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修心七要》耳传略释▪P17

  ..续本文上一页躬屈膝,甚至打电话时也点头哈腰,可一看到自己的下属或比较卑微的人,马上就判若两人,气焰嚣张得不可一世了。

  其实,作为发了菩提心的人,要对所有的众生一视同仁,绝不应该如此势利。关于这一点,我们学院就做得不错,学院经常强调在商店、医院等处发心的人,对所有的人要一律平等,不能一看到大活佛、大堪布,就蜂拥而至、体贴周到,而遇到一个普通的人,任他在一旁等了半天,叫破了喉咙,自己的眼皮也懒得抬一下。我在这里并不是说你们有过类似情况,只是提醒大家:这种行为,在学院是严厉杜绝的!

  社会上的人也许觉得这有点小题大做,因为在他们眼中,这类现象极其正常。去年藏地有个著名的演员,就表演了一个小品,将这种人的嘴脸表现得淋漓尽致:上级来电话时,他使出浑身解数,极尽巴结奉承之能事;下属来电话时,他官腔十足,对其百般呵斥责骂;而与自己平起平坐的人来电话时,他又故作姿态、故弄玄虚……看了这个小品以后,令人感触很深,其实这种谄上轻下的弊病,世间几乎每个人都有,但是作为一名大乘修行人,如果我们也这样卑上亢下、对众生不平等的话,说明自己相续中的菩提心根本没有成熟,相反,如果真能做到对所有的众生一律平等,则表明你的菩提心已经修得非常不错了。

  此外,这里还讲到了另一种情况:有些人对自己的怨敌恨得咬牙切齿,而对自己的亲友又慈悲得太过份了,这种两极分化也是不应理的。按理来说,亲与仇只是因为各自的因缘不同,才在我们面前如是显现而已,实际上二者是完全平等的。如果我们实在无法达到这一点,也应该思维:“作为一个发了菩提心的修行人,亲怨平等是菩萨戒中非常重要的学处,倘若我连这个都做不到,那菩提心又怎能于相续中生起呢?”

  以上种种不平等的心态,需要我们用菩提心的修法来加以转变,如果大家能坚持不懈地串习,相信十几年以后,众生平等的境界一定会在相续中生起来的。否则,若没有菩提心,哪怕天天念阿弥陀佛、莲师心咒,也不属于真正的大乘修行人。

  有些人听了此话以后可能会满不高兴,但不高兴也没有办法,事实本来就是这样。不然的话,你可以观察一下自己的相续:自己对亲人如何、对仇人如何,对上面的人如何、对下面的人又是如何……这一点不需要问别人,自己就是自己最好的见证。我不知道别人是怎样的,但我自己返观内心,经常觉得非常惭愧:学了这么多年佛法,相续中的习气竟然还是那么多、那么严重!所以不管是谁,我们每个人都应好好学修这部论典。

  以上讲的就是,要对众生培植出一种平等心。

  【转欲自稳重】

  将以前珍爱自己的所有念头,全部转变为爱护别人的念头,而且自己的修行也应稳重自主。

  【从今以后,我们应当将以前珍爱自己、重视自己的念头转为珍爱他人的念头,使自己的言行像如法行事的同道一样稳重。】

  发了菩提心以后,我们要把所有的众生都当作“自己”来看待,以前如何执著、爱护自己,从今以后,也要同样地珍爱众生。

  同时,自己的言行举止应该如理如法,仿效某些道友的稳重自持。

  【所有的修心都不应该注重炫耀表面的形式,而应将内在的本质作为首当其冲的关要。作为修心者,应当在他人毫无察觉的情况下,默默无闻地使内心逐步成长起来。】

  修心的关键在于内在本质,而不在于表面的形式,然而,现在大多数人正好相反,他们认为外在形象是首当其冲的关要,如果形象上搞得好,得到了大家的好评,就说明自己的修行非常不错了。比如,现在有些居士为寺院做了一点功德,他的大名很快就被登在“功德榜”上,张贴出来人尽皆知,那个居士此时也会洋洋得意,自我感觉良好。其实这种肤浅的炫耀,并没有实际意义。恰卡瓦格西曾说:“修行应该从内心上下手,倘若变成了表面形象,将会令人深感惋惜。”法王如意宝的金刚上师托嘎如意宝,生前曾毫不声张地把所有钱财都拿来供灯以积累资粮,而毫无意义的表面形式,他老人家却从来不感兴趣。所以,我们在修心过程中,关键是看自己的“内在本质”——利他菩提心成熟了没有,如果没有成熟,不管表面上如何行善、做什么样的宣传,也都跟某些外道的一些善举没有多少差别。

  修心时不仅应避免一些表面的炫耀,还要学会默默无闻、韬光隐晦。对于真正生起菩提心的人来说,即使自己相续中有很多功德,也没必要让每个人都知道,这时的他不管到哪里、做什么事情,都能利益无量众生,这是最关键也是最重要的,至于表面的讥毁、称誉,对他而言根本无关痛痒、无足轻重。所以,我们现在的当务之急,就是在无人觉察的情况下,让自己的相续先成熟起来,否则,如果心中充满了自私自利,外在的善行即使再做得轰轰烈烈,也都只是皮毛影像而已,没有什么真正的意义。

  这部《〈修心七要〉耳传略释》文字不多,但其中的内涵却非常深奥。如果只看一遍、只听一遍,不一定能对自相续起到很大的帮助,所以我们应该经常思维其中的内容,今年看、明年也看,以此对照自己的相续,改正以往的过失,这样才能令菩提心逐渐逐渐成熟起来。毕竟我们不是牦牛而是人,不管接受什么样的教育,都能对自己产生一定的影响,以前世间的那些哲学、外道邪说都能在我们心中留下痕迹,更何况是这些正理的教育了?所以,大家只要依靠本论所讲的大乘醍醐,不间断地受用修持,利他的菩提心迟早都会在相续中生起的!

  【不应说缺陷全莫思他过】

  不要妄评他人的缺陷,也不要思维别人的过失。

  【对于他人在世间方面诸如盲眼之类的缺陷,以及在佛法方面失毁戒体之类的过失等等这些不中听、不悦耳的话,都不要妄加评说。】

  在世间方面,对于肢体残缺、诸根不全的人,如聋哑、目盲等,不要当面对人家品头论足,或者背后将他人的缺陷当作开玩笑的谈资。在出世间方面,如果某个修行人有戒律不清净、与上师有矛盾、闻思跟不上等种种过失,我们也不能肆意妄评,信口开河。《佛子行》中说:“以惑谈他菩萨过,则将毁坏自功德,故于大乘诸士夫,不说过失佛子行。”所以,入了大乘道的修行人,千万不要随便谈论别人的过失,否则失坏了自己的大乘菩提心,就太不值得了。

  【在看到一切众生,特别是已经跨入佛门的修行者的过失时,也要清醒地意识到:这是因为自己的心不清净所导致的,他人不可能有这种过失。从而断除挑剔别人毛病的心思。】

  对于任何一个众生,我们最好都不要说他的过失,包括牦牛、山羊等旁生也是如此,《极乐愿文大疏》中讲过,以前有个人给牦牛起了一些很难听的绰号,结果为自己带来了巨大的损失。所以我们要尽量对众生说爱语、观清净心,尤其是对已入佛门的大乘修行人,就更不能随便挑剔过失了。因为别人的相续,以我们的肉眼是根本看不出来的,倘若对方已经发了菩提心,相续中也完全具足了对众生的大悲心,那不管他的表面行为如何,也都是一位真正的菩萨,若以菩萨为对境,进行毁谤、寻求过失的话,学过《入行论》的人都知道,这个果报有多么可怕。

  常听有人说:“这个人肯定很坏,因为我看他以前干过什么什么事……”,其实即使以现在最精密的仪器来测量,往往都会产生一些偏差,那以我们有限的肉眼、无明的分别念来判断一个人的好坏,其可靠性就更不待言了。看到他人的不好,实际上是自己的心不清净所致。比如,一块脏兮兮的镜子,由于上面污点斑斑,显出来的东西肯定是面目全非,同样,如果在我们心的镜面上,充满了种种习气垢染,那么无论看到谁,也都会觉得他有很多毛病,怎么看都不像是好人。完美如释迦牟尼佛那样三界无比的量士夫,在提婆达多、饮光外道等具邪见者眼里,不也是个有各种丑相、行为不如法的凡夫吗?佛陀的金刚语本无任何过失,但仍有许多人认为佛法是一派胡言、是封建迷信……由此可见,假如一个人的心不清净,外面的世界就会是颠倒的显现。

  所以,一切的一切,关键都是心在起作用。如果一个人的心不清净,就会时常疑神疑鬼,觉得周围的人都在欺负他,甚至看他一眼,也觉得人家的眼神大有问题,似乎是在蔑视自己,进而怒不可遏,处处与人为敌。相反,倘若一个人的心很清净,视每个人都是佛菩萨,那么即使有人无端刁难,他也觉得是大菩萨在以此方便来消除自己的业障,于是心安理得地接受一切。所以,外境的好坏,根本在于心的假立,明白了这个道理以后,就应断除挑剔别人过失的习气,即使心中生起不好的念头,也要立刻忏悔、对治。

  【先净重烦恼断一切果求】

  【我们在观察自相续中的烦恼之后,如果发现哪一种最粗重,就全力以赴地集中一切教法去对治这种最粗重的烦恼,并尽力将其扼杀于襁褓之间。】

  我们在修心的过程中,首先应观察自己相续中哪一种烦恼最重:有些人嫉妒心强烈,有些人贪心炽盛,有些人嗔心严重……由于各人的根基、意乐不同,所以最重的烦恼也不一样。按照大乘经典的解释,一个人即生中最重的烦恼与自己的前世有关,如果前世这方面串习得比较多,那么在今生当中,这个烦恼就很难断除;还有一些论典说,每个人的烦恼与他自己的生辰也有关系,倘若今年正好是与自己相克的年,那烦恼就会相较于往年更为严重,四大也会有诸多不调。

  但不管怎么说,烦恼的产生既不能完全归咎于前世的业力,也不是仅仅因为一些偶尔的因缘,而应把所有的因素都综合起来作为参考。为什么呢?无垢光尊者在《如意宝藏论》中说:如果一切事情皆归于前世的业力所致,那么人杀猴子也不会有过失了,因为这是猴子前世的业力现前。同样,相续中的烦恼也是如此,有些人说:“我的嗔心特别重,这是因为前世的业力,所以现在没办法改变。”其实不一定是这样的,去年我们在学《俱舍论》时讲过,烦恼的产生一方…

《《修心七要》耳传略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