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日成熟;愿我见闻觉知的一切众生皆获利益;愿能遣除众生修行过程中的所有违缘。”因此,大家供护法是为了“众生”遣除违缘,还是为了“自己”遣除违缘,这是有天壤之别的,倘若只是为了个人的利益,那就不是大乘的发心。这个界限,大家一定要分清楚。
【为了能将突然遇到的恶缘转为菩提道,(故于颂词中云:)】
下面讲的,虽然在科判中不明显,但主要是在总结以上的内容,即突然遇到违缘时,我们应该如何将其转为道用。
【所遇修道用】
将自己所遇到的顺缘、违缘,全部转为修行道用。
【当病魔、鬼怪或者敌人等忽然出现,使自己产生极大痛苦的时候,我们应当思维:在这个世界上,有着无量无边的众生,它们也同样遭受着如此的极大痛苦。并对它们生起悲心,观想将这些众生所有的痛苦,全都聚集在自己身上。】
当病魔、怨敌、违缘等给我们带来极大痛苦时,应当这样思维:“在这个世界上,肯定还有很多众生正在感受着和我一样的痛苦。我依靠上师教的窍诀,都无法对治、忍受这些痛苦,那么这些众生从来没有听过善知识的教诲,也没有任何的对治方便,他们的痛苦就更不言而喻了。”进而对他们生起强烈的大悲心,通过修持自他交换,观想将这些众生的痛苦全都集中在自己身上。
【或者观想:这些伤害我的众生,是帮助我修习菩提心的善友,它们就像上师一样,对自己有着极为广大的恩德。】
或者还有另一种观想方法:正是依靠这些害我的众生,才使我生起了菩提心,所以它们对我的恩德极大,与我的上师没有差别。
以前,噶当派的格西有时也会通过呵斥弟子,来激励他们生起菩提心。就像仲敦巴格西圆寂之前,严厉地对博朵瓦格西说:“你必须给我好好修菩提心!!”后来,博朵瓦格西每每念及,都会感慨地说:“尊者当时的教言,就像在我心坎深处刺了个桩子一样,简直太尖锐了。”由此可见,为了能令弟子生起菩提心,上师们可谓用心良苦啊!
【当看到其他众生遭遇痛苦的时候,就应该马上观想由自己来领受这些痛苦;当自己或其他众生生起极大烦恼的时候,就应当情真意切地观想:但愿其他众生的所有烦恼,都能够聚集在我自己的身上。】
当看到众生正在遭受痛苦、正在产生烦恼时,我们应马上观想:希望诸佛菩萨加持,把他们的痛苦、烦恼全部转移到我的身上。
噶当派的教言中说,如果看到某个众生正在生贪心、嗔心、邪见等恶分别念时,应该观想:但愿这人相续中所有的恶分别念,都聚集于我的相续。由此推及,如果我们偶尔听到有人在惊叫,也要马上想:愿这个人的恐惧成熟于我的相续!
【朗日塘巴说:“转恶缘为菩提道的这些殊胜方便法门,其实就是在灭除我们的期望及疑惧,并将我们推向通往究竟的、远离期待与疑惧境界的通衢大道。现在对亲怨二者所做的修持,就像想法将一根弯曲的木条绷直的过程一样。”】
朗日塘巴尊者说:“将所有恶缘转为道用的殊胜方便,总而言之只有两条:灭除我们相续中的希望与疑惧。”根登群佩在前面也讲了,凡夫人都生活在希望与疑惧当中,成天想的无非是“我能不能成功”、“我能不能成就”、“我会不会有什么违缘”……其实,对于一个听过本论的修行人来说,违缘来了又怎么样,我们完全可以将其转为道用,依靠本论的殊胜窍诀,断除一切的期待和疑惧。
尊者又说:“我们现在对亲友、怨敌所做的修持,应该像将一根弯曲的木条绷直一样。”很多人也许没有见过弯木绷直的过程,要将一根弯木绷直,并不是轻而易举的,其间需要很长的时间和繁琐的工序,才能逐渐达到预期效果。比方说,要把它先放到火中烤一烤,表面抹一点酥油、泡一点水,然后和一个很直的东西绑在一起,或在上面压一些重物,这样经过多次,才会渐渐由弯变直。同样,我们每个人无始以来不断串习护亲伏敌的习气,要想一下子完全转变过来,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以前我们一直对自己的亲友相当执著,对怨恨的敌人特别仇视,如果让自己最亲爱的人和最讨厌的人一下子平起平坐,很多人心里根本接受不了。如同将弯木一下子拉直就容易折断一样,我们也不能因为听了一两天的教言,马上就想改变自己亲怨不平等的心态,要知道,修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倘若自己太急躁,反而会欲速不达。
改变习气需要一个很长的时间,否则阿底峡尊者也不会在金洲上师身边一待就是十二年了。当时,就智慧而言,尊者已经完全超过了金洲上师,但是为了修持菩提心,尊者每天仍在上师座下聆听教言,依教言观想,然后于实际中一点一滴行持,如此经过了十二年,才最终令上师满意。试想,阿底峡尊者是当时印度最有智慧的班智达,印度东西方根本找不到第二个人可与他齐肩,连他都修了整整十二年,那么我们要想生起菩提心,最起码也得二十四年吧!
第五节课
(2005年7月10日晚上9时)
昨天讲了平时应该怎样将违缘转为道用,今天继续讲第四个问题:归结终生之行持。也就是说,今天讲的内容,总结了我们一生当中应该行持的所有修法。
有些道友经常有这类疑问:“我一生中应当修什么法?现在修什么?临死时又该修什么?”今天的教言就是要告诉大家,我们一辈子该修的法不外乎以下几条,你们若能精进修持,即生就可以获得圆满成就。
甲四、(归结终生之行持):
【总摄窍诀要应修习五力】
释迦牟尼佛、历代高僧大德宣讲的大乘法门有很多殊胜的窍诀,若将其完全归纳,则可包含在“终生行持菩提心”当中。而菩提心,又主要通过以下五种力来修习。
【首先是引发力:就是反复强烈地在心中发愿:“从现在开始,但愿在这个月,或者在今年,或者在尚未死亡之前,或者直至尚未成佛之间,自己始终也不离开世俗菩提心和胜义菩提心”;】
第一个是引发力,即心中恒时具有一个强烈的誓愿,由此引发自己的世俗菩提心和胜义菩提心。
一个人心念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比如晚上睡觉前,若想自己明天早上六点钟一定要起床,第二天早上正好六点的时候,就一定会醒过来。同样,若能在临死时猛烈发愿:“我一定要生起菩提心,即使现在无法生起,也一定要在中阴界时生起”,由于这个誓愿的强大引发力,依此力量推动,我们至少也能在中阴界时生起菩提心。
平, 时,应在心中经常串习:“从现在起,但愿我在这个月、在今年,或者死亡之前,相续中一定要生起菩提心!”由于众生的根基不同,有些教言书还说:“如果发现自己在一个月中保持菩提心比较困难,也可以缩短到一天。”比如今天是释迦牟尼佛的初转*轮日,我希望大家能发一个世俗菩提心:“从现在起乃至生生世世,我不顾自己的一切,只为利益天边无际的众生,愿他们获得圆满正等觉的果位。”如果有人根基没有成熟,尽管今天发了心,但没有真正生起菩提心,也没有关系,你们还可以继续发愿:“愿我在今年,一定要生起菩提心”,或者“在我没有死之前,能够生起菩提心”,甚至“直至我成佛之间,始终不离菩提心的境界”。
当然这里所讲的菩提心,并非一地以上的胜义菩提心,而是指一般人比较容易生起的世俗菩提心。生起了这种菩提心以后,应该小心防护,以免退失。
什么叫退失呢?去年我们在学《三戒论》时就讲过:一个人发了世俗菩提心以后,只要相续中没有生起“从现在开始,我不度任何众生”、“我要退失对大乘的信心”等恶愿,菩提心就永远也不会退失。所以,为了防止菩提心失坏,我们在今天发了菩提心以后,就应该经常串习“愿我有生之年乃至佛果之间,一刹那也不要离开菩提心”的发愿,倘若心中时时能有这种强烈的引发力,菩提心在我们的相续中才会恒常不坏。
【第二是串习力:就是一再地修持世俗菩提心和胜义菩提心;】
既然已在诸佛菩萨前承诺过菩提心的誓言,今后就绝不能舍弃任何一个众生。无论行住坐卧,内心时时以正知正念摄持,念念不忘曾经发过的菩提心,这就是串习力。
今天我们已经发下了菩提心,平时就应当励力修持,不管出现违缘也好、顺缘也好,痛苦也好、快乐也好,生病也好、健康也好,都要稳固地在相续中串习菩提心,一而再、再而三地熟悉修炼,这就是终生修习的第二个要点——从现在起,相续中不能离开菩提心。
要想不离菩提心,必须要经过长期反复的串习。有些人今天虽然发了心,但却从来也不修,只是以此为谈资,到处跟人炫耀:“你知道吗,我2005年7月10日在喇荣五明佛学院,和所有的僧众一起发了菩提心。怎么样,厉害吧!”这种人的举动真是令人又好气又好笑,我想即使再过五年十年,他们可能也不会把法本拿出来,认认真真修一遍。以前有些人也是这样,他们来到我面前先自我介绍一番,然后说:“我十几年前来过学院,当时还在您老人家面前听过五加行呢!”我就问他:“那你修了吗?”“还没有。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呀,我的工作太忙了,而且我的地位也不一般哪……”在家人就是这样,一生的宝贵时光都在散乱中虚度了。
人生短暂,倘若你们自己没有紧迫感,是不可能自然而然成就一个法的。修菩提心也是同样,有些道友发了菩提心以后,一生当中都会念念不忘,经常以此对治习气,最终获得了可喜的成就;而有些道友只不过是在闻法行列中听了一个传承而已,回去以后就把法本扔到一公里以外的地方,继续固守自己的老毛病不改,在相续中根本没有少许的修习。虽然闻法的功德不可思议,不要说在座各位,就算是一只小虫在这里听,也能得到一个圆满的传承,但除此以外,这些教言对你们相续还有什么利益呢?你们不妨扪心自问一下。
【第三是善种力:就是为了让菩提心能够生起并不断增长,而尽力地积累资粮;】
菩提心不会无缘无故地产生,也不会无缘无故地增长,…
《《修心七要》耳传略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