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別人時而會贊評說:“他是一位好修行人,奉行善法非常精進。”可時而卻會挖苦說:“這個人爲了親朋好友才做這件事的,他對財物的貪執可大了,而且貪嗔之心十分強烈……”甚至于包括女人在內都瞧不起他。所以這種人根本不會成爲人們生信心的對境。一心一意住在寂靜處的修行人清淨奉行正法,人們也是一邊真心誠意地說“他是值得皈依的對境”,一邊到處傳揚他的美名,而沒有一個人說他不好。
(九)最終所成就的果位不同:處于愦鬧中的修行人閉關期間一直念修本尊心咒等,于是成了人們所指望的對象,俗人家中出了什麼不順之事,就會說:“那位修行人已經念誦圓滿,具有較大的威力,快去喊他。”這麼一來,他的禳解、厭勝焚燒等經忏的事業倒是格外興盛,而享用黑財的罪業也是格外深重,最終徑直墮入地獄。住在甯靜聖地的清淨修行人遠離今生的世間八法,精勤如理修持慈悲菩提心以及正見等善法,結果依次證得並現前十地的一切功德,最終獲得圓滿正等覺的果位。因此說真正的閉關者與名相的閉關者所獲得的果位也有如此差別。
如是在各種愦鬧不斷出現的寺院以及城市等地閉關的人由于所住之處是惡劣的環境,因而非但不會增上善法,反倒很有可能破戒破誓言。大善知識博朵瓦的傳記《美麗的蓮花》中這樣寫道:“故鄉場合及寺院,城市鬧處五非處,不淨破戒毀誓境。”如果想要做一位名副其實的閉關修行人,那就應當依止幽靜的聖地、知足少欲、心心念念不離上師、慈愛金剛道友不違誓言,不離大悲心,自己恒時作自己的仆人,不離中觀正見等殊勝論典。
利衆勿操之過急
在寂靜處修行,自心尚未真正現前甚深空性的實義之前切勿假借利他來欺騙衆生。在加行道獲得緣起空性的止觀雙運等持而摧毀明顯的實執,雖然利根者有獲得不退轉相的可能性,但仍然不應急于行利衆事業,而需主要調伏自相續,這一點甚爲關鍵。所以說,作爲凡夫的我們,在自己尚處于重重束縛中時,暫且放下利益他衆的念頭,一心一意、孜孜不倦地修行,這一點至關重要。昔日,叁同門請問著名的大善知識仲敦巴:“居于靜處實修與以正法饒益衆生,何者更爲重要?”仲敦巴格西答道:“自相續無有任何修行驗相及證悟的初學者以正法饒益衆生也不會有益,因爲他們的加持猶如傾倒空器一般,誰也不會從他們那裏得到任何加持,他們的竅訣就像未經按壓的酒糟釀出的薄酒一樣無有任何純釀的滋味;雖已獲得暖相然尚未達到穩固的勝解修行者也不能行持利益衆生之事業,因爲他們的加持好比傾倒滿瓶之物一樣,倒是能使別人滿滿充盈,自己卻變成空空如也,竅訣則如將火炬傳遞給他人一般,使他人光明通亮,自己卻成爲漆黑一片;得地的菩薩則是成辦利益衆生的標准(得地的菩薩方可真正地成辦利衆的事業),他們的加持就像妙瓶可滿一切所願般,能令他衆相續得以成熟,而且自己也是始終盈滿不會空無,竅訣好似酥油主燈一樣,既能點亮其他油燈,而且自己也不會變暗。現在正當五濁惡世之時,我們凡夫人應于寂靜處修持慈悲、菩提心,如今不是直接饒益衆生的時候,而是遣除自相續的煩惱之時。例如,不是折斷名貴藥樹之苗芽的時候,而是保護其成長之時。”
因此,我們平日裏以修習珍寶菩提心爲主,這實際就是在利益衆生,如果在此時直接去饒益他衆,只會喪失自相續的功德,所以不可急躁而行。在未得見道之前,一直堅持活到老修到老的原則十分重要。《藍色手冊》中也說:“自續尚未全成熟,初學主要自修行,利衆爲主未開許,當依勸發淨心行,除心利生外無有,身語不必直接行,無神通前利有情,如盲聽名射野獸,故勿草率主修行。”這裏的意思是說,自相續尚未完全成熟的初學者不能直接去饒益他衆,就像初生小鳥不能模仿雄鷹飛到空中一樣,如果初學者親自去利益衆生,結果不但利益不到他衆,反而成爲毀壞自身之因。如《勸發淨心經》中雲:“不攝眷屬、遠離孤陋寡聞凡愚之友,居于偏僻之處寂靜調柔,勤修寂止瑜伽。”我們應當依此而行。
一般說來,要利益衆生之人必須具有神通。如果沒有神通盲目地饒益他衆,必將像天盲者僅僅依靠別人說有膘肥體壯的野獸便拉弓射箭一樣徒勞無益。在世間人的眼裏,這種心急如焚、冒冒失失的行爲也應該良言勸告。這種不能穩重地安住在靜谧的聖地調伏自心的人,從施主那裏收集許多物品來發放布施、造佛像、印經書、供養僧衆等,這些若說不是善法又好像是,若說是善行又算不上是,依靠這些似是而非、摻雜世間八法的善業,只會成爲自相續的出離心、菩提心以及正見的實修半途而廢不能究竟之因。
因此,我們暫時應當將這些表面上的善法放下,精進修行內在瑜伽。
無常的重要性
實修內在瑜伽的一部分修行人一開始就追求密宗的瑜伽修法等許多高高的大法,輕視無常因果等法門,這是自相續生起證相功德的一大障礙。當下我們這些人修法未能成功主要是由未能斷除對壽命的貪執所導致的,即未曾如理修無常觀所造成的。之所以不修無常,也是由于我們很多人認爲無常的修法僅是一種簡單法門而慕求高深莫測的法門這一過患所致。事實上,如同登堂入室首先必須從門而入一樣,不修無常而妄想生起密宗的生圓次第等高法的功德是絕對辦不到的。
修無常觀與開始即修高法二者在證道快慢、證悟深淺、實修過程中有無違緣、修行究竟與否等方面都有明顯的差別。爲何這麼說呢?如果一開始就實修生圓次第等高見法門而不修無常觀,由于沒有放下今世的緣故,一切修行必然全部圍繞著世間八法這一中心,相續中當然不可能生起任何證悟的功德。因爲要想在修行過程中生起證悟,沒有對輪回與惡趣的痛苦生起厭離心以及斷除痛苦之因集谛肯定無法如願。如果未能生起厭離心,那麼也就不會生起擺脫輪回、獲得解脫的願望。如雲:“何者未生厭離心,怎能獲得寂滅果?”如果沒有從心坎深處産生斷除輪回、了生脫死的希求,就不會對修道生起強烈的歡喜心。因爲未曾生起強烈的歡喜心,就無法獲得盡除煩惱的滅谛。
要想對輪回和惡趣的重重苦難生起深深的厭離心的話,就必須將此生所顯現的一切事物都當作兒戲、看成幻術、視爲水泡,生起無有實質的信念。快樂、痛苦、好壞等一切的一切都是無常的本性,每一刹那都在走向滅亡。房屋、財産、親友等任何人任何物均不可靠,自己死亡的時候所有的這一切均不能跟隨,自己連一根毫毛也無法帶走,一個夥伴也不能相守,既然如此,那這一切還有什麼可信賴的呢?不僅這些身外之物華而不實,就是這個身體也是由種種不淨物所組合的,除此之外不會有任何可取的精華。親友就像集市上擦肩而過的過客一樣,不可能長久相伴。住宅就像位于人流過往的集市中的旅店一樣,本來只是暫時容身之地,卻被人們執爲我所,最終必將棄之而去,自己沒有主管的權力。財物也同樣是無常的本性,就像草尖上的露珠一樣僅能存留片刻,瞬間即已不複存在,並且來世投生餓鬼等處以後食財更會一無所有。如果未生起這種觀念,那恐怕只會一味地追求現世利益,怎麼可能生起希望後世中離苦得樂的信念呢?如果連後世離苦得樂的信念都不能生起來,要想生起棄離輪回、了脫生死的願望實在無有是處。由此一來,再如何勤修生圓次第等高深之見也是徒勞無益,相續中不可能生起證相。因爲生起這些證悟的因是厭離心與出離心。因緣尚未聚合不會生果這是有爲法最基本的規律。
通過觀修無常而看破紅塵的正道是非常迅速的。由于不貪執今生,所作所爲便會唯一追求來世的利益,日日夜夜也就必然會極其精進歡喜修行善法、淨除罪業。如果生起了無常的觀念,就會看破今生。倘若能看破今生,自相續中的一切善法自然會像堆積財物一般層層累積。《喻法書》中雲“所謂俄音難”,意思是說,在學習發出長音調的整個過程中,要數一開始發出俄字的音調最最困難了。如果這一難關已經突破,那麼隨後的一切就不再困難。同樣的道理,如果了達低級的正道並最初從無常觀入手,那麼一切功德在相續中生起自然輕而易舉,因此依此而修可以說是速道。
如果一開始就誇下海口說:“我現在要修一切諸法實爲空性的正見,通過觀修生起次第而清淨平庸的貪執,再依靠圓滿次第修煉風脈明點瑜伽。”一直將著眼點放在諸如此類的許多高級法門上,結果會令你大失所望的是,如此修道非但不會迅速,反而更加持久緩慢。之所以出現這種結果,是由于法門很高,但自相續的根性過低,以致于人與法不相稱,這樣一來。心裏雖說很想快速修成,可是由于法與人二者高低相差懸殊,好似天地之別,因此,表面上無論再怎麼修持,相續中也無有生起證悟的時機。例如,要進入屋內起初需經門而入。假設不從門進去,只是在心裏尋思我要在這座房子裏安住下來,並享受裏面所有的財物。無論你再怎麼盡情享受,也無法步入房間內。因此,首先由門而入的人先根本不想住在屋內享用財物等類的問題,只是一心想能從門進去,結果很快步入屋裏以後便可盡情享受財物了。
偉大的善知識博朵瓦也曾以十分生動的比喻來說明這一點:“未經憶念無常的所有修法都如同冰上的建築一樣,當你處于悠閑自在的時候,空性的境界好像頗高,可是在千鈞一發之際,這種境界就會煙消雲散、徹底瓦解。如果最初時相續中生起了無常觀,那麼修行就不會退轉,否則,一切修法都將退回原位。假設心中生起了穩固的無常信念,那麼菩提心與空性正見等一切功德必將如堆積一般地增長。”夏哦瓦格西也親口說過:“到我面前來印證的人,如果他心中對無常的修法已有深深的體驗,那說明他對諸法的本性了悟得極爲深刻;倘若談論些修空性的覺受,那證明他只是停留在口頭禅的水平上。有些不懂得無常法的小僧人轉經時說腳痛,他們這麼說也是情有…
《山法寶鬘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