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修心七要》耳傳略釋

  第一節課

  (2005年7月6日晚上9時)

  頂禮吾等本師釋迦牟尼佛!

   頂禮文殊智慧勇士!

   頂禮大恩傳承諸上師!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爲度化一切衆生,請大家發無上殊勝的菩提心!

  這次,我利用開“普賢雲供法會”的八天時間,爲大家宣講《〈修心七要〉耳傳略釋》。

  一般來說,在藏傳佛教曆史上,衆多寺院的高僧大德經常開演此法門,甚至西方、東南亞等很多國家,也將本論翻譯成英文,經由很多上師傳講。臺灣等地雖有不同的漢文版本,但在中國,迄今爲止,以漢語傳講的人卻少之又少。

  《修心七要》對發大乘菩提心的修行人來說非常重要,藏傳佛教的噶當派對此尤爲重視,視其爲修行的核心。作爲我們甯瑪巴,以前也有很多高僧大德,包括法王如意寶等大恩上師,都對這個法門非常看重。本來我這裏有很多大德的注疏可作參考,廣泛宣講沒有多大問題,但這一次因爲時間的關系,我傳講得不會太廣,只是簡單從字面上給大家作個介紹:

  【《〈修心七要〉耳傳略釋》】

  《〈修心七要〉耳傳略釋》是噶當派恰卡瓦格西所造的一部比較簡略的論典。以前,噶當派的大德爲了注釋《修心七要》,會專門著一些內容廣泛的耳傳教言書,如夏東格西所造的五部論著,其中一本就是《修心七要》的廣釋。另外,甯瑪巴有貢智仁波切的講義,格魯派有《修心七要注疏·日藏論》,在印度,以觀音菩薩爲主的上師們,也經常傳講本論內容。

  【加哲無著尊者著】

  我們現在講的注釋,是尊者加哲無著作的耳傳略釋。“加哲”是菩薩之意,這位無著菩薩並不是印度的那位無著菩薩,他是《佛子行》、《入行論·善說海》的作者。《入行論·善說海》前附有無著菩薩的略傳,在這裏,就不作詳細的介紹了。

  但不管怎麼說,法王如意寶以前曾再叁講過:“無著菩薩是藏地無與倫比的大德,他已真正修成了世俗和勝義菩提心,以菩提心的感召力,他可使身邊的天敵,如山羊與豺狼等和睦相處、互不損害,並且都具有慈悲心。無論什麼人,只要看過、接觸過、憶念過這位大菩薩金剛語所造的論典,其相續中一定會生起菩提心。”鑒于此,法王如意寶還沒圓寂時,就非常想講《入行論·善說海》這部講義,但由于衆生的福報淺薄,這個願望始終沒有實現。盡管如此,我們從《佛子行》短短的37個頌詞中,也可了知無著菩薩以大悲心的感召,能令菩提心在每個衆生相續中生起來的事實。

  【頂禮大悲尊者(觀世音菩薩)!】

  這是總頂禮句。《佛子行》中也是頂禮觀世音菩薩,尊者一生對觀世音菩薩具有不共的信心,有些史書中記載,尊者無著就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

  大家應該清楚,在廣大悲心方面,沒有一個補特伽羅能比得上我等本師釋迦牟尼佛,而以釋迦牟尼佛爲代表的諸佛的大悲心,又是以觀世音菩薩的形象來顯現的。所以,要想我們相續中生起大悲心,首先必須依靠觀世音菩薩的加持,有了大悲心以後,相續中的菩提心才能産生。因此在這裏,作者先頂禮觀世音菩薩。

  【叁學清淨圓二菩提心,彰顯善逝聖教于十方,持教法者頂部之嚴飾,頂禮無等師尊之蓮足!】

  接著是對自己上師的頂禮。在我的記憶中,傳記裏說作者一生依止了很多上師,如恩重如山的十大上師、廣聞博學的十大上師、無與倫比的兩大上師……然而,使他相續中真正生起菩提心的上師是索南紮巴和仁欽西日,這裏頂禮的對象就是以索南紮巴爲主的上師。

  這些上師們戒定慧叁學清淨,世俗與勝義菩提心究竟圓滿,依靠他們的悲心,釋迦牟尼佛的聖教得以弘揚于十方叁世,不僅如此,他們的地位也是尊貴無比,所有持教大德都把其當作自己頭頂上的嚴飾。在如此無與倫比的上師清淨蓮足下,作者無著菩薩畢恭畢敬地作頂禮。

  【叁世佛子唯一之路徑,一切利樂源泉大寶藏,具緣弟子再再勸請故,遵照上師教言而闡釋。】

  這個頌詞一方面宣說了這部論典的特點,另一方面也作了簡單的立宗。

  本論有什麼特點呢?它是十方叁世諸佛唯一的成佛之道。因爲《〈修心七要〉耳傳略釋》主要講了世俗菩提心和勝義菩提心,這兩種菩提心是過去、現在、未來諸佛修行的必經之路,若想避開此路而成就佛果,自古以來聞所未聞、見所未見。同時,它還是一切利樂的源泉,修學本論,不僅可以獲得暫時的人天安樂,而且也能得到聲聞、緣覺、菩薩叁解脫道的究竟利益。它就像如意寶藏取之不盡、用之不竭,能滿衆生一切所願一樣,叁世諸佛也是依此菩提心而得以成就。《入行論》第一品中講,菩提心是一切利樂的源泉,這種源泉對于世間人來說,不管是父母還是仙人,即使在夢中也從來沒有夢到過;不要說是爲衆生,就算爲自己,也沒有生過這樣的菩提心。因此,對大家來說,這部能引生菩提心的大乘論典極爲殊勝。

  本論是在什麼情況下造的呢?“具緣弟子再再勸請故,遵照上師教言而闡釋。”後面的結文中也講了,本論是在具大乘因緣的弟子——紮巴江村的再叁勸請下,遵照曆代傳承上師的教言而做的簡單闡述。

  以上講的是頂禮句和立宗句。

  大家應該清楚,《〈修心七要〉耳傳略釋》文字雖然好懂,但在這八天之內,圓滿傳承是非常重要的。噶當派的大德在修行時,按照的都是傳承上師的教言,在觀修菩提心時,也經常會念傳承上師的祈禱文。以前,貢智仁波切曾作過《修心七要》的傳承祈禱文,此傳承是從釋迦牟尼佛、彌勒菩薩、無著菩薩、世親菩薩,一直傳到金洲論師、阿底峽尊者、仲敦巴、博多瓦、恰卡瓦,現在又傳至我們的根本上師法王如意寶。如此清淨的傳承,經常祈禱是很有必要的。

  學習本論,並不像學中觀、因明那樣,要依靠各種各樣的邏輯推理,而是應在實際中去真正修持。這部論典從頭到尾,只講了一個問題——修菩提心,其中勝義菩提心講得不廣,關鍵講的是世俗菩提心,這對大家來說,修起來就比較容易,也很有必要。否則,沒有實修,只是在口頭上講得天花亂墜,那是沒有任何意義的。比如,我們現在學的《大圓滿前行引導文》,就意義而言,世界上再也沒有比這更深的佛法了,但是若沒有修持,只是耽著于詞句表面,那麼就算將整本書倒背如流,實際上對相續也起不到什麼作用。因此,在佛法中,一方面講經說法非常重要,如果不講,很多人就不會明白其中的道理,另一方面,只有講經說法也是不夠的,我們還要將所知內容在自相續中反複串修,要不然,聽聞到的佛法就像在石頭上倒水一會兒就幹了一樣,對自己的解脫不會産生多大影響。

  所以,我希望大家能在這八天的時間裏,將心專注于實修方面,即使平時聞思比較忙的人,每天也應抽出15至30分鍾來觀修。倘若菩提心在相續中能夠生起,那大圓滿、大手印的境界就很容易出現了。

  現在經常有人傳言:不用修加行,也不用觀菩提心,只要在某位上師面前灌個頂,得一個直指心性的教言,馬上就能開悟,而且弟子也真以爲自己已經開悟了。其實這種開悟到底有沒有,是很難說的。依菩提道次第的真正修法,不經過任何前行,也沒有修過菩提心,想直接獲得開悟,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即使有開悟,也只不過是依靠上師的加持,刹那認識了心的本性而已,可是不用一會兒,煩惱烏雲就會將這種悟境完全覆蓋,自己與普通人又沒什麼兩樣了。所以,這種開悟不穩固,充其量也只能說是“開悟過”,而不能說是“開悟了”。

  因此,大家應當按照噶當派的傳統,在理解文字的基礎上,經常于心中反複觀修。我們這裏有很多道友,多年來下了很大的功夫,一直在觀心的本性,但就你們的修行內容,我想提一個建議:正行之前,最好先修菩提心。當年阿底峽尊者進藏時,著重弘揚的就是菩提心,後來他有些弟子不願去聽法,原因是尊者每天只重複兩句話:“看破世間!修菩提心!”除此之外,什麼也沒有。後來這些話傳到了尊者耳中,尊者非常高興地說:“看樣子,我已經抓到了佛法的重點:看破世間是出離心,修菩提心是大乘的根本。有了這兩點,就已經非常不錯了。此人的評價,實是對我無上的贊歎!”

  的確如此,在修行過程中,首先應對今生的事務看破、放下,去年講《開啓修心門扉》時,我相信大家在出離心這方面,已經有了堅固的信解。在此基礎上,再通過學習本論,進一步修菩提心,必能令自己的修行境界越來越穩固、越來越增上。

  【諸位補特伽羅如果想獲得無上圓滿正等覺的果位,就必須在發菩提心之後,精進修持世俗菩提心和勝義菩提心。】

  在座諸位,如果你們想獲得圓滿的佛果,一定要先發無上的菩提心。那麼,只要發心就可以了嗎?並非如此,還要精進地修持菩提心——世俗菩提心和勝義菩提心。如前所說,這一點才是諸佛菩薩的正因。

  【正如聖者龍樹菩薩所雲:“自與此世間,欲得大菩提。本謂菩提心,堅固如山王,大悲遍十方,不依二邊智。”】

  在《中觀寶鬘論》中,龍樹菩薩諄諄告誡:我們自己以及這個世間的所有衆生,要想獲得登地以上的大菩提,其根本必須具備叁個正因:菩提心、大悲心、無二慧。具體而言:

  ①“菩提心堅固如山王”:須彌山王巍然聳立,世間任何風也無法將其吹動,同樣的道理,菩提心也應如山王般穩固,始終不爲外境的違緣、魔障所牽動。

  ②“大悲遍十方”:“大悲”並不是只對父母、親友存在悲心,而對怨敵和其他可憐衆生一點悲心也沒有,因爲這種相似的大悲沒有平等,所以根本無法周遍。就像如今有些宗教,只對人類有悲心,而其它衆生的痛苦,他們卻視而不見、充耳不聞一樣。

  佛教與之完全相反,釋迦牟尼佛最大的特點就是悲心,佛陀成道摧毀十萬魔衆時,並沒有使用各種武器,也沒有依靠種種神變,唯一就是以大悲心,將魔的嗔心化爲了朵朵蓮花。作爲修…

《《修心七要》耳傳略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