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要想获得暇满人身,必须圆满地修持善法,然而,现今能修善法的人少之又少,我们可以看看,中国共有十三亿人口,而真正行持善法的又有多少呢?如果对周围的旁生进行观察,也会发现由于一直在造恶业,它们获得暇满人身的机会,可以说是绝无仅有。
现在,我们已经得到了暇满人身,就千万不要空耗,而应经常观想:得到暇满人身的机会这么稀少,如果我一直这样放逸,来世可能连人身都得不到了,所以从今以后,我一定要精进于修持清净善法。
这些并不是口头上说说,而是一定要在心中再三串习。如果要想进一步广修,则可参考《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或《大圆满心性休息》,但若没有条件的话,至少这一句话也应该反复思维。
乙二、(死亡无常):
【其次观修:寿命无有定准,死缘纷纭而至,仅仅今天不死的把握都没有。从现在开始,就应当精勤不倦地修持胜妙佛法。】
我们当中,谁敢肯定自己今天不会死?问问每个人,谁也没有这么大的把握。虽然“寿命无常”我们可以广讲,但仅就这一点——今天不死,大家都没有把握,那为什么还不赶快修呢?
乙三、(轮回过患):
【最后观修:正如经中所云:善恶业的果报就是苦乐。因此,自己就应当抛弃一切恶行,尽力修持善行。】
值得注意的是,这个科判虽然是“轮回过患”,但讲义内容却是“因果不虚”。这里虽然没有直接讲轮回有什么过患,但我们也可以简单想一下:无边无际的轮回中,六道众生各自感受着怎样的痛苦,这所有的一切,皆是恶业招致的果报。
甲二、(正行修持菩提心)分二:一、修持胜义菩提心;二、修持世俗菩提心。
乙一、(修持胜义菩提心)分三:一、前行;二、正行;三、结行。
丙一、(前行):
【首先皈依、发心,然后祈祷上师本尊,作七支供,身体端直而坐,并无有错乱、不多不少地数二十一次呼气与吸气,以此即可成为堪修禅定的法器。】
修胜义菩提心的前行是:首先皈依、发心,然后祈祷与释迦牟尼佛无二无别的上师和本尊。修七支供积资净障后,身体依“毗卢七法”端直而坐(跏趺坐、半跏趺坐皆可),通过数息法来调柔粗重的分别念:将注意力专注于呼气或吸气皆可,共数呼吸二十一次。
虽然大圆满的某些修法要数九次呼吸,但若修此法门,则应当数息二十一次,这样才能成为修禅定的法器。
丙二、(正行):
【思诸法如梦】
【首先思维:作为所取外境而显现的一切器情世间,也如同梦境一般,只是在自心迷乱之后,才会出现这些现象。在内心之外的其他地方,决不可能存在丝毫(的外境),从而断除一切增益。】
做梦的时候,梦中的山河大地只是分别心的迷乱显现,根本不存在一丝一毫的堪忍自体。同理,我们现在所取的外境,也是心的游舞幻化,不可能存在一个实有的本体。依此推理方式,抉择万法不存在,从而断除一切增益。
【观心性无生】
【如果认为:心是否是实有的呢?】
刚才说了,除心以外不存在丝毫的所取法,那么,这是否意味着能取的心识本体实有呢?
通过以下观察,我们将发现心的本体也同样不存在。
【心的生住灭三者也是空性,并不存在显色与形色等等,又因为身体的内外也不存在,所以其本性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成立,并安住于什么都不执着的无念境界之中。】
此与大圆满的修法没什么差别,都是先观察心是怎样产生的:心没有来源、住处、灭尽的地方,不存在任何的显色形色等等,身体的内外也没有它的踪影,对此一一剖析,之后发现心的本体根本无法成立,进而安住于真实无念的境界当中。
【对治亦自解】
【此时如果生起了所有身(境)心都是空性的对治念头,则观察这些对治念头的本性,从而了知其无有自性,并在这种境界中安住。】
所取的外境不存在,能取的心识也不存在,对治心与外境实有的空性智慧是否存在呢?同样也不存在。
通过以上观察,我们认识了万法的本来体相:外境、内心、对治的空性,这三方面都不存在。下面,进一步通过安住的方式,来认识万法的本性——胜义菩提心。
【为了宣说这种安住方式,(而于颂词云:)
道体住赖耶
远离七识的一切散摄,在任何本性不可成立,内心不执着于任何法的无念境界中明然而住。】
道的本体安住于阿赖耶,这个阿赖耶就是如来藏的光明分。除了刚才所讲的空性以外,心还存在一种自相不灭、了然分明的本体,这个自明自知的部分就是如来藏的光明本色,若能在此境界中自然安住,则与大手印的“四种安住”没有差别。
前三颂依靠观察,抉择了二转*轮的空性本体,这一颂通过安住的方式,认识了三转*轮的光明本体,这就是现空双运的胜义菩提心。
由于没有证悟胜义谛,这种菩提心我们现在不一定修得来,但是依靠中观的推理,短时间内,我们也可相似地安住。
丙三、(结行):
【坐间修幻化】
【随着等持觉受的出现,从而了知自他任何器情世间的所有显现都如同幻化,现而无实有。并令一切行为仪表都依此行持。】
“坐间”就是出定。出定后,了知所有的器情世间如幻如梦,现而无有自性。同时,令自己行住坐卧一切的威仪,都在这种没有实执的状态下行持。
今天就讲到这里。
第二节课
(2005年7月7日晚上9时)
今天继续讲《〈修心七要〉耳传略释》。
此修心法主要从七个方面宣讲,首先是修心的前行,然后正式讲菩提心,接着是恶缘转为道用、归结终生之修持、修心圆满之标准、修心之誓言,以及修心之学处。
作为一名修行人,在修持的过程中,依靠什么条件才能成佛呢?依靠这七种窍诀就可以。在座每个人手上的这本小册子,可以说涵盖了释迦牟尼佛八万四千法门的所有精华教义。
昨天,先简单介绍了如何修持前行。所谓共同前行,一般分为四种:人身难得、寿命无常、轮回过患、因果不虚。这些基础我们必须打好,否则菩提心根本无法修成。
正行修持菩提心,主要分为胜义菩提心与世俗菩提心,其中,胜义菩提心又分前行、正行、后行三个阶段。修前行时,必须具备一些不共加行:坐势——毗卢七法、心要——专注于所缘、风要——观修二十一次风;在正行时,如果平时有大中观、大圆满的境界,就应当尽量安住。然而一般来说,胜义菩提心只有一地菩萨以上才能获得,凡夫只有相似地安住,而没有办法真正修持,因此,本论所讲的主要是世俗菩提心。
从今天起,我们就开始讲世俗菩提心。世俗菩提心对每一个人来说,不但可以修,而且也能于现在的相续中生起。当然,如果你不修,想生起菩提心是很困难的,但如果修的话,那也不是一件什么难事。所以,昨天我再三祈请大家务必要修菩提心,否则,所作的善法不可能成为真正的功德之源。
在大乘修行中,不具菩提心的境界或智慧没有多大意义。比方说,如果不具备菩提心,即使证悟了空性,断除了轮回,那也只是小乘阿罗汉而已,根本算不上是大乘修行人;或者,即便拥有各种神变,禅定功夫非常深厚,照样也是不值一提。以前有一位贡巴瓦格西,自诩禅定功夫极高,说他可以入定很长时间,即使有人在旁边敲锣打鼓,对他也没有丝毫影响。仲敦巴格西得知后,说道:“这并非什么了不起的境界,不具菩提心的禅定,充其量不过是转生无色界的因罢了。”
同样,修密法若不具菩提心,照样也无法成就。以前有位修行人,一生专修密集金刚,最终却获得了预流果。为什么修无上密法,却只得了个小乘初果呢?原因是他只有出离心,而没有菩提心。尽管他的起点很高,但由于发心太小,所以没有机会成就密法。如同一棵大树,假如没有树根,就不能生出枝叶花果,同样,修行人如果没有菩提心的树根,大乘功德的枝叶花果便无从生起。
那么,菩提心怎样才能于相续中生起呢?首先,应认认真真闻思大乘的有关论典,懂得菩提心的本义,以及它的本体、分类、于相续中生起的界限、生起后所获得的功德,一个一个必须搞清楚。理解后,就应该去认真修持。如果肯这样做,那么,菩提心自然会在相续中真实生起。当然,如果没有修的话,菩提心也不可能无缘无故掉进你的相续中。
无论是坐禅、念佛,还是修无上密法,如果没有以菩提心摄持,这种善法的功德并不会很大。比如,一个人以菩提心摄持,供养或布施一百元钱,他所获的功德,乃至菩提果之间都不会耗尽;而另一个人以自私自利的心,供养或布施一百万,获得的功德就不及前者,因为他没有饶益众生的发心,所作所为只是为了个人发财,或博取别人赞叹等等。另外,有些人不但没有菩提心,反以染污心去行一些善法,这样做不仅没有功德,而且会成为造罪之因。因此,表面上的善法,我们看不出功德大小,其大小唯以发心来衡量。
无论在家人或出家人,如果相续中具有菩提心,那他就是非常了不起的。倘若不具足菩提心,纵然他坐在高高的法座上,摄受成千上万的眷属,或者每天做一些不可思议的善法,从表面上看来功德很大,但实际上却并非如此。不具菩提心的人,即便拥有很高的地位、名声,以及在人们心目中的威望,也只不过跟世间大官员一样,对众生今生来世的利乐起不到什么作用。相反,具有菩提心的人,无论他到哪个城市、乡镇,或者谁的家里,都会给这个地方带来祥和与安乐,所有的人、非人、邪魔外道会对他毕恭毕敬,一切所作所为直接或间接都会成为饶益众生的因。还有一些外表看来平凡、内心却具足菩提心的人,暂时虽然没有被人们发现,也没有得到应有的恭敬,但他确是真正的如意宝,众生凡与之接触,均会获得巨大利益。所以,菩提心在相续中生起,是不分种姓、不分男女、不分贫贱高贵的,无论是什么样的人,只要肯实际修持,相续中都可以生起这种菩提心。
我们应想尽…
《《修心七要》耳传略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