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什麼毛病都沒有,這樣就不是一個真正的修行人。平時我在處理一些問題時,如果每個人都能像他一樣,不講自己的功德,只講自己的過失,所有問題就很好解決了。
在修行過程中,最可怕的魔就是內心的我執魔,一旦我們被這個魔控製,就會始終覺得自己做什麼都對,別人做什麼都不對。記得我們前面講過,朗日塘巴格西說:“所有的甚深教法,都是將所有的過失歸于自己,而將所有的功德賦予尊貴衆生。”這一點,世間那些自私狡詐的人肯定做不到,但作爲發了大乘菩提心的修行人,你們是否能做得到呢?
【不好強爭先斷除諸邪命】
不要爭強好勝,要斷除一切邪命養活。
【我們必須驅除那種通過千方百計,而將與人共有的財物受用歸于己有的心態與行爲。】
比如在賽馬時,每個參賽者都想盡量把對手甩在後面,自己一個人遙遙領先,同樣的道理,在同一個場合中,有些人千方百計、不擇手段地利益自己,排擠他人,所有名聲、財富、受用等好處,都由“我”一個人獨自占有,千萬不能讓旁人分得一杯羹。這種惡念,就是這裏所講的“好強爭先”。
【更要棄絕那種爲了讓自己得到究竟的利益,而暫時先讓他人獲利得勝,自己吃虧失敗;或者爲了滅除惡魔或疾病而去修心之類的、有計謀、有條件的自私行爲。】
此處提到了兩種更應唾棄的行爲:有些極其狡詐的人,爲了自己能獲得究竟的利益,暫時讓一點蠅頭小利給別人,以作爲“放長線釣大魚”的誘餌。就像社會上的某些生意人,動不動就聲稱“跳樓價”、“買一贈一”、“虧本大甩賣”,表面上似乎是顧客占到了便宜,但實際上,他自己一點兒也沒虧,早就囊中鼓鼓、一本萬利了。
還有些人,修心只是爲了消滅自己的疾病或魔障,至于其他衆生,根本不在考慮的範圍之內。這種自私自利的行爲,我們也必須要根除。
【在有些人的心目中,仿佛又將修心法門僅僅作爲能夠利益妖魔鬼怪的方法來修持,既然如此(盡心盡力地取悅于鬼神),那就與苯波教的作法一般無二了。】
這句話是說,我們若將修心法門當作利益鬼神的方便,就與苯波教沒有什麼差別了。這是什麼意思呢?《大圓滿前行》中講,苯波教以新鮮的血肉爲供養,通過念誦一些儀軌,暫時取悅一些鬼神,使它們願意爲自己效勞,以成辦某種利益。同樣,如果我們也是以修心爲代價,爲了讓自己健康、發財,而念誦一些儀軌、供養諸佛菩薩,那麼這種“爲自己而盡力取悅聖尊”的舉動,就與苯波教無二無別了。
既然不能以自己的利益爲出發點來念經,那我們生病或遭遇到違緣時,應以什麼樣的心態念經呢?正確的心態是這樣的:由于我的一切都屬于衆生,所以如果我身體健康對衆生有利,就請叁寶加持我疾病痊愈;如果我生病對衆生有利,就請叁寶加持我的病千萬不要好。如果有邪魔鬼魅來加害我,也願我能依靠誦經的功德,滿足它們的一切所需……
按貢智仁波切的講義,這句話還有另一種解釋:“斷除諸邪命”是指斷除一切邪見、邪修、邪行。所謂“邪見”,指的是常見、斷見;“邪修”是將本來不正確的修行,誤認爲是正確的修行;“邪行”指將違背戒律的行爲,當作是應該遵守的行爲。以上這叁種邪命,我們全部要一一斷除。
【而作爲真正的正法,是必須能夠對治自己的煩惱與妄念的。】
【天莫淪爲魔】
天尊切莫淪落爲魔衆。本來天尊是用來恭敬供養的,但如果沒修好,就會變成給自己帶來違緣的魔衆。
【世間人都說:如果不恭敬自己的神,神就會傷害自己,這樣一來,天尊也就淪爲魔鬼了。
同樣,如果我們通過修心,反而使相續中的我慢、驕傲不斷增長,那麼這個(修心之)法就變成非法了。】
世間很多天尊神靈因爲不是修行者,所以就很容易被得罪,如果時時對他恭敬有加,他就會照顧你;倘若一天沒有好好恭敬,天尊就可能會反過來傷害自己,同樣,正法本來是對治煩惱的一劑良藥,可如果沒有抓住修行的竅訣,依靠正法不僅無法調伏煩惱,反而會成爲增上嫉妒、傲慢的近取因。這樣一來,如同天尊淪爲魔一樣,修心的法也就變成非法了。誠如帕單巴尊者所說:“若不如法而行持,正法反成惡趣因。”
在此提醒大家,我們供護法應選擇正規的護法,要麼是佛菩薩的化身,要麼是被佛菩薩調化好的世間鬼神,像格薩爾王、單堅等大圓滿叁大護法之類的護法,我們就可以放心地供養,對這些護法,即使因爲某種緣故而中斷供養,他們也不會降罪于我們,而其他偶爾會給我們帶來某些暫時利益的世間護法就很難說了,所以,在選擇護法方面,我們一定要慎重。
【依靠修心教法來修習的目的,就是爲了能調伏自己的相續,如果心相續反而因我慢而變得剛愎自用、頑固不化,則是根本沒有領略到正法關要的表現。這就如同魔鬼從東方來加害,而我們卻把替身品、贖命物送到西方的作法一樣。】
《開啓修心門扉》中也有這個公案:我們遣魔的時候,理當把替身品、贖命物送到魔鬼來的東方,如果南轅北轍,本該送到東方的東西卻送到了西方,那就沒有辦法遣除魔障的危害了。同樣的道理,修心是爲了調伏相續中的煩惱,但如果方向搞錯了,沒有針對“我執”下手的話,不僅無法遣除煩惱,反而會令自己的煩惱更加增上,相續也會變得更頑強難化了。
大家看起來似乎非常困了,那我就把後面的部分直接念下去吧……
【因此,我們必須要對症下藥,徹底地斬除珍愛自己、執著自己的心念,將自己視爲與所有衆生的仆人一般低賤。
爲樂莫求苦
如果在自己的親朋好友等等去世的時候,自己想到的卻是:“這下他的衣食、財物、法本等等終于可以歸我所有了!”;在施主生病或死亡的時候,自己卻在盤算:“他們一定會來以供養而行善積德,(我便可以從中獲利了!)”;在某位與己相當的修行者離開人世之際,自己也認爲:“現在就只有我一個人有福報了!”;在敵人死亡的時候,也幸災樂禍地想著:“他從今以後再也不會來禍害我了,這是多麼稱心如意的事啊!”。
上述諸類爲了自己的快樂,而希望他人痛苦的想法,我們務必要斬草除根。】
所南德義檀嘉熱巴涅……(回向偈)
第七節課
(2005年7月13日晚上9時)
今天講《〈修心七要〉耳傳略釋》的最後一個問題——修心的學處。
一般來說,學處和誓言雖然稱呼不同,但意思都一樣,而此處它們的角度略有差別,誓言主要從“破”的方面講,學處是從“立”的方面講的。也就是說,前幾天講的誓言是提醒我們在發了菩提心以後,有些事情不能做,而這裏講的學處則告訴我們有些事情必須要去做。這就是二者之間的差別。
這次的《〈修心七要〉耳傳略釋》講得不是很詳細,一方面是因爲時間的關系,另一方面,晚上講課的效果也不是特別好。但不管怎麼說,我們只有今天、明天兩堂課了,希望大家能夠善始善終、專心聽講。
甲七、(修心之學處):
【諸瑜伽攝一】
“瑜伽”是指日常的言行舉止、所作所爲,“攝一”就是全部歸攝于利他的菩提心當中。
【我們還應當修學令修心之法不但不退失,而且要不斷增長的方法。所謂“諸瑜伽歸一”的意思,就是指修心者在修持包括飲食、穿衣等等在內的所有瑜伽中,都要以利益其他衆生的念頭攝持。】
以前沒有生起菩提心的話,應想盡一切辦法使它生起,生起以後,不僅要讓它不退失,還要通過各種方法使它增長。怎麼增長呢?就是“諸瑜伽攝一”,即在平時的行住坐臥中,所有的威儀都要有利益衆生的念頭。無論是穿衣、吃飯,還是走路、睡覺,甚至包括上廁所,不管是好的還是壞的行爲,都要以利益衆生的菩提心來攝持。比如說,早上起來,洗臉時應該想:“當願衆生,得淨法門,永無垢染”,吃飯時想:“當願衆生,禅悅爲食,法喜充滿”……平時不管做任何一件事情,首先想到的就是利益衆生。
然而,現在大多數人恰恰相反,無論遇到什麼事情,第一個想到的絕不是衆生而是“我”,例如“今天我要出門辦事,請上師加持我順利”、“我在路上時,請保佑我不要出車禍”……這就是大多數人最不好的一個習氣毛病,做任何事情都是自私自利的發心,這對于修行人來說,是非常不應理的。所以,我們必須要改變原有的習慣,一切威儀都以菩提心來攝持。當然,剛開始的時候,可能往往記不得發心,或者在做事過程中把利他的心忘了,這些情況比較常見,但若能以正知正念長期串習的話,最後所有的行爲都會不離菩提心的。
真正具有菩提心的高僧大德,無論處于什麼環境和地位,都不會舍棄利他的菩提心。比如,當他被衆人恭敬贊歎時,不會認爲我是多麼了不起;當他貧窮困苦,甚至被關在監獄裏時,也不會考慮個人的安危,考慮的只是衆生的利益,願自己所受的苦可以代替一切衆生的苦,而且在監獄裏還爲衆生傳法,開示取舍的道理。大家都知道,在整個世間,最惡劣的環境當屬監獄了,如果一個人身陷囹圄都能不舍菩提心的話,那在快樂或平庸時,也肯定不會舍離菩提心的。
所以,我們應該經常觀察自己的行住坐臥能不能以菩提心來攝持,如果能的話,也用不著天天手拿念珠,嚷著非要閉關不可了。
在這一點上,高僧大德與我們凡夫是不一樣的。以前我和上師如意寶去國外時,遇到一些風景優美的花園,他老人家似乎和大家一樣,也會對馥郁的鮮花、雅致的環境贊歎一番,但與我們不同的是,上師對這一切毫不貪戀執著,而且還以菩提心攝持,將這種快樂回向給一切衆生。由此可見,發了菩提心的高僧大德,不管是在什麼場合下,都與普通人不相同,他們能把所看見的、所接觸的外境全部用上,沒有一個不是用來修菩提心的。他們痛苦也好、快樂也好,到漢地也好、到藏地也好,在城市也好、在鄉村也好,一天24小時從來沒有浪費過一分鍾,全部都在…
《《修心七要》耳傳略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