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修心七要》耳传略释▪P5

  ..续本文上一页,且日日增长;最后成就佛果时,要由大悲心示现报化身,才能让众生获得真实受用。大悲心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此!

  【然后思维:究竟什么事情会对母亲有利呢?安乐和善根会对其有利。从而观想将自己的所有安乐与善根不计私报、不讲条件地奉献给母亲,使母亲由此而获得安乐,具足修持正法的一切顺缘,并最终获证佛的果位。在观想如愿以后,当下生起喜不自胜的感受。】

  此处讲的是大慈心,即自己将一切的安乐、善根,无条件地献给母亲,只求她获得暂时的人天安乐,以及究竟的圆满佛果。只要母亲能快乐,自己心甘情愿在轮回中饱受痛苦。

  生起慈心的界限是怎样的呢?就像一位母亲只有一个儿子,为了他,母亲经常会想“他冷不冷?饿不饿?有没有生病?……”将爱都倾注在了儿子身上,除此以外,任何其他事情都不重要。同样,我们若能对一切众生,像母亲关怀独子一样无微不至,这就表明慈心已在相续中生起来了。

  话虽如此简单,然无始以来,我们的心一直被自私自利所障蔽,现在突然要转变过来,除了高僧大德和善根成熟的人以外,对一般人来说是非常困难的。我们看到关系好的人,偶尔会想一下“让他们快乐,让他们幸福”,但要在相续中生起大乘的慈无量心,并非如想象得那么容易。因此,大家一定要把这个教言牢记心间,反复串习。

  【然后,又对父亲等(其他众生)进行同样的观修。】

  当以母亲为对境观想纯熟后,我们进而对父亲作同样的观想,然后是自己的亲朋好友,这些都是我们喜爱的对境;

  接着,以同样的方法,观想那些无利无害的对境,如地狱中的可怜众生、屠夫妓女等劣种姓者;

  最后,观想怨敌、魔障等厌憎的对境,继续对他们修慈无量心和悲无量心。

  直至看到每一个众生,都觉得他和自己今生的母亲没有差别,这时,说明我们相续中的菩提心已经很不错了。

  看看这些教言,对照一下自己的相续,不禁会令很多修行人汗颜。虽然我们自称是“密宗行人”、“大乘佛子”,但别说是密法,就连大乘最基本的自他交换、观一切众生为父母,也没有真正生起,这种自欺欺人的称呼,实在令人惭愧!

  【最后对所有众生进行观修:包括一切众生都是这样,从无始以来,它们都曾做过我的父母,给过我无边无量的利益,所以恩德深重。然而,这些往昔的恩人却在蒙受着轮回世间难以罗列的种种痛苦的折磨。如果能让它们远离这些痛苦该多么好啊!并由此而生起猛厉的大悲心。】

  这是七大教言中的“胜解信”,即轮回苦海中的无量众生,发愿要由我来度化。虽然现在的我也处于轮回之中,没有把握救度他们,但不管怎样,我已发下了这个坚定誓愿,从今以后,就一定会朝这个方向努力。堪布阿琼在《菩提心修法引导》中说,要想达到这个目的,需要具备四个条件:希求心、发愿(度化众生)、发誓(自己如何行持)、祈祷上师三宝的加持。

  也许有人会想:“我哪有这么大的力量,利益这么多可怜众生?”其实,菩提心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只要拥有了菩提心,即使今生之中无法达成所愿,依靠菩提心的力量,我们下一世还可以继续,乃至生生世世都不退转。

  既然我们已发了大乘菩提心,从今以后,就要将自己的事情抛之脑后,一切所作所为都是为了利益有情。尽管如此,还应知道,对众生的帮助并非仅限于给一点吃的、一点穿的,或建一个学校、一所医院。虽然这也是菩萨的一种善行,但真正能利益众生的,并不是这些短暂的利益,而是令他们永脱轮回苦海,获得圆满正等觉的果位。

  以上发心,就是初步的菩提心。既然目标已经明确了,只要坚定不移地朝着这个方向前进,我相信终有一天,大家一定能够达到目的地。

  【然后观想将它们的一切痛苦融入自己,将自己的身体受用以及三世善根给予它们,从而使它们获得快乐、增上善根。并进一步意识到:如果这一切能够如愿,就是令人乐不可支的大好事。】

  通过观想,解除众生的痛苦,给予他们安乐,这就是每个大乘修行人应该具备的发心。若能以此菩提心为前提,不管修任何法门,自己的修行必定会成功。

  但如今大多数的修行人,相续中并没有菩提心的摄持,成天想的都是:“我的病怎么还不好”,“我能永远快乐该多好”,“生意如果顺利就太棒了”……,尤其是大城市的佛教徒,学佛百分之九十都出于自私自利的发心,如果这种自私自利以出离心来摄持还不错,倘若连出离心也没有,只是为了眼前短暂的利益,我们就应想办法纠正他们的发心,因为做任何善法,倘若没有以出离心来摄持,最多只不过是人天福报而已。

  【为了自他交换的念头能够轻而易举地生起,(而于颂词云:)】

  【彼二乘风息】

  自他二者的苦乐相换,依靠我们的风息——呼气、吸气进行修持。

  【当呼气的时候,观想伴随着呼出的气流,而将自己的所有安乐以及善根都施予他众;当吸气的时候,又观想将他众的一切痛苦产生于自己(的相续)。】

  呼气时,观想自己的快乐、善根、健康、福报等变成白气,伴随着呼出的气流,融入众生的体内,令他们获得圆满的安乐;

  吸气时,观想众生相续中所有的痛苦、烦恼、魔障、传染病、艾滋病、非典等等,变成黑气融入自己的身体,由我来代受这世间的一切不平安与痛苦。

  修大乘菩萨道的行人,当看到别人罹患传染病时,根本不会想“我要离他远一点,千万不要被传染上”,而是想“让我来代受他的痛苦吧,只要能让他快乐,我情愿这种传染病伴随我一生”。由此可见,大乘的修法与世间人的思维截然不同。

  以上讲的是入定境界,虽然只有两句颂词,但意义却非常深远。尽管我们听一两堂课,修一年两年,菩提心不会那么快就生起,但若依止大乘善知识,经常闻思大乘论典,数十年如一日地反复串习,当对“我”的执著日渐减少时,这种菩提心就会在相续中产生。那时,你看到众生受苦,必定会奋不顾身地帮助他、保护他;即使别人无端打你、骂你、诽谤你,你也会欣然接受、甘之如饴。

  下面继续讲出定的境界。

  丙二、(出定):

  【三境毒善根】

  “三境毒善根”表示三境、三毒、三善根。意思是说,依靠三种外境,可引发众生的贪嗔痴三毒,通过修自他交换,以令众生远离三毒,自然成就三种善根。

  【既然依靠悦意、厌憎以及中庸的三种外境,就可以产生贪爱、嗔恨以及愚痴的三种心念,那么像我一样,依靠三种外境而产生(贪嗔痴)三毒的众生也必然是不胜枚举的。】

  大家都知道,贪嗔痴三毒是依靠不同外境而产生的。比如,悦意的外境可以引生贪心,厌憎的外境可以引生嗔心,中庸的外境可以引生痴心。

  当我们依靠外境生起贪嗔痴时,按小乘的观点,应该立即进行对治,想方设法把它断除,如生贪心时马上修不净观等等。但是,大乘却是将三毒烦恼转为菩提道用,如何转呢?

  【从而进一步观想:将它们的所有三毒都集中于自己的相续,并祝愿它们能具备远离贪嗔痴(三毒)的三善。】

  面对同样的烦恼,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态度:比如生贪心时,世间未学过宗派的人,会觉得无所谓,也许还想继续增加;小乘修行人极度害怕,想尽一切办法加以对治;真正的大乘行人,不但不会害怕,反而会非常高兴。

  为什么呢?因为大乘行人可以将这种烦恼转为道用。《三戒论》中讲:小乘是断除烦恼,而菩萨乘则是转变烦恼。怎么转变呢?依靠大乘的方便摄持,将原来损害众生的烦恼,统统转变为菩提道的资粮。也就是说,当我们生起贪嗔时,立即修持自他交换,心中默默作念:“贪心、嗔心,既然你们已经生起来了,那就多多地产生吧,希望所有众生的贪嗔之心,全都能聚集到我的相续中,通过我生贪嗔,来代替所有的众生生贪嗔,愿他们永远摆脱三毒的迫害。”如此观修,贪嗔的本体就会转变成智慧,这样对大乘菩萨来说,三毒烦恼不仅不会令他堕入恶趣,反而成为了菩提之因。这就是大乘的殊胜所在!

  【为促忆念彼诸威仪持颂】

  为了督促自己念念不忘这种菩提心,我们应在一切威仪中,反复持颂:“但愿众生所有的痛苦由我代受,而我所有的快乐由众生享用。”龙树菩萨的《宝鬘论》中有类似的词句,格西朗日塘巴的《修心八颂》中也说:“亏损失败我取受,利益胜利奉献他。”

  为了提醒自己,我们应常常念诵这些词句,贬低自己、抬高众生。串习纯熟后,当我们无故遭受他人的轻贱、讥毁、谩骂时,不但不会大发雷霆,跟别人争得面红耳赤,反而会如饮春风、高兴万分。

  【以猛厉的希求心诚挚地念诵:“但愿众生的一切罪业与痛苦成熟于自己的相续,自己的一切安乐与善根成熟于众生的相续!”】

  无论行住坐卧,我们都应时刻观想:“愿众生的痛苦由我来代受,我的安乐幸福奉献给众生。”哪怕是出门逛街,心中也不离此正念。如此一来,相续中的我执就会逐渐减轻,以致最终荡然无存。

  【为了使自己能够领受他众的痛苦,(而如颂词所云:)】

  【取次从自起】

  颂词的意思是,取受痛苦的次第应从自己做起。在下面无著菩萨的注释中,意思不是非常明确,以前贡智仁波切造过一个《讲义》,对颂词的字面意思就解释得非常清楚。

  在修行方面,噶当派有许多殊胜的窍诀,令我们可以渐次改掉恶习。比如训练布施时,如果自己的悭吝心太重,不能心甘情愿地将东西施给别人,那么,我们可先将自己左手的东西送给右手,再把右手的东西送给左手,如此反复练习,直至自己的舍心生起。

  同样,倘若一开始修行,就把他人的痛苦全部由自己代受,这种发心很难做到。但我们可以自己为起点,慢慢训练,比如发愿自己来世的痛苦由今生代受,晚年的痛苦由年轻时代受,明年的痛苦由今年代受,明天的痛苦让今天代受……,先以自己为对境,这样就比较容易放下执著了。然后渐渐扩至…

《《修心七要》耳传略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