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修心七要》耳傳略釋▪P5

  ..續本文上一頁,且日日增長;最後成就佛果時,要由大悲心示現報化身,才能讓衆生獲得真實受用。大悲心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此!

  【然後思維:究竟什麼事情會對母親有利呢?安樂和善根會對其有利。從而觀想將自己的所有安樂與善根不計私報、不講條件地奉獻給母親,使母親由此而獲得安樂,具足修持正法的一切順緣,並最終獲證佛的果位。在觀想如願以後,當下生起喜不自勝的感受。】

  此處講的是大慈心,即自己將一切的安樂、善根,無條件地獻給母親,只求她獲得暫時的人天安樂,以及究竟的圓滿佛果。只要母親能快樂,自己心甘情願在輪回中飽受痛苦。

  生起慈心的界限是怎樣的呢?就像一位母親只有一個兒子,爲了他,母親經常會想“他冷不冷?餓不餓?有沒有生病?……”將愛都傾注在了兒子身上,除此以外,任何其他事情都不重要。同樣,我們若能對一切衆生,像母親關懷獨子一樣無微不至,這就表明慈心已在相續中生起來了。

  話雖如此簡單,然無始以來,我們的心一直被自私自利所障蔽,現在突然要轉變過來,除了高僧大德和善根成熟的人以外,對一般人來說是非常困難的。我們看到關系好的人,偶爾會想一下“讓他們快樂,讓他們幸福”,但要在相續中生起大乘的慈無量心,並非如想象得那麼容易。因此,大家一定要把這個教言牢記心間,反複串習。

  【然後,又對父親等(其他衆生)進行同樣的觀修。】

  當以母親爲對境觀想純熟後,我們進而對父親作同樣的觀想,然後是自己的親朋好友,這些都是我們喜愛的對境;

  接著,以同樣的方法,觀想那些無利無害的對境,如地獄中的可憐衆生、屠夫妓女等劣種姓者;

  最後,觀想怨敵、魔障等厭憎的對境,繼續對他們修慈無量心和悲無量心。

  直至看到每一個衆生,都覺得他和自己今生的母親沒有差別,這時,說明我們相續中的菩提心已經很不錯了。

  看看這些教言,對照一下自己的相續,不禁會令很多修行人汗顔。雖然我們自稱是“密宗行人”、“大乘佛子”,但別說是密法,就連大乘最基本的自他交換、觀一切衆生爲父母,也沒有真正生起,這種自欺欺人的稱呼,實在令人慚愧!

  【最後對所有衆生進行觀修:包括一切衆生都是這樣,從無始以來,它們都曾做過我的父母,給過我無邊無量的利益,所以恩德深重。然而,這些往昔的恩人卻在蒙受著輪回世間難以羅列的種種痛苦的折磨。如果能讓它們遠離這些痛苦該多麼好啊!並由此而生起猛厲的大悲心。】

  這是七大教言中的“勝解信”,即輪回苦海中的無量衆生,發願要由我來度化。雖然現在的我也處于輪回之中,沒有把握救度他們,但不管怎樣,我已發下了這個堅定誓願,從今以後,就一定會朝這個方向努力。堪布阿瓊在《菩提心修法引導》中說,要想達到這個目的,需要具備四個條件:希求心、發願(度化衆生)、發誓(自己如何行持)、祈禱上師叁寶的加持。

  也許有人會想:“我哪有這麼大的力量,利益這麼多可憐衆生?”其實,菩提心的力量是非常強大的,只要擁有了菩提心,即使今生之中無法達成所願,依靠菩提心的力量,我們下一世還可以繼續,乃至生生世世都不退轉。

  既然我們已發了大乘菩提心,從今以後,就要將自己的事情抛之腦後,一切所作所爲都是爲了利益有情。盡管如此,還應知道,對衆生的幫助並非僅限于給一點吃的、一點穿的,或建一個學校、一所醫院。雖然這也是菩薩的一種善行,但真正能利益衆生的,並不是這些短暫的利益,而是令他們永脫輪回苦海,獲得圓滿正等覺的果位。

  以上發心,就是初步的菩提心。既然目標已經明確了,只要堅定不移地朝著這個方向前進,我相信終有一天,大家一定能夠達到目的地。

  【然後觀想將它們的一切痛苦融入自己,將自己的身體受用以及叁世善根給予它們,從而使它們獲得快樂、增上善根。並進一步意識到:如果這一切能夠如願,就是令人樂不可支的大好事。】

  通過觀想,解除衆生的痛苦,給予他們安樂,這就是每個大乘修行人應該具備的發心。若能以此菩提心爲前提,不管修任何法門,自己的修行必定會成功。

  但如今大多數的修行人,相續中並沒有菩提心的攝持,成天想的都是:“我的病怎麼還不好”,“我能永遠快樂該多好”,“生意如果順利就太棒了”……,尤其是大城市的佛教徒,學佛百分之九十都出于自私自利的發心,如果這種自私自利以出離心來攝持還不錯,倘若連出離心也沒有,只是爲了眼前短暫的利益,我們就應想辦法糾正他們的發心,因爲做任何善法,倘若沒有以出離心來攝持,最多只不過是人天福報而已。

  【爲了自他交換的念頭能夠輕而易舉地生起,(而于頌詞雲:)】

  【彼二乘風息】

  自他二者的苦樂相換,依靠我們的風息——呼氣、吸氣進行修持。

  【當呼氣的時候,觀想伴隨著呼出的氣流,而將自己的所有安樂以及善根都施予他衆;當吸氣的時候,又觀想將他衆的一切痛苦産生于自己(的相續)。】

  呼氣時,觀想自己的快樂、善根、健康、福報等變成白氣,伴隨著呼出的氣流,融入衆生的體內,令他們獲得圓滿的安樂;

  吸氣時,觀想衆生相續中所有的痛苦、煩惱、魔障、傳染病、艾滋病、非典等等,變成黑氣融入自己的身體,由我來代受這世間的一切不平安與痛苦。

  修大乘菩薩道的行人,當看到別人罹患傳染病時,根本不會想“我要離他遠一點,千萬不要被傳染上”,而是想“讓我來代受他的痛苦吧,只要能讓他快樂,我情願這種傳染病伴隨我一生”。由此可見,大乘的修法與世間人的思維截然不同。

  以上講的是入定境界,雖然只有兩句頌詞,但意義卻非常深遠。盡管我們聽一兩堂課,修一年兩年,菩提心不會那麼快就生起,但若依止大乘善知識,經常聞思大乘論典,數十年如一日地反複串習,當對“我”的執著日漸減少時,這種菩提心就會在相續中産生。那時,你看到衆生受苦,必定會奮不顧身地幫助他、保護他;即使別人無端打你、罵你、誹謗你,你也會欣然接受、甘之如饴。

  下面繼續講出定的境界。

  丙二、(出定):

  【叁境毒善根】

  “叁境毒善根”表示叁境、叁毒、叁善根。意思是說,依靠叁種外境,可引發衆生的貪嗔癡叁毒,通過修自他交換,以令衆生遠離叁毒,自然成就叁種善根。

  【既然依靠悅意、厭憎以及中庸的叁種外境,就可以産生貪愛、嗔恨以及愚癡的叁種心念,那麼像我一樣,依靠叁種外境而産生(貪嗔癡)叁毒的衆生也必然是不勝枚舉的。】

  大家都知道,貪嗔癡叁毒是依靠不同外境而産生的。比如,悅意的外境可以引生貪心,厭憎的外境可以引生嗔心,中庸的外境可以引生癡心。

  當我們依靠外境生起貪嗔癡時,按小乘的觀點,應該立即進行對治,想方設法把它斷除,如生貪心時馬上修不淨觀等等。但是,大乘卻是將叁毒煩惱轉爲菩提道用,如何轉呢?

  【從而進一步觀想:將它們的所有叁毒都集中于自己的相續,並祝願它們能具備遠離貪嗔癡(叁毒)的叁善。】

  面對同樣的煩惱,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態度:比如生貪心時,世間未學過宗派的人,會覺得無所謂,也許還想繼續增加;小乘修行人極度害怕,想盡一切辦法加以對治;真正的大乘行人,不但不會害怕,反而會非常高興。

  爲什麼呢?因爲大乘行人可以將這種煩惱轉爲道用。《叁戒論》中講:小乘是斷除煩惱,而菩薩乘則是轉變煩惱。怎麼轉變呢?依靠大乘的方便攝持,將原來損害衆生的煩惱,統統轉變爲菩提道的資糧。也就是說,當我們生起貪嗔時,立即修持自他交換,心中默默作念:“貪心、嗔心,既然你們已經生起來了,那就多多地産生吧,希望所有衆生的貪嗔之心,全都能聚集到我的相續中,通過我生貪嗔,來代替所有的衆生生貪嗔,願他們永遠擺脫叁毒的迫害。”如此觀修,貪嗔的本體就會轉變成智慧,這樣對大乘菩薩來說,叁毒煩惱不僅不會令他墮入惡趣,反而成爲了菩提之因。這就是大乘的殊勝所在!

  【爲促憶念彼諸威儀持頌】

  爲了督促自己念念不忘這種菩提心,我們應在一切威儀中,反複持頌:“但願衆生所有的痛苦由我代受,而我所有的快樂由衆生享用。”龍樹菩薩的《寶鬘論》中有類似的詞句,格西朗日塘巴的《修心八頌》中也說:“虧損失敗我取受,利益勝利奉獻他。”

  爲了提醒自己,我們應常常念誦這些詞句,貶低自己、擡高衆生。串習純熟後,當我們無故遭受他人的輕賤、譏毀、謾罵時,不但不會大發雷霆,跟別人爭得面紅耳赤,反而會如飲春風、高興萬分。

  【以猛厲的希求心誠摯地念誦:“但願衆生的一切罪業與痛苦成熟于自己的相續,自己的一切安樂與善根成熟于衆生的相續!”】

  無論行住坐臥,我們都應時刻觀想:“願衆生的痛苦由我來代受,我的安樂幸福奉獻給衆生。”哪怕是出門逛街,心中也不離此正念。如此一來,相續中的我執就會逐漸減輕,以致最終蕩然無存。

  【爲了使自己能夠領受他衆的痛苦,(而如頌詞所雲:)】

  【取次從自起】

  頌詞的意思是,取受痛苦的次第應從自己做起。在下面無著菩薩的注釋中,意思不是非常明確,以前貢智仁波切造過一個《講義》,對頌詞的字面意思就解釋得非常清楚。

  在修行方面,噶當派有許多殊勝的竅訣,令我們可以漸次改掉惡習。比如訓練布施時,如果自己的悭吝心太重,不能心甘情願地將東西施給別人,那麼,我們可先將自己左手的東西送給右手,再把右手的東西送給左手,如此反複練習,直至自己的舍心生起。

  同樣,倘若一開始修行,就把他人的痛苦全部由自己代受,這種發心很難做到。但我們可以自己爲起點,慢慢訓練,比如發願自己來世的痛苦由今生代受,晚年的痛苦由年輕時代受,明年的痛苦由今年代受,明天的痛苦讓今天代受……,先以自己爲對境,這樣就比較容易放下執著了。然後漸漸擴至…

《《修心七要》耳傳略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