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说,是一种与生俱来的严重习气,是故,对此应当倍加注意。
在当今的末法时代里,有些名义上的僧人来到某一位施主的家里,当他自己看到有一件物品,心里立即萌生起“我需要这个”的念头,此时,他一边口中不断地赞评说“你的这件物品质量实在是太好了”,一边眼睛也瞧个不停,并且再三地评价这件物品的优点。最后施主也顺水推舟地说:“既然这件东西这么合您的意,那就供养比丘您老人家吧。”在没有达到这一目的之前就会没完没了,这也是一种旁敲侧击的做法。此类现象在我们当中自然比比皆是。此外,所谓的“无箭头的箭”是表示赠微博厚的一种比喻。例如,用无箭头的箭射中别人,对方心里疼痛难忍立即会反戈相击,就像人们所说的射无箭头的箭一样,我们这些人,如果一位施主来到这里,就会喜形于色地说“我的施主来了”而起身相迎,为他接风洗尘,摆上好茶、酥油、肉类、油饼等丰盛的饮食,热情款待。在交谈期间,口是心非地说些“你心地善良,你慷慨好施”等如是三番五次地说奉承恭维之语,言谈也一再表现出自己不喜欢愦闹利养,并乐于广作布施,夜以继日孜孜不倦地修持正法,以诸如此类的手段令施主明白自己是非常优秀的修行人,以各种妄言蒙蔽信士。当时自己的举止也是闭目合掌,法衣整洁,仪表庄严,表现出一副自己知足少欲的神态,这就是一种诈谄威仪。赠微博厚、献媚奉承以及诈谄威仪此三者同时是由贪图享乐的动机而产生的。
如果未采取赠微博厚的做法,唯恐施主因不满意而不对自己作供养,或者供养也是微薄的礼品;如果未曾使尽周身解数当面赞叹施主以及介绍自己如何以最大的精进行持善法的情况,则担心施主不会生起信心,假设不生信心,就一定不会供养财富;倘若行为举止不装得十分调顺,说起话来不是柔声细语、温文尔雅,又恐怕施主不认为自己是一位好的修行人,以致于利养少得可怜。《喻法宝积书》中也写道:“依靠诈谄威仪以求获取利养之人,希望别人会说“这是一位很好的修行人”从而得到利养恭敬,于是在人前也假装行为寂静,面带微笑,慈眉善目。或者希望别人对他如此评价说“这位尊者秉性正直,不为世间八法所动”进而供养丰厚财富,态度也是毕恭毕敬,于是通过行为如理如法、语言直爽坦诚、直言直语等让别人生起信心的各种方式来骗取利养,这就是邪命。”我本人对此也有同感,我们这些道貌岸然的修行人,或者装出一副行为如法的模样,眼睛只看木轭许的地方,平时举行赛马、射箭之类的娱乐活动,装作没有看到似的,当见到鸡犬等动物时口头上也是说着“它们好可怜啊”,本来无有一点恻隐之心却装作悲心切切的样子。本来,心里对施主的供品早就垂慕已久,贪求不已,可是口头上却假惺惺地说:“不要将这些拿到我的面前来,难道你们不想让我呆在这里吗?”假装知足少欲。无论是对施主还是其他任何信徒说话时总是装作不知隐瞒似的说什么都是直来直去,当别人恶语中伤时,本来心里怒气冲冲,可是口中依旧谈笑风生,表面上显得颇有度量,无有安忍的境界却装成有忍辱负重的气度等,无论从心态行为哪一方面来看,无一不是虚伪狡诈的,自己都应该对自己厌恶得发呕。
也有人利用巧取讹索的邪命来欺骗信徒,他们别有用心地告诉他人说:“某某施主供养了这些财物,我通过此仪轨为他祈福消灾。结果十分灵验,他现在一切顺利,重病痊愈,财运亨通,已经发了大财,而且香火不断,已生儿育女。”又对其他的施主大声疾呼地游说:“我如今正在做一件广大的善事,你们应当趁此大好机会尽力捐助、随喜供养、多出钱财。”如果信众没有竭诚供养,只是捐赠了微量低等之物,此修行人便大发雷霆,恶言相骂:“你们就拿来这么一点点东西,难道还能积累福德吗?”经他这样一说,信徒也无可奈何,不得不供养,这些都是属于邪命。
在当今的恶世,有些形象上的修行人口头上冠冕堂皇地说:“为了让施主今生幸福快乐,我将尽力成办这件事。”其实他完全是为了自己捞取大量的收入。另有些人打着“我要造佛像、印经、建寺”的旗号,想方设法让大家捐款捐物。在此过程中,有些根本没有用上,有些虽用上,剩余的财物装入个人的私囊,据为己有,此等人同时造了任意享用三宝财产、浪费信众之财以及邪命养活这三种恶业,使自相续被速堕恶趣之因的滔天重罪所玷污,这些人的所作所为就像发疯了一样。此五种邪命前文中也已宣讲过,此处又再次重申。对于这一点,若从自己所见所闻的切身体验,虽然还有许多要讲的,但于此恐繁不述。恒时依靠这样的邪命而维生的“大修行者”是最下等的修行人,就像流浪在城边的饿狗一样。
昏君造罪
信中云:“身披袈裟持 相之昏 君,为握贪嗔兵刃众眷围,不善事业广弘于十方,迈向三恶趣处大行者。”身披红黄袈裟法衣的持相修行人行为散漫,依靠邪命过活,恶贯满盈,被与自己雷同、心行下流、手握罪业兵刃的恶劣眷属团团包围,从而在自他相续中播植下违背正法的种子,或将罪恶的事业散布十方,广泛弘扬,如此为自己后世打开三恶趣之大门的“伟大修行者”称为拥有不善业大仓库的最下等修行人。
我们这些人最初来到寂静的神山住下的目的就是想赢得一个住山修行者的名称;在中间的阶段,身处静地的他便在希求现世幸福美满的动机驱使下,通过打卦、看相、算命以及讲经说法等种种欺骗的卑鄙手段,企图收取数量颇丰的财物;最后积存下丰厚的财产变成了一位富翁,这时聚集许多作恶多端、贪图今生不求后世的眷属仆人。这样的人只是从外表看上去是一个修行人,实际上就像无恶不作的昏君一样,对于大大小小的信徒,时而好言好语,时而恶言恶语,千方百计地强夺他们的财产,就像拦路抢劫的土匪一样。这种冒牌的修行人,身着法衣,肩披袈裟,嘴里也是鬼话连篇地说“十分精进地念经诵咒、顶礼转绕等世间八法的善事,这是最大不过的善根”,以这种欺人之谈来蒙蔽信徒。接下来又信口开河地说什么:“我能遣除活人的一切违缘,也能迅速地将亡灵引入解脱道。”以此将施主的所有珍贵财产受用统统搜刮过来,这简直就是故意在造投生恶趣之业的人。我们应当发愿,生生世世永远也不要成为这种无有修行、毁坏今生来世的形象修行人。
信中云:“如是三门不行善法者,作恶多端佛教之盗贼,虽入佛门不奉行正法,劝告断除毁坏佛教者。”本该奉行的身语意三门善业抛之脑后,误入歧途,心里所想以及言谈举止全部与妙法背道而驰,来之不易的暇满人身无义空耗,凡是与这些下等的“大修行人”相似的人,自相续不断滋生各种各样的罪业,因此称他们是佛教的盗贼。譬如,盗窃犯们白日里倒是安分守己,可是到了深更半夜,他们就会出其不意,谁也不见,偷偷摸摸地盗取别人的受用。与之类似,不行正法、仅是持着修行的形象,在即生中通过诈谄威仪的非法行为唯利是图,想方设法寻求财物,说他们像盗贼一点也不过分。最终他们不但摧毁自相续中佛法的善根而且连同对自己言听计从的狐朋狗友们相续中的佛法善根也一并毁尽。虽然他们外观上伪装成已入佛门的信徒,事实上,不仅自己无有任何讲辩著、闻思修等的能力,并且对于有这方面特长的人一直怀恨在心,甚至生起邪见。作者忠言相告诸位应当舍弃此类行为恶劣之人。
信中云:“无垢如来密意虚空中,无勤升起教法证法日,愿以所射我之善说光,开启所化众生善莲园。”在依据教理传讲、如理如法修持如来密意、远离一切邪魔障碍的晴空中,冉冉升起了涵盖教法、证法的佛法如意宝那耀眼夺目的日轮,但愿依靠从中放射出的萨迦班智达我的善说的璀璨光芒,使所化众生善法的莲花竞相绽放,遍满乐园。身为一名修行者,我们理应尽心尽力断除萨迦班智达在他的这封无垢善说的书信中再三予以严厉痛斥的最下等“大修行人”的种种劣行。
修行人十大过错
居住在寂静处的行者们当务之急要彻底摈弃贪求现世利益等修行人的十大过错。大智者至尊吉恭巴酣畅淋漓道出了修行人中普遍存在的十大过错。从中我们应当清楚地知道。依止寂静圣地意图在于追求现世的高位美名,这是修法人的一大过错;一心想作会众之首而成办私利,这是修行人的一大过错;虽然对佛法比较精通,却不警惕恶业,这是修行人的一大过错;对于教言的深奥内涵只停留在一般的理解上是修行人的一大过错;虽说已具有明显的证相,却未调伏自相续是修行人的一大过错;已经进入佛门如若未能断绝世间法的贪嗔,则是修行人的一大过错;衣食住行本应随遇而安,若一直劳心费神地忙碌温饱则是修行人的一大过错;为了获取妙衣美食而宣说甚深的教言是修行人的一大过错;以种种手段赞自毁他是修行人的一大过错;快乐喜不自禁、痛苦不能承受是修行人的一大过错。如果对这其中所提出的十大过错进行深入细致地善加揣摩,就能认识到如理如法修行的这一教言是使身居静处的修行人相应正法最为殊胜的窍诀。
(一)我们这些人依于寂静处拥有了修行人的地位以后,理应跟随诸佛以及前代大德们的足迹修行,刹那也不能做非法之事。依止静处绝对不要追求现世的利益,身居低位,穿着破衣,享用粗食,并且心里应当如是想:甚至冻僵而死或者饥饿而亡也无怨无悔。
(二)作为拥有许多弟子的上师,无论做任何事都不要有自私自利之心,应该以无私奉献舍己为人的精神饶益他众。
(三)如果无有实地的修证,又不警惕罪业,那么虽然对于佛法的道理有些了解,口中也说得有理有据、头头是道,但仍是没有用的。因此,单单了知佛法还不足够,而必须将所了达的法义付诸实践,身体力行。
(四)对于所获得的菩提道之次第、大乘的修心法门以及密宗金刚乘等极为深奥的窍诀应当全面理解通达。
…
《山法宝鬘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