困難的。沒有這種發心,即使你再有能力、再有勢力、再有智慧,也沒辦法利益衆生。人生極其短暫,希望大家以後不管遇到什麼環境、處于什麼場合,心裏唯一意念的,就是利益衆生。
可是,只有一顆利益衆生的心還遠遠不夠,有些人成天坐在床榻上,翻著眼睛高唱:“我要利益衆生!爲了度化一切衆生……”,但實際行動全部都在利益自己,這種發心就喪失了它原有的意義。所以,發了多大的心,就要在實際行動中去做多大的努力,哪怕是一點點的事情,我們也要盡量做到。
在這種智慧的前提下,“我”在這個世界上就會變得非常渺小、不值一提。以前有個道友問我:“上師,以後學院萬一沒有了,我該怎麼辦?您老人家要是不在世了,我又該怎麼辦?……”我認爲只要有了利益衆生的心,學院沒有也好、我不在了也罷,對自己都不會有太大的影響,相反,如果念頭裏全部都是“我”該怎麼辦,除了這個以外,怎樣利益衆生、怎樣弘揚佛法,想都沒有想過,就是最不好的心態了。
你們有的人也許以後有弘法利生的因緣,有的人也許沒有,但即使你只是一個小小的尼衆,就算只能到自己的家鄉利益叁四個人,也應該盡心盡力地去做。只要有了這顆心,今後佛法就一定會在很多地方遍地開花的。可是,有些人利益衆生的心根本沒有,他們念念不忘的只是:“如果學院沒有了,上師不在了,這個時候我的衣食問題怎麼辦呢?我生起煩惱的時候怎麼辦呢?我看不懂經文怎麼辦呢?……”一切的一切,都是圍繞著“我”而進行。雖然作爲一個凡夫人,有時也不得不考慮這些,但如果眼光僅僅盯在“我”的利益上,而沒有拓展到一切衆生,這就不是一個大乘修行人的風範。
記得去年在講第二世敦珠法王的《教言精髓》時有這麼一句話:作爲修行人,有眷屬也好、沒有眷屬也好,有名聲也好、沒有名聲也好,這一切都不重要,唯一重要的是,在沒有獲得佛果之前,千萬不能舍棄利他的菩提心。這一點,相信學了半年《釋迦牟尼佛廣傳》的人,應該都有深深的體會吧。
大家住在學院的時間有多長,誰也無法確定,要想一輩子都像現在這樣能夠聽經聞法,也是不現實的。每一個人都有他各自不同的業力,業力的風一吹起來,自己必定會隨著它四處飄蕩。在飄蕩的過程中,如果你心中有一顆金子般珍貴的利他心,則無論飄到哪裏,都會發出閃閃的金光;反之,如果沒有這顆心,相續中只是遍滿了自私自利的話,將會像《忠言心之明點》中所說的“自欲樂生叁界苦”,永遠都沒有安樂、解脫的機會。
【修叁無失壞成就叁無離】
應該修持叁種無失壞:對上師的恭敬心不能失壞,對修心教法的信心不能失壞,對所承諾的誓言不能失壞。“成就叁無離”指身、口、意叁門不能離開一切善行。
【因爲大乘的所有功德完全取決于對上師的虔誠與恭敬,所以,我們決不能讓信仰恭敬上師的心念退失;又因爲修心教法是大乘教法的心髓,所以,我們絕不能讓欣然修習修心教法的歡喜心退失;對于大小乘包括極其細微的學處在內的所有學處,我們都要嚴加守護,不令退失。】
第一、不失壞對上師的恭敬心:不僅在金剛密乘中需要視師如佛,大乘顯宗在講菩提心的教言時,實際上也承認一切功德、加持的來源就是上師。對于這個問題,格魯派的格西用過一個很好的比喻:如果絨草和太陽之間沒有了火鏡,絨草便無法燃燒起來,同樣的道理,我們與佛陀之間如果缺少了上師,就不可能得到佛陀的真實加持。因此,曆代祖師的傳承、一切佛陀的加持,無一不是來源于上師,沒有上師的大恩加被,我們相續是不可能生起無僞的菩提心的。比方說,釋迦牟尼佛已經爲衆生轉了叁次*輪,但若沒有上師如意寶的攝持,沒有上師給我們傳講大乘菩提心的要點,也許在座的各位就無緣皈依佛門,或者即使已經皈依了,也不一定有通達大乘菩提心竅訣的機會。因此,上師是一切功德的來源,我們對上師的恭敬心不能夠退失。
第二、不失壞對修心教法的歡喜心:所有的大乘佛法中,修菩提心是最重要的精髓,如果能專修此法,其余什麼法都不修也是可以的。華智仁波切曾說:“修心修心自修心,若以菩提心修心,無有一分身語善,解脫道外別無處。”意思是,我們一定要好好修心,而修心的關鍵就是修菩提心,只要相續中有了菩提心,即使身口一點善法也沒有做,這個人的結果除了解脫道外也沒有別的去處了,所以,菩提心是一切大乘教法的精髓,是一切大乘教法的核心,倘若退失了對修菩提心的歡喜心和信心,那說明我們的修行肯定是有問題了。
有些人認爲,有沒有菩提心並不重要,修紮龍、生起次第,或者敲鑼打鼓地開個法會才比較重要。現在社會上的人特別喜歡一些熱鬧場面,但熱鬧不是真正的修行,噶當派的祖師們就不喜歡熱鬧。他們喜歡什麼呢?喜歡觀自己的心,默默無聞地讓內心成熟起來,從加行到正行之間,一直靜靜地修行,而不願意向外吹噓任何功德。我們以後在修行過程中,也一定要這樣隨學,別人知道也好,不知道也好,關鍵是讓自己的利他心慢慢在相續中培養起來。
關于這一點,我還要提醒大家:在修菩提心之前,一定要修共同前行,比如人身難得、壽命無常、輪回過患、因果不虛等等,這幾個必須要反反複複地修好。沒有修好的話,表面上你可能會顯現一些境界,但這是不穩固的,以後遇到一點點違緣,它就會像肥皂泡一樣,終究必然破滅,一點實質也沒有。相反,如果把加行的基礎打好了,每個要點也觀修得非常深入透徹,密法的一些境界就很容易在相續中生起來了。所以,在座的道友啊,我們現在傳講《大圓滿前行》已經有半年多了,之所以講得這麼慢,就是想讓大家慢慢地把加行的基礎打好,這個基礎打好了,其他的正行和理論方面的問題就很容易搞懂了。
以前在“文革”期間,藏傳佛教有相當一部分人不管遭到多大的摧殘,他們的心也不會退轉,原因是什麼?就是以前的加行修得好。如果我們也能把加行修得特別穩固,那以後即使遇到了再大的違緣,自己的修行也不容易退失了。
第叁、不失壞所承諾的誓言:這裏的誓言指的是戒律,包括別解脫戒、菩薩戒和密乘戒的所有學處。由于戒律是一切功德的基礎,因此我們要嚴加守護,不令其退失。
【我們還要分分秒秒不離開身、口、意叁門的善業。】
宗喀巴大師的一個弟子叫華吉沃西(大師的親傳弟子,如法依止了大師十二年),他所造的《修心七要·日光疏》中對這一句話是這樣解釋的:身體不離開磕頭、轉繞等一切善法;口中不離開持誦心咒、贊歎別人功德;心中發起無上的菩提心,如此身語意叁門時時要與善業相應。
【于境修無偏遍且深修習】
對于任何對境,不管是有情、還是無情,都應該平等無偏地修大悲心。同時,這種大悲心不能只停留在口頭上面,而應在內心深處真正地修持。
【對于外境的衆生以及非衆生的器世間,我們都要毫無偏頗、一視同仁地以修心法門應對;】
對于人和非人等一切衆生,以及地水火風四大所組成的器世間,我們都要一視同仁地修菩提心。有人聽了以後會問:“對于有情衆生,我是可以修菩提心和大悲心的,但是對四大等無情物,我怎麼修菩提心呢?”
其實這裏的“修菩提心”,指的是依靠修心法門來對待。比如說,當自然界四大不調,出現一些嚴重災難時,沒有修行過的人就會怨天憂人;前一段時間這裏下暴雨,有些道友的房子出現裂縫,就罵老天爺不長眼;還有冬天的爐子生不著火時,修行不好的人也會大發雷霆,抱怨一氣……對于這些情況,我們都要以修心法門來加以對治,這就是“于器世間修悲心”。
【對于內心所出現的一切,都應當以修心來涵蓋,並且不能僅僅將這些停留在口頭上、言詞中,而是要深入徹底地將其融入心坎深處。】
對于內心所出現的一切念頭,都應該做到以菩提心來攝持,不僅如此,還要將利他之心融入到心坎深處。
以前恰卡瓦格西在接近圓寂時,突然說道:“有點不對了,我原來想的不是這樣!”並吩咐旁邊的色瓊瓦:“你趕快幫我在佛像前做供養,我要重新發願。”色瓊瓦聽後大惑不解,問及其中原因,恰卡瓦格西答道:“我本來想在臨死的時候,將所有衆生的痛苦變成一個黑團,融入自己的心間。可是剛才當我看到極樂世界時,竟然生起了想要往生的念頭,這是完全不對的,所以我要重新發願。”
大家想一想,如果你們在臨死的時候,往生極樂世界的征兆已經出現了,這時你們會怎麼樣?肯定會高興得不得了,一心念佛求願往生。可是恰卡瓦格西卻沒有這麼做,因爲他唯一的願望就是利益衆生,幫助衆生擺脫痛苦。在他的發願文中,可以看到:“凡是見到我、接觸我、聽到我聲音的所有衆生,但願他們能夠迅速圓滿如來正等覺的佛果。”他時時刻刻都在爲了衆生而發願,所以當見到極樂世界的瑞相時,能毅然決然地舍棄自己往生,而選擇代一切衆生受苦。這種至高無上的境界,就是這裏所講的“將利他之心徹底融入心坎深處”。
【于厲境恒修】
面對嚴厲的對境,也應恒時修持菩提心。那麼,什麼是嚴厲的對境呢?
【對于自己的競爭對手、勢均力敵的同伴、自己未曾加害對方,而對方卻來傷害自己的以及因業力牽引而讓自己打心眼裏討厭的衆生等很難讓自己生起慈悲心的對象,我們更應當特別地修習慈悲心。】
對于自己的競爭對手,對于與自己等同的人,甚至對那些無端傷害自己的人,都應當專門修習慈悲心。
有些道友可能是由于前世傷害過別人的原因,今世經常沒有任何理由,就被一些人特別恨、特別討厭,遇到這些嚴厲的對境時,我們更應該難行能行、難忍能忍,以慈悲菩提心來對待他們。
【對于上師以及父母等嚴厲對境,我們更是要斷絕那種傷害他…
《《修心七要》耳傳略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