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修心七要》耳傳略釋▪P20

  ..續本文上一頁修菩提心。可我們呢?心情好的時候,能修上一段時間;心情不好時,就根本不修了,尤其是遇到一些比較可怕的違緣時,不僅菩提心的影子找不到,而且修行的行爲也可能會完全舍棄。這就是沒有修煉的緣故。

  【遇違緣修一】

  在遇到違緣時,唯一應該修什麼呢?就是利他的菩提心。

  【我們在修持修心教法之際,如果出現因罹患疾病、魔鬼障礙、他人憎恨以及自己的煩惱更爲猖獗等等,而令自己不想繼續修持修心教法的時候,就應當思維:在這個世界上,有許許多多的衆生都在承受著與自己一樣的災難,從而對它們生起不可抑製的慈悲之心。】

  修行的時候,作爲欲界衆生,不可能一生當中完全一帆風順,沒有任何違緣。有時會不幸患上癌症、肺炎、肝炎等疾病;有時會遭遇到人或非人的魔障侵害;有時心情沮喪,覺得每個人都看不起自己、歧視自己;有時候相續中的煩惱特別猖狂……遇到這些情況,很多人都不想修了,甚至認爲:上師叁寶一點兒都不加持我,像我這麼倒黴的人,未來又有什麼希望呢?還不如就此墮下去吧,算了吧……

  當自己對自己非常失望時,大乘修行人應該這樣思維:在這個世界上,有許許多多的衆生正蒙受著和我一樣的災難,願我來代替他們的苦,使他們遠離災難,永遠快樂。誠如《佛子行》中所說:“貧窮恒常受人欺,且爲重疾惡魔逼,衆生罪苦自代受,無有怯懦佛子行。”

  講了這麼多天的修心教言,你們遇到問題時應該多多少少能用上一點吧!可是昨天剛講的內容,現在用不上的還是大有人在。剛才有個老年人給我打電話:“上師,我現在非常痛苦,又生病、別人又欺負我,您能不能給我找出一個解決的辦法呀?”其實,不要說是我,就算是諸佛菩薩,除了這個辦法以外,也沒有別的辦法了,于是我對他說:“你可以觀想自他交換,代一切衆生受苦啊!”那個老人聽後回答:“這個辦法也對,但我想……應該還有一個行之有效的方法吧?不然的話,怎麼還這麼痛苦呢?”一方面可能是這個老人的業力現前,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他沒有以這些修心的法要來調伏相續,總以爲從別的地方吃點藥、得個加持,依靠某種物質的力量,就能消除自相續中的煩惱。其實,這是一種錯誤的觀念。

  那正確的觀念是什麼呢?當身患重病、別人也欺負自己的時候,應當這樣想:“願一切衆生的疾病、痛苦,以及所有不愉快的事情,全都集中在我的身上,讓我一個人來承受痛苦。”這就是《修心七要》上上下下最根本、最唯一的竅訣!

  有些道友這幾天聽了這部論以後,覺得對調伏自己的相續很管用,下課後紛紛來我面前致謝,感謝我能傳這麼好的法。我想的確如此,這麼好的法門,如果大家好好聞受修持的話,對自己一定是有幫助的。第一堂課我在給大家介紹無著菩薩時說過:無著菩薩的金剛語,沒有一句不讓人生起菩提心的,所以上師如意寶以前就非常想講無著菩薩的《入行論·善說海》;我剛來學院時,在一位堪布座下聽輔導,他老人家也很喜歡背無著菩薩的論典,常聽他贊道:“無著菩薩的教言對人們的相續非常有幫助,它能令我們很快就生起菩提心。”

  在座的道友,不知道你們這一次有沒有真正生起菩提心?如果沒有,那能不能想到:“菩提心真是非常難得,雖然現在沒有生起,但是我一定要在不久的將來,想盡辦法讓它在自相續中生起來。”其實,世俗菩提心對我們來說,生起來也並不困難。如果是證悟勝義菩提心,或者通達無上大圓滿的光明覺性,這對我們凡夫俗子來說是有點難辦,可世俗菩提心,只要你方法掌握了,在此基礎上反複串習,我想在相續中産生也不會難如登天。

  【並進一步觀想:但願能將這些衆生的所有災難全部聚集在自己的相續……從而修持自他相換。】

  當自己正在感受痛苦時,要知道,世界上還有成千上萬的衆生也在感受著和我們一樣的痛苦,此時應該發願:通過修自他相換的力量,誓願代一切衆生受苦。

  釋迦牟尼佛因地時曾轉生爲匝哦之女,因踢過母親的頭,後來墮入了地獄,當他在地獄中感受鐵輪飛頂的痛苦時,他發願:“世界上無數和我一樣因忤逆母親而感受這種痛苦的衆生,但願他們的痛苦都由我來代受。”以此菩提心的功德所感,他死後轉生到了天界。這個公案充分說明,我們在值遇痛苦和災難時,唯一能解救自己的,就是利他的菩提心。

  【初後行二事】

  “初”指早上,“後”指晚上,“二事”是指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或者世俗菩提心和勝義菩提心。這個頌詞的意思是說,無論早上還是晚上,我們都不能忘記修持這兩種菩提心。

  【在每天早上,我們應當以“今天無論如何都不能離開兩種菩提心”的動機來帶動所有的行爲;在白天,也要時時刻刻以這種正知正念來攝持;晚上睡覺前,我們也應該對當天的行爲加以反省,如果發現有違背菩提心的作法,就要狠揭猛批自己的過失,然後勵力忏悔,並且發誓:“今後一定要杜絕這種情況的發生!”;如果沒有發現違背菩提心的作法,就應當在心中生起歡喜,並且發願“我今後仍然要像這樣修持。”】

  早上起來時,應該想:“今天所作的一切,最好不要離開菩提心,也不要做違背菩提心的事情”,以這種心態來帶動白天的一切行爲。《大圓滿前行引導文》中也講到,早上的時候,我們不要像牦牛從牛圈裏爬起來一樣,馬上就起床,應該好好思維昨天晚上做了什麼夢,如果是善法方面的夢,就應隨喜功德並作回向,如果是不好的惡夢,則要精進忏悔。在白天,也應時時刻刻以菩提心來攝持自己的言行。到了晚上,不要在無念的狀態中,倒在床上就蒙頭大睡,而應在臨睡前,坐在床塌上,想一想白天都做了什麼。如果一天的所作有違背菩提心、違背正法的,就要猛厲呵斥自己,並以慚愧心而進行忏悔;如果做的事情都是利益他人的,則將一切功德回向給衆生。這樣的話,一天的所作所爲就決定不離菩提心了。

  有些道友平時關在家裏,與人不接觸的時候,似乎菩提心修得還可以,但是一出門接觸人,很快就因爲看不慣他人的舉動,而使自己的菩提心搖搖欲墜了,爲了避免這種情況,就幹脆不敢出來,誰也不願意接觸。其實這種行爲是不可取的。大乘的發心是利益衆生,在此過程中難免與人接觸摩擦,若想避免對人挑叁揀四從而失壞菩提心的話,就應該像昨天講的那樣,唯一對他人觀清淨心、對自己觀過失心,一生起惡念,馬上就狠狠自責、勵力忏悔,發願從今以後一定要杜絕這種情況的發生。

  倘若我們不僅沒有危害衆生,反而還幫助了他們,這時就要生起歡喜心,發願今後仍如此行持。前天我和齊美仁真堪布放生回來,就遇到了這樣的事情:當時齊美仁真堪布已經很累了,但看到商店門口有個六、七十歲的老太太撿了很多紙箱子卻背不動時,他不顧自己的疲勞,馬上跑過去幫她背……雖然表面上看來這只是一個小小的行爲,也就是世間人所謂的“學雷鋒”吧,但從這些微不足道的行爲中,卻可以看出一個人的內心如何。世間的助人爲樂,經常帶著很多功利色彩,比如,能給我帶來好處的人,我就願意幫他;而對我無利無害的人,則根本不搭理,但修行人與此截然不同,無論對自己有沒有好處,只要衆生有困難,都願意無條件地去幫助。

  到了晚上,還應該反省一下當天的所作,看看自己在白天都做了哪些事情:有時候會發現自己的行爲很不如法;有時候會覺得一天下來收獲很大,該背的經論也背了,該聽的法也聽了,沒有損害任何道友,還救了一只瀕死的小螞蟻;有時候一天的行爲都處于無記當中,除了一日叁餐以外,什麼善事惡事也沒有做,一直是渾渾噩噩的……這幾種現象,哪些該取、哪些該舍,我們心中必須要有數。

  【二境皆應忍】

  無論順境還是逆境,一旦出現後,就都要學會安忍。

  【在眷屬、財物等等十分圓滿富足的時候,我們應當不驕不躁地將這一切了知爲如幻,並盡可能地將其轉化成利他的方便;】

  以下講了在我們面前將會出現的兩種對境。第一種是順境:由于前世的業力,或者今生的一些方便,有些人不僅眷屬衆多,財富、地位、名聲、權勢異常圓滿,而且也有無數的人對他恭敬贊歎,覺得他非常了不起。在這個時候,大多數凡夫人都禁不起外界的誘惑,覺得自己春風得意,進而生起傲慢心來。其實這是不應理的,要知道,現在的這點福報,若與以前的轉輪聖王、多聞天子相比,簡直如蟻穴般低劣淺陋,而且,福報的本性是無常的、有漏的,享受完後就消失無存了,既然如此,這些暫時的東西又有什麼可驕傲的呢?所以在遇到順境時,應盡量將這一切觀爲如幻如夢,並盡可能地以自己所擁有的財富地位來利益衆生。

  然而可憐的是,有些人盡管家財萬貫、富可敵國,卻從來也沒有想過要利益別人。前段時間,我和慈誠羅珠堪布去了一個地方,當地有個非常出名的有錢人,名下擁有幾十家豪華賓館,但他從來不供養叁寶,也不修建學校,只是把賺來的錢不斷投資再建新的賓館,幾十年來一直樂此不疲。當時我想:“現在有那麼多孩子讀不起書,如果他願意拿出自己一個月的盈利,也能建一所學校,讓幾百個孩子有書讀。可惜的是,他根本不願意積這個福報,還在一門心思地只爲賺錢,如今他已經六十多歲了,如果再不抓緊時間爲後世多積點資糧的話,一旦大限來臨,來世一定會非常可憐。”

  不僅有錢人如此,現在的有權人也是同樣,他們雖然擁有高官厚祿,但卻沒有想過利益衆生,所擁有的權勢僅僅是爲了自己獲得今生的安樂而已。所以有時想想,法王如意寶真的是非常了不起,他老人家利用自己的名聲、地位、修證等,將我們這些可憐衆生從無明的黑暗中解救了出來,如果上師也像那些人一樣只顧自己的話,我們是得不到什麼利益的,如同天空中雖有太陽,但若被烏雲障蔽,地上的萬物也無法依靠陽光茁壯生長一樣。

  在座的道友中,將來能擁有…

《《修心七要》耳傳略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