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日成熟;願我見聞覺知的一切衆生皆獲利益;願能遣除衆生修行過程中的所有違緣。”因此,大家供護法是爲了“衆生”遣除違緣,還是爲了“自己”遣除違緣,這是有天壤之別的,倘若只是爲了個人的利益,那就不是大乘的發心。這個界限,大家一定要分清楚。
【爲了能將突然遇到的惡緣轉爲菩提道,(故于頌詞中雲:)】
下面講的,雖然在科判中不明顯,但主要是在總結以上的內容,即突然遇到違緣時,我們應該如何將其轉爲道用。
【所遇修道用】
將自己所遇到的順緣、違緣,全部轉爲修行道用。
【當病魔、鬼怪或者敵人等忽然出現,使自己産生極大痛苦的時候,我們應當思維:在這個世界上,有著無量無邊的衆生,它們也同樣遭受著如此的極大痛苦。並對它們生起悲心,觀想將這些衆生所有的痛苦,全都聚集在自己身上。】
當病魔、怨敵、違緣等給我們帶來極大痛苦時,應當這樣思維:“在這個世界上,肯定還有很多衆生正在感受著和我一樣的痛苦。我依靠上師教的竅訣,都無法對治、忍受這些痛苦,那麼這些衆生從來沒有聽過善知識的教誨,也沒有任何的對治方便,他們的痛苦就更不言而喻了。”進而對他們生起強烈的大悲心,通過修持自他交換,觀想將這些衆生的痛苦全都集中在自己身上。
【或者觀想:這些傷害我的衆生,是幫助我修習菩提心的善友,它們就像上師一樣,對自己有著極爲廣大的恩德。】
或者還有另一種觀想方法:正是依靠這些害我的衆生,才使我生起了菩提心,所以它們對我的恩德極大,與我的上師沒有差別。
以前,噶當派的格西有時也會通過呵斥弟子,來激勵他們生起菩提心。就像仲敦巴格西圓寂之前,嚴厲地對博朵瓦格西說:“你必須給我好好修菩提心!!”後來,博朵瓦格西每每念及,都會感慨地說:“尊者當時的教言,就像在我心坎深處刺了個樁子一樣,簡直太尖銳了。”由此可見,爲了能令弟子生起菩提心,上師們可謂用心良苦啊!
【當看到其他衆生遭遇痛苦的時候,就應該馬上觀想由自己來領受這些痛苦;當自己或其他衆生生起極大煩惱的時候,就應當情真意切地觀想:但願其他衆生的所有煩惱,都能夠聚集在我自己的身上。】
當看到衆生正在遭受痛苦、正在産生煩惱時,我們應馬上觀想:希望諸佛菩薩加持,把他們的痛苦、煩惱全部轉移到我的身上。
噶當派的教言中說,如果看到某個衆生正在生貪心、嗔心、邪見等惡分別念時,應該觀想:但願這人相續中所有的惡分別念,都聚集于我的相續。由此推及,如果我們偶爾聽到有人在驚叫,也要馬上想:願這個人的恐懼成熟于我的相續!
【朗日塘巴說:“轉惡緣爲菩提道的這些殊勝方便法門,其實就是在滅除我們的期望及疑懼,並將我們推向通往究竟的、遠離期待與疑懼境界的通衢大道。現在對親怨二者所做的修持,就像想法將一根彎曲的木條繃直的過程一樣。”】
朗日塘巴尊者說:“將所有惡緣轉爲道用的殊勝方便,總而言之只有兩條:滅除我們相續中的希望與疑懼。”根登群佩在前面也講了,凡夫人都生活在希望與疑懼當中,成天想的無非是“我能不能成功”、“我能不能成就”、“我會不會有什麼違緣”……其實,對于一個聽過本論的修行人來說,違緣來了又怎麼樣,我們完全可以將其轉爲道用,依靠本論的殊勝竅訣,斷除一切的期待和疑懼。
尊者又說:“我們現在對親友、怨敵所做的修持,應該像將一根彎曲的木條繃直一樣。”很多人也許沒有見過彎木繃直的過程,要將一根彎木繃直,並不是輕而易舉的,其間需要很長的時間和繁瑣的工序,才能逐漸達到預期效果。比方說,要把它先放到火中烤一烤,表面抹一點酥油、泡一點水,然後和一個很直的東西綁在一起,或在上面壓一些重物,這樣經過多次,才會漸漸由彎變直。同樣,我們每個人無始以來不斷串習護親伏敵的習氣,要想一下子完全轉變過來,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以前我們一直對自己的親友相當執著,對怨恨的敵人特別仇視,如果讓自己最親愛的人和最討厭的人一下子平起平坐,很多人心裏根本接受不了。如同將彎木一下子拉直就容易折斷一樣,我們也不能因爲聽了一兩天的教言,馬上就想改變自己親怨不平等的心態,要知道,修行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倘若自己太急躁,反而會欲速不達。
改變習氣需要一個很長的時間,否則阿底峽尊者也不會在金洲上師身邊一待就是十二年了。當時,就智慧而言,尊者已經完全超過了金洲上師,但是爲了修持菩提心,尊者每天仍在上師座下聆聽教言,依教言觀想,然後于實際中一點一滴行持,如此經過了十二年,才最終令上師滿意。試想,阿底峽尊者是當時印度最有智慧的班智達,印度東西方根本找不到第二個人可與他齊肩,連他都修了整整十二年,那麼我們要想生起菩提心,最起碼也得二十四年吧!
第五節課
(2005年7月10日晚上9時)
昨天講了平時應該怎樣將違緣轉爲道用,今天繼續講第四個問題:歸結終生之行持。也就是說,今天講的內容,總結了我們一生當中應該行持的所有修法。
有些道友經常有這類疑問:“我一生中應當修什麼法?現在修什麼?臨死時又該修什麼?”今天的教言就是要告訴大家,我們一輩子該修的法不外乎以下幾條,你們若能精進修持,即生就可以獲得圓滿成就。
甲四、(歸結終生之行持):
【總攝竅訣要應修習五力】
釋迦牟尼佛、曆代高僧大德宣講的大乘法門有很多殊勝的竅訣,若將其完全歸納,則可包含在“終生行持菩提心”當中。而菩提心,又主要通過以下五種力來修習。
【首先是引發力:就是反複強烈地在心中發願:“從現在開始,但願在這個月,或者在今年,或者在尚未死亡之前,或者直至尚未成佛之間,自己始終也不離開世俗菩提心和勝義菩提心”;】
第一個是引發力,即心中恒時具有一個強烈的誓願,由此引發自己的世俗菩提心和勝義菩提心。
一個人心念的力量是非常強大的,比如晚上睡覺前,若想自己明天早上六點鍾一定要起床,第二天早上正好六點的時候,就一定會醒過來。同樣,若能在臨死時猛烈發願:“我一定要生起菩提心,即使現在無法生起,也一定要在中陰界時生起”,由于這個誓願的強大引發力,依此力量推動,我們至少也能在中陰界時生起菩提心。
平, 時,應在心中經常串習:“從現在起,但願我在這個月、在今年,或者死亡之前,相續中一定要生起菩提心!”由于衆生的根基不同,有些教言書還說:“如果發現自己在一個月中保持菩提心比較困難,也可以縮短到一天。”比如今天是釋迦牟尼佛的初轉*輪日,我希望大家能發一個世俗菩提心:“從現在起乃至生生世世,我不顧自己的一切,只爲利益天邊無際的衆生,願他們獲得圓滿正等覺的果位。”如果有人根基沒有成熟,盡管今天發了心,但沒有真正生起菩提心,也沒有關系,你們還可以繼續發願:“願我在今年,一定要生起菩提心”,或者“在我沒有死之前,能夠生起菩提心”,甚至“直至我成佛之間,始終不離菩提心的境界”。
當然這裏所講的菩提心,並非一地以上的勝義菩提心,而是指一般人比較容易生起的世俗菩提心。生起了這種菩提心以後,應該小心防護,以免退失。
什麼叫退失呢?去年我們在學《叁戒論》時就講過:一個人發了世俗菩提心以後,只要相續中沒有生起“從現在開始,我不度任何衆生”、“我要退失對大乘的信心”等惡願,菩提心就永遠也不會退失。所以,爲了防止菩提心失壞,我們在今天發了菩提心以後,就應該經常串習“願我有生之年乃至佛果之間,一刹那也不要離開菩提心”的發願,倘若心中時時能有這種強烈的引發力,菩提心在我們的相續中才會恒常不壞。
【第二是串習力:就是一再地修持世俗菩提心和勝義菩提心;】
既然已在諸佛菩薩前承諾過菩提心的誓言,今後就絕不能舍棄任何一個衆生。無論行住坐臥,內心時時以正知正念攝持,念念不忘曾經發過的菩提心,這就是串習力。
今天我們已經發下了菩提心,平時就應當勵力修持,不管出現違緣也好、順緣也好,痛苦也好、快樂也好,生病也好、健康也好,都要穩固地在相續中串習菩提心,一而再、再而叁地熟悉修煉,這就是終生修習的第二個要點——從現在起,相續中不能離開菩提心。
要想不離菩提心,必須要經過長期反複的串習。有些人今天雖然發了心,但卻從來也不修,只是以此爲談資,到處跟人炫耀:“你知道嗎,我2005年7月10日在喇榮五明佛學院,和所有的僧衆一起發了菩提心。怎麼樣,厲害吧!”這種人的舉動真是令人又好氣又好笑,我想即使再過五年十年,他們可能也不會把法本拿出來,認認真真修一遍。以前有些人也是這樣,他們來到我面前先自我介紹一番,然後說:“我十幾年前來過學院,當時還在您老人家面前聽過五加行呢!”我就問他:“那你修了嗎?”“還沒有。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呀,我的工作太忙了,而且我的地位也不一般哪……”在家人就是這樣,一生的寶貴時光都在散亂中虛度了。
人生短暫,倘若你們自己沒有緊迫感,是不可能自然而然成就一個法的。修菩提心也是同樣,有些道友發了菩提心以後,一生當中都會念念不忘,經常以此對治習氣,最終獲得了可喜的成就;而有些道友只不過是在聞法行列中聽了一個傳承而已,回去以後就把法本扔到一公裏以外的地方,繼續固守自己的老毛病不改,在相續中根本沒有少許的修習。雖然聞法的功德不可思議,不要說在座各位,就算是一只小蟲在這裏聽,也能得到一個圓滿的傳承,但除此以外,這些教言對你們相續還有什麼利益呢?你們不妨扪心自問一下。
【第叁是善種力:就是爲了讓菩提心能夠生起並不斷增長,而盡力地積累資糧;】
菩提心不會無緣無故地産生,也不會無緣無故地增長,…
《《修心七要》耳傳略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