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修心七要》耳傳略釋▪P17

  ..續本文上一頁躬屈膝,甚至打電話時也點頭哈腰,可一看到自己的下屬或比較卑微的人,馬上就判若兩人,氣焰囂張得不可一世了。

  其實,作爲發了菩提心的人,要對所有的衆生一視同仁,絕不應該如此勢利。關于這一點,我們學院就做得不錯,學院經常強調在商店、醫院等處發心的人,對所有的人要一律平等,不能一看到大活佛、大堪布,就蜂擁而至、體貼周到,而遇到一個普通的人,任他在一旁等了半天,叫破了喉嚨,自己的眼皮也懶得擡一下。我在這裏並不是說你們有過類似情況,只是提醒大家:這種行爲,在學院是嚴厲杜絕的!

  社會上的人也許覺得這有點小題大做,因爲在他們眼中,這類現象極其正常。去年藏地有個著名的演員,就表演了一個小品,將這種人的嘴臉表現得淋漓盡致:上級來電話時,他使出渾身解數,極盡巴結奉承之能事;下屬來電話時,他官腔十足,對其百般呵斥責罵;而與自己平起平坐的人來電話時,他又故作姿態、故弄玄虛……看了這個小品以後,令人感觸很深,其實這種谄上輕下的弊病,世間幾乎每個人都有,但是作爲一名大乘修行人,如果我們也這樣卑上亢下、對衆生不平等的話,說明自己相續中的菩提心根本沒有成熟,相反,如果真能做到對所有的衆生一律平等,則表明你的菩提心已經修得非常不錯了。

  此外,這裏還講到了另一種情況:有些人對自己的怨敵恨得咬牙切齒,而對自己的親友又慈悲得太過份了,這種兩極分化也是不應理的。按理來說,親與仇只是因爲各自的因緣不同,才在我們面前如是顯現而已,實際上二者是完全平等的。如果我們實在無法達到這一點,也應該思維:“作爲一個發了菩提心的修行人,親怨平等是菩薩戒中非常重要的學處,倘若我連這個都做不到,那菩提心又怎能于相續中生起呢?”

  以上種種不平等的心態,需要我們用菩提心的修法來加以轉變,如果大家能堅持不懈地串習,相信十幾年以後,衆生平等的境界一定會在相續中生起來的。否則,若沒有菩提心,哪怕天天念阿彌陀佛、蓮師心咒,也不屬于真正的大乘修行人。

  有些人聽了此話以後可能會滿不高興,但不高興也沒有辦法,事實本來就是這樣。不然的話,你可以觀察一下自己的相續:自己對親人如何、對仇人如何,對上面的人如何、對下面的人又是如何……這一點不需要問別人,自己就是自己最好的見證。我不知道別人是怎樣的,但我自己返觀內心,經常覺得非常慚愧:學了這麼多年佛法,相續中的習氣竟然還是那麼多、那麼嚴重!所以不管是誰,我們每個人都應好好學修這部論典。

  以上講的就是,要對衆生培植出一種平等心。

  【轉欲自穩重】

  將以前珍愛自己的所有念頭,全部轉變爲愛護別人的念頭,而且自己的修行也應穩重自主。

  【從今以後,我們應當將以前珍愛自己、重視自己的念頭轉爲珍愛他人的念頭,使自己的言行像如法行事的同道一樣穩重。】

  發了菩提心以後,我們要把所有的衆生都當作“自己”來看待,以前如何執著、愛護自己,從今以後,也要同樣地珍愛衆生。

  同時,自己的言行舉止應該如理如法,仿效某些道友的穩重自持。

  【所有的修心都不應該注重炫耀表面的形式,而應將內在的本質作爲首當其沖的關要。作爲修心者,應當在他人毫無察覺的情況下,默默無聞地使內心逐步成長起來。】

  修心的關鍵在于內在本質,而不在于表面的形式,然而,現在大多數人正好相反,他們認爲外在形象是首當其沖的關要,如果形象上搞得好,得到了大家的好評,就說明自己的修行非常不錯了。比如,現在有些居士爲寺院做了一點功德,他的大名很快就被登在“功德榜”上,張貼出來人盡皆知,那個居士此時也會洋洋得意,自我感覺良好。其實這種膚淺的炫耀,並沒有實際意義。恰卡瓦格西曾說:“修行應該從內心上下手,倘若變成了表面形象,將會令人深感惋惜。”法王如意寶的金剛上師托嘎如意寶,生前曾毫不聲張地把所有錢財都拿來供燈以積累資糧,而毫無意義的表面形式,他老人家卻從來不感興趣。所以,我們在修心過程中,關鍵是看自己的“內在本質”——利他菩提心成熟了沒有,如果沒有成熟,不管表面上如何行善、做什麼樣的宣傳,也都跟某些外道的一些善舉沒有多少差別。

  修心時不僅應避免一些表面的炫耀,還要學會默默無聞、韬光隱晦。對于真正生起菩提心的人來說,即使自己相續中有很多功德,也沒必要讓每個人都知道,這時的他不管到哪裏、做什麼事情,都能利益無量衆生,這是最關鍵也是最重要的,至于表面的譏毀、稱譽,對他而言根本無關痛癢、無足輕重。所以,我們現在的當務之急,就是在無人覺察的情況下,讓自己的相續先成熟起來,否則,如果心中充滿了自私自利,外在的善行即使再做得轟轟烈烈,也都只是皮毛影像而已,沒有什麼真正的意義。

  這部《〈修心七要〉耳傳略釋》文字不多,但其中的內涵卻非常深奧。如果只看一遍、只聽一遍,不一定能對自相續起到很大的幫助,所以我們應該經常思維其中的內容,今年看、明年也看,以此對照自己的相續,改正以往的過失,這樣才能令菩提心逐漸逐漸成熟起來。畢竟我們不是牦牛而是人,不管接受什麼樣的教育,都能對自己産生一定的影響,以前世間的那些哲學、外道邪說都能在我們心中留下痕迹,更何況是這些正理的教育了?所以,大家只要依靠本論所講的大乘醍醐,不間斷地受用修持,利他的菩提心遲早都會在相續中生起的!

  【不應說缺陷全莫思他過】

  不要妄評他人的缺陷,也不要思維別人的過失。

  【對于他人在世間方面諸如盲眼之類的缺陷,以及在佛法方面失毀戒體之類的過失等等這些不中聽、不悅耳的話,都不要妄加評說。】

  在世間方面,對于肢體殘缺、諸根不全的人,如聾啞、目盲等,不要當面對人家品頭論足,或者背後將他人的缺陷當作開玩笑的談資。在出世間方面,如果某個修行人有戒律不清淨、與上師有矛盾、聞思跟不上等種種過失,我們也不能肆意妄評,信口開河。《佛子行》中說:“以惑談他菩薩過,則將毀壞自功德,故于大乘諸士夫,不說過失佛子行。”所以,入了大乘道的修行人,千萬不要隨便談論別人的過失,否則失壞了自己的大乘菩提心,就太不值得了。

  【在看到一切衆生,特別是已經跨入佛門的修行者的過失時,也要清醒地意識到:這是因爲自己的心不清淨所導致的,他人不可能有這種過失。從而斷除挑剔別人毛病的心思。】

  對于任何一個衆生,我們最好都不要說他的過失,包括牦牛、山羊等旁生也是如此,《極樂願文大疏》中講過,以前有個人給牦牛起了一些很難聽的綽號,結果爲自己帶來了巨大的損失。所以我們要盡量對衆生說愛語、觀清淨心,尤其是對已入佛門的大乘修行人,就更不能隨便挑剔過失了。因爲別人的相續,以我們的肉眼是根本看不出來的,倘若對方已經發了菩提心,相續中也完全具足了對衆生的大悲心,那不管他的表面行爲如何,也都是一位真正的菩薩,若以菩薩爲對境,進行毀謗、尋求過失的話,學過《入行論》的人都知道,這個果報有多麼可怕。

  常聽有人說:“這個人肯定很壞,因爲我看他以前幹過什麼什麼事……”,其實即使以現在最精密的儀器來測量,往往都會産生一些偏差,那以我們有限的肉眼、無明的分別念來判斷一個人的好壞,其可靠性就更不待言了。看到他人的不好,實際上是自己的心不清淨所致。比如,一塊髒兮兮的鏡子,由于上面汙點斑斑,顯出來的東西肯定是面目全非,同樣,如果在我們心的鏡面上,充滿了種種習氣垢染,那麼無論看到誰,也都會覺得他有很多毛病,怎麼看都不像是好人。完美如釋迦牟尼佛那樣叁界無比的量士夫,在提婆達多、飲光外道等具邪見者眼裏,不也是個有各種醜相、行爲不如法的凡夫嗎?佛陀的金剛語本無任何過失,但仍有許多人認爲佛法是一派胡言、是封建迷信……由此可見,假如一個人的心不清淨,外面的世界就會是顛倒的顯現。

  所以,一切的一切,關鍵都是心在起作用。如果一個人的心不清淨,就會時常疑神疑鬼,覺得周圍的人都在欺負他,甚至看他一眼,也覺得人家的眼神大有問題,似乎是在蔑視自己,進而怒不可遏,處處與人爲敵。相反,倘若一個人的心很清淨,視每個人都是佛菩薩,那麼即使有人無端刁難,他也覺得是大菩薩在以此方便來消除自己的業障,于是心安理得地接受一切。所以,外境的好壞,根本在于心的假立,明白了這個道理以後,就應斷除挑剔別人過失的習氣,即使心中生起不好的念頭,也要立刻忏悔、對治。

  【先淨重煩惱斷一切果求】

  【我們在觀察自相續中的煩惱之後,如果發現哪一種最粗重,就全力以赴地集中一切教法去對治這種最粗重的煩惱,並盡力將其扼殺于襁褓之間。】

  我們在修心的過程中,首先應觀察自己相續中哪一種煩惱最重:有些人嫉妒心強烈,有些人貪心熾盛,有些人嗔心嚴重……由于各人的根基、意樂不同,所以最重的煩惱也不一樣。按照大乘經典的解釋,一個人即生中最重的煩惱與自己的前世有關,如果前世這方面串習得比較多,那麼在今生當中,這個煩惱就很難斷除;還有一些論典說,每個人的煩惱與他自己的生辰也有關系,倘若今年正好是與自己相克的年,那煩惱就會相較于往年更爲嚴重,四大也會有諸多不調。

  但不管怎麼說,煩惱的産生既不能完全歸咎于前世的業力,也不是僅僅因爲一些偶爾的因緣,而應把所有的因素都綜合起來作爲參考。爲什麼呢?無垢光尊者在《如意寶藏論》中說:如果一切事情皆歸于前世的業力所致,那麼人殺猴子也不會有過失了,因爲這是猴子前世的業力現前。同樣,相續中的煩惱也是如此,有些人說:“我的嗔心特別重,這是因爲前世的業力,所以現在沒辦法改變。”其實不一定是這樣的,去年我們在學《俱舍論》時講過,煩惱的産生一方…

《《修心七要》耳傳略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