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山闭关的修行人,千万别错过这部论典!
山法宝鬘论
札嘎仁波切 著
索达吉堪布 译
札嘎仁波切简介
索达吉堪布 著
被公认为观世音菩萨化身的札嘎仁波切,是藏地颇有名气的一位大智者,也是格鲁派近代史中着重提倡真修实证的一位杰出上师,尤其是他冲破了“女子出家是一大耻辱”的传统陈见的束缚,以慈母更为怜病儿的悲悯心摄受了数百尼众,而被人们普遍传为佳话,在藏传佛教的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其父萨旦才让,智慧深邃,秉性正直;母亲才让玛,种姓高贵,心地善良。十五胜生周火虎年(公元1866年)元月,在甘孜州甘孜县境内的珠龙静处伴随着纷纷呈现的吉兆瑞相,札嘎仁波切降生于人间,幼儿的他相貌端正,聪明可人,4岁时被当时一位著名的大德认定为札嘎向灿的转世活佛,取名罗桑花丹。
到了5岁的时候,小活佛在多吉奔上师前学习藏文的读写,由于天生的聪睿,没过多久他已将语言文字运用自如了。
在9岁那一年,他于罗丹秋佩上师前学习《正字法》、《三十颂》以及诗学等共同文化知识。同时也恭听了《大藏经》的传承。此外还闻受了宁玛派与格鲁派的许多甚深修法教言。也就是在这一年里,他对轮回的一切法无实坏灭的本性有了深刻的认识,并了知持戒是佛教的根本,于是舍离俗世,在丹增赤诚前出家受戒,从此踏上了求学修行的人生旅途。
仁波切从小就对闻思修行有着与众不同的深厚兴趣,而且对首先要博学多闻、以无偏闻思断除怀疑这一点有着稳固的定解,因此四方参学,拜访名师,听受深如大海、广如虚空的显密经论。诸如于贡秋桑波上师前听取了龙钦宁提法要,接着又在大尊者罗丹桑土嘉措玛前听闻了大威德十三大灌顶、《教诲甘露融心宝瓶》等。
17岁离开康区到了拉萨哲贡寺,在那里他追循前辈历代祖师的足迹过着知足少欲的清贫生活,将全部精力都投放在闻思经论与实地修行上。先后依止在大堪布罗桑旺修为主的数位知名上师座下,寒来暑往,始终如一地精进学修。他首先背诵了五部大论的颂词,随即深入专研每部大论的意义,并且一一铭记于心。因为他因明极其精通,加之颇为擅长辩论,在数百僧众围观的辩经场中,他经常以精彩绝伦的辩才击败对手,以致于经年累月闻思广博、经验丰富的老格西们也不得不对他刮目相看,时时为他洒下叹为观止的花雨。如此一来,他的名声在拉萨一带广传开来。此外,他还在达玛桑给上师前聆听了医学、断法、五世DL喇嘛的密印法部以及龙钦宁提的全套教授。于罗桑钦热尊者前闻受了萨迦十三法部以及一些悟道歌。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对全知无垢光尊者具有不共的信心,一直视其为终生的怙主。
21岁那一年,他在嘎丹与意西秋阿阇黎等数量具全的比丘前受近圆比丘戒。
22岁时,他从拉萨返回故里,在札嘎菩提的地方建立道场,讲经说法,传教示道,广转*轮,饶益有情。与此同时,又在秋哲上师前听闻了丹珠尔的传承,在嘉扬旺修尊者前听受《菩提道次第论》,于酿吉上师座下闻受了宗喀巴大师的论著等,除此之外,还听受了《密集金刚》、《时轮金刚》等深法。暂时他持格鲁与宁玛派的见解,实际上已对显密一切教法融会贯通,堪称是将显密圆融一体的高僧大德中的典范。就这样,学识渊博、广闻多学的札嘎仁波切,在康区、安多一带已是远近闻名。
从此之后,他终生依止于寂静的圣地,摄受众多弟子,广泛弘传看破世间、实际修持的教法。
在27岁时,他在札嘎地方吉它山沟静处为数不胜数的有缘弟众深入浅出地广讲了慈氏五论、龙树六论以及《赞法界论》等法要。
鉴于当时康区等许多地带自古以来女众出家有重重违缘这一事实,他生起强烈的悲心,以大无畏的魄力摄受了数百女尼弟子,开创了女众出家的先河。据说他座下有为数不少的尼僧精通因明、辩才无碍,竟然让许多出家比丘也甘拜下风,对她们望而却步,不敢从这些才女们的面前经过。这一史实也常为后人赞为美谈。
札嘎仁波切所摄受的弟子主要是来自甘孜、炉霍、道孚等地,经过他不遗余力的培养教化,一大批看破红尘、舍弃今生、具有真知灼见及真修实证的僧才脱颖而出,遍于四方。
据记载,菩提金刚曾经授记过:一位观世音菩萨化身的大德将来会遇到魔化现的一个女人而迫不得已去往多、子、罗三地弘法利生。后来,果不其然,有一位女人对札嘎活佛制造种种违缘。在生命遭到严重威胁的情况下,他不得不离开故土前往青海等地。最后在色达东嘎寺落脚。在此地他继续尚未完成的弘法利众事业,培育了东嘎活佛益修嘉措等数多了不起的大德。由于他有一目六行的超常禀赋,念诵传承时语速如流。曾经通过他不可思议的加持力,有三位弟子顿时获得了如此的能力。
当时,他看到全知麦彭仁波切所著的《澄清宝珠论》后,立即写了一篇辩论书,麦彭仁波切为此回复了一部《日光论》,当他收到以后赞叹不已,又再次去信请教疑义,可惜那时麦彭仁波切已显示圆寂,后来由他的首座弟子喇拉曲智仁波切予以作答。从此之后,札嘎仁波切的事业越来越广大,名声越来越远播……
总而言之,札嘎仁波切毕生投身于佛教事业,兢兢业业地讲经说法、培育僧才,而且他尤为注重的是身体力行、实修实证。一生中共念诵一百零八函的《大藏经》甘珠尔十五遍,二百一十八函的丹珠尔五遍,二十六函的前译论著五遍,无垢光尊者的七宝藏三遍,宗喀巴大师的著作五遍,其余的经论不胜枚举。写到这里,对于前辈高僧大德的传法事业不能不咂舌叫绝。
顺便提一句,札嘎仁波切将所有的信财均用于弘法利众的事业上,他曾用金子编写了《大藏经》的索引。
土蛇年即公元1928年8月13日,札嘎活佛圆满了他这一生的事业,显示圆寂,色身融入了法界。他给后人留下了《五部大论讲义》、密集金刚、大圆满方面的教言以及修法部《山法》等共十七部珍贵著作。
从有关历史记实中来看,他还摄受过汉族等其他民族的弟子,将教法传播到四面八方。经他一手培养出来的大成就者、大格西后来都成为佛教中不可多得的人才,为佛教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总 论
这部山法宝鬘论是居于静处的所有修行者最为需要的殊胜教言。
顶礼上师圣者观世音菩萨!
身之每一毛孔圆满无数佛刹土,
随众根基胜劣现示百万之化身,
尔后刹那亦不懈怠精勤利有情,
敬礼大悲至尊观音祈求慈摄受。
宛若螺山之身体,披黄袈裟着法衣,
莲经宝剑庄严者,顶礼法王宗喀巴。
依大悲索紧系诸有情,依靠智慧无碍知三世,
依靠威力摧毁众生惑,恩师罗丹秋佩前顶礼。
三界无余诸有情,遭受难忍苦刃逼,
救离折磨唯一法,即修殊胜菩提心。
彼之根本稳固出离心,彼依舍弃今生圆满事,
如是抛弃今世实修法,当以窍诀方式而赐予。
莫想此为我造而轻视,莫以边执嫉妒魔扰心,
莫想无有必要而舍弃,视为利益后世胜教言。
在此,为依赖于我修持妙法的诸位弟子开示一些平时应当付诸于实际行动中的道理。
一、抛弃故乡
大善知识博朵瓦在教言中曾经说过:“抛弃故乡、远离亲友、断除愦闹、如理作意之人离解脱不远了。”如果观察这其中的含义,就会明白他的意思无非是说我们依止静处的人,如果只是关注着家乡的亲友怨敌,心生贪嗔而虚度人生,那么自己虽然形象上是出家人,实际上与那些在家男女无有任何差别。如今依靠上师善知识们的大恩大德,使我们有背井离乡在这样幽静山中修行的机会,真是很有善缘,应当生起无比的欢喜心。
莫返家乡
如是我们有幸获得了居于静处的好缘分,正像世尊所说的:“脱离家庭而出家。”说明自己已经从第一个故乡的家庭中解脱出来了,从此以后父母亲友也就再没有机会对自己求法制造违缘了,所以说很有善缘。之后如果是住在众人群集、过于稠密的寺院中,这里也就成了第二个家,那也很难与家乡彻底断绝关系,因为自己从无始以来对父母亲友贪恋的习气已是根深蒂固,乡亲们来到自己的跟前,于是愦闹散乱以及贪欲嗔恨的大门便敞开,也就情不自禁地重视起父老乡亲们的苦乐来。以此外缘,自己便坐卧不宁,呆不下去,贸然回到故乡,也就不得不挑起家乡农牧工商以及伏怨护亲的沉重担子,如此一来便在自相续中积累下许多违背正法的罪业,结果必然导致后世堕入恶趣。因此,我们心里应当这样思量:我现在要离开寺庙这个小家,前去与家乡无有任何来往更为神圣的寂静处,在那里不需要背负家乡的包袱,独自一人专心致志地勤修正法,能够有幸在这样的静处安住实在是很有善缘。
当今大多数住山的修行人煞有介事地说 “为了便于化缘维生”,于是就住在靠近家乡的一座山里,竟然还大颜不惭地说我住在寂静处,并心怀我慢,洋洋自得,这种现象极为普遍。仅仅住在这样的山间根本算不上是寂静处。所谓的寂静山必须远离对家乡亲友的贪爱以及对敌人的嗔恨,才能称得上是名副其实的寂静。倘若住在自己家乡的旁边,就会常常耳闻目睹家乡的苦乐,与此同时,自相续中贪嗔痴三毒便会不由自主地增盛。由此你所住的地方怎么算得上是寂静处呢?自己能有机会住在全然听不到家乡甘苦好坏话的静处,的确很有缘分,并且心里应当立下这样的坚定誓言:我住在此清幽静谧之处,从今以后决不返回家乡。如果乡亲们对自己有信心而提供衣食,则欣然接受;倘若不提供,则向素不相识的人们化缘维生,经历些苦行也未尝不可。
真正的孝顺
不仅如此,就算是自己身在家乡的父母双亲病危死亡,也不应回去探望。如果感情用事,断然回去,以此为缘,就必然会三番五次地返回故乡。因此,即便听到别人说…
《山法宝鬘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