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修心七要》耳傳略釋▪P23

  ..續本文上一頁們的想法和行爲。】

  上師以及父母,這些都是嚴厲的對境,在顯現上不管他們對我們如何,我們也不能生起絲毫的嗔恨心,或者傷害他們的念頭。

  【不依賴他緣】

  修心的時候,不應該隨外在的因緣而轉。也就是說,外在的因緣如果具足,自己就好好修行,一旦不具足了,就放棄修行,這種做法是完全不合理的。

  【我們不需要觀待擁有衣食等等資具,無有人與非人的傷害,以及身體健康等等順緣的具備。在這些順緣不具足時,我們就要以兩種菩提心而將這種不具足轉爲道用。】

  修心不應該觀待外在的因緣。比如說,有些人吃的也有、穿的也不愁,既沒有非人的損害,身體也很健康,當這些順緣都具足時,修行會日進千竿,看起來非常不錯;然而一旦衣不蔽體、食不果腹,人與非人天天加害自己,以至于百病纏身的話,原來的修行馬上就退了。作爲真正的修行人,千萬不能這樣。按理來說,身體好的時候,應該修菩提心,身體不好的時候,更應該堅強地修菩提心,天熱也好、天冷也好,早上也好、晚上也好,順境也好、逆境也好,我們都要始終如一地堅持修心,不應該隨著外境而轉。

  世間有種說法:“豐衣足食時是修行人,遭受違緣時是庸俗人”,這句話用在這裏也很恰當。前幾年學院遭受到違緣時,很多人都被嚇跑了,一直音信全無,至今已經叁四年了,他們的房子、衣服還在那兒,但其本人卻生死未蔔;相反,有一部分人在外面的違緣越來越猖狂的時候,修行不僅沒有退步,道心反而越來越堅固、越來越強盛了,這種經得起考驗的人,才是真正的修行人。

  【今當修主要】

  現在我們應當修最主要的。

  大家都知道,佛法包羅萬象、博大精深,若想在短暫的一生中把它全部修完,是根本不可能的,因此應當選擇一個最適合自己、最有意義的法門,作爲一生當中修行的核心。

  【從無始以來,我們以業力所得到的所有身體都沒有絲毫價值,爲了讓今生今世能活得有意義,就需要修持一個主要法門。】

  無始以來,我們得到過無量無數的身體,但都是讓它沒有意義地白白空耗了,阿羅漢、菩薩的境界,是一點點都沒有得到過,否則的話,煩惱也不至于像現在這樣深重。今生,我們又重新獲得了人身,還遇到了大乘佛法,爲了使自己活得有意義,就一定要修持一個最主要的法門。什麼是最主要的法門呢?從密宗的角度而言,修大圓滿是最好不過的,但在這裏暫且不談,先主要講如何修大乘菩提心。

  修心之前,先觀察自己的發心是爲了自己、還是爲了衆生?若是爲了自己解脫,修心的利益就不會很大,故應爲了衆生而修。若爲衆生修的話,那是爲了他們即生的利益而修、還是爲了來世的利益而修?應該是爲了來世的利益而修。在這兩個條件的基礎上,以下還有幾個對比:

  【與現世的利益相比,正法是主要的;而在講法與修法二者當中,修法又是最主要的;而與其他的修法相比,修菩提心又是最主要的;在修菩提心方面,與依靠教理進行修持相比,依靠上師口訣而潛心修持又是最主要的;而與其他修行的威儀行爲相比,坐在臥榻之上進行修習又是最主要的;與舍棄外境相比,依靠對治法又是最主要的。我們應當盡力修持以上這些主要法門。】

  第一、對我們來說,現世的利益重要、還是修持正法重要?當然是修持正法重要。現在很多世間人認爲,今生發大財、工作順利、家庭美滿等事情非常重要,其實學過經論的人都知道,這些瑣事並不重要,利用這個難得的人身,修持解脫正法才是最重要的;

  第二、在修持正法當中,它又分講法與修法兩種,那麼給人講法重要、還是以菩提心攝持的修法重要?應該是修法重要。當然,給別人講授佛法,佛經中也經常贊歎功德,如雲:即使自相續中沒有點滴功德,若能爲人傳講佛法,也有不可思議的利益。可真正與菩提心的修行相比,應該還是修行最重要。

  第叁、在修行當中,修菩提心重要、還是修其他的法重要?所有的修法當中,除開大圓滿以外,當然是修菩提心最重要。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修法,比如修本尊、修金剛橛、修風脈明點……這些法若沒有菩提心的攝持,就會像《文殊根本續》中所講的公案一樣,修法徒成惡趣之因。

  第四、修菩提心時,上師的口訣重要、還是經論中的教理重要?當然是上師的口訣重要。如果依靠教理修持,《入行論》、《集學論》等論著中的教理那麼多,我們一生也無法學完,但若依靠上師的口訣來修(《〈修心七要〉耳傳略釋》就是無著上師的竅訣),則可歸攝所有的大乘修行爲一個要訣,使人輕而易舉地就能明白修心的關鍵所在。

  第五、在依上師的口訣時,坐在床榻上修習重要,還是其他的威儀重要呢?坐在床榻上修習重要。不然,在人群中一邊說話,一邊修菩提心,作爲初學者,肯定是不能成功的,所以,初修菩提心的時候,最好采用閉關的方式,如果沒有這種條件,那每天坐一兩個小時觀修,對自己來說也很有幫助的。有些人非常喜歡坐禅,早上坐,晚上也坐,但你們的坐禅是不是入于一種無色界的定了?這就不好說。我認爲這些不是特別重要,觀修菩提心才是最重要的,世俗菩提心如果生起來了,再在此基礎上念佛、坐禅,才能達到真正的效果。

  第六、在床榻上修習時,舍棄外境重要、還是對治煩惱重要?對治煩惱更重要。《入行論》中說:“何需足量革,盡覆此大地,片革墊靴底,即同覆大地。如是吾不克,盡製諸外敵,唯應伏此心,何勞製其余?”意思是,爲了避免腳被大地上的荊棘刺傷,愚笨的人需要足量的皮革遍覆大地,而聰明的人只需用一塊靴底那麼大的皮革墊在腳底,就等于蓋住了所有的地面。同樣,我們不可能將産生煩惱的外境全部鏟除,只要降服住了自心的煩惱,就可以避免煩惱所帶來的一切痛苦。

  人生短暫,在座的道友,希望你們聽過這些教言後,不要當成耳邊風。什麼才是一生當中最重要的修行法門?大家應該清楚了吧!

  

  第八節課

  (2005年7月14日晚上9時)

  現在繼續講《〈修心七要〉耳傳略釋》的第七個問題——菩提心的學處。

  昨天已經講了,修行人應選擇大小乘中的哪一個法門呢?答案是選擇大乘菩提心;那麼,菩提心是以講聞的方式修、還是以修持的方式修?應該以修持的方式修;修持是依教證理證來修、還是依上師的竅訣來修?是依上師的竅訣來修;上師的竅訣是在行住坐臥等威儀中修、還是坐于一處靜修?應坐于一處靜修;靜修時,以舍棄外境的方式修、還是以對治煩惱的方式修?以對治煩惱的方式修。好,今天接著講下面的問題。

  【不顛倒是非】

  【我們必須斬除以下六種顛倒:

  第一、忍耐的顛倒。就是對修法所遇到的艱難困苦感到難以忍受,但卻對降伏敵人、護持親眷等等之類的苦難卻很容易忍受的顛倒;】

  現在的世間人對修行中的艱難困苦,如求法、聞思、修法等,感到索然無味,根本沒辦法忍受,而對于降伏敵人、保護親友、做生意賺錢等,卻樂此不疲,再如何辛苦也願意接受。

  打個比方,現在你們每天只聽一個多小時的法,這段時間如果對一個世間人來說,簡直就是如坐針氈、非常難熬,但若告訴他:“你不用聽課,去賺錢吧”,那就算站在外面八、九個小時,他也不會叫一聲苦。有時我看見在學院修廁所的工人,一直在背大石頭,從來也沒有什麼怨言,可讓他們什麼活都不用幹,只是坐在寬敞明亮的經堂裏聽一節課,用不了半個小時,他們就會抱怨連天。有些道友也是如此,背書一兩個小時,便會覺得身體吃不消,做一些散亂、無意義的事情,馬上就精神抖擻、疲倦全無,擺出一副“舍我其誰”的架勢。這些都是“忍耐的顛倒”——該忍的地方忍不了,不該忍的地方特別有精神。

  真正的忍耐應像是一些高僧大德那樣:對于別人掙了多少錢、開了幾家公司等世間瑣事,沒有絲毫興趣,即便聽別人閑聊幾句,也覺得浪費時間,難以忍受;而爲了利益衆生、尋求佛法,他們可以義無返顧,即使是常人難以想象的苦行,也能當仁不讓地堅強忍耐。你們現在聞思修行,就是爲了將來能夠成辦自他二利,在此期間,不管是遇到氣候的嚴寒酷熱、身體的四大不調,還是生活的拮據困窘,大家也不能退縮。若能以菩提心的力量加以克服,不僅可以積累很大的功德,還能消除無始以來的深重業障。

  【第二、意樂的顛倒。就是在修法方面趣味索然,而在謀求今生今世的榮華富貴方面卻興致勃勃的顛倒;】

  很多人對修行佛法沒有興趣,給他們講菩提心的功德、五部大論的殊勝,就像餓狗面前放青草一樣,怎麼也提不起精神來。反過來,如果告訴他們“怎樣賺大錢”、“如何才能飛黃騰達”……他們准保會豎起耳朵、睜大眼睛,生怕漏掉了一字半句。

  我們有些道友也是這樣,一聽到“背誦考試”、“修菩提心”等字眼,就覺得度秒如年,眼睜睜地盼望著趕快下課,但在看一些引生貪嗔癡的電視,或者沒有意義的雜志時,他們便饒有趣味,即使白天不吃飯、晚上不睡覺,也是非常樂意的。這些壞習氣不僅年輕人有,在老年人身上也體現得淋漓盡致。有的老年人平時不喜歡念佛,偶爾念一點佛,也是從頭到尾哈欠連天,更有甚者,佛號與呼噜聲此起彼伏,可是如果讓他看一些無聊的電視,或者與人擺龍門陣,他的意樂馬上就增上百倍,即使不用喝咖啡,也能夠通宵達旦,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這些都是“意樂的顛倒”。

  【第叁、品味的顛倒。也即不想品嘗通過聞思修而獲得的法味,卻想嘗遍世間諸妙欲之味的顛倒;】

  本來,釋迦牟尼佛的妙法甘露極爲難得,就像《紮嘎山法》中所形容的:聞思修行的法味,能將我們相續中的酷熱煩惱遣蕩無余,所帶來的安樂難以用世間語言表達。然而,如果讓善根薄弱的人去品嘗佛法空性、大悲、禅定的法味時,他卻不僅沒有感覺,甚至還像碰到劇毒一樣避之不已。反過來說,他們對…

《《修心七要》耳傳略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