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修心七要》耳傳略釋▪P4

  ..續本文上一頁一切辦法,令自相續中生起菩提心,如果已經生起來了,還要具足令它永不失壞的堅定誓言。在修行中,再沒有比這更重要的事了!

  在座的道友中有些是修行非常好的,也有一些是初學者,但不管你們修什麼法,都應像阿底峽尊者所說的那樣,最根本的就是先發菩提心。當然,菩提心也並不是口頭上說說,而是應發自內心地對一切衆生真正生起悲憫,並使這種心乃至菩提果之間永不舍棄,這種人方堪稱爲名副其實的大乘菩薩。

  宗喀巴大師曾說:“人不是大乘,法是大乘又有什麼用呢?”我們的佛法雖然是大圓滿、大手印,但我們的根性太低劣了,整天想的都是我的解脫、我的平安、我的快樂、我的家庭、我的利益……,一切的一切都是自私自利的念頭,這樣的話,則根本算不上是大乘修行人,密宗大圓滿的行人就更不用說了。

  所以,我們首先應觀察相續具不具足菩提心,如果不具足,應想盡一切辦法令它具足。當然,這並非一天兩天、一個月兩個月、一年兩年的事情,而是需要長期不懈的努力,菩提心畢竟是有爲法,依靠這種努力,最後它一定會在相續中生起,進而繼續串習,使它穩固、增上。這樣的菩提心,對自他的暫時和究竟,乃至生生世世,都有不可思議的利益。

  今天,我給大家提示了一下菩提心的重要性,當然,有關菩提心方面,還有其他很多教言,鑒于時間的關系,我在這裏就不多講了。下面開始步入正文。

  乙二、(修持世俗菩提心)分二:一、入定;二、出定。

  丙一、(入定):

  【雜修二取舍】

  其他教言書中,在修菩提心之前,先要修七支供、上師瑜伽等加行,但這裏直接講的就是入定。

  “雜修”也叫輪番修;“二取舍”是把自己的快樂幸福舍給其他衆生,衆生的痛苦由自己取受,取和舍這二者通過輪番的方式修持。

  當然,這種自他交換的修法,說起來比較簡單,真正做起來卻有些困難。若能先修自他平等,然後再修自他相換,就會稍微容易一些。

  【這是極其重要的(修法)。因爲大阿阇黎寂天菩薩也說過:“若人欲速疾,救護自與他,當修自他換,勝妙秘密訣。”“若不以自樂,真實換他苦,非僅不成佛,生死亦無樂。”“故爲止自害,及滅他痛苦,舍自盡施他,愛他如愛己。”】

  這種自他交換的修法極爲重要。寂天菩薩在《入行論·靜慮品》中也講:“如果有人想在很快時間內獲得成就,救護自己和他人從輪回苦海中解脫,最爲勝妙秘密的竅訣,就是修自他相換菩提心。”這是寂天菩薩賜予我們的殊勝竅訣,請大家一定要牢記于心。經常有人說:“上師,請您給我傳一個竅訣吧!”其實,真正的竅訣就在這裏,就是你把自己的快樂施給他人,他人的痛苦由自己代受。當然,無始以來,由于串習自我愛執的時間比較長,我們剛開始觀修的時候,會有很多自私的分別念,行持起來會感到力不從心,但如果能經常這樣觀修,熟能生巧以後,也就並不困難了。

  寂天菩薩繼續教導我們:“如果不能以自身的安樂,去替換別人的痛苦,那麼別說是成佛,即使獲得人天的快樂,也幾乎是不可能的。”“所以,爲了製止我執造成的種種損害,爲了滅除有情衆生的種種痛苦,我應當將自己完全施舍給他人,愛護衆生如同愛護自己一樣。”這叁頌主要體現了自他交換的重要性,廣釋可參閱《入行論·靜慮品》。

  下面,具體講解自他交換的修法:

  這裏依照的是阿底峽尊者的教言:①知母:了知一切衆生皆做過自己的母親;②念恩:當她們做我母親時,對我的恩德極大;③報恩:了知母親的恩德後,應想盡一切辦法報答恩德;④悲心:在報恩的過程中,願這些老母有情遠離痛苦;⑤慈心:願她們獲得暫時和究竟的一切安樂;⑥勝解信:使她們離苦得樂的任務,一定要由我來承擔;⑦生起:如此認真觀修後,菩提心便會在相續中生起。

  這就是噶當派修菩提心的七大教言。

  無論你修顯宗,還是修密宗,菩提心的教言都必不可少,所以,我們有時間的時候,應該好好修持菩提心。這一點也沒什麼修不來的,關鍵是很多人都不去修,認爲這個不重要,而想追求一種更高的境界。然而,更高的境界如果沒有菩提心作基礎,是根本無法生起來的。

  《釋量論》中有句話:“能立由大悲”,意思是說,釋迦牟尼佛成佛的唯一理由就是大悲心,這是佛陀最突出的特點。可是有人卻認爲,具有神通、能看見遠方的東西,才是非常了不起。針對這種人的觀點,《釋量論》又作了駁斥:“如果你認爲能看見遠方的東西就很了不起,那你應該依止吃屍體的禿鹫,因爲它也可以看見幾千由旬以外的東西。”所以,神通神變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相續中真實具有自他相換的菩提心,要想具有這種菩提心,首先應修大悲心,沒有大悲心的話,生起菩提心是很困難的。

  那麼,菩提心該如何修呢?下面將作具體的介紹。

  【(具體修法如下:)

  首先明觀自己現世的母親,並思維:自我住胎以來,正因爲母親無微不至的撫育,才使我能夠值遇佛法並修持勝道,所以恩重如山;】

  因爲我們對今世的母親比較熟悉,觀修起來也比較容易,所以首先應以今世的母親爲對境。明觀後,應這樣思維:母親對我的恩德非常大,她賜予我生命、身體、財産,以及世間學問等等。自我住胎時起,母親就一直無微不至地撫育我,出生以後,好吃的東西、好用的東西都留給我,含辛茹苦地撫育我成人,如今才有了值遇佛法、修持勝道的機會。所以,母親對我的恩德簡直無以言表。

  另一方面,僅知道今世的母親是不夠的,還應知道輪回中的所有衆生皆曾做過自己的母親,進而將這種觀想慢慢擴及每一個衆生,這就是知母的境界。

  【不僅僅是今世,從輪回的無始以來,母親一直以慈愛之眼觀照著我,以慈悲之心關懷著我,使我能從各種危害中得到解救,並賜予我數不勝數的利樂,所以恩深似海。】

  不僅她今世是我的母親,從無始以來,還曾多次做過我的母親。每一次,她都像今世一樣,慈愛關心我,賜予我安樂。

  這是第二點——憶念恩德。

  【母親就是這樣一而再,再而叁地爲了我的利益而奔忙,承受了輪回世間的種種痛苦……從而生起不可堪忍的大悲心。】

  現實生活中也可以看得出來,世間的父母真的很可憐,他們爲了孩子去打工、爲了孩子整天操心、爲了孩子造作無數惡業……,以致沈溺在輪回當中,無法解脫。

  【然後繼續觀想:如今,爲了報答這些恩情,我也應當爲母親施利除害。】

  前面我們講了知母、念恩,此處是第叁個問題——報恩。

  修菩提心時,一定要發願:“度化所有的老母有情離苦得樂!”但由于我們現在的心比較狹隘,以所有衆生爲對境,觀修起來還很困難,故先應以今世的母親爲對境,了知這是我的母親,她對我有很大恩德,我一定要報答她的恩德。如此一來,知母、念恩、報恩的境界就很容易出現了。

  下面講大悲心和大慈心。

  【究竟什麼事情會對她構成傷害呢?苦谛和集谛會對她構成傷害,苦谛是直接的傷害,而集谛又是間接的傷害。從而觀想由自己來領受這兩種傷害:即觀想母親相續中存在的所有苦谛集谛徹底産生于自己的心相續。並再如願後,生起非同尋常的愉悅之情;】

  母親現在非常可憐,我應發大悲心拔濟她。在整個世界上,對她最能構成危害的是什麼呢?就是苦谛與集谛。苦谛能直接對她構成傷害,以致在輪回當中,使她因此而感受了無量痛苦;所謂的集谛,是指她相續中的貪心、嗔心等各種煩惱,以及由煩惱而引生的各種業,雖然從現在來講,這些還不能對她們構成明顯的傷害;但間接來講,在未來的時候,她們一定會因此而感受很大的傷害。

  這裏的修法,還沒有涉及其他衆生,只是觀想自己現在的母親。應觀想她相續中的苦谛、集谛于自己相續中生起,當母親遠離了一切痛苦後,自己心中情不自禁地生起喜悅之情。這就是大悲心的修法。

  有些人認爲:修大悲心很容易,我的相續中應該也有吧。但以噶當派的教言衡量,大悲心在相續中生起,並不是那麼簡單。噶當派中曾有這樣一個比喻:自己的母親雙目失明、精神失常、年邁體衰、生活不能自理、無依無靠,且正處于非常危險的懸崖邊,馬上就有可能掉下去,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會熟視無睹、聽之任之嗎?不,稍有良知的人肯定會什麼事都不想,放下一切去救她。同樣的道理,我們見到任何一個衆生,都應像見到自己的老母親快要墜入懸崖了一樣,不顧一切想要救她,這種心情,一定要在自相續中真正生起,因爲這些老母有情沒有智慧的雙目,沒有善知識的引導,在危險的輪回懸崖邊,隨時都有可能掉下去,如果我不去救,那誰去救呢?倘若我們看見任何一個衆生,都會想到這一點,這說明你的大悲心已經在相續中生起來了。

  很多人認爲:“我的大悲心肯定是有,因爲當我看到別人殺牦牛或其他衆生時,就會生起很強烈的悲心。”但事實並非如此,因爲不要說我們,就算非常野蠻的衆生,也會于一些偶然的機會中,相續生起如閃電般刹那的悲心,但這並不是大乘所講的大悲心。真正的大悲心是怎樣的呢?應像以前的阿底峽尊者那樣,尊者每當看到一個旁生時,他都會說:“我的母親!我的母親!”從而想盡辦法饒益它們。當然,很多人對自己的親朋好友會生起悲心,可是,見到跟自己不相幹的人或仇人,即使他們特別痛苦,自己也是無所謂的,反而認爲“這又不是我的親人,跟我有什麼關系”。那麼,這種人的相續中有沒有悲心呢?答案是否定的。

  所以,我們不要輕易認爲自己相續中已經有了大悲心,或者完全具足了菩提心,其實這是相當困難的,如果真的有了大悲心,那就有了成佛的種子。月稱論師在《入中論》中講:大悲心對于成就佛果來說,初、中、後都特別重要。首先,要有大悲心,才能引發菩提心的種子;中間行菩薩道時,要有大悲水的滋潤,菩提種子才不會枯萎…

《《修心七要》耳傳略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