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部心滿意足,從而獲得安樂與善妙。
因此,一切禍害都是因爲珍愛自我、執著自我而産生的,所以我們必須將這些我執視作不共戴天的仇敵;反之,一切利樂都是依靠衆生而産生的,所以我們要看待其它衆生有如自己的親友,並竭盡全力地去幫助它們。】
就像數學老師在黑板上計算了半天,最後終于得出答案一樣,我們若把前面的內容歸納起來,也可以得到這麼一個結論:世間的各種禍害、痛苦、疾病,究其來源就是我執,而一切的安樂、幸福、利樂,卻完全依靠衆生而産生。既然如此,我們又有什麼理由不舍棄我執、愛護衆生呢?《入行論》雲:“自身過患多,他身功德廣,知已當修習,愛他棄我執。”
然而,我們就是這麼愚癡顛倒、黑白混淆:對于害自己不得解脫的我執,不擇手段地百般呵護、萬般疼愛,而對幫助自己成佛的衆生,卻看成是勢不兩立、不共戴天的仇敵。
由此可見,凡夫的分別妄念一點也不可靠。
【朗日塘巴曾經說過:“我所閱覽的所有甚深教法,都是將所有的過失歸于自己,而將所有的功德賦予尊貴衆生。這一切的關鍵,就是除了“虧損失敗我取受,利益勝利奉獻他”之外,再也沒有其他的法。”】
朗日塘巴尊者看書與我們看書的確有天壤之別。試想一下:我們皈依了多少年?五部大論學了多少年?在學院聞思了多少年?可是,得出的結論是什麼?讓我快樂,讓我解脫,讓我成佛……而朗日塘巴尊者呢,通過閱覽《大藏經》、大德們的論典、大乘的甚深教言,最後得出了:世間所有的過失、痛苦皆來源于自己,所有的利樂、功德都皆源于衆生,所以要把一切過失歸于自己,一切功德歸于衆生。
很多人在發生爭執時,都希望把過失推在別人頭上,而功德全部攬在自己身上。學了這些教言後,我們不妨對照自己想想,這種心態究竟有沒有顛倒?一切的爭執根本來源于我執,不管別人的人品行爲如何,畢竟他前世曾做過我的母親,今世還可以依靠他圓滿自己的福慧資糧,我這種令親者痛、仇者快的做法,到底對自他有什麼利益?
有些人反駁說:“如果對方的人格好一點,我還可以將就,但如果他是個無惡不作的壞人,我對他好的話,肯定會毀壞自己的修行。”其實惡人再怎麼壞,相續中也具有如來藏,我們以他爲對境,還能夠暫時成就安忍功德,參照一下朗日塘巴尊者的教言,我們就可以知道,自己的修行完全是顛倒的!
今天就先講到這裏吧。
第四節課
(2005年7月9日晚上9時 )
明天六月初四,是釋迦牟尼佛在印度鹿野苑第一次轉*輪(四谛*輪)的吉日,雖然現在佛陀已示現了涅槃,但依靠佛陀的加持,才使佛法的慧命從來沒有間斷過。爲了報答佛陀的恩德,希望各位金剛道友明天根據各自的情況發菩提心!
如何發菩提心呢?念誦儀軌爲《喇榮課誦集》中的“發心儀軌”。念完叁大祈請後,觀想在十方叁世諸佛前,或者在佛像、僧衆等叁寶所依面前發菩提心。
以前法王如意寶在世時,每年這時都會爲大家傳一次菩薩戒,明天雖然沒有單獨的授戒儀式,但按照龍樹菩薩的觀點,在所依面前也是可以獲得菩薩戒戒體的。
說到舉行儀式,學院對此一向不重視,我個人也認爲沒什麼必要。可如今,很多人只喜歡看熱鬧,來學院參加法會,首先看有沒有剪彩、放鞭炮,如果儀式隆重,大家就會很感興趣,倘若冷冷清清,大家就會非常失望,覺得這個法會不重要。作爲佛教徒,我們應該明白,外表形式是次要的,只有內在的發心才是最主要的。
發菩提心並不只是口頭上念念,而是應該發自肺腑。在座的道友以前也可能發過菩提心,但當時是否具足菩提心呢?這個不好說。對自己以前發心有懷疑的人,希望明天能重視此事。從世間的角度,很多人都會記得一些比較有意義的日子,比如“某年某月某日,我正式加入共青團,成爲了一名共青團員”,同樣,大家也應該銘記——2005年7月10日某時,我真實發起無上殊勝的菩提心,成爲了一名大乘佛子。這不僅是一種決心,而且也是一種祈禱,從今以後,大家就是真正的大乘菩薩了,這一點,對于每一個修行人來說,都非常重要。在此基礎上,我們還可以再發一些其他的誓願,如“生生世世成爲戒律清淨的人”、“生生世世成爲利益衆生的人”……但除此以外,像“願我身體健康”、“願我年輕漂亮”、“願我長命百歲”等等這些對自己今生來世沒有意義的惡願,就沒有必要發了。
如果明天你們真正生起了菩提心,那當然是最好不過的,但若只是發了心,而沒有真實生起,這就需要再接再勵了。只要繼續發心、多次發心,功德就一定會越來越增上。這就是我對大家明天的希望!
接下來繼續講《〈修心七要〉耳傳略釋》。
昨天講解“以世俗菩提心將惡緣轉爲道用”時,主要談了兩個問題:一個是“報應皆歸一”,所有的報應、禍害全部歸于我執;另一個是“于衆修大恩”,將所有的衆生觀爲大恩父母,把他們作爲自己成就功德的對境。
表面上來看,這本小冊子文字很少,但對于真正的修行人來說,依靠本論,即生就能獲得圓滿的佛果。本來我打算在前一段時間的“金剛薩埵法會”上傳講此論,因爲那時新來的人多,他們長期聞受甚深教言的機會又很少,若能在短短的八天裏,圓滿聽完一部法,這對他們今後的修行將有很大幫助。可是後來因爲身體不好,所以沒有講成。這次法會新來的人雖然不多,但有緣能夠聽聞到這部論,大家的福報還是非常大的。這本小冊子盡管只有一兩萬字,內容讀起來也比較簡單,但若想真正生起菩提心,還是要再叁地思維、再叁地串修,生起菩提心以後,違緣就能逐漸轉爲道用了。
昨天已經講了,以世俗谛的觀點,我們可將各種違緣轉爲道用。今天接著講,通過勝義谛的觀察,也能將一切違緣轉爲道用。這種境界,對于以前沒學過大中觀、大圓滿的人來說,也許會稍微困難一點。
丙二、(以勝義菩提心而將惡緣轉爲菩提道用):
【迷境觀四身空護爲最上】
遇到違緣損害時,以勝義菩提心將其轉爲道用,也可分爲兩種情況:
①將迷亂的對境,直接觀爲法、報、化、本性四身;
②將能損害者、被損害者、損害過程叁者觀爲空性,以此作爲最無上的護輪。
頌詞“空護爲最上”,無著菩薩在後面的講義中沒有具體解釋,但依貢智仁波切的解釋方法,其意思是觀修空性乃最好的護輪。
【依靠煩惱以及內外器情世間的損害,就會産生種種痛苦。然而,這些煩惱和痛苦都是因爲心的迷惑而産生的幻相,其體性是稍許也不可能成立爲實有的。】
衆生的痛苦是怎樣産生的?有些是依靠自相續中的煩惱,有些是由外器世界所致(如自然災難),有些是源于有情世界(人、非人)的種種危害。
這些痛苦無論是由煩惱引發,還是四大不調導致,如果真正依靠中觀正理進行抉擇,就會發現無一不是由心幻化出來的,其體性根本不存在一點一滴,只不過是一種迷亂顯現而已。
爲什麼說痛苦是心的一種幻化呢?以下從世俗、勝義兩方面來進行分析。
【世俗谛的這些現象,就像在夢中夢到自己被烈火焚燒、被洪水沖走時的悲慘狀況一樣,都是因爲將無實執著爲實有而産生的災難。】
首先,從世俗的角度來看,每個人都有過做夢的經曆。在夢中,我們的房子突然著火,所有的財産被火吞沒,自己家破人亡、欲哭無淚;或者我們被洪水沖走,冰冷的河水不斷嗆進口鼻,馬上就要臨近沒頂之災……這些痛苦對夢中的我們來說,確實是真真切切、苦不堪言。但醒來以後呢?一切都會蕩然無存,我們只有噓一口長氣,拭拭頭上的冷汗,歎道:“哎,幸好只是一場惡夢!”
同樣的道理,在現實生活中,有人無端傷害我們、惡言侮辱我們,雖然當時我們也是心生煩惱、極度痛苦,但如果靜下心來,對這些煩惱的心、損害的外境進行觀察,就會發現它們同樣也是虛幻不實,就像一場惡夢一樣。對此,《中論》和《現觀莊嚴論》中皆講過:抉擇二谛時,勝義中遠離一切戲論,世俗中則如夢如幻,盡管有種種顯現,但其自性根本無法成立。
【在勝義谛中,因爲一切法的體性無論如何也不可能成立,所以,如果觀察煩惱以及痛苦的本面就可以發現,因爲它們首先從何處也無生,因此就是無生法身;既然無生,也就無滅,因此就是無滅報身;既然沒有生滅,當然也就不可能存在中間的住,所以就是無住化身;而(法、報、化)叁身體性的無二無別,就是本性身。這些將一切幻相觀爲(法、報、化及本性身)四身體性的方法,就是直指四身的教言。】
在勝義谛中,若以中觀宗的金剛屑因、有無生因等勝義量觀察,一切法的體性也同樣無法成立。所以,如果觀察煩惱和痛苦的本面,就會發現它從何處也無生,比如我們正在對怨敵生嗔恨時,這個嗔恨源于自心,而這顆心通過裏裏外外觀察,就如同石女的兒子一樣,根本找不到産生之處,倘若認識了這一點,就是所謂的“無生法身”;石女的兒子沒有出生,便不可能死亡,同樣,嗔心的本體沒有産生,就不會存在毀滅,從這個角度,可稱之爲“無滅報身”;石女的兒子連出生、死亡都沒有,中間就更不可能有做生意、發大財的生活過程了,同理,嗔心之前沒有産生,之後沒有滅亡,那中間也絕不會有它的安住,這稱爲“無住化身”;法、報、化叁身,體性無二無別,就是所謂的“本性身”。至于叁身的定義,還有些人認爲:法身看不見摸不著,報身有眼有鼻,化身是二者的顯現。其實,這也算是一種解釋,且與大圓滿“本來清淨”中的認識極爲相似。在抉擇大圓滿時,心的本體空性稱爲離戲法身,顯現不滅稱爲光明報身,顯現與空性無二周遍稱爲大悲化身,叁身本體無離無合則爲本性身。
我們在生起貪心、嗔心的當下,如果從生、住、滅這叁個角度分別尋找,就會發現其本體怎麼也找不到,這便是所謂的法報…
《《修心七要》耳傳略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