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修心七要》耳傳略釋▪P3

  ..續本文上一頁要想獲得暇滿人身,必須圓滿地修持善法,然而,現今能修善法的人少之又少,我們可以看看,中國共有十叁億人口,而真正行持善法的又有多少呢?如果對周圍的旁生進行觀察,也會發現由于一直在造惡業,它們獲得暇滿人身的機會,可以說是絕無僅有。

  現在,我們已經得到了暇滿人身,就千萬不要空耗,而應經常觀想:得到暇滿人身的機會這麼稀少,如果我一直這樣放逸,來世可能連人身都得不到了,所以從今以後,我一定要精進于修持清淨善法。

  這些並不是口頭上說說,而是一定要在心中再叁串習。如果要想進一步廣修,則可參考《大圓滿前行引導文》或《大圓滿心性休息》,但若沒有條件的話,至少這一句話也應該反複思維。

  乙二、(死亡無常):

  【其次觀修:壽命無有定准,死緣紛纭而至,僅僅今天不死的把握都沒有。從現在開始,就應當精勤不倦地修持勝妙佛法。】

  我們當中,誰敢肯定自己今天不會死?問問每個人,誰也沒有這麼大的把握。雖然“壽命無常”我們可以廣講,但僅就這一點——今天不死,大家都沒有把握,那爲什麼還不趕快修呢?

  乙叁、(輪回過患):

  【最後觀修:正如經中所雲:善惡業的果報就是苦樂。因此,自己就應當抛棄一切惡行,盡力修持善行。】

  值得注意的是,這個科判雖然是“輪回過患”,但講義內容卻是“因果不虛”。這裏雖然沒有直接講輪回有什麼過患,但我們也可以簡單想一下:無邊無際的輪回中,六道衆生各自感受著怎樣的痛苦,這所有的一切,皆是惡業招致的果報。

  甲二、(正行修持菩提心)分二:一、修持勝義菩提心;二、修持世俗菩提心。

  乙一、(修持勝義菩提心)分叁:一、前行;二、正行;叁、結行。

  丙一、(前行):

  【首先皈依、發心,然後祈禱上師本尊,作七支供,身體端直而坐,並無有錯亂、不多不少地數二十一次呼氣與吸氣,以此即可成爲堪修禅定的法器。】

  修勝義菩提心的前行是:首先皈依、發心,然後祈禱與釋迦牟尼佛無二無別的上師和本尊。修七支供積資淨障後,身體依“毗盧七法”端直而坐(跏趺坐、半跏趺坐皆可),通過數息法來調柔粗重的分別念:將注意力專注于呼氣或吸氣皆可,共數呼吸二十一次。

  雖然大圓滿的某些修法要數九次呼吸,但若修此法門,則應當數息二十一次,這樣才能成爲修禅定的法器。

  丙二、(正行):

  【思諸法如夢】

  【首先思維:作爲所取外境而顯現的一切器情世間,也如同夢境一般,只是在自心迷亂之後,才會出現這些現象。在內心之外的其他地方,決不可能存在絲毫(的外境),從而斷除一切增益。】

  做夢的時候,夢中的山河大地只是分別心的迷亂顯現,根本不存在一絲一毫的堪忍自體。同理,我們現在所取的外境,也是心的遊舞幻化,不可能存在一個實有的本體。依此推理方式,抉擇萬法不存在,從而斷除一切增益。

  【觀心性無生】

  【如果認爲:心是否是實有的呢?】

  剛才說了,除心以外不存在絲毫的所取法,那麼,這是否意味著能取的心識本體實有呢?

  通過以下觀察,我們將發現心的本體也同樣不存在。

  【心的生住滅叁者也是空性,並不存在顯色與形色等等,又因爲身體的內外也不存在,所以其本性無論如何也不可能成立,並安住于什麼都不執著的無念境界之中。】

  此與大圓滿的修法沒什麼差別,都是先觀察心是怎樣産生的:心沒有來源、住處、滅盡的地方,不存在任何的顯色形色等等,身體的內外也沒有它的蹤影,對此一一剖析,之後發現心的本體根本無法成立,進而安住于真實無念的境界當中。

  【對治亦自解】

  【此時如果生起了所有身(境)心都是空性的對治念頭,則觀察這些對治念頭的本性,從而了知其無有自性,並在這種境界中安住。】

  所取的外境不存在,能取的心識也不存在,對治心與外境實有的空性智慧是否存在呢?同樣也不存在。

  通過以上觀察,我們認識了萬法的本來體相:外境、內心、對治的空性,這叁方面都不存在。下面,進一步通過安住的方式,來認識萬法的本性——勝義菩提心。

  【爲了宣說這種安住方式,(而于頌詞雲:)

  道體住賴耶

  遠離七識的一切散攝,在任何本性不可成立,內心不執著于任何法的無念境界中明然而住。】

  道的本體安住于阿賴耶,這個阿賴耶就是如來藏的光明分。除了剛才所講的空性以外,心還存在一種自相不滅、了然分明的本體,這個自明自知的部分就是如來藏的光明本色,若能在此境界中自然安住,則與大手印的“四種安住”沒有差別。

  前叁頌依靠觀察,抉擇了二轉*輪的空性本體,這一頌通過安住的方式,認識了叁轉*輪的光明本體,這就是現空雙運的勝義菩提心。

  由于沒有證悟勝義谛,這種菩提心我們現在不一定修得來,但是依靠中觀的推理,短時間內,我們也可相似地安住。

  丙叁、(結行):

  【坐間修幻化】

  【隨著等持覺受的出現,從而了知自他任何器情世間的所有顯現都如同幻化,現而無實有。並令一切行爲儀表都依此行持。】

  “坐間”就是出定。出定後,了知所有的器情世間如幻如夢,現而無有自性。同時,令自己行住坐臥一切的威儀,都在這種沒有實執的狀態下行持。

  今天就講到這裏。

  

  第二節課

  (2005年7月7日晚上9時)

  今天繼續講《〈修心七要〉耳傳略釋》。

  此修心法主要從七個方面宣講,首先是修心的前行,然後正式講菩提心,接著是惡緣轉爲道用、歸結終生之修持、修心圓滿之標准、修心之誓言,以及修心之學處。

  作爲一名修行人,在修持的過程中,依靠什麼條件才能成佛呢?依靠這七種竅訣就可以。在座每個人手上的這本小冊子,可以說涵蓋了釋迦牟尼佛八萬四千法門的所有精華教義。

  昨天,先簡單介紹了如何修持前行。所謂共同前行,一般分爲四種:人身難得、壽命無常、輪回過患、因果不虛。這些基礎我們必須打好,否則菩提心根本無法修成。

  正行修持菩提心,主要分爲勝義菩提心與世俗菩提心,其中,勝義菩提心又分前行、正行、後行叁個階段。修前行時,必須具備一些不共加行:坐勢——毗盧七法、心要——專注于所緣、風要——觀修二十一次風;在正行時,如果平時有大中觀、大圓滿的境界,就應當盡量安住。然而一般來說,勝義菩提心只有一地菩薩以上才能獲得,凡夫只有相似地安住,而沒有辦法真正修持,因此,本論所講的主要是世俗菩提心。

  從今天起,我們就開始講世俗菩提心。世俗菩提心對每一個人來說,不但可以修,而且也能于現在的相續中生起。當然,如果你不修,想生起菩提心是很困難的,但如果修的話,那也不是一件什麼難事。所以,昨天我再叁祈請大家務必要修菩提心,否則,所作的善法不可能成爲真正的功德之源。

  在大乘修行中,不具菩提心的境界或智慧沒有多大意義。比方說,如果不具備菩提心,即使證悟了空性,斷除了輪回,那也只是小乘阿羅漢而已,根本算不上是大乘修行人;或者,即便擁有各種神變,禅定功夫非常深厚,照樣也是不值一提。以前有一位貢巴瓦格西,自诩禅定功夫極高,說他可以入定很長時間,即使有人在旁邊敲鑼打鼓,對他也沒有絲毫影響。仲敦巴格西得知後,說道:“這並非什麼了不起的境界,不具菩提心的禅定,充其量不過是轉生無色界的因罷了。”

  同樣,修密法若不具菩提心,照樣也無法成就。以前有位修行人,一生專修密集金剛,最終卻獲得了預流果。爲什麼修無上密法,卻只得了個小乘初果呢?原因是他只有出離心,而沒有菩提心。盡管他的起點很高,但由于發心太小,所以沒有機會成就密法。如同一棵大樹,假如沒有樹根,就不能生出枝葉花果,同樣,修行人如果沒有菩提心的樹根,大乘功德的枝葉花果便無從生起。

  那麼,菩提心怎樣才能于相續中生起呢?首先,應認認真真聞思大乘的有關論典,懂得菩提心的本義,以及它的本體、分類、于相續中生起的界限、生起後所獲得的功德,一個一個必須搞清楚。理解後,就應該去認真修持。如果肯這樣做,那麼,菩提心自然會在相續中真實生起。當然,如果沒有修的話,菩提心也不可能無緣無故掉進你的相續中。

  無論是坐禅、念佛,還是修無上密法,如果沒有以菩提心攝持,這種善法的功德並不會很大。比如,一個人以菩提心攝持,供養或布施一百元錢,他所獲的功德,乃至菩提果之間都不會耗盡;而另一個人以自私自利的心,供養或布施一百萬,獲得的功德就不及前者,因爲他沒有饒益衆生的發心,所作所爲只是爲了個人發財,或博取別人贊歎等等。另外,有些人不但沒有菩提心,反以染汙心去行一些善法,這樣做不僅沒有功德,而且會成爲造罪之因。因此,表面上的善法,我們看不出功德大小,其大小唯以發心來衡量。

  無論在家人或出家人,如果相續中具有菩提心,那他就是非常了不起的。倘若不具足菩提心,縱然他坐在高高的法座上,攝受成千上萬的眷屬,或者每天做一些不可思議的善法,從表面上看來功德很大,但實際上卻並非如此。不具菩提心的人,即便擁有很高的地位、名聲,以及在人們心目中的威望,也只不過跟世間大官員一樣,對衆生今生來世的利樂起不到什麼作用。相反,具有菩提心的人,無論他到哪個城市、鄉鎮,或者誰的家裏,都會給這個地方帶來祥和與安樂,所有的人、非人、邪魔外道會對他畢恭畢敬,一切所作所爲直接或間接都會成爲饒益衆生的因。還有一些外表看來平凡、內心卻具足菩提心的人,暫時雖然沒有被人們發現,也沒有得到應有的恭敬,但他確是真正的如意寶,衆生凡與之接觸,均會獲得巨大利益。所以,菩提心在相續中生起,是不分種姓、不分男女、不分貧賤高貴的,無論是什麼樣的人,只要肯實際修持,相續中都可以生起這種菩提心。

  我們應想盡…

《《修心七要》耳傳略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