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别人时而会赞评说:“他是一位好修行人,奉行善法非常精进。”可时而却会挖苦说:“这个人为了亲朋好友才做这件事的,他对财物的贪执可大了,而且贪嗔之心十分强烈……”甚至于包括女人在内都瞧不起他。所以这种人根本不会成为人们生信心的对境。一心一意住在寂静处的修行人清净奉行正法,人们也是一边真心诚意地说“他是值得皈依的对境”,一边到处传扬他的美名,而没有一个人说他不好。
(九)最终所成就的果位不同:处于愦闹中的修行人闭关期间一直念修本尊心咒等,于是成了人们所指望的对象,俗人家中出了什么不顺之事,就会说:“那位修行人已经念诵圆满,具有较大的威力,快去喊他。”这么一来,他的禳解、厌胜焚烧等经忏的事业倒是格外兴盛,而享用黑财的罪业也是格外深重,最终径直堕入地狱。住在宁静圣地的清净修行人远离今生的世间八法,精勤如理修持慈悲菩提心以及正见等善法,结果依次证得并现前十地的一切功德,最终获得圆满正等觉的果位。因此说真正的闭关者与名相的闭关者所获得的果位也有如此差别。
如是在各种愦闹不断出现的寺院以及城市等地闭关的人由于所住之处是恶劣的环境,因而非但不会增上善法,反倒很有可能破戒破誓言。大善知识博朵瓦的传记《美丽的莲花》中这样写道:“故乡场合及寺院,城市闹处五非处,不净破戒毁誓境。”如果想要做一位名副其实的闭关修行人,那就应当依止幽静的圣地、知足少欲、心心念念不离上师、慈爱金刚道友不违誓言,不离大悲心,自己恒时作自己的仆人,不离中观正见等殊胜论典。
利众勿操之过急
在寂静处修行,自心尚未真正现前甚深空性的实义之前切勿假借利他来欺骗众生。在加行道获得缘起空性的止观双运等持而摧毁明显的实执,虽然利根者有获得不退转相的可能性,但仍然不应急于行利众事业,而需主要调伏自相续,这一点甚为关键。所以说,作为凡夫的我们,在自己尚处于重重束缚中时,暂且放下利益他众的念头,一心一意、孜孜不倦地修行,这一点至关重要。昔日,三同门请问著名的大善知识仲敦巴:“居于静处实修与以正法饶益众生,何者更为重要?”仲敦巴格西答道:“自相续无有任何修行验相及证悟的初学者以正法饶益众生也不会有益,因为他们的加持犹如倾倒空器一般,谁也不会从他们那里得到任何加持,他们的窍诀就像未经按压的酒糟酿出的薄酒一样无有任何纯酿的滋味;虽已获得暖相然尚未达到稳固的胜解修行者也不能行持利益众生之事业,因为他们的加持好比倾倒满瓶之物一样,倒是能使别人满满充盈,自己却变成空空如也,窍诀则如将火炬传递给他人一般,使他人光明通亮,自己却成为漆黑一片;得地的菩萨则是成办利益众生的标准(得地的菩萨方可真正地成办利众的事业),他们的加持就像妙瓶可满一切所愿般,能令他众相续得以成熟,而且自己也是始终盈满不会空无,窍诀好似酥油主灯一样,既能点亮其他油灯,而且自己也不会变暗。现在正当五浊恶世之时,我们凡夫人应于寂静处修持慈悲、菩提心,如今不是直接饶益众生的时候,而是遣除自相续的烦恼之时。例如,不是折断名贵药树之苗芽的时候,而是保护其成长之时。”
因此,我们平日里以修习珍宝菩提心为主,这实际就是在利益众生,如果在此时直接去饶益他众,只会丧失自相续的功德,所以不可急躁而行。在未得见道之前,一直坚持活到老修到老的原则十分重要。《蓝色手册》中也说:“自续尚未全成熟,初学主要自修行,利众为主未开许,当依劝发净心行,除心利生外无有,身语不必直接行,无神通前利有情,如盲听名射野兽,故勿草率主修行。”这里的意思是说,自相续尚未完全成熟的初学者不能直接去饶益他众,就像初生小鸟不能模仿雄鹰飞到空中一样,如果初学者亲自去利益众生,结果不但利益不到他众,反而成为毁坏自身之因。如《劝发净心经》中云:“不摄眷属、远离孤陋寡闻凡愚之友,居于偏僻之处寂静调柔,勤修寂止瑜伽。”我们应当依此而行。
一般说来,要利益众生之人必须具有神通。如果没有神通盲目地饶益他众,必将像天盲者仅仅依靠别人说有膘肥体壮的野兽便拉弓射箭一样徒劳无益。在世间人的眼里,这种心急如焚、冒冒失失的行为也应该良言劝告。这种不能稳重地安住在静谧的圣地调伏自心的人,从施主那里收集许多物品来发放布施、造佛像、印经书、供养僧众等,这些若说不是善法又好像是,若说是善行又算不上是,依靠这些似是而非、掺杂世间八法的善业,只会成为自相续的出离心、菩提心以及正见的实修半途而废不能究竟之因。
因此,我们暂时应当将这些表面上的善法放下,精进修行内在瑜伽。
无常的重要性
实修内在瑜伽的一部分修行人一开始就追求密宗的瑜伽修法等许多高高的大法,轻视无常因果等法门,这是自相续生起证相功德的一大障碍。当下我们这些人修法未能成功主要是由未能断除对寿命的贪执所导致的,即未曾如理修无常观所造成的。之所以不修无常,也是由于我们很多人认为无常的修法仅是一种简单法门而慕求高深莫测的法门这一过患所致。事实上,如同登堂入室首先必须从门而入一样,不修无常而妄想生起密宗的生圆次第等高法的功德是绝对办不到的。
修无常观与开始即修高法二者在证道快慢、证悟深浅、实修过程中有无违缘、修行究竟与否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差别。为何这么说呢?如果一开始就实修生圆次第等高见法门而不修无常观,由于没有放下今世的缘故,一切修行必然全部围绕着世间八法这一中心,相续中当然不可能生起任何证悟的功德。因为要想在修行过程中生起证悟,没有对轮回与恶趣的痛苦生起厌离心以及断除痛苦之因集谛肯定无法如愿。如果未能生起厌离心,那么也就不会生起摆脱轮回、获得解脱的愿望。如云:“何者未生厌离心,怎能获得寂灭果?”如果没有从心坎深处产生断除轮回、了生脱死的希求,就不会对修道生起强烈的欢喜心。因为未曾生起强烈的欢喜心,就无法获得尽除烦恼的灭谛。
要想对轮回和恶趣的重重苦难生起深深的厌离心的话,就必须将此生所显现的一切事物都当作儿戏、看成幻术、视为水泡,生起无有实质的信念。快乐、痛苦、好坏等一切的一切都是无常的本性,每一刹那都在走向灭亡。房屋、财产、亲友等任何人任何物均不可靠,自己死亡的时候所有的这一切均不能跟随,自己连一根毫毛也无法带走,一个伙伴也不能相守,既然如此,那这一切还有什么可信赖的呢?不仅这些身外之物华而不实,就是这个身体也是由种种不净物所组合的,除此之外不会有任何可取的精华。亲友就像集市上擦肩而过的过客一样,不可能长久相伴。住宅就像位于人流过往的集市中的旅店一样,本来只是暂时容身之地,却被人们执为我所,最终必将弃之而去,自己没有主管的权力。财物也同样是无常的本性,就像草尖上的露珠一样仅能存留片刻,瞬间即已不复存在,并且来世投生饿鬼等处以后食财更会一无所有。如果未生起这种观念,那恐怕只会一味地追求现世利益,怎么可能生起希望后世中离苦得乐的信念呢?如果连后世离苦得乐的信念都不能生起来,要想生起弃离轮回、了脱生死的愿望实在无有是处。由此一来,再如何勤修生圆次第等高深之见也是徒劳无益,相续中不可能生起证相。因为生起这些证悟的因是厌离心与出离心。因缘尚未聚合不会生果这是有为法最基本的规律。
通过观修无常而看破红尘的正道是非常迅速的。由于不贪执今生,所作所为便会唯一追求来世的利益,日日夜夜也就必然会极其精进欢喜修行善法、净除罪业。如果生起了无常的观念,就会看破今生。倘若能看破今生,自相续中的一切善法自然会像堆积财物一般层层累积。《喻法书》中云“所谓俄音难”,意思是说,在学习发出长音调的整个过程中,要数一开始发出俄字的音调最最困难了。如果这一难关已经突破,那么随后的一切就不再困难。同样的道理,如果了达低级的正道并最初从无常观入手,那么一切功德在相续中生起自然轻而易举,因此依此而修可以说是速道。
如果一开始就夸下海口说:“我现在要修一切诸法实为空性的正见,通过观修生起次第而清净平庸的贪执,再依靠圆满次第修炼风脉明点瑜伽。”一直将着眼点放在诸如此类的许多高级法门上,结果会令你大失所望的是,如此修道非但不会迅速,反而更加持久缓慢。之所以出现这种结果,是由于法门很高,但自相续的根性过低,以致于人与法不相称,这样一来。心里虽说很想快速修成,可是由于法与人二者高低相差悬殊,好似天地之别,因此,表面上无论再怎么修持,相续中也无有生起证悟的时机。例如,要进入屋内起初需经门而入。假设不从门进去,只是在心里寻思我要在这座房子里安住下来,并享受里面所有的财物。无论你再怎么尽情享受,也无法步入房间内。因此,首先由门而入的人先根本不想住在屋内享用财物等类的问题,只是一心想能从门进去,结果很快步入屋里以后便可尽情享受财物了。
伟大的善知识博朵瓦也曾以十分生动的比喻来说明这一点:“未经忆念无常的所有修法都如同冰上的建筑一样,当你处于悠闲自在的时候,空性的境界好像颇高,可是在千钧一发之际,这种境界就会烟消云散、彻底瓦解。如果最初时相续中生起了无常观,那么修行就不会退转,否则,一切修法都将退回原位。假设心中生起了稳固的无常信念,那么菩提心与空性正见等一切功德必将如堆积一般地增长。”夏哦瓦格西也亲口说过:“到我面前来印证的人,如果他心中对无常的修法已有深深的体验,那说明他对诸法的本性了悟得极为深刻;倘若谈论些修空性的觉受,那证明他只是停留在口头禅的水平上。有些不懂得无常法的小僧人转经时说脚痛,他们这么说也是情有…
《山法宝鬘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